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52章

大唐军魂-第52章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的官袍。
    李恪也是一身紫袍。
    还有身着奇装异服的各属国使节们站在一堆,说得却都是汉话,而且都是挺流利的一口关中腔。
    李业诩没有新式的官服,只是穿了一身常服,站在一堆紫绯袍礼服的官员中显得很是另类。
    李业诩本来还想找机会拉李恪问问今天朝会都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只是没能打上个招呼,站在上首的武将也不认识,人家只是用好奇的眼光看着他,保持着距离,不和他搭话。
    稍候了一会,李世民从侧边进来,后面跟着几个宫内人,大殿内立刻变得寂然无声。
    众臣们朝拜,万岁之声,差点把大殿屋顶都掀掉了。
    “众卿平身”,李世民压压手,坐在最高位置的御座上。
    所有大臣及使节们都站了起来,分列站在大殿两边,文官站左,武将站右,各使节另站一列。
    房玄龄上前,代表文武百官向皇帝李世民恭贺新年,“元天首祚,景福维新,圣敬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与天同休…”
    众臣也跟着齐声恭贺。
    繁琐的一番礼仪结束后,李世民开始发表演说。
    太阳已经出来了。站在殿门口处的李业诩竟能晒到太阳,身子觉得暖洋洋,感觉好多了,满是好奇地伸着头看着里面。
    “今日是正月初一,又是新的一年开始。朕今日在此举行新年朝会,和诸位同贺新年,天佑大唐,贞观四年,我们君臣同心,天下大安…”
    一脸得意的李世民走下御座,娓娓而道:“贞观元年时,关中地区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贞观二年,全国出现蝗灾,粮食歉收,物价也很高;贞观三年,洪水肆虐,毁坏良田无数,百姓游离失所…朕惶恐啊。而刚刚过去的贞观四年,北疆终得安宁,年内风调雨顺,天下粮食大丰收,各地粮仓充盈,斗米不过三四文钱,百姓不再饿肚子,背井离乡的人都回归故里。四海升平,作奸犯科者极少,整个一年犯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个人。大治之下,民风淳朴,东至大海,南及五岭,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行旅不需带粮,只是在路途上取食物…”
    李世民一席话说完,早有阿谀奉迎之人出列拍马屁,李业诩看不清是何人。接着几个穿胡服的属国使节也出列,大大赞美了一番李世民治下的丰功伟绩。
    李世民一脸得意的神情,环看了身边的大臣们,“贞观初年,大臣们上书都说:‘君王应当独自运用权威,不能委任给臣下。’又说:‘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只有魏征劝朕说:‘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采纳他的意见。如今胡汉一家,颉利归来,其部族首领成为宿卫官员,各部都受到中原礼教的薰染…”
    只有李业诩心里在偷笑,好你个无耻的皇帝,在各属国使节面前说“偃武修文,”没有用武力,那颉利会自个乖乖地跑到长安来听你李世民教诲?!还不是自己的祖父李靖率兵把人家打残了,那些部落才会乖乖地听你的话。
    也不知今日颉利是否在朝堂上。若在朝堂上听了李世民这番话又会有何感想,估计都想狠狠地上去踢李世民几脚,人家满肚子的苦水没处吐啊!
    狠狠地打了人家几下耳光,甚至把人家打残了,再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好话,安慰人家几句,李世民现在就是这个德性。
    偃武修文,若真的和后世的两宋一样抑武重文,不重视军备,即使经济再发达,那还不是照样被人欺凌,称臣纳贡,丢尽了堂堂华夏的脸。
    李世民一通堂而皇之的场面话说完,异常满意地回到御座上。
    接着是各使节献上各自属国的礼物,各礼单都由礼部官员在朝堂上念出来,礼物贵重、数量多的属国使节一脸骄傲的神色,而礼轻的则满脸羞愧,只觉得丢脸。
    李业诩听着礼物丰富的仿佛是开万国博览会一样,各色各样的东西都有,数量更是无法计数。
    这国家强盛就是好,至少逢年过节都会收到下面属国的贡礼,不像后来的朝代,打仗打不过邻国,打输了老是要给邻国送东西、送女人,还自个称臣,称人家是主,李业诩想想都有气。
    现在大唐是主,其他是臣,属国,而后面的宋,则颠了个儿。
    国家实力才是第一位,没有实力,谁会怕你,听你?
