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094章

将血-第1094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可以予以反驳,但他不会这么浮躁,只是静静的听着,因为他需要知道赵石的意思。

不过他也不白给,他现在已经能想到,四位常设枢密副使,将会让枢密院的格局发生多少变化。

张承之后未必能那么舒服。

现在驳斥,只会让旁人看笑话,因为之后的博弈,也许才是重点。

而且,张承所言,并非那么空洞,显然是深思熟虑过的。

他的着眼点,放在了军队的后勤辎重事上。

几句过后,他的矛头便直指匠作监,甚至可以说是工部。

因为他觉得,大秦军器制作,已经落后于后周,南唐两国,风刀出现之前,大秦还在沿用唐式的横刀。

在弓箭以及很多军器上,根本无法做到推陈出新,不管是与金人,还是北方草原胡,甚或是西夏人交战,都无法体现出大秦军械的领先之处,而最新的武器革新,却多数来自国武监,所以,他认为,匠作监以及工部人等,有尸位素餐之嫌。

不如将工部匠作监划到国武监辖下。

此言一出,不光种燧,即便是其他人,都在暗自撇了撇嘴,**裸的买。

不过,赵石到不意外,这本就是张承入枢密院任职以来,一直的主张,也和他商量过。

从这一点上看,他任职枢密使确实要比种燧合适。

光就赵石个人而言,他也觉得,张承的眼界要宽上一些,而且务实,之前不曾显露,只是因为摊子太大,他一个枢密副使根本无法掌控。

现在,人家成了枢密使,正可以大展拳脚了。

张承这番长篇大论,,能给他带来什么,显而易见,会让他在枢密院很快树立起权威,当然,这还得是顺利的情形之下。

不过之后会怎样,还要看做的如何,有些事说的再好,落到实处的时候,却都变了模样,谁知道呢。

(七月了,求点保底月票,月票榜也合并了,没什么机会,就是让数据好看点。)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章讨饶

张承口干舌燥的坐了下来,可惜,没人给他送上香茶,殿内的值守太监,都已经缩到了角落里,唯恐弄出一点声响来。

皇帝陛下满意的点着头,吩咐张承之后将条陈整理一番,再送上来。

之后,皇帝才招了招手,示意李之问上前。

没有过多的言语,一番自荐之后,众人的目光在赵石身上扫过。

估计心里都在想着,啊,原来又是晋国公门下。

也没容他们再多寻思,这边皇帝陛下已经命太监将两个折子发下到周仿以及张承手里。

两个人翻开一看,目光都凝了凝。

皇帝陛下又发了话,“此乃李之问所上靖胡之策,言之有物,不可多得,朕甚许之,诸位回去中书,枢密院,可细览之,有何异议,再来奏上。”

“朕有意晋李之问为鸿胪寺卿正,诏中书议之。。。。。。”

这一下,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待皇帝陛下说完,参知政事吕轩当即起身奏道:“臣请陛下,鸿胪寺卿定几品?”

皇帝陛下收拢笑容,道:“鸿胪寺当与大理寺,光禄寺同。”

吕轩扬眉笑道:“那就是四品文职了,陛下,如此说来,微臣便不敢苟同,如此骤升高位,幸进之臣无疑,而鸿胪寺为何?掌中外礼仪事也,稍有疏忽,便有辱国体,挑起战端,此人方入长安,便托如此重任,陛下以国事为戏乎?”

殿内本来就很安静,但这个时候。却更显出几分诡异的静谧。

当面斥责君上。这样的戏码。可不多见,尤其是在成武一朝至今,还没有哪个敢如此做。

多数人都在心里暗道了一句,吕轩果然名不虚传,此人任职秦川北路布政使时,便以刚直闻名,今入中书任参知政事,兼掌大理寺事。却还是这般刚直敢言,着实令人钦佩。

皇帝陛下并未大怒,脸上还露出些笑意,“哦?爱卿说的好像也不无道理,只是人才。众卿何不看过这靖胡之策,再议其职位?”

一拳打在棉花里,吕轩立马滞了滞。

不过以七品武职,而晋四品高位,再有才干能为,也说不通。而且,还是出自大将军赵石。

不过不等他再说什么。那边儿李之问已经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臣请陛下收回成命,臣得圣恩期许,已是羞愧无地,若凭此骤晋高位,但有所失,实与古之佞臣无异不说,若有伤陛下识人之明,臣万死不能赎其罪也。”

皇帝陛下明显露出了犹疑之色,目光若有若无的落在赵石身上。

而赵石一看,心中微恼,你这装模作作样的给谁看呢,这事若是他来开口,一下就能成为众矢之的。

你当咱是傻子不成?赵石撇了撇嘴,打定主意一言不发,这李之问也不是好鸟,鸿胪寺卿?比老子升迁还快,真当闹着玩呢?

