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916章

将血-第916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八条,看在你等还算有功的份上,各自从族中选两个十岁到十二岁的聪慧少年出来,随军回长安,入大秦国武监读书。。。。。。”

“好了,先就这么多,若再有吩咐,我会派人去寻你等,不要在这里干站着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赵石轻轻挥了挥手,众降官连忙失礼,失魂落魄的鱼贯而出,这般又是大棒又是甜枣的,确实够这些汉官琢磨一阵儿了。

汉官们之后闲不下来,赵石更是如此,在兴庆驻军略作修整,立即便命李驰勋率部追击党项北逃之权贵。

又命人将张峰聚招来,领其率一部两万人马,向东渡过黄河,挥兵沿古长城向东南进军,直奔铁门关。

赵石给他的军令就是,在初冬之前,沿路扫荡盐州,以及嘉宁军司驻地,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克下嘉宁军司驻地后,可沿无定河向东北进军,去取夏州,如果不成,便驻兵横山。

趁过冬歇兵之际,派人进山去看看横山羌到底是什么模样。

为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赵石嘱咐张峰聚,对于山中横山羌诸部,可以剿抚并用。

到明年开春,若横山羌依旧没有动静,他便可以率军去夏州了,之后剿灭横山羌的战争可能要持续很久,但那个时候,估计也已经不是赵石的事情了。

之所以留下张峰聚在西北,赵石的意思是,张氏一族,不可能出现两位大将军,那么张承要有个好去处,才好再论张峰聚之功,不如这么先拖着,看看情势再言其他。

而张峰聚这一路进兵,看上去艰难一些,但后顾无忧之下,却没有任何的危险,而且,这一趟走下来,功劳苦劳都占全了,又有赵石从中襄助,爵位说不定还能升上一升。

这个时候,赵石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班师回朝的事情了。

他不能不早早准备,因为已经七月,八月间,西北这里便会进入冬季,大军到那个时候回师,会分外艰难,何况,大军之中,还必定有着党项权贵和一些女子随行。

不过,还要等一等朝廷的旨意,他这里的报捷文书,进入兴庆城的时候,便送了

当然,他也可以领军在此过冬,那样会更好,因为西北方定,需要用兵的地方还很多,大军在此也能收震慑之效。

但他不会等下去,因为明年,很可能东边便会有变化,无论是杜山虎,还是张培贤,都已经等的太久了,而中原之战,一定会在这两部的进攻之中拉开序幕。

他到不是急着回去参加中原之战,而是有着另外的一些考量。

一个,大军在外,徒耗粮草,对于大秦来说,负担要加重许多。

一个呢,他这次班师回朝,有着灭国之功在身,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是要对麾下将领官兵们负责的,一旦等到明春,杜山虎,张培贤挥兵东进,论功行赏会多出许多变数,因为大家的目光必定要被东边的战事吸引。

所以,他决定尽快班师回朝。

可以想见的,他又要在京师待一阵子了,不过,正好歇一歇,这些年的战事下来,他也有些累了。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缴获

“秦人追上来了”

长长的车队一下便乱了起来,许多人翻身上马,急急向北逃去,只要拦在他们路上的人,都被他们撞倒,杀死。

车队中,女人孩子在哭叫,男人在发出绝望的呼喊,向北方延伸的汉唐古道之上,好像炸了窝一般,数百年从没有这么热闹过。

马蹄声隆隆作响,好像来自远方的闷雷,却一刻也不停息,声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很快,秦人骑兵的身影便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

李驰勋率八千骑兵沿黄河北上,须臾克定州,如今已经追上了北逃党项人的尾巴。

骑兵们呼啸而过,他们只是一些前锋,并不打算理睬这支车队,而是尽量的追向

八千铁骑,在兴庆以北的荒凉道路之间,纵马奔驰,将党项人逃走的希望,一一。

他们最终的目标,还是西夏皇室的车队。

追逐,杀戮,永远是骑兵作战的主题,很多党项人倒下,死也不明白,凭借着他们的身份,为什么秦人连句话也不愿说,便要杀死他们。

他们是党项人中最尊贵的那些人中间的一员,虽然,西夏京师兴庆丢了,西夏恐怕也已经亡了,但他们是党项权贵,曾经在西北尊贵无比,秦人即便不需要他们效力,也应该需要他们来炫耀自己的战功。可是。。。。。。

无论党项人是怎么想的,这条逃亡之路上,必定会被党项人的鲜血所染红。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党项家族覆灭在这里。无数曾经尊荣无比的党项权贵倒在这里。。。。。。