    李世民也大把地奖赏了朝臣们及各藩属国使节们礼物,所有人都喜气洋洋,皆大欢喜…李靖是第一个被赏赐的人,赏礼很重。
    但李世民的赏赐却没有李业诩的份,李业诩有些忿忿。
    接着还举行盛大的宴会。
    只是这宴会很沉闷,酒不能多喝,菜不能多吃,也不能大声说话,还有官员来检查礼仪,非常拘束,很不自在。还好李业诩在最外边,没什么人注意到,于是放开肚子吃。
    大年初一的盛大朝贺在一片歌功颂德和满殿的马屁声中结束,各属国的使节及一些荣誉性质的大臣和将领们都退了出去,连李恪这些皇子们也都走了。
    而朝会并没如往年一样结束,一些大臣都心知肚明,知道李世民有重要事情告知他们。
    但很多不知情的大臣却有些意外,按以往的程序,接下来就散朝,散朝后要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让这些人意外的是,与往年不一样,元旦朝会接下来要商议一年内的大事了。
    大臣们重新站好队,房玄龄走出班列,“陛下,臣有事上奏…”
    “玄龄,朝贺的日子里,有何事上奏?!”
    朝臣们散去很多,李业诩终于能挤到殿内来了,不用在外面吹冷风。这时看去,李世民分明是一副明知故问的神情。
    “陛下,臣奏请加大开发南方力度,特别是江南道的开发,还有…这是臣的奏疏。”
    有宫内宦官接过奏章,呈给李世民,李世民接过,装模作样的翻看起来,“你说说,为何有此奏议?”
    “贞观四年,风调雨顺,全国粮食大丰收,各地粮仓充盈,百姓家中也都有了不少的存粮。但与前朝相比,各粮仓存粮还是少之又少,可是天灾不可避免,臣也担心,万一今年没上年般好收成,天下百姓还能否不饿肚子?…国之根本在于民,民犹以食为天,”房玄龄娓娓而道。
    底下的朝臣中响起嗡嗡的议论声,这新年朝会上,竟说这些不太吉利的话?
    “若要保持粮食的稳定增产,必须…”房玄龄娓娓而言,引经论据,只说了大半个时辰。
    李业诩听着,这些话挺熟悉,好像很多是自己当时和这位大佬讲过的么。
    却听房玄龄接着讲,“因此臣等提议,从贞观五年始,举大力开发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以江南道为基础,责成江南道诸州,还有岭南道一些州县,加大农业生产,耕荒种植,兴修水利,详细情况臣都写于奏疏上,臣于上年夏,奉陛下令,已经责成户部对南方的田亩、种植、水文、人口、民情等加以详查,详细数据都有备案,”房玄龄详细地说明了一些摸查的情况,看来这老家伙是做足了功课了。
    “玄龄分析的非常有道理,只是今日不是朝议,不做决断,各位可有何意见可以说出来…”
    “陛下,臣附议,”长孙无忌出列奏道,接着又有王珪、温彦博、魏征、戴胄等表明支持的态度。但也有表示反对,萧瑀就是其中一位,竟然和房玄龄当庭争辩起来。
    “南方大多是蛮荒之地,人口稀少,根本没必要开发,把朝廷钱财浪费在这里,”萧瑀梗着脖子说道。
    “朕今日让你们知晓情况,怎可争吵?所有人回去后斟酌一番,待正式朝会后再议。”
    众臣只得噤声退回班列。
    “陛下,臣也有事要奏,”站在武将首位的李靖上前说道。
    “药师又有何事?”李世民有些掩饰不住的笑意了,刚才房玄龄所奏之事反对之声小的出乎他意料之外。
    “臣请奏逐步推行募兵制,以改变眼下府兵战力低下的情况,并募兵新组建一支小型的常备军,作为试验,以新式方法加以训练…”
    李靖刚说完,朝堂上的嗡嗡之声立刻变得很大了。
    李世民听到李靖上奏,隐隐地露出些笑意,但看到朝堂上众臣们的反应,又是面色一沉。
    “药师,募兵制我们刚刚讨论过不久,众臣都认为以当前国力,不太适合推行…”李世民一说话,朝堂上立刻变得安静了,“你也说说理由。”
    “陛下,臣奉圣命,于贞观三年率部北征突厥,虽然侥幸得胜,然在征战中觉得军队战力低下,行动迟缓,号令不严,以至错过几次大好战机,臣觉得,如今大唐以府兵为主的军队,战斗力还是有所欠缺,不能应对未来交战之所需。”李靖接着把目前军队中存在的问题都一一说了出来,最后说,“因此臣提议,逐步推行募兵制,待国力强盛之时,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
    李业诩有些惊讶,他不知道今日李靖要上疏奏请施行募兵制的。
    史书上记载的李靖入相后,恂恂似不能言,难道都是假的?
    还是因他李业诩这只小蝴蝶的翅膀扇了几下,历史改变了?   

