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古时候那些爱情 >

第77章

古时候那些爱情-第77章

小说: 古时候那些爱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粲什么也没有说,只轻轻揽过她的肩,让少女依在他怀中,再不说什么。
  但此后,他再也未见她拿出过这幅字了。
  ※※※※※※※※※※※※
  夜幕四垂,天穹黧黑,一弯如勾的上弦月纤纤然悬在中天,几点银亮的星子散漫地缀在月胧边,偶然有大片的乌云被罡风吹移过来,遮星碍月,只留亮色的银边与模糊光影,却是云诡波谲的幻丽景象……
  荀粲与曹莹在榴花荫下置了一张黑地朱漆矮足木榻,二人合榻而坐,拥着厚厚的氅衣赏着夜景。
  荀粲以往对这些事情其实并不怎么热衷,但不知为何,小莹却是极喜欢夜里赏景。说起来,这一点她并不似这个年纪的娇气小姑娘,一点儿也不贪眠,平日都会早早起床,而每旬都会挑一个日子在庭中赏夜景,甚至是看上整晚。
  头一回拉他一起夜里赏月时,小莹曾有些孩子气地说过——“这么美的景色,错过了多可惜呀。”
  ——无非月明月晦,阴晴圆阙,有那么吸引人?荀粲其实有些不解。
  “其实,昨晚的月色和今晚的不一样;上月这一晚的月色和本月的也一样;去年今日的月色和今年的更不一样……每一晚的月色都是不同的。”
  “错过了,就再没有了呀。”
  ——小姑娘似乎能看出他的疑惑,所以曾这么解释道。她其实心思十分纤敏,天真单纯……可并不愚笨。
  还曾遗憾不能经常熬夜,好像如果可以的话,她每晚都会来庭中赏月一般。
  一阵夜风带着微微的寒意刮过,感觉到身畔的小姑娘微微有些瑟缩。荀粲不由微微倾过身去,替她将身上的绵厚氅衣系紧了些。
  又想了想,索性解开自己的大氅,将少女拥了进去,她身材娇小,这么被他拥在怀中仿佛孩童似的,小小软软的一团。她安心地倚靠着他,任氅衣密密裹住,只露出一个仰脸看天的小脑袋。
  荀粲微微笑了笑,小莹她……其实一惯怕黑怕冷。
  新婚次日,他才熄了寝室中的灯盏,她便蓦然有些紧张起来,甚至是浑身都微微发颤。他只好重新点亮了灯,这样她才缓缓平复下来,只面色依旧微微发白。
  “以往在家中时,都是点着灯睡的么?”

☆、第122章 荀粲与曹氏女(八)




 
     荀粲微微颔首:“我的母亲,便是当时的大宦官——中常侍唐衡的女儿。”

    “成婚的时候,父亲十七岁,阿母才只十三岁。”说到这儿,他略略顿了顿“结缡之后三十余年间,他待她……一直都很好。”

    ——哪怕是后来灵帝崩后,董卓进京,宦官势力被彻底清剿,唐衡身首异处,他的女儿成了无依无恃的孤女。

    经明行修,德操无瑕……他的父亲荀彧,或许真的当之无愧罢?

    即便是为保全家族而牺牲了自己的婚姻,娶了宦官之女;即便因她而受人讥议,清誉蒙尘。他也从未有过半点迁怒,温文相待,始终如一,付出了一个丈夫应当的庇护、关怀以及尊重。

    数十年如一日,相看不厌,相守不疑……情重如许。

    曹莹目光落在自己拣拾的那一匾芙蓉花瓣上,眸光映着那娇红的颜色,微微波动起来,低低道:“我家阿父也说过,阿公是这世上他最为敬慕的人之一。”

    荀令君的儿子,又会逊到哪里去?——当时,这也是阿父允婚的理由之一。

    荀粲神色却是有一瞬的恍然,而后极轻地低眸笑了笑:“是啊,自幼所有人都同我说,我的父亲是怎样的怎样的才代旷世,怎样的见姿卓绝,怎样的国士无双……”

    “但,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想,旁人看到的是名士荀文若,是贤臣荀令君……而不是作为父亲和丈夫的荀彧罢。”他看着自己的妻子,目光是少有的认真,语声轻而清晰——

    “从我刚刚记事的时候起,便很少见父亲的面。那时还是魏王的曹孟德刚刚平靖了北方,正是百业待举的关键时候。作为尚书令,镇日里焚膏继昝,案牍劳形……永远有阅不完的军务要函,批不尽的政事公文,往往下朝回府,径直进了书房,一日三餐都是送进房里用,晚上倦极而憩,便这么睡在书房中……”

