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古时候那些爱情 >

第72章

古时候那些爱情-第72章

小说: 古时候那些爱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113章 诸葛亮与黄氏女(十七)    
   
  黄硕心下不由有些好奇起来。
  正出神间,孔明已几步走到了她身畔,一面将那方帛书递予她递了过来,一面温声开口道:“阿兄膝下有二子,长子阿恪,次子阿乔,我都曾见过,皆是十分聪灵颖悟的孩子……你见了定会喜欢的。”
  黄硕闻言,几乎瞬时间听懂他言下未臻之意,一双眸子神光滞住,仿佛又什么都不明白似的,怔怔看向他——
  四目相对,孔明仍是温然带笑:“上月,我去了一封家书,与阿兄商议将阿乔过继到我们夫妇膝下。”他目光落向了她手中那卷她还未及细看的帛书,笑意更深了些“这是阿兄的回信。”
  看孔明的神色,想必是他家兄长应允了。
  “东吴大帝孙权近日便会遣阿乔出使蜀地,而后便过继到我名下,日后,那孩子承继我的这一脉香火了。”
  看着怔怔然不可置信的妻子,孔明神色愈发温和暖然:“阿乔如今已是十多岁的年纪,已不用在衣食起居上费多少心……不过需我平日抽些时剑督导他学剑学书罢了。”
  “我们夫妇已是四旬年纪,若真养个新生的稚儿,不知会多少操劳辛苦,如此倒是全然免了。”他有些玩笑地看向她,温和的目光里多少默契“阿硕一向为照料我的细务已十分辛苦,近一二年政事总算顺遂了些,我们俩儿也该好好享享清闲才是。”
  黄硕只怔怔看着眼前这双澹然带笑的温暖眸子,一股热意几乎自心头涌到了眼角,伴着湿热的液体要流出来一般……
  “你何时……做的决定?”黄硕开口,发现自己的嗓音竟有微微的涩意,仿佛哽咽。
  ——多少年来,她从未像现在这般失态动容过。
  孔明静静看着妻子,神色安然,目光极为温和“早年间,因我为一己私心,所以新婚长别,聚少离多……彼此错失了最好的辰光。若说过错,这也是我的错。”
  “何况,人生一世,岂能事事无憾?”说到这儿,他的神色温和里另透着一份洞彻世情的从容霍达“既然命定子女缘薄,何须勉强?”
  他这样平静地温然带笔同妻子说着心事,清醇的语声近乎有些令人心安的力量——
  “此生,贤妻如此,相偕伉俪,半世厮守,已是苍天眷顾……当知惜福。”
  孔明走近几步,将妻子的手握在了掌心,十指相扣,亲近默契一如当年。那双手早已不复少女时的柔润细腻,却有着令人心安的温度。
  ——阿硕,你从来不愿因任何事为难了我,我……亦然。
  初,(诸葛)亮未有子,求(诸葛)乔为嗣,(诸葛)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故易其字焉。——《三国志·诸葛亮传》
  ※※※※※※※※※※※※
  建兴四年(226)年六月,成都,丞相府。
  时令正是三伏,正午炽热的骄阳透过糊绮的菱格窗照进了屋子后已只余模糊的一些微光,室中竹榻竹几,又铺了润青色的流黄簟,看上去便透了十分凉意。
  尽管如此,身着一袭轻薄细纱襦裙的黄硕,跽坐在案前执着一卷《尹文子》。但仍是觉得有些闷沉,莫名就一阵昏昏然的倦意袭来,她微有些无力地以手支颐,半倚在了案头,但浑身却是愈发昏沉了起来,就这么蒙蒙昧昧地几乎要睡了过去。
  孔明进了室中时,正看到妻子倚着书案倦然欲憩的情形,他不禁快走了几步,来到她身侧,伸手揽着肩头让她轻轻靠在了臂弯里:“困了么?我抱你去榻上睡。”
  ——近日她似乎十分易疲倦,连晨起的时辰都较平日晚了些许。
  黄硕被他半揽入怀中后便醒了,眸子里仍带了几分惺忪,微微含糊着道:“大约是夏日天长,这些日子又格外闷热些,所以乏了罢。”听语气,有些不以为意地道。
  但孔明行事一惯审慎,哪里容她这般疏忽?所以果断地即刻便遣人请了医工过来。
  老医工为黄硕探脉,三管手指搭在右腕间,却是沉吟半晌,凝着眉头没有动静。
  就在孔明神色终于失了往常的从容,几乎带上了几分焦切的时候,老医工有些沉嗡的嗓音终于清晰地响了起来——
