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039章

将血-第1039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会显得分外的笨拙。

两轮连射过后,长刀出鞘的声音响成一片,锋利的钢刀迎着阳光,反射出一片白花花的光芒。

骑兵们充满野心和杀气的呼嚎声,在战场上连绵不绝的响起。

他们迎上冲过死亡区域,已经稀稀拉拉的敌人,长刀舞动,将一个个敌人轻松的砍下战马。

而他们的敌人,还在不断的经受着箭雨的洗礼。

终于,最前排的骑兵。一头扎进敌人最厚实的部分,人仰马翻间。兵刃撞击声,惨叫声,战马摔倒在地的闷响声,已经钢刀入肉的噗噗声,所有声音交杂在一起,奏响了战争的。

鲜血开始大面积的流淌,战事在这一刻进入最惨烈,也最辉煌的一刻。

两军战士忘我的开始了近身搏杀,生死之间,往往就是一瞬的事情。

人马的尸体在战场上不断累积,在马蹄下,变成一滩滩烂泥,喷涌而出的血液,渐渐在空中弥漫成薄雾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动着妖异的光芒。

厮杀声忽高忽低,唯一不变的就是马蹄声。

不亦鲁黑汗的军队,在如同破堤而出的潮水般的敌人冲刷之下,渐渐支离破碎。

一排排的战士,被训练有素的敌人齐刷刷砍下战马,就像秋天麦田里等待收割的麦子。

他们甚至没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做出最后的反抗。

他们被淹是的,就像被洪水淹没,不可阻挡的走向失败。

曾经在这片草原上耀武扬威的黑旗,轰然倒地,之后再未出现。

日头还未西斜,战事已将结束。

无疑,这是一场歼灭战,负隅顽抗的敌人并不多,因为敌人根本没有跟他们那样的机会。

已经很快形成包围的大军,开始在四面八方对中间的敌人进行挤压。

而秦军将士,则像巨锤一般,在面前的敌人砸了个粉碎。

厮杀声渐渐减弱了下来,因为敌人已经没有多少了。

一些人正在逃窜,但却已经陷入包围之中,无处可逃,战事也来到了尾声。

收降俘虏,斩杀零星顽抗的敌人,在战场上寻觅同袍的尸体,将完好的战马归拢在一起,杀死战场上重伤的敌人,并找寻他们中间的那些大人物。

这并不是一场势均力敌,充满变数的战争,和木华黎等人之前预料的差不多,胜利唾手可得。

木华黎驻马于大旄之下,对于他来说,没有太多的惊喜,从战争开始,好像就已经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不亦鲁黑汗比他的兄弟要有勇气,但也过于愚蠢顽固。

当乃蛮部失败之后,他就应该像强大的人献上敬意,甚至是忠诚,现在,他终于为当年的无礼,付出了代价。

战场上猛然响起一阵欢呼声,木华黎嘴角露出了些笑意,能让部下们这么兴奋的,一定是找到了不亦鲁黑的尸体。

对于他来说,这也许就是此战最大的收获了,将不亦鲁黑的人头送到长安去,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功劳。

不过让他不悦的则是王览,并没有率军跟他汇合,而是直接去攻打党项人的黑山军司了。

这样明显的争功之举,让木华黎感到几分不舒服。

但也只是不舒服罢了,他和王览并没有确切的统属关系,王览的身份也注定了,不会真正听他的命令行事。

他目光转向遥远的西方,心思再度热切了起来,他更希望大帅赶紧回到草原,虽然他这个大将军有着便宜行事之权,但他还是能隐约感觉到来自遥远的长安的束缚,不能真正的放开手脚,还是在大帅麾下作战,更加踏实舒服。

“报,不亦鲁黑的尸体已经找到了。”

“砍下他的头,这是最好的战利品。”

这一战,不亦鲁黑汗近八千人马,全军覆没。

木华黎所部损伤轻微,所获不算太多,除了为大军添了些军资之外,俘虏了两千多人。

在剩下的日子里,木华黎改了主意,并未立即率大军清剿党项余孽,而是开始细致的扫荡这片草原。

一个个部落在大军搜寻之中,成为大军的战利品。

到了四月末,西边的这片草原上,已经没有乃蛮人部落存在了。

但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地方,不亦鲁黑汗占据的这片草原,水源极少,除了鲁乌尔阿拔之外,其余各部,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让自己的部族到这里放牧。