在西北的烈烈秋风之中。党项人的荣耀,血脉,在渐渐消逝,党项人积聚的财富,散乱的不满道途之间,等待着秦人的

这条道路,对于党项人来说,如同通往地狱之途。但对于秦人来说,却是收获之地。

对于李驰勋以及他麾下的兵卒将领们来说,这是一条充满惊喜的道路,所见到的人,都是党项人的大人物,所有的车辆之上,都载满了金银细软,一辆辆的粮车,都装满了

是的,党项人带的东西很多。甚至让秦军将士们觉得,他们留在兴庆府邸中的东西。和这里他们见到的比起来都是九牛一毛。

一辆拖车翻倒在地上,里面滚出来的东西在风沙中依旧闪耀着光芒,那是一车的珍珠。

党项人的家底很丰厚,当然,他们能那样顺当的带出兴庆,少不了汉官们的努力,贪婪的贵族们,将家中最好的物什,都带在了身边。

他们的贪婪,已经成为了习惯,和他们的残暴一样闻名于西北各族,而最终,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也都毁于自己的贪婪之上,这些财富,让他们速度非常缓慢。

实际上,秦军已经给出了他们逃走的时间,足够他们逃的很远,但当秦军追上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车队,才刚刚离开定州。

到了后来,沿路上,到处都是党项人的车队,密密麻麻,很多地方都有了拥堵,秦人到来的时候,这些车队,便都成了待宰羔羊。

按照大将军赵石的命令,李驰勋并没有在这些车队上浪费时间,除留下数十骑看管车队之外,大队骑兵过去,留下的都是满地的尸体,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尊卑贵贱,大军过处,皆成刀下之鬼。

党项人的鲜血染红了道途,秦军骑兵如狂风般扫过,没再给党项人任何的机会。

这是灭族之战,得了将令的李驰勋没敢有任何异议,也执行的非常彻底,大将军赵石的冷酷,向来闻名于军中,毁誉之间,很难说的清楚,就像大将军赵石在朝堂上的名声一般无二。

但只要在大将军赵石麾下作战,便没有人敢于违抗他的军令,实际上,很多将领对大将军过于嗜杀都颇有非议,但无论任何将领,和是兵卒,都不能不承认,在大将军赵石麾下效力,会非常的安心。

不过,李驰勋现在没那么多的念头,过罗保谷道,遇上了一点麻烦,党项人的车队将谷道堵的死死的。

这不是他们故意如此,而是车队争先恐后的逃命,顺便将谷道给封死了。

李驰勋随即命人,推翻车辆,继续向前。

在这里,他耽搁了小半天,前面的党项人逃的更快了。

出了长长的罗保谷道,留下遍地的车辆和党项人的尸首,李驰勋率兵直趋克夷门。

这里驻守着白马镇燕军司一部,但当秦军到来之时,克夷门四敞大开,长长的车队从南到北,横穿克夷门。

李驰勋哪里会客气,立即挥兵向前,在落日余晖当中,陷克夷门。

在克夷门修整一晚,李驰勋率兵继续北追,在到达白马镇燕军司驻地之前,终于追上了西夏皇室车队的尾巴。

在这个时候,秦军也终于遇到了敌人。

克夷门以北二十余里处,七千余秦军骑兵和白马镇燕军司接应兵马绞杀在了一起。

骑军一路北追,兵卒战马都很疲惫,白马真燕军司两万士卒,陆续到达这里,与秦军厮杀在了一起。

但白马镇燕军司的骑兵主力,早已覆灭于灵州城下,虽然他们常年驻守翰漠之地,全军上下,勇猛彪悍,但却多为步卒。

这一战,互有优劣之下,很快便成为了一场混战。

秦军人马疲惫,无法彻底冲散密集的步兵阵型,但却将其分割开来,西夏兵卒拼死抵抗,也让秦军无法再形成有效的冲击。

于是,在这汉唐故地,双方士卒,拼命搏杀,很快,这里便尸骸累籍,鲜血满地。

但今日西夏之局,神仙来了也救不了,兵卒或有余勇,然士气却不能与乘胜而来的秦军将士相提并论。

也只僵持了一个时辰,白马镇燕军司士卒便崩溃了开来,这也是北边战场西夏人最后的抵抗了。

虽然徒劳,但却让皇室车队过了白马镇燕军司驻地,在白马镇燕军司残部的护卫之下,不敢再向北走,而是掉头向西,抛弃了大多数的车队和辎重,向沙漠方向逃去。

李驰勋哪里会甘愿到手的功劳就这么飞了,收拢军兵后,发现七千余骑兵,已经少了足有两千人,大怒之下,略作修整,一路死死咬住溃逃的党项人的尾巴,直追了上百里,到了戈壁边缘,才在部将劝说之下,不甘心的停下脚步。