第五十一章 皇后和太子
    “陛下,臣反对,”李靖刚说完,就有人跳出来表示反对,是一位文臣。
    接着又有几位出列,看官袍都是文臣,想跟着发表意见,却被李世民挥挥手挡了回去,“朕刚说了,此两项议案先告知各位,今日不朝议,各位回去后好好推敲,朕也回去细细研究,有不同意见的,待朝议时尽可表述,今乃元旦日,朕也不耽误你们过年了,”李世民从御座上站了起来。
    想反对的大臣一脸惊讶,有些人却恍然明白过来。
    “散朝…”
    李业诩却沉思着,今日的两项朝政都与他有关,联想前些日子李靖和他所说的话,这募兵训练之事,很可能就落在他身上,而开发江南的提议,若实施成功,取得成果,那功劳也有他的一份。
    今日让他这个没品衔的小官参加元旦朝会,是李世民的主意?还是李靖在李世民面前争取的?让他来听朝会总是有目的的。
    恍然间有些明白,李靖所做的一切,正是努力在为他创造机会…
    ------------------------
    李业诩随着散朝的人流往殿外走。走下台阶,站在一旁,想等李靖一起回府。
    等了一会不见李靖出来,却不知李恪从哪里冒了出来,“业诩兄,恪都在这么等好一会了,快跟我走,”说着拉着李业诩就走。
    “放手,放手,”李业诩挣脱李恪的手,“我还在等我祖父,”这家伙怎么老是这样拉拉扯扯。
    “你祖父不会这么快出来的,父皇还有事与他们相商,”李恪一脸神秘的样子,好像从哪里得知非常秘密的八卦新闻一样的表情。
    “你怎么知道?!”李业诩有些吃惊,李世民与朝臣们商议事情,这当皇子的怎么会知道?
    “这是多年的惯例,”李恪满不在乎在说着,“每年父皇到了下午才有空的…”
    “那拉我去哪儿?”
    “上我那儿去,我有事要请教你。”
    “不去,”李业诩满肚子愤愤,这无赖王爷也太好学了,大年初一都不让人好好过,有没有天理,一摔手就要走。
    “你别走啊,是我母妃要见你,”看着转身欲走的李业诩,李恪大急道。
    “你母妃有何事找我?”听说是杨妃要见自己,李业诩停下了脚步。
    “我也不知,”李恪双手一摊,一副无奈的表情,“去了你不就知道了啊!”
    李业诩只得跟着李恪往淑景殿而去。
    刚刚走到两仪门,边上走来一群人,领头的是与李恪年龄相仿一位少年公子,不一样的是身穿一身明黄色的袍衫,好像刚才朝会时也看到过。
    “三弟,你去何处?正找你呢,一起去往母后处请安,拜年…”领头的少年公子说,又看看李业诩,“这位是李相的孙儿李业诩李公子吧?!”
    一看装束,再听说话口气,李业诩想,眼前这位应该是太子李承乾吧?
    “见过大哥,恪刚好在宫内遇上了李公子,正想找他聊聊天呢,”李恪无耻地撒谎,却面不改色,“这位是我太子大哥。”
    “见过太子殿下,”李业诩对这位看着稍显文弱的太子作了礼。
    “李公子莫客气,常听父皇称赞你,我等也是非常仰慕公子的才气,”李承乾客气地回一礼。
    “太子过誉了,翼才疏学浅,哪敢…”
    李恪待两人客套完了,又指着其他几位,“这位是我四弟越王泰;这是我大姐襄城,这位是…”剩余的都是一群小屁孩,小高阳竟也在其中,只是没见到汝南公主李宇。
    李世民的生育能力太强大了,一大串儿子、女儿,而李恪一会说名字,一会说封号,害得李业诩都记不清了。
    又对着一堆皇子、公主们行礼,“见过越王殿下,见过襄城公主…”
    待再一通礼节后,李业诩仔细打量起眼前这两位长孙皇后嫡出的,以后为争太子位闹得你死我活的活宝。李承乾稍显文弱,眉宇间却也有英气,举止不凡。而李泰则显的胖些,一件紫袍衫被撑的有些鼓,才十二三岁的小年青,就长这么胖了?定是缺少锻炼。
    李承乾一副兄长模样,也没有任何架子,“父皇常教诲我们要向李公子学习,母后也对公子赞赏有加,不若今日你就随我们一起去见母后吧,母后她早就想见你这位常被父皇称赞的少年才子了。”
    “这不妥当吧?”跟着这些皇弟、皇妹们去给长孙皇后拜年,自己的身份好像不太适合,李业诩傻眼。
    边上的李泰有些傲气,听着李承乾的话,满脸不服的样子,“听闻李公子文武双全,诗才更是出众,一首《出塞曲》名震长安,本王倒想讨教一下。”
    “襄城也想欣赏一下公子的文采,常听二妹说起李公子,”花容月貌的襄城公主也来凑热闹,一脸好奇的样子看着李业诩,“李公子长得可真帅气,难怪二妹会念念不忘,我看了也挺喜欢的,嘻嘻…”
    “…”李业诩则一脸郁闷,无话可说,新年第一天,就被李世民的这些儿子女儿们抓住玩上一通,自己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大姐,可别乱说,李公子可是有婚约的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