    “同在一个屋檐下,阿母和我们这些儿女,却是极少能见到他。”有些感慨地,他的目光落向了正南边主院的方向,那是他的父亲生前呆得最多的地方。

    “我的阿母出身宦家人家,所以富而不贵,当初因联姻嫁予父亲,算得上诚惶诚恐罢。”说到这儿,他唇边无意识地勾起微微的弧度。

    ——毕竟,那个时候,品貌无瑕,誉满京华的荀姓少年,倾了几多芳心,不知是京中多少待字少女的深闺梦里人。

    而大宦官唐衡的女儿,除了父亲的身份之外,又怎堪俦匹那般风华无双的少年郎?——而讽刺的是,她深知自己父亲的身份,恐怕正是他心底最为厌憎的东西。

    “所以,自成亲时起,她便从来都小心翼翼,惟恐哪里惹。她知道衣冠士族皆重礼仪,所以便一举一动都模样着荀家的女眷,生怕出了丁点儿舛错累他被人讥议;她知识他精擅书法,便拿了他的字来临帖,一横一折,一勾一画地学,最终几乎能仿得以假乱真;她知道他妙笔丹青,所以请了名师来教授绘画,这个却需天资,她怎样也学不好,于是只好自各处收集了他喜欢的画作,却不敢进他书房一步,只一幅幅悄悄放在寝居中显眼的几案上……她学围棋,学六博、学琴瑟……渐渐地,也是不负所愿,她比京中任何一个士家女还要更像士家女。”荀粲说了长长的一段话,始终是平稳中带着微微的恍惚,仿佛轻声自语似的。

    尤其在家族失势之后,丈夫的始终如一,不疑不弃,于她而言不止是感动,甚至是感激罢——在她的眼里,丈夫是身家所依,是情愫所系,几乎类于神祗。

    也正因为这样,才会在丈夫猝然离世之后,死后,整个人都彻底崩溃,形销骨立,弱不胜衣……不久便随他而去。

    真正的忠贞不渝,情深不寿。

    ——后来,渐渐长大,他便时常想,女子要才德何用?她的母亲若非那般看重这些,或许就不会是那样的结局。

    “是因为阿家病逝,所以你才生阿公的气么?”少女清稚的语声响地耳畔,他一回神,便对上了那双黑白分明,此刻尽是关切的澄净眸子。

    四目相对,她轻声安慰他“可是,阿公他自己忧思成疾,是天定的命数,谁也没有办法呀……若是可以,他一定也是愿意陪着阿家白首偕老,看着奉倩你长大成人的。”

    听过这一句,荀粲却是神色一滞,垂了眼睑,一双眸子深沉得似乎看不到底:“不,并非天命。”

    闻言,曹莹一时怔住,有些错愕地看着他。

    “家父荀彧——是自尽而亡。”他说得并不大声,但原本扶在案上的那只白皙修长的手,指节紧绷得略略泛了青白“服毒自尽。”

    那厢的少女瞬时间惊住了,震愕、惊诧、意外甚至是难以置信。

    荀粲微微阖了眼,默然了好半晌。

    “……是死谏?”她似乎终于平缓了心神,也厘清了思绪,问得郑重而认真。

    荀粲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而后睁开了眼,语声似乎带了几分嘲弄:“谁说他慧冠群伦,智计无双?——最终,那个无双国士是这样愚忠地为注定将亡的大汉祭上了自己的性命?”

    正因为他同武帝曹操二十一年情谊,太过了解他的为人,知道劝谏无用,所以便用自己的死来破了这个局。

    说起来,也算伟大罢?以血为祭,阻住了距皇位一步之遥,代汉易如反常的曹操,让他至死也未真正称帝。

    但——真的值得么?那么多的人都可以奉曹氏为君,都可以同流合污,都可以弃却汉室做了贰臣?为什么他就不可以低头折腰,不可以顺从时势,不可以合光同尘呢?

    为了维护那个将亡的汉室江山,真的值得祭上性命,弃却妻子么?

    他久久沉默,庭中半晌阗然,只听得晓风拂过花叶的沙沙声响。

    “奉倩,我说一桩儿时的事情与你听,好不好?”最终,那同他一起沉默许久的少女开了口,语声仍是清稚悦耳的,不及他回应便继续了下去。

    “幼年因为不能出门,整日里呆在家中,所以我便喜欢在花苑里玩耍,也爱各样的异卉奇葩。阿父常常令人从各地带了稀奇的花草与我。有一回,带回的是交趾的一种四季竹,枝节疏阔,秆绿叶秀,箨耳是很少见的紫色,而且几乎整年都会生笋……稀罕得很。”说到这儿,她神情里带了许多追忆,温和恬然。

    “而更出奇的是,第二年,它竟开花了。”她一双眸子晶莹灿亮,几乎晃了人眼,笑看向他问:“奉倩可见过竹花?”

