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74章

大唐军魂-第74章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还要讨论什么,打罢,让俺老程率一支大军,把那鸟吐谷浑人狠狠教训一下,不把他们撕成碎片,俺就不姓程,”程咬金第一个蹦出来,请命领兵要征。
    接着李道宗、候君集、秦琼,还有阿史那思摩等也都跳出来,表示要教训一下吐谷浑人,并愿带兵出征。
    看起来不需要讨论什么,大部分的朝臣皆言要出兵征讨,举重兵狠狠地教训一下敢到太岁头上动土的吐谷浑人。
    李业诩没说话,也没轮到他说话,只是盯着地图上标示的大大的吐谷浑沉思着,要对付这么大地盘的吐谷浑,怎么出兵?是击败对方袭扰的军队,还是纵深追击,灭其有生力量,或者…灭其国?这三种选择所要进行的战役规模相差可是非常的大,不知当日李世民听了他所说的极佳养马之地后,对吐谷浑所居的这大块地方,有何想法。
    吐谷浑是唐与吐蕃间的缓冲带,灭其国了,就要与势力强大的吐蕃直接接触,那又要如何应对?现在的吐谷浑境内情况如何?吐蕃国情又是如何了?这些情况都没了解清楚,如何用兵?
    殿内没有人清楚这些情况,李业诩也不清楚,只因没有情报来源,情报网还没组建完成,那些情报人员都还在训练中。
    李业诩已经记不清楚历史上是哪年,李靖率领李道宗、候君集、李大亮等彻底击败吐谷浑,基本上是灭其国,吐谷浑可汗兵败自杀,只是…好像那是李靖致仕以后发生的事了。
    但唐军在击败吐谷浑后,却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如当年击败突厥一样,就率军班师了,并没有派兵长久驻守,使其成为唐帝国牢固的疆域。后来吐蕃军力大增,吐谷浑还是被吐蕃灭了,缓冲带消失,变成了吐蕃直接与大唐对峙,也使得吐蕃成为唐朝中期以后最大的威胁,把通往安西四镇的道路也掐断了。
    但愿这些情况不要如原来历史般再发生。
    待一众武将鼓噪完了,早已经憋着气的魏征跳出来,反对出兵,称今年水患严重,各地灾情不断,民心不安,实在不是大举用兵的时候,应命兰州和鄯州守军坚守,打退对方的攻击,或让其他州边军前去救援。魏征刚说完,即招来所有武将的喝骂。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站在一旁,眉头紧皱着,没有发言。
    “辅机,玄龄,你们有何意见?”李世民看着两位自己最信任的重臣都没发表意见,有些不悦。
    “陛下,臣这段时间忙于黄河水患的事情,安排封堵决口、疏散百姓及善后事宜,对北边情况不太了解,因此也不敢过多议论,只是臣觉得如今灾情颇重,不太适合大规模用兵,”长孙无忌小心翼翼地说道,和魏征一样,立即招来一众武将的怒目。
    “陛下,臣觉得应该出兵,给吐谷浑人一个教训,但现在灾情颇重,不适合大规模的用兵,因此,具体的还是由陛下决定,”房玄龄接着说道。
    其实两人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在旁人听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长孙无忌不支持出兵,房玄龄支持出兵,只是反对大规模的用兵。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次黄河的大水,河北、河南两道损失颇为惨重。
    李世民心里的想法当然是出重兵,一举击溃吐谷浑,让他们多年内没有力量再侵犯边境,如当初打击突厥一样。可眼下虽然朝中大多人都支持用兵,但几位重量级的大臣,特别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都不支持大举用兵,让他狂热的心受到打击,也确实,今年的水害不是一般的严重。
    李世民脸色很难看,看着站在身边的一脸沉思状的李靖,“李老爱卿,你有何意见?”
    这位当朝的第一武将也没发表意见。
    李世民征战无数,也是一个狂热的好战分子,但已经多年没亲自领兵出战,当了皇帝,还要考虑更多的事情,不能凭一腔热血就下令派兵出战。对于李世民来讲,李靖的态度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靖能从全局角度考虑进行一场战役的可行性,要调动多少兵力,如何准备与展开,从何方出击等。
    李靖眼睛从挂着的地图上挪开来,终于开口,“陛下,臣支持出兵,愿率领一支百战之师,出征吐谷浑,不过,有个问题想问陛下,若出兵,是打算将其击退,或是消灭其大部有生力量,还是…一战永绝其患?”