  “想来不会错了。”他终于笃定地开了口,之讶异的目光里此刻带着些慨叹“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这是实实在在的滑脉!”
  “老朽在这儿向丞相同夫人道一声喜,夫人有身……已近三月了。”
  ——她……有了身孕!
  因为太过错愕,黄硕和孔明闻言竟是双双愣了一愣,片时后方才缓缓回过神来……黄硕有些不可思议地三指搭上了自己的右腕,却因指尖微微发着颤,连脉都无法探准——
  一向从容淡若的孔明,此际竟比妻子回神还要晚些,他微怔的眸光渐渐涌上不可置信的错愕与喜悦,而后揽衣起身,郑重其事地朝着眼前的医工施了一礼——
  一惯澹和从容,喜怒不形于色的丞相这般大礼,受宠若惊老医工简直有些惶恐地连退了几步。迭声道着不敢,而后很快领着药童告辞而去。
  黄硕仍有没有探准腕脉,搭在腕上的手却被另一只颀长秀劲的手掌覆上,带着熨帖人心的暖意——
  “阿硕……”他就这样拥了妻子入怀,带着极温和的笑,低声昵语道“你喜欢小女儿还是小郎君?”
  语声入耳,仿佛之前所有的惊诧、喜悦、张惶、不安,全都涣然而散,整个世界惟余拥着她的这份温暖安然。
  依时下的风俗,女子孕期的讲究极多,光饮食方面便要留意“食饮必精,酸羹必熟,毋食辛腥”,且忌食葱姜、兔、山羊、鳖、鸡鸭,民间相传一旦误食,胎儿便会残病。
  此外,要恪守着“席不正不坐,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等一众规矩。
  连平日闲暇取娱也颇多忌讳,譬如不能使唤侏儒,也不要看猴戏之类,以免腹中胎儿受其影响……总之,黄硕可以想象得出自己日后的生活会怎样乏味。
  但,自那之后,孔明除了令医工每日都来为妻子请脉之外,自己也几乎花了所有暇余时间,伴在她身边。伉俪二人品棋抚琴,谈诗论画,孔明甚至时常亲自扫了竹叶,取了竹露来为妻子瀹茗烹茶……
  在这样的悠闲惬意之中,时间过得似乎分外快些,展眼便是一载辰光。
  建兴五年春,黄硕涎下一子,名瞻。
  ※※※※※※※※※※※※
  七年之后,成都,丞相府。
  这一年的冬寒格外久些,己到了正月初春,还纷纷扬扬地落了场细雪,檐下垂挂的晶莹剔透的冰棱还未化,庭中花木素裹,万树银树,宛然冰晶粉碟的一个玉做人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七八岁的稚童一袭玉色镶白色毛缘的复襦衣,配同色绵厚的布绔,身姿端正地跽坐在正堂竹青色的毡席上清声诵读。襦衣绒绒的白毛缘衬着他虽带了几分圆腴的婴儿肥,但仍旧轩眉水唇,与父亲十分肖似的容貌,愈发显得俊逸明秀。
  此刻,那带了几分稚嫩的清脆嗓音自正堂一直远远传向庭中,字字落音,琅琅入耳。
  黄硕坐在一旁临窗的竹几边含笑看着,不一会儿,莫名神色就有微微的恍然……孔明像阿瞻这般年纪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稚气样貌?也会这样在冬日雪天里拥着炭炉,裹了绵衣在堂前背书……
  这是她和孔明的孩子,是他们彼此的生命融合与血脉的延续,即使日后他们生老病死,永远地从这个人世消失,但他们还有这个孩子,她有着同小跹肖似的轮廓眉发,有着同他一样的眼,这一切会随着她一代代地传下去……这也就是血缘的神奇之处,它是这世间最牢不可破的牵系与羁绊……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小小的稚童终于诵毕,乌灵的双眼不由有些期待地向一旁的母亲看去,发现她正径自出神。
  稚童不由微微有些委屈地扁了扁嘴,而后揽着衣袍起了身,蹬蹬几步跑上前去:“阿母,阿瞻背过了。”
  黄硕看着小人儿走到了眼前才不由回神,微微笑着替他理了理鬓发,将散落的几络发丝顺进衣领里,一面柔和地温声问道:“竟全篇背下了么?”
  “嗯!”稚童重重点头,一双乌灵眸子里透着说不出的得意。
  黄硕看着眼前稚童与父亲逼肖的容貌,却是多少慨叹——这孩子确如孔明所言,少具夙慧,天资颖悟。


