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047章

将血-第1047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是塔塔尔人,还是汉奴,在彪悍勇猛而又嗜血的蒙古骑兵面前,纷纷倒下,在鲜血的刺激下,蒙古人再次失控了,这也让这场叛乱,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大清洗。

塔塔尔人的鲜血流淌不止,蒙古人也出现了伤亡,汉奴。。。。。。此战过后,东北草原南方的汉奴,幸存者屈指可数。

蒙古人再次证明了自己和女真人,契丹人刚刚崛起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不同,他们甚至更加疯狂,更加嗜血。

在连年的战争中,蒙古人已经开始抛弃许多草原上约定俗成的规矩,并越来越多的开始举起屠刀,将他们的弯刀和弓箭对准毫无反抗能力的人群,来宣泄他们嗜血的本性。

成吉思汗铁木真回到蒙古诸部后,很快便终止了这场几乎毫无意义的屠杀,并象征性的惩罚了术赤为首的一些蒙古将领。

但这场杀戮,造成的影响,其实已经无法挽回,他汗帐中的汉人和蒙古人的关系,开始走向恶劣。

这也促使成吉思汗铁木真决定建立汗国,用绝对的威权,行使汗王的权力,并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出一条,让蒙古人和汉人尽可能的友好相处的道路,至少,应该像女真人那样,能够驱使人数众多的汉人为自己效力。

无疑,此时的铁木真,虽然渐渐迈向暮年,但在统治手腕上,却更加的成熟了,他没有被帐下的一众蒙古将领的叫嚣所左右,他清楚的知道,一个稳固的汗国,不能光有蒙古人,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汉人的认可。

在这一点上,他的眼光,已经超越了众多的草原汗王。

然后便是会盟,他在盟会之上,向蒙古贵族们描述了一副美丽的画卷,让汉人耕种,获得足够的食物,让蒙古人征战,收获更多的财富和奴隶,在辽东那片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强盛的蒙古汗国。

深深为汉奴所困扰的各部贵族首领,多数赞同了大汗的主张,当然,更多的则是为了摆脱汉奴这个日益沉重的包袱。

于是,在大秦成武七年的这个春天,一场罕见的大迁徙出现在东北广阔的地域上。

如果说这场迁徙只让蒙古人有些难受的话,那么,长途跋涉带给汉奴的则是血泪了。

被掳往草原,如果说只是噩梦的话,那么,这场迁徙就是真正的阿鼻地狱。

无数汉人倒毙的尸体,铺成了迁徙之路,无数冤魂,在道路之上徘徊,蒙古人的马鞭之下,汉人如同牛羊般,艰难跋涉。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长途跋涉之后,能够重回辽东故土者,十不存一。

而对于蒙古人而言,这趟旅途也并不舒服,他们需要到那片几乎完全陌生的地方,休养生息。他们的羊群,在跋涉中渐渐瘦弱,马匹在奔驰中,渐渐力不从心。

前途的渺茫,很快化为了不安,而蒙古人又将这种不安熟练的转为了残暴,一个个汉奴在鞭打下血肉模糊的倒下,一个个汉奴被拖在马尾巴后面,一声声哀嚎在汉奴中成片的响起。

而作为施暴者,却在旁边哈哈大笑,乐此不疲。

仇恨的种子在两个种族之间生根发芽,并在鲜血和生命的浇灌下快速成长。

汉奴们近乎麻木的行走在道途之上,仿佛对什么都已不在乎,甚至于自己的生命。

但他们眼中所见,耳中听闻,甚至嘴里咸涩的血腥味儿,都会时刻提醒他们,这一趟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

实际上,造成这一切的,只不过是盟会上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一句话,他告诉诸部首领和贵族们,他们去到辽东,在之后的征战当中,他们还会获得大量的汉人奴隶,很快便会有足够的奴隶,为他们耕种。

于是,汉奴的价值进一步降低,也间接造成了这次迁徙中的惨象。

在大秦成武七年五月间,第一批蒙古人终于踏上了辽东的土地。

六月间,蒙古人来到了曾经女真人的都城,上京。

这里已经是一片残垣断瓦的废墟,女真人走后,在这里放了一把大火,没给蒙古人留下什么。

这一年,辽东的土地上是非常混乱的。

蒙古人缺乏治政人才的缺点,被放大到了最大。

如何让汉奴耕种,如何安置迁徙而来的蒙古各部等等等等,都让这个游牧民族无所适从。

他们终于发现,出了放牧和打仗,其他的,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可言。

幸好,他们还有一位目光长远的英明大汗,为他们想好了将来的道路。

于是,汉奴们被粗劣的统计了一下,便发下了土地,辽东的草原,在贵族们的吵吵嚷嚷声中,很快划分完毕。

而且,为了度过这一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再次召集各部战士,在这一年的秋天,向河北进发,和盘踞河北的金兵,嗯不对,应该是后周李任权所部兵马稍稍战了几场,并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胜利。