这一战,包括皇帝冠盖,行宫仪仗等等等等,缴获无数,在进入冬天之后,截获的党项人车队,也没完全运回兴庆。

赵石则大手一挥,索性将剩下的那些,一部分,作为了驻守兴庆等处的秦军军资来用,另外一部分,则分发将士。

还给种燧部,木华黎部,左路李匪部都预备了一份,可见所得是多么的丰厚了。

右路的种燧和木华黎都欣然而纳,只有李匪那里传来了唠叨,说他那里这样的东西堆积如山,要来也是无用,不如运到长安赵石府邸,以后还能过的更宽裕些。

赵石听了口信,不由苦笑,也是,这些年他也知道,吐蕃低地那里,缺的其实就是食物和劳力,其他的,都是无用。

但这两样,他现在还真不能随便给的出来,转念一想,不由给李匪出了个主意,战后,归义王肯定要和赵氏结亲了,不如他这里顺便将东西运回去,全当归义王给赵氏行的定亲之礼了。。。。。

李匪自无不可,送来的回信还嚷嚷着,要赶紧回吐蕃,准备和赵氏结亲的诸般事宜,让赵石赶紧派兵,到西凉换防,再不去的话,吐蕃人自己就能散了,实际上,便是李匪本人,也不愿再在西凉这样的荒凉之地吃风沙了。

这就是另外一件大军南归之前必须要处理的问题了,朝廷的反应并不算慢,但这场战事结束的太过突兀,还是让朝廷有些措手不及,圣旨没到,却有口谕传来。

令大将军赵石,予大将军赵石以全权,布置各处驻防事,暂以伐夏诸路兵马总管行衙,节制各路。

实际上,这里面的意思就是将整个以前西夏之地,全都交给了赵石,说是节度使都有些轻了,如果赵石有意镇守西北的话,也许以后,他便是西北的土皇帝了,封王是早晚的事情。。。。。。

赵石琢磨了一番,终于将一直呆在后面,实际上掌管着中路大军粮草辎重事的孙文通找了来,两人商议了一下。

孙文通以为,这口谕做不得假,无非就两个猜测,一个,皇帝陛下的试探之举,一个,朝臣建言罢了。

如果赵石有意镇守西北,无论皇帝陛下,还是朝中重臣,都会很愿意给大将军赵石这个位置,是的,会有很多人支持此议,无论是朝中人等,还是东边那些军前大将

(到底是迟了,没有保持一天三更,算,阿草只想告诉书友们,阿草依旧努力中。)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思乡

孙文通,讷于言,而敏于行。

对于朝堂大事,往往不怎么关心,在军中却如鱼得水,和军中一些将领的关系,都很融洽。

这无疑是个读书人中的异类,当然,这也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科考不第也就算了,但容貌上的缺陷,却让他很不得志,所以才投身军伍。

军中兵将多数粗疏,没文人那么多的讲究,也不怎在乎你容貌如何,和这些人呆在一处,孙文通觉着很安心。

不过,到底读过书,是正经的读书人,于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多有见闻,如今又是参赞于大将军赵石身边,一些事情琢磨一番,有的放矢之下,说出来的东西,也就很有些道理了。

“陛下口谕先至,于礼不合,朝中再是仓促,也不至于此,文通猜测,一来,朝中于论功之事上,众议大帅之功,酬之难矣。。。。。”

说到这里,孙文通叹息了一声,自古以来,皆是如此,灭国之功,功高盖世,立下这样功劳的将军,可没几个人得善终的。

“二来,许是很多人,不愿大帅此时挟功”

是的,这样的人太多了,朝中重臣,东边各部将领,就算是皇帝陛下,也未必希望大将军就这么回去。

“三来,西北战乱之后,还未安定,需要大帅坐镇于此,统摄四方,文通擅自猜测,此乃陛下口谕先至的关节所在。”

说到这里。孙文通黑瘦的脸上。露出些轻松的笑容。“当然,陛下口谕至此,也留出了余地,当是想让大帅自决之,陛下对大帅之恩宠,信重,不用文通说什么,大帅应该能感觉的到才对。”

赵石笑笑。没说什么,这里是枢密院后堂花厅,厅中也只有他们两人。

良久,赵石才缓缓开口,“是去是留,你怎么看?”

孙文通沉吟片刻才道:“大帅若想留在西北,也许只需安坐不动,圣旨估计在年前便能到来,到时加官进爵,自不必提。朝廷也当许大帅统摄一方之权,或许之后十数载。西北诸事,当可由大帅一言而决,朝廷甚至不会为之掣肘。”

赵石听了这个,摇头一笑,“听上去不错,但你应该还有未尽之意吧?”

时刻关注着赵石神情的孙文通舒了一口气,点头道:“道理很浅显,就不用文通再说什么了吧?”

赵石哈哈一笑,站起身来到厅堂前面,背手而立,看着外间在秋风之中盘旋的落叶,片刻之后道:“眼前之利,不取也罢。”

孙文通随即点头附和,“大帅留于西北,当显赫一时,然遗祸却是”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之后言辞就开始激烈了起来,“朝廷亡西夏,得千里河山,本该当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