所以,这一战得利最大的还是鲁乌尔阿拔,俘获的奴隶,大部交到了他的手上,其余则分给了出兵各部。

可以说,这一场战事,让各部都不太满意。

但也没办法,汉人的野心,要比各部首领加起来还要大的多,消灭了不亦鲁黑汗,通往西边的道路也就被撬开了一个门缝儿。

所以,这一战诸部都没有话说,即便得利轻微,但却是为了将来做准备。

接连的胜利,让各部的眼界也都开阔了起来,他们会跟随在强者的身后,去夺取更多的战利品,让自己的部族变得更加的强大。

而到了四月末尾,木华黎终于等来了契丹人的使者,还是一位契丹王族,耶律这个姓氏,在草原上还是很有些名气的。

也和木华黎所料差不多,在和花勒子模的战争中,契丹人受到了重创。

在大军的威胁之下,契丹人低下了曾经倨傲无比的脑袋,来向强者表达善意。

本来,木华黎对今年的战事,有所规划。

第一个,当然是消灭乃蛮残部,第二个,则是党项人,第三个,就是契丹人。

但现在,王览的事情,让他有所警醒,击败契丹人,甚至攻克契丹人的都城的热情,在迅速消退。

他需要向大帅再仔细请教一番,最好有个明确的命令,他才会再次领兵西征。

审慎的心思一旦占据上风,那么他的行止,也就没什么值得奇怪的了。

契丹人送来了丰厚的礼物,他们更靠近西域,这些年来,一直在跟花勒子模争夺西域的控制权。

但显然,他们这次失败了,而且还是一场惨败。

摇身一变,成为契丹王的屈出律,对于东边草原上的情形,比上一代的契丹王看的更加清楚,对那里的部族,也更加熟悉。

除了送上礼物,请求和平之外,他还让使者试探着,想让中部的草原的几个联盟部落出兵,帮助他战胜花勒子模。

实际上,表面上的意思并不重要,只要中部草原各部愿意出兵,并给予契丹人尊重,他愿意向汉人称臣,就像如今的乃蛮部一样,加入到联盟当中来。

木华黎显然读懂了契丹人的意图,并好言抚慰了契丹使者,但对契丹使者隐约露出的想要借道去到汉地,与汉人交往的意思,却不置可否,更别提出兵了。

契丹使者不得要领而去,木华黎把玩着契丹使者送上的一颗鹅卵大的夜明珠,心里则在思索着。

他虽然对契丹人的提议有些心动,但他知道,大帅对女真人,契丹人都很厌恶,所以,他不会擅自做出承诺。

契丹人的礼物很不错,正好,借着给大帅送礼物的时机,可以问问大帅的意思。

嗯,还得等一等,听说太子到了大同,可别让太子把礼物劫了去。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章商队

大秦成武七年春,大将军木华黎率兵平灭不亦鲁黑汗,并迫使以契丹人为主体的西辽遣使求和,也基本上令辽阔的北方中部草原诸部,统一在了一个旗帜之下。

而在成武七年四月间,大将王览率兵借道草原,突袭西夏残部黑山军司,同时大秦兴灵路宣抚使李驰勋率兵沿祁连山东麓西进。

同年四月末,两军会师于额济纳河下游,围黑水城。

党项人据城死守,两军久攻不下,因粮草不济,终向大将军木华黎求援。

实际上,此时西夏末帝已在成武六年一场兵变中被杀,于是,变乱之后的党项残部又奉其子为主,并打算求庇于西辽。

但此时契丹王正在率兵西征,所以党项人并没有得到西辽朝廷回应。

而到了成武七年五月间,大将军木华黎派大将李刑率两万骑兵,终于赶到,与李驰勋,王览两部汇合。

因李刑所部皆为骑军,对攻城之战并无多少帮助,而黑水城又在沙漠边缘,秦军很难制作出攻城器械。

于是,三人商议,用半月时间,筑坝于额济纳河中游,断绝黑水城饮水。

五月末,黑水城中的党项残部,终因缺水,出城与秦军决战。

大秦成武七年六月,秦军破黑山军司于黑水城外,斩获无算,党项残部,只有一军数百人,冲出大军包围,往祁连山方向逃窜。

秦军紧追不舍,最终只有不到百人,一头扎进了祁连山中。其中很可能便有西夏黑山军司主将阿福(名字纯属杜撰。如果叫黑将军的话。大家应该耳熟一些。)。

六月末,秦军得胜而归。

这一战,秦军所获甚丰,西夏皇族,多死于乱军之中,战后,秦军遍寻黑水城,并未找到西夏最后一位后主的踪影。只得西夏皇族首级二十余颗,西夏皇族拓跋氏,就此灭绝。

不过几人到底不是大将军赵石或者大将军木华黎,战后商议一番,尽斩党项人将领,除留一军守黑水城外,便带着俘获的六千余降俘,以及无数金银细软,回军而去了。

但让王览三人有些遗憾的是,除了没找到西夏皇族嫡支血脉之外。西夏皇族的印玺等物,也都没不见踪影。据降俘所言,很可能被黑山军司司主阿福秘密埋藏了起来。

但因粮草太过艰难,大军不可能驻军于此太多时间,也无法细细找寻,只能在回军之前,吩咐心腹时刻留意了。

此战过后,西夏彻底烟消云散,成为了历史名词。

而河西走廊通往大漠的通道,也已向秦人完全敞开。

不过,因草原诸部归附的原因,此战也就失去了最为关键的战略

大秦成武七年七月,这一场耗时两三个月,并不算有多大收获,却极具象征意义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让人困扰的谜团。