实际上,赵石也算隐约看明白你了,皇帝陛下心有成竹,估摸着又在这绕圈呢,之前种种作态,不定又是在挖坑。

这在成武皇帝身上,已是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了。

赵石没说话,周仿却在此时开口道:“陛下,以微臣之见,鸿胪寺草创,不宜权责过重,为国家社稷计,不如暂归于礼部,臣以为,其官长定为六品也还合适,陛下以为如何?”

皇帝陛下沉吟片刻,有点不情不愿的点了点头,道:“既是如此,就这么定了吧,嗯,鸿胪寺卿那就先缺着,李之问先任鸿胪寺少卿,理藩院主事王光弼为鸿胪寺主簿,鸿胪寺归在礼部辖下,晋”

“臣在。”

“出使回鹘之事,还得你来费心,鸿胪寺初立,缺的还是通晓外事之人才,朕觉得,国武监有所专长,晋国公就不要藏私了吧?”

赵石道:“陛下,国武监有的,其实就是几个通晓胡语的年轻人,算不得什么人才,或可为通译而已。”

皇帝陛下意兴阑珊的摆了摆手,“不用过谦,这满朝文武,找出几个粗晓胡事之人,也没那么”

一句话,让殿内文武,脸都抽抽了。

赵石不管那么多,在他看来,经这么一闹,鸿胪寺建起来也是一滩浑水,他是断不会找这个麻烦给自己的。

“陛下言重了,胡风异俗,其实不值一提,说说也就都明白了,出使异邦,却乃大事,不能有半点疏忽,还得中书诸位大人操掌,才能让陛下放心不是?”

“”也许是见赵石不上套,皇帝陛下心情有所低落,再加上,今天要说的要做的都差不多了,皇帝陛下敲了敲桌案,道:“不早了,朕也有些累了,都退下吧。”

众人知机,纷纷告退。

这次乾元殿廷议,超出了所有人意料之外,也确实够他们好好琢磨一下了。

无论是枢密院还是中书,都将又有一番变动,不过,皇帝陛下的心意,这次却很难。

赵石瞅了瞅,张承和种燧都落在众人之后,显然,都在等着他一起出去。

张承脸上不见多少喜色,种燧也没多少沮丧,这次,看来就算他有再多的理由,怕是这两位也要架着他先会枢密院了。

不过,赵石刚起身,便有太监靠过来,低声道:“陛下留宴,请国公稍候片刻。”

赵石重又一屁股坐了下来,心想,事儿都做完了,还能商量出花儿来?到是那靖胡之策,他想仔细看看。

当初在草原的时候,李之问上的平胡策,他带回来给皇帝看了,而今变成了靖胡策,又会有哪些不同呢?

皇帝陛下去了后殿更衣去了,实际上,就是上个厕所,顺便换上身衣服,擦擦脸,洗洗手,喝几口水什么的。

赵石肯定就没那么舒服了,只能在这里等着,还好,有人端上来了茶点,供他饮用。

张承和种燧瞄了几眼,也是无奈,看来,又被这位躲了过去,稍后面谈,却不知谁能先上一步,找到这位的人影儿。

等众人陆续出了乾元殿,殿内除了太监外,却还剩下一位,李之问是也。

这位跪了半天,皇帝陛下离去的时候,都没让他起来,这样的冷落,和之前可谓有着天壤之别。

大秦朝堂上的风风雨雨,好像一下便从之前的雾里看花,来到了刀光剑影之中,清楚的可怕,却又根本不知杀机从何而来。

这种感觉,差点一下击溃了他,大人物之间的游戏,果然可怖到了极点。

恍惚之中,有声音传来。

“起来吧,还跪着给谁看?”

李之问打了个冷战,魂魄好像一下归了位,脑子也清明了起来。

乱糟糟的思绪,也骤然间闯入脑海。

他之前说了什么?是不是惹恼了皇帝陛下,又是不是得罪了那些大秦重臣?

他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向来自诩聪明的他,完全的傻了,心中一片模糊,就像闯进了狮群中的羚羊一样无助。

身子一歪,好像有人踹了他一脚,接着身子一轻,被人拎了起来。

耳边传来笑声。

“这点胆量,也敢径自入宫献策?”

李之问挣扎了一下,帽子从脑袋上掉了下来,不过很快,他就放弃了无谓的挣扎,脸上表情也终于生动了起来。

他挤出点笑容,“国公。。。。。。念在小人当初鞍前马后的份上,请伸救小人这一次”

赵石哈哈一笑,顺手把人放下,金人治下的家伙,讨饶的本事,确实非同凡响。

“得了官职,荣华富贵可期,恭喜还来不及,用得着别人救你?”