收获丰厚无比,足以让新到辽东的蒙古诸部渡过这个冬天了。

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诺言也得到了兑现,大批的奴隶,从河北被带到辽东,为这个充满血腥味的蒙古汗国,补充了最缺少的人口。

这一年秋天,辽东和河北交界之处,烽火遍地。

河北王李任权频频向后周求援,索要粮草军械,并快速的撤回了进入山东的兵马。

在这个时候,李任权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险恶的处境,凭着十数万兵马,他还有着信心,将蒙古人挡在河北之外。

但事实很快便告诉他,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光靠河北一地,是无法阻挡得了的。

蒙古人几乎全都是骑兵,来去如风,根本不跟大军决战,十数万大军,集结起来,越发的笨重,只有在蒙古骑兵身后吃尘土的份儿。

所以,最好的战略其实就是在辽东进入河北的要道之上固守,这样一来,庞大的军队靡费,压的李任权几乎喘不过气来。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分院

不管外间有多少风云动荡,四月间的洛阳,还算风平浪静。

洛阳这个地方,实际上历史底蕴要比长安还厚重几分,这里是商周旧地,华夏文明的起点,又是汉时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到了唐时,终于来到鼎盛时节,更有了神都之称。

和长安不同,它的地理位置确实占了些优势,南北交汇,东西并融,隋唐运河也都汇聚于此。

在经济文化上面,其他都城,恐怕都要逊色几分。

但话说回来了,这里因处天下之中,每逢战乱,这里便成了所谓的兵家必争之所在,给这座千年古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时至今日,唐时胜景,已不复闻,就更别提汉时遗迹了,多数都只剩下了些残垣断瓦,当然,更多的都湮灭在了历史洪流之中,不复得见了。

而如今,洛阳的人口,也只剩下了不到八万户,只是鼎盛时节的一个零头。

春暖花开,一行人马缓缓通过洛阳西城通正门,出了洛阳城。

靠近城门口,正是一座粥棚。

衣衫褴褛的人们,聚拢在粥棚左近,等待放粥,看见鲜衣怒马的一行人过来,都瑟缩的躲到路边。

饥民正在增多,这只不过是河洛大地的一个缩影而已。

冬天过去了,河洛百姓正面临着最严峻的一次考验。

赵石面无表情的左右瞧着,看着这些扶老携欧,嗷嗷待哺的百姓。并没有让他生出什么恻隐之心。

战乱之后。本来就是如此。他见的多了,早已视为平常。

和河中河东,在金人治下碾转哀嚎不知多少年的汉家百姓相比,河洛地界的人们显然过的太过舒。

经此一乱,对于大秦的统治而言,未尝不是好事。

大乱之后,人心思安,没谁天生就是贱骨头。想着法儿跟自己过不去。

但在随在赵石身旁的鲍勇看来,河洛百姓就是一群贱骨头。

秦军入河洛,已经差不多十个年头了,不说当初秋毫无犯,就说之后,对河洛百姓也是宽容非常。

但到得头来,河洛百姓却在秦军背后狠狠插了一刀,如今却还要靠着大秦的救济过活,不是贱骨头又是什么?

要说赵石这里只是无动于衷的话,鲍勇这里。对河洛饥民,就可谓是不待见的很了。

不过鲍勇撇了赵石一眼。还是觉得有点不安,因为他知道,这个春天对于河洛上下来说,意味着什么。

今年,河洛这里的人们,都会过的很艰难。

朝廷再怎么大度,也不会一如既往的,倾尽全力,救济河洛饥民,难道等他们吃饱了喝足了,然后再次掀了桌子不成?

不过,身为军中将领,对此事鲍勇也不甚上心,他现在纠结的事情,也多了去了。

首先,在为晋国公接风洗尘的宴席之上,晋国公当众称赞于他,让他懵懂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太突然了,他这个职位,和晋国公相差了足足十万八千里,根本没想到,不但能见到晋国公本人,还能得此

若他在河中河东任职,能得大将军亲口褒奖,以后青云直上,自然不在话下。

这里是河洛,他算不上张大将军心腹,却也属魏怀德魏建军一系,之所以偃师一战过后,还能安然无恙,靠的就是魏怀德在大将军面前美言。

大将军赵石确实是一棵参天大树不假,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靠上去的。

纠结之处也就在这里,得了赵大将军赏识,对他来说,其中利弊,真的很难说。

最让他担心的是,大将军赵石初入河洛,打的什么主意大家都不太明白,若是想着插手河洛军务,拉拢人心,才对他赞赏有加的话,那么,将来他鲍勇在河洛的日子可就不知该怎么过下去了。