    一言出,李世民先是眉头一皱,继尔又舒展开来,“李卿,你有何说法?说来听听。”
    李靖稍停了下,接着说,“依前方军报分析,来犯之敌数量并不多,若只将来犯之吐谷浑部击退,定不是难事,只需不多的军队,或者边军即可办到。然臣想,为了大唐边境不再受到袭扰,应宜一战就要将其彻底解决。”
    “如今我们对吐谷浑境内的情况没有太多的了解,不知其总兵力数量及兵力配置,地形分布,其他如上层人物构成,等具体情况。还有,吐谷浑边上有个强大的吐蕃,吐谷浑此举,可能还得到吐蕃的支持,”李靖继续说道,“而且,现在快到夏天了,此时派大军远征的话,已经过了最佳的出征时机,因此,臣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边境各州加强防备,并派遣一部分兵力增加鄯州方向的防御力量…待寻个最佳时机再战,不战则已,一战就彻底解决!”
    “哦…?!”李世民有些意外,好战的李靖也如此谨慎。继尔也沉思起来,灭其国,占其地,永绝其患,这诱惑来的太大了,让他异常的动心,也明白了李靖的意思。
    而李业诩听了却想叫起来,李靖所说的,和他想的,竟然是十分相似的,心有灵犀啊!看来,这是一段时间以来两人交换对吐谷浑看法的结果。
    “吐谷浑的情况,我们所掌握并不多,吐蕃?有谁能与朕讲讲吐蕃的情况?”稍后李世民问道。
    吐蕃的情况,在场的所有人都不太了解,没人能够发表意见。
    吐谷浑的情况不太了解,还有一个强大的没什么接触过的吐蕃在边上,问题变得更复杂了。
    李世民有些生气,眼前这些朝中的重臣,居然没有人能够讲出吐蕃的具体情况。
    只有李业诩清楚吐蕃的情况,但他不敢讲,若他说吐蕃日后将成为大唐最大的威胁,而且长安都会被他们攻陷,估计所有人都会把他当疯子,没有人会相信。
    李世民脸色变得很难看,好一会才有所好转,“朕明白了,我们接着议!”
    又经过近一个时辰的激烈讨论,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组建一支军队,由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领,开赴兰州,加强兰州到鄯州一带的防务,若吐谷浑人敢再进犯,击之。再以加急诏令送抵兰州,命兰州及鄯州守军,尽全力反击吐谷浑的进攻。
    同时派出使节前往吐谷浑责备其慕容伏允可汗,并勒令他到长安朝见。
    商议结束后,李世民留下李靖和李业诩祖孙俩。
    “药师,你也知道,吐谷浑常年寇边,朕已经忍无可忍了,”李世民脸上露出杀气。
    “陛下,是到了解决吐谷浑的时候,不能再任其为之了,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做准备,”李靖脸上一副凝重的神情。
    “药师,朕明白你的意思,”李世民点点头,“朕知道你考虑的异常长远,”又转头对李业诩道,“贤侄,朕记着你当初所说的,西海边,乃牧马之绝佳之地…如今机会就在眼前,”李世民站起身,转过脸去,背对着李靖和李业诩,语气十分阴冷地说道,“朕希望能在两年内解决吐谷浑!”
    李业诩听着却觉得有一阵寒气,李世民杀机已起。和李靖结望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惊诧。
    “陛下,臣愿帅兵出征突吐浑,”李靖抱拳,中气十足道。
    “陛下,臣也希望能领兵,征战吐谷浑,”李业诩站直身子,随着李靖说道。
    “朕记着了,”李世民转过身子,脸色已经如常,“药师,你和候君集去安排段志玄大军出发的事情,贤侄,你留下,朕还有事问你!”
    “陛下,那老臣先告退!”