“千错万错都是小人的错,国公。。。。。。只要国公能带小人出了皇宫,小人保证,立即回去北边,今生再不踏足秦地一步。”

别看他说的可怜,扮相更是狼狈,但赵石知道,这人从来谈不上软弱,这是个遇挫于强的家伙。

从进河东宣抚使府那天开始,他的来历以及性情,就都在赵石眼中了。

更何况,这个家伙见过战阵厮杀,又在草原风寒之中游荡了这么久,所有的卑躬屈膝,都是此人的表象罢了。

或者说,女真人残暴的统治,造就了像李之问这样的人。

“跟我说说,靖胡之策怎么回事?”

李之问脸色一苦,“国公。。。。。那是小人多年心血,且也出于国公吩咐,小人这些年不敢有半分怠慢,但。。。。。。小人真不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若是知道。。。。。。”

“若是知道,你又该如何?”

声音不是赵石的,李之问脸一下抽抽到了一起,并迅速苍白了下来。

“小人知罪。。。。。。”同时,身子一软,便跪倒在了地上。

皇帝陛下施施然从后殿走出,“鸿胪寺少卿李大人,朕在问你,若是知道有今日之事,你又该如何?”

(二更,求月票,阿草努力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决心

“陛下这次太急了些吧?”

李之问已经悄然退下,殿中又只剩下了君臣二人。

不管李之问的靖胡之策到底有多少良谋妙计,但无论是这君臣二人,还是其他朝中重臣,都不会太将此人看在眼中。

善纳良才,重要的在于一个善字。

像今日的大秦,绝对不会出现诸葛武侯故事,也不会有孙膑,商鞅,或是百里奚那样的人物出现在大秦金殿之上。

因为大秦的统治架构已经颇为完善稳固,天然便会排挤那些幸进之人,再有才干,也要从下而上,一步步走过。

就像赵石自己,二十多年南征北战,连灭两国,这才有了今时今日之地位。

而其崛起之时,却还是被戴上了皇帝宠臣,朝中新贵的帽子,受到排挤也不是一次两次。

由此可见,李之问之后也许会受到重用,但绝对不会是现在,用文臣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观后效。

长期的考验,才是善之一字最好的解释。

不过赵石也能看的出来,皇帝陛下对此人确实很上心,这无疑是得宠的先兆,看来啊,这靖胡之策,很得帝心才对。

不然的话,对于一个官卑职小的人来说,皇帝陛下没必要话费这么多的心思,还特意将他安置在鸿胪寺少卿这个位置上。

不过,很快,赵石便将李之问的事情抛在了脑后,当殿中只剩下他们两人的时候,直接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皇帝陛下慢悠悠的在殿中踱着步子。看着很是悠然自得。如此笃定。显然对自己做的事情,还是很满意的。

“爱卿不必着急,天也不早了,先陪朕用膳。。。。。嗯,你府中又添一女,呵呵,可喜可贺啊,昨日御医也告诉朕。后宫嫔妃有两人有了身孕,说不定,朕明年就能多出两个儿子来,这可是家国兴旺之兆,朕与爱卿,当多饮几杯才是。”

含蓄的炫耀,在赵石听来,这是成心给他添堵,显然这位皇帝陛下心眼可没朝中大臣们说的那么恢弘,还记着之前他在宫中说的话呢。

赵石心里道了一句。哼,女儿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嘴上还是笑着恭喜道:“那臣可要先恭喜陛下了。”

皇帝陛下不住点着头。嘚瑟的样子,其实跟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当然,这幅模样,也许只有赵石看得见了。

年富力强的君臣二人,能相处到这个地步,其实也非常的不容易。

而这也就是君臣际遇了。。。。。。

“听说,太皇太后和皇后都在为你选妾。。。。。”说到这里,皇帝陛下笑容更盛,显然,心里也觉着十分好笑。

这事自然瞒不过他,但上次没提,估摸是因为被赵石堵的有点难受,现在兴致正高,顺便再给赵石添添堵,这正是皇帝陛下不多的乐趣之一。

皇帝陛下高兴了,赵石自然也就不高兴了。

翻了翻眼皮,闷声道:“太皇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的美意,臣已经婉拒了,说起来,只有陛下选妃才能如此,臣下怎能篡越?”

皇帝陛下大笑,“无妨无妨,朕选秀于天下,不过是彰显皇家气派而已,可没禁了臣下们不能多纳妻妾,再说,你府中妻妾确实也少了些,若是有一二中意之人,朕也可以下旨赐婚嘛。”

这就是纯粹的开玩笑了,不说臣下们怎么敢大肆招纳妻妾,就说下旨赐婚,也绝对不会赐到一个妾室的身上,帝王的旨意,还没那么不值钱。

赵石眼珠儿转转,不由问道:“莫不是两位娘娘还在操心这个?”

皇帝陛下再也忍不住,笑的眼泪都差点流出来,指点着赵石道:“爱卿啊,后宫妇人专擅于此,难道你竟不知。。。。。。朕可听说,已经选出了五位佳人,就等你前去相看了。”

赵石心中大恨,哼了一声,“许是陛下推波助澜,才至于此吧?难道看臣府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