☆、第114章 史书里的真相

    【诸葛亮】

    一、姓名

    诸葛亮,字孔明。

    古时候取字一般都和名相关,孔明的“孔”是“很,非常”的意思,“明”字与亮同义,所以“孔明”二字的意思就是“很亮”(完全是单名“亮”的升级版)。

    唔,这么一想,丞相大人的名字顿时萌萌哒。

    二、生平

    诸葛孔明的一生,算是再次印证了那一句——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粗俗一些讲,大多极牛逼的人物,都有一个极苦逼的童年。

    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徐州琅琊郡阳都县,当地士人诸葛圭的妻子章氏诞下了一个男孩儿,这是他的次子,命名礼上,父亲为孩子取名为亮。值得一提的是,同年在京都洛阳,也有一个小皇子呱呱坠地,这个孩子当朝天子汉灵帝的次子,刘协。

    这两个后来在汉末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汉献帝刘协与蜀汉丞相诸葛亮同年而生,并在五十四年后,同年而逝——真是意外的巧合。

    汉末之时,尚算太平的琅琊郡中,这个叫做诸葛亮的小孩儿一天天长大。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章氏过世,父亲诸葛玄于一年之后再娶,新妻为他生了下幼弟诸葛均。

    此外,诸葛亮还有二位同母的姐姐……已知,一家七口。

    八年之后,初平四年,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过世。而也就是这一年,曹操打陶谦,造成了徐州之乱。

    这时,诸葛亮家中己知的人口,有——继母,兄长诸葛瑾(十七岁),两位姐姐(都未成年),诸葛亮自己(十一岁),弟弟诸葛均(六岁)。

    因为曹操的军队入境之后劫掠杀戮,《后汉书》陶谦传写:“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所以,境内许多人家都被迫背井离乡,逃难向他方。

    可以想象,在当时十一岁的诸葛亮心中,曹操会是怎样一个残暴恐怖的存在。所以也不难理解他后来为什么求仕不去投奔前途最好的曹操。

    诸葛圭病逝之后,他的弟弟诸葛玄回家奔丧,同时也就开始为一家的将来作打算——具体地说,是计划逃难的行程。

    不知道什么原因,诸葛亮的继母和兄长和其他人没有一起,而是南下到了江东,并且这一别,就是整整十四年。兄弟再见时,已是各为其主,分道扬镳。

    诸葛亮和两个姐姐一个弟弟随着叔父几经辗转到了荆州,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有交情,于是就在这儿安了身。

    十一二岁的诸葛亮来到荆州,他应该是在这里进了荆州官学。受到十分良好的教育,并结识了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崔均、徐庶等人,有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友人,为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之后,诸葛亮的两位姐姐分别嫁入了荆州士族蒯氏和庞氏。

    五年之后,诸葛玄病逝,这一年,诸葛亮十六岁。

    十六岁的少年面临的境况就是长兄远离,姐姐出嫁,身边只剩下需要他来照料的幼弟。

    而从十六岁叔父过世,到二十六岁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这十年间,诸葛亮过得应该十分忙碌而充实,他在距襄阳城不远的南阳隆中结庐而居,晴耕雨读,有一众可以交游的好友。

    而此时,诸葛亮也已经奠定了自己的志向。《三国志》中说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春秋时著名的贤相,而诸葛喜欢的《梁父吟》也一样吟诵的是春秋名相晏子的事迹。

    ——他的志向,就是出将入相,匡扶社稷。

    而此时正逢汉末,既然有了这样的志向,那需要的事情,就是为自己择定一个值得追随的主君。

    好的,这时候我们再来看一下刘备。

    遇到诸葛亮之前,客居荆州的刘备,境况一言以蔽之——狼狈。

    当时,他已经年近五十,对古人而言,已经是英雄迟暮,但还功业无成,被曹操追打得丢盔弃甲,只好凭着一点宗室的情份,在荆州牧刘表这儿求一份荫蔽。但刘表和荆州的士族也对他十分提防,安排去驻守新野,实实在在的闲人。

    一次,刘备到襄阳城中赴宴。中间如厕,看到自己大腿里侧赘肉增多,不禁忧从中来,慨然流泪。

    回到宴席上,眼睛哭的通红。刘表十分惊讶,问他缘故。

    刘备答道:“以前,我经常在战马上驰骋,身不离鞍,大腿上的肉十分结实。现在很少骑马了,赘肉累累。想到日月如梭,人生苦短,到了现在这把年纪了,也没有建立什么功业,所以难免伤悲。”

    英雄末路,想来也真是让人同情感慨。

    但,同情归同情,荆州一地,甚至当时的天下之间,恐怕都没有人看好当时的刘备。

    所以——诸葛亮为什么最终选了这么一个穷途末路之人呢?

    仔细来分析,大约是以下三点罢:

    1、他不会选曹操,原因上面已经说过了——这个人是造成他离井离乡的罪魁祸首。

    2、他不能选孙权,因为诸葛亮和同时代的另一个高尚名士荀彧一样,毕生的愿景是“兴复汉室”,而江东孙坚父子,本质上是分裂中央的割据政权,于统一不利。

    3、他的志愿一直都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而刘备是汉室族裔(尽管血缘已经非常远了),明正言顺。

    之后,刘备听从徐庶推荐三顾茅庐,而诸葛亮隆中对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