    荀粲轻轻摇头:“以往只在书中看过。”

    《山海经》中写道:“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实落又复生。”

    ——但,世人多以为竹花只是传说。

    “我怕一辈子都忘不了,是一串串像米粒似的东西,阿父说,叫做‘竹米’,生在玉绿的竹杆上,真是稀罕极了,也漂亮极了,我开开去看,一颗颗地数那几竿竹子上今日又多结了几粒竹米……”她笑着笑着,神色便低落了下去,而后微微阖了眼“可是,待竹米熟了,竹子也就死了……”

    整整十余竿,尽数枯死,没有一竿幸存。

    “阿父见我难过,便令人从交趾挖了几棵,千里迢迢送到洛阳来。”她神色是微微带笑的“而且,说是问过了当地养竹的人,原来竹子开花会需耗太多养分,所以花落便会枯死。”

    “只要在花枝才发的时候剪掉,不让它开花,竹子就能再活几年。”

    “我将再次送来的那些竹子一直养到第三年,它果然又要开花了……一根根花苞抽了出来,同上回一模一样,我知道,它开花会很漂亮,也知道,花谢之后整棵竹子便会枯萎。”她神色平静地淡笑着说“我几回试探着在那花苞处——但,最终还是没有剪。”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世上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本心在。若是剪了竹花,于竹子而言,活得再久……或许都只算是苟全性命罢?”

    ——这样的活着,真的比舍生取义要好么?

    荀彧只要卑躬折腰,只要和光同尘,只要做了贰臣,自然可以尊荣富贵,终老天年——可,那便也不是风骨兀傲、天下仰慕的荀令君了呀。

    最终,他轻轻拥住了她,将少女紧紧扣在怀中,把头埋在她肩头。她看不到他的神色,只是柔和地回拥住了这个人。

    久久相拥,不言不动,唯愿时光就此定格,此生就这样伴你身侧,相偕于老。

    ※※※※※※※※※※※※

    青龙三年,元旦,洛阳。

    正月初一,是为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为一岁之始,故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

    这年冬雪宜时,纷纷扬扬连日不歇,元旦这一天却是天光初霁。雪后的洛阳城素覆街衢,檐角挂冰,但家家户户门扇上都绘了崭新的门神,左边是神荼,右边是郁垒,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门上悬上缚鬼的苇索……一派新元伊始的闹热光景。

    在这样团栾喜庆的日子里,荀粲与小莹也都换了崭新的衣裳。荀粲一袭玉色直裾,拥了绵袍,而小莹则是藕荷色襦裙披着白貂裘。而今日的早食也格外丰富些。

    主食是一鼎冒着乳白热气的羊羹,旁边青瓷碟里置着两只生鸡子(生鸡蛋),一盘由葱、姜、蒜、韭、萝卜拼成五种菜疏拉成的鲜绿的五辛盘,两盏蜜黄色胶牙饧,饮品则是桃汤与椒柏酒。

    时人相信,正月土气萌动,草木生长,而鸡则以五谷为食,羊则喜啮百草,所以应该杀羊磔鸡以助于草木生长。是以,这一天会食羊肉,生吃鸡子。

    五辛盘,由五种辛辣的蔬菜,食之使人疏通五脏之气;胶牙饧,故名思义是粘牙的软糖,据说食之有固齿之效;而桃汤以桃枝、桃根,桃茎浸煮而成。相传,后羿死于桃树之下,所以桃木具有祛邪气、镇百鬼之效。

    两人在案前吃着羊羹鸡子,又饮了桃汤,五辛盘这样的辛辣菜疏,荀粲原以为小莹不会喜欢……像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大多是不喜欢吃辛辣口味的。

    不曾想,小姑娘依次吃了葱、姜、蒜、韭、生萝卜,尽管偶尔皱了皱鼻子,却丁点儿也没有含糊过去。

    “葱白辛温,有润肾通阳之效,蒜有清热解毒之效,韭菜性温,有健胃提神、止汗固涩之效……都是对身体有益的呀。”见他疑惑,她抬了一双黑白分明的澄澈眸子,理当所然笑着应道。

    荀粲其实并不十分意外……小莹平日就极注意养身的。记得去年长兄令人送了一筐时鲜的莆桃过来,口味颇佳,但小莹却一颗也没碰。

    后来问,她说莆桃性寒,而自己从小肺寒脾弱,所以不宜食用。

    这些饮食宜忌虽然平日也听人说起些,但即便极注重养生的老人也少见对自己严苛成这样……何况是这般年纪的小姑娘? 

☆、第123章 荀粲与曹氏女(九)
    说起来,小莹虽有肺寒之症,身子孱弱些,但似乎也并不甚严重,这半年多来连药也不曾吃过一回。

    或许……正是因为平日注重养身,饮食得宜的缘故罢。

    想到这儿,荀粲微微笑了,然后取了案上的髹漆木勺,将温在兽纹铜鐎中,正泛着微辛椒香的琥珀色椒柏酒舀了出来,而后缓缓斟了两盏。

    他先递了一盏与了身畔的少女:“这椒柏酒于养身延年更是有效,愿小莹满饮此杯,从今而后,痼疾尽除,百病皆消。”

    这椒柏酒,乃是以椒花和柏叶浸制而成,时人认为椒为玉衡之精,食之益气延年,而柏是一种仙药,食之祛除百病。

    那少女听着这句祝祠,睫羽却是微闪了下,而后才抬手接过,神色自若地抬眸看向他,一双澄澈无染的眸子里尽是如常的无邪笑意:“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