    一番密谈后,李业诩豪气满怀地出了皇宫。
    不知天高地厚的吐谷浑人,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第三章 新式武器问世
    稍过几日,兰州方面又传回紧急军报,兰州及鄯州边军联合出击,击退吐谷浑人的侵犯,杀敌三千余,吐谷浑人快速溃退,两地边军追击不上,但兰州一带边境已经暂时无忧。
    李世民这才松了口气,但仍令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左骁卫将军樊兴率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开赴兰州,增加与吐谷浑接壤的兰州、鄯州一线兵力配置,积极做好应战准备。
    按李世民的要求,李业诩在最短的时间内派遣特战队员进入吐谷浑境内,侦探情报。
    第一批的特战队员共四十名,已经秘密启程,由郑仁泰带领,先于段志玄的大军抵达兰州。在兰州经过短暂休整,大部分队员经鄯州、河州,沿黄河河谷一线,进入吐谷浑境内,侦探情报,少部分队员作为接应和联络人员,隐伏在兰州、鄯州附近。
    -------------------------------------------
    最早的一批特卫士兵进行了一年多的训练,军力与当初相比已经天差地别,单兵战力及协同能力上虽然无法与特战队员相比,但比普通军队的士兵要好上很多。
    后一批的招募的士兵也进行了多个月的训练,士兵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大的提高,士兵的身体灵活性、反应敏捷性方面,都有了质的改变。
    最初几个月是进行体能、纪律和单兵科目的训练结束,到后来逐渐进行各种骑兵阵法的训练,训练的时间和强度也慢慢增加。几千人长时间进行各种阵法的训练,马上冲锋的队形的保持和变化,各种武器的使用。
    特别是李业诩利用唐军骑兵横刀刀法,结合一些其他人体结构和力学因素改进的马刀刀法,更是战士们练习最多的科目。
    各中下级军官,都被李业诩以李靖的兵法和现代军事理念相结合的理论调教过了。
    纪律方面,快速动员能力方面,那是其他军队完全不能比的,如果说有人想问什么叫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到特卫训练场上一看就知道了。
    特卫军中士兵所配置的武器不同于其他各卫,大多都是新制,最基本的武器装备就是经过改良的马刀。用当前最精湛的工艺锻造,刀身重量有所减轻,刀背宽度有所减少,刀刃更薄,刀柄向刀刃方向弯曲角度有所调整,更利于骑手掌控,不易脱手。整个刀身造型符合流体力学,有利于增大砍劈的力度,光靠马匹的冲击就很容易将作为假想敌的粗大木头砍断,草原部落装束的那些轻薄铠甲,马刀只要轻轻一划,就可将其割破。
    还有一点与其他军队不同的是,特卫军中每队都配备一名医官,这些医官曾到孙思邈所办的学习班上学习医术,对各种伤病,特别是外伤的治疗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经验。
    这是孙思邈在李业诩的一再要求下,终于同意到长安开办一个医术讲解班,李业诩派出了近六十名识字、能写、比较机灵的士兵去学习,主要是创口清创、缝合、刀裂伤救治之类的外科医术,能胜任交战时军中伤员的一些基本治疗。
    李世民也曾好几次到特卫军营中,观看士兵的训练,每次都是对李业诩勉励一番。
    ――――――――――――――――――――――――――
    这天,军器监丞陈天宁使人来禀报李业诩,说已经试制成功秘密的火器。
    李业诩听后大喜,忙跟传唤的人来到军器监试验场。
    军器监的试验场位于一个空旷的山谷中,如今已经是伤痕累累的样子,估计试验火药的次数不少了。
    当日的流云小道,今日的军器监丞陈于宁正站在一旁,来回地走着,一脸兴奋与不安的神色,边上还有一些军器监的工匠及守卫的士兵。
    看到李业诩过来,陈天宁一路小跑着过来,到了李业诩面前,像是突然反应过来一样,又缓下了脚步,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却还是满脸掩饰不住的高兴,“李少匠,您设计的手雷已经试制完成,火药的配比也过严格的试验,先前试爆了几次,效果都不错,如今已经制作成功了几个,让您来试试…”
    说罢小心翼翼地从一个铁制箱子里拿出几个球状东西。
    很大的一个铁制圆球,球上面还有一根长长的线状东西,那是经过改良的引线。
    李业诩有些傻眼,这东西也制作的太大了些,都快赶上人头般大了。
    这是一个超大号的手雷,比李业诩原先设计的要大上好几号,李业诩皱皱眉,瞄了陈天宁一眼。
    “李少匠,我觉得先前的威力不大,所以就加大了规格,还有几个是小一些的,”陈天宁挠挠头,有些紧张地看着一脸质疑的李业诩。
    “先试试吧…”
    陈天宁吩咐一名守卫的士兵把这个超大号的手雷放在一堆石头里面,叫另一人拿火折子点燃。
    李业诩和陈天宁及其他人都远远地躲到一块大的岩石后面。
    那两名士兵已经见识过这玩意的厉害了,点燃引信后,撒腿就跑,在一块大的岩石后面躲了起来,那速度,估计前方有兔子也要被他们撵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有些地动山摇的感觉,大小石头碎屑四处乱飞,周围山林中惊起一群群的飞鸟。
    待爆炸过后,躲藏着的人走了出来,李业诩率先走过去看看,放置手雷的地方炸出了一个很大的坑,边上原来的一堆石头都被炸飞了。
    陈天宁一脸得意,而其他人除了李业诩,都是一脸惊愕的表情,这玩意儿威力怎么这么大!?
    李业诩猛然心动,大号的手雷威力这么大,那如果再设计大一些,装填的炸药多一些,那就是炸弹了,攻城时炸坏城墙什么的,应该不在话下。
    “再试试这些小的,用手投掷,”李业诩指着箱子中剩下的那些小一些的手雷命令道。
    陈天宁有些不解,但也吩咐身边的一名士兵拿着一个小型的手雷,另一士兵拿火折子。
    这名士兵看到刚刚爆炸的场景,战战兢兢地上来拿着手雷,手都在发抖。
    李业诩喝止了另一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