真正的西夏皇族血脉到底去了哪里,那些西夏皇室最珍贵的宝物是不是还埋在黑水城的什么地方,逃走的西夏将军又去了哪儿等等等等,都成了历史上难解的众多谜题之一。

不过对于如今参战的秦军而言,战争已经结束了,而兵荒马乱之际,失踪的人真的不好找,也没那个心思细细找寻,他们只知道,此次功勋,也不算小。

当大批的财物,送入长安,全军上下,皆有封赏,也就够了。

而大秦成武年间,西北驻军的腰包,最为扎实,也是大秦上下的共识。

至于为何西北驻军如此富有,很多西北将领都在竭力解释,是因为之后商道通畅之故,但谁都明白,这种解释的苍白无力。

只要想象一下,灭国之功,西夏人数百年积聚的财富,又有多少流入到了西北驻军当中,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说起来,也没人去有工夫去细究这个,西北荒凉之地,驻军若一无所获,又怎能让他们常驻于西北风沙之地?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此时大秦对于殿前司禁军的整编已经开始了,西北驻军,多数都出自殿前司禁军,之后人们的目光,也很难再注意到其他细枝末节了。

此时此刻,有很多人以为,平灭不亦鲁黑汗或是黑水城之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遥远的西方的最后一场战争。

但事实告诉人们,他们想错了,这场战争,更像是一个开始,而非什么结尾。

而关于西边战事的复杂多变,也开始就此露出了端倪。

尤其让后来人咂舌的是,在大秦成武七年这场战事刚刚开始的四月间,下一场战争其实已经开始处于酝酿之中了。

。。。。。

大秦成武七年四月间,在西北斜阳以及悠扬的驼铃声中,带着满身的风沙,一支长长的商队,缓缓进入肃州城。

守卫肃州西城门的秦军军官,有些紧张,却又严肃非常的仔细翻阅了送上来的通关文牒,到了最后,终于确定,这支颇为庞大的异域商队,是通过玉门关,走过了敦煌古道,才来到这里的。

商队中,以头发卷曲,高颧深目的回鹘人为主,其中还有些吐蕃人,其他一些人种,就不是他们能够认得出来的了。

当然,其中还有着汉人的身影,只不过是充当队伍的翻译,可见,这支商队准备的很充足。

这是驻守肃州的秦军第一次见到来自西边的商队,其实,同样是如今肃州百姓第一次见到西边的异族商队出现在肃州城内。

这无疑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刻,意味着丝绸古道在数百年后,再次畅通了起来。

也意味着,汉人再次接触到了西域种族。

同样也意味着强盛起来的大秦,已经将自己的名字,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太过的意义,不用多做赘述。

但这个时候的肃州守军,却顾不上管这些。

守卫城门的秦军上下,都颇为慌乱,他们的长官,一边检查过商队的文牒,一边埋怨着西边都疯了,放这么大一支队伍过来,却没事先通报一声。

实际上,商队到来的消息,此时早已传回西凉,只不过商队来的太快,返还的文书,还没到达肃州罢了。

驻守于沙洲,玉门等处的驻军,其实同样有些慌乱,最终让这支商队通过,不过是因为这支商队拿着的不但有西州回鹘汗国汗王的文书,还有着印有吐蕃归义王王印的信笺而已。

这么一来,这支商队其实已经差不多相当于回鹘汗国的使节了,没有道理进行蛮横的阻拦。

不过除了急报西凉之外,几支驻军都没有再多的动作了。

护卫这么大一支商队前行,人手不足不说,而且擅离驻地,在秦军军律中,是乃死罪,秦军军法严厉,尤其是西凉一路宣抚使郭将军,脾气很不好,谁也不敢犯这个糊涂。

所以,等商队大摇大摆来到肃州,其实也只是重复之前的故事,没有多大的区别。

这回,商队的商人没有再自讨没趣的奉上金沙,因为在玉门和沙洲两处,差点因为这个闹出麻烦来,若非有吐蕃归义王的信笺,这支商队早已被扣下,让他们很快明白,汉人的风俗好像跟其余其他国度,并不一样。

他们的官员,好像要廉洁的多,这对行商来说,是好事儿,他们在行商路途上,很少能碰见这样的官员,当然,只要碰见了,也就意味着商路会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但对于商人来说,这并不算什么好事,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喜欢金沙的人,才能给予自己最大的特权和方便,越贪婪的人,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