一旦惹恼了张大。军中的权力斗争,可从来不讲究和风细雨,于无声处听惊雷,像他这样一个品级,只需要在打仗的时候寻个由头,掉脑袋的过程将分外干脆。

更让他担心的是,之后,大将军张培贤亲自传令,让他随从于晋国公身边,名为护卫,实为向导。

夹在两位大将军中间,他真的是心惊肉跳。

他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有些过于凶险了。

随在大将军赵石身边,可能晋国公会视他为眼线,如果他不能把赵大将军一言一行报回去,那么,张大将军也会视他为叛徒。

他到现在其实也不太明白,怎么突然间,自己就落到了如此地步。

但在那两双高高在上的目光的注视下,他真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小心翼翼的陪着晋国公来来去去。

今天,晋国公好像兴致不错,想要去看看位于洛阳城西的国武监分院。

洛阳国武监分院。。。。。。鲍勇一想就头疼,一把大火,将那里烧了个七七八八,他现在还兼着国武监重建的监工之职。

如果说长安国武监是晋国公的脸面的话,那么洛阳国武监,对于大将军张培贤而言,意味上也差不多。

如今晋国公的脸面保存的很好,张大将军的脸面则被弄的乱七八糟。

而晋国公想要去那里瞧瞧,这不是明摆着打张大将军的脸吗?

这事他直接报了上去,没听到回信,只能心怀忐忑的领着晋国公往洛阳城西而来。

实际上,他这番担心有些多余。

像赵石和张培贤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必要的话,不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彻底撕开脸皮。

现在就是这般,自从两人初见相谈至今,他们再未单独见面深谈。

赵石知道,这是张培贤还有所对于张培贤如此左右旁顾,拖延不决,让赵石越来越是厌烦。

就像现在,这就是张培贤抛过来的一个难题,赵石不知道,张培贤是想让他帮助洛阳国武监重建,还是在朝廷上,为此事美言几句,给张大将军弄块遮羞布出来。

但张大将军将此事摆了出来,赵石还是耐住性子,接了下来。

不过这种感觉实在不怎么舒服,赵石在给张培贤回话的时候,也透露出了不满。

实际上,张培贤也属于老来糊涂,在这样一件事上,引起赵石极大的不满,这几乎是没有必要的,而在之后很多事情上,他再也没得到过赵石的支持,可谓是得不偿失。

但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尊严所在,还是为了试探,甚至是为了给自己留出更多的考量时间,张培贤就这么做了。

两位大将军的明争暗斗,外人无从知晓,鲍勇这样的品级,更是半点也感觉不出来,只能自己瞎琢磨。

很快,洛阳国武监分院的石碑,就出现在众人视线之内。

对于洛阳国武监分院,赵石并非一无所知,相反,他一直时不时的能听到关于洛阳国武监分院的消息,对这里比很多人都要熟悉。

在赵石看来,洛阳国武监分院,更像是一间书院,只不过挂了个国武监的名头而已。

这里招收的生员,大多来自秦军将领的子侄,当然,张大将军为了安抚河洛大族,将河洛大族子弟,也都弄了进来,这也是去年时,洛阳国武监分院内乱的主因。

一片好心,被当做了驴肝肺,张培贤的脸都快被打肿了,不过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葩事情。

赵石差不多能够理解张培贤的难堪,但理解是一回事,收拾烂摊子又是一回事。

张培贤好名,建立洛阳国武监分院的初衷,其实就不太对头。

而之后所收生员的来历,也看不到多少亮眼的地方。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洛阳国武监分院,只是作为大将军张培贤的脸面存在的,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很多年轻人在这里习文练武,但从这里走出来的年轻人,只能说是一群会耍刀弄枪的读书人罢了。

当初长安国武监来了一些人,建起了洛阳国武监分院,但说实话,这里却带着浓厚的国子监的色彩,张大将军借此,算是在国子监文人中,搏了个好名声。

当然,洛阳国武监分院在河洛还是享有盛名的,毕竟,这里有一位大将军做山长,在这一点上,和长安国武监很像,许多人送子侄入监,图的恐怕也就是一个大将军门生的虚名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了,不管洛阳国武监分院办成什么德性,当初却还有着赵石的影子在里面,只不过,这次他没有亲力亲为而已。

洛阳国武监分院的出现,在赵石看来,是为日后做准备,也只有同为大将军的张培贤,有这个动机,也有着权势,将洛阳国武监分院办起来。

事实证明,差强人意,不过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赵石自己办的国武监,别看红红火火,但终归也有着不少巧合在里面,如果没有猛虎武胜军的出现,长安国武监,也不定能比洛阳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