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733章

燃烧的海洋-第733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就是,在面对众多要挟的时候,预警机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只需要一架战略预警机就能完成的任务,现在需要好几架。在大陆战场上,空军已经采用了全新的预警机部署战术,由三架战略预警机组成一个机群,其中一架是领队长机,三架预警机呈品字型编队飞行,相隔距离在五十公里到一百公里之间,僚机通过高速战术数据链把探测到的空情消息发给长机,由长机集中处理,然后再把处理后的消息分配给僚机,分别指导最近的战斗机作战。
    该战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幅度延长了被动状况下的探测距离,提高了探测精度。
    说得简单一些,组成编队飞行的战略预警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被动雷达探测基阵。
    实战早已证明,被动雷达是探测隐身飞机的最佳手段。
    只是,在只动用一架战略预警机的情况下,对隐身飞机的最大探测距离很难超过三百公里,而战术上需要预警机提供五百公里左右的探测区域,才能确保己方的防空战斗机能够及时拦截来袭敌机。
    组成了空中探测基阵之后,战略预警机对隐身战斗机的被动探测距离超过了五百公里。
    能够说,正是这一战术上的改变,协助中国空军牢牢掌握着大陆战场的制空权,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问题是,空军对战略预警机的需求也因而大幅度提高。
    现实上,一百八十架只是最基本的数量需求。当时,空军愈加需要一种性能先进的战略预警机,而且明确要求这种战略预警机必须配备性能强大的计算机,充当机群的长机,处理海量空情消息。
    这方面的研制工作已经开始,新式预警机以DY…1大型电动运输机为基础,配备了一台浮点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十兆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第一架工程样机已经开始制造,估计能在二零五五年初量产。
    当时,第二种超级战略预警机也在研制之中,载机是DY…2,不但配备了性能愈加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还具备了几乎无限的续航能力,即其供电系统是一套集成质量为二百二十吨的小型聚变反应堆。
    按照空军的规划,这两种超级预警机将成为未来的空中指挥中心。
    当然,这些都是美好的设想,在二零五四年都没变成现实。
    牧浩洋要求空军向所罗门群岛派遣战略预警机,也有愈加长远的考虑,即在接下来的舰队作战中,这些预警机将指导空中战斗。
    当然,在牧浩洋看来,珊瑚海方向上的要挟并不大,美军绕过斐济群岛的可能性最大。
    以美军舰队的航速,也就不过多航行一天而已。
    当然,弗伦奇也有可能采用愈加冒险的战术,比如用反潜巡查机在斐济群岛西面开辟出安全航道。
    还有可能出现愈加极端的情况,即美军舰队从塔斯曼海间接北上进入珊瑚海。
    总而言之,弗伦奇有很多选择。
    在战与不战的问题上,选择权在弗伦奇手上,牧浩洋能做的,只是尽量完善部署,然后让龚继飞与佟少云耐心等待。
    接下来的几天里,牧浩洋的判断正在变成现实。
    最明显的征兆就是,美军从六月十四日开始,降低了在珊瑚海上空的作战力度,减少了战斗机的出动数量。可是根据之前统计的战报,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军战斗机应该还有一千二百架左右。也就是说,美军还没有丧失作战能力,只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没有继续与中国空军争夺珊瑚海的制空权。
    这个其他因素,明显与正在赶来的美军舰队有关。
    按照牧浩洋的判断,如果弗伦奇打算率领舰队杀入珊瑚海,首先就得摧毁所罗门群岛上的空军基地,而美国空军已经尽了全力,仍然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弗伦奇肯定会采取突袭的战术,比如让美国空军全力出动,吸引中国战斗机升空作战,美军舰队则趁此机会发动突然袭击。
    当然,也有可能是颠倒过来的,即由舰队当诱饵,让空军担任突袭任务。
    如果美军的作战准备足够充分,还有可能双管齐下,舰队与空军同时出动,确保达到作战目的。
    不管怎么说,美军舰队肯定会来,问题只是在什么时候、从什么方向上到来。
    当时,牧浩洋做了一个特殊安排:让司马文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加强进攻力度,给美军制造更大的伤亡与丧失。
    能够说,牧浩洋已经认识到,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战斗,将对弗伦奇产生影响。
    第一百九十二章选择权
    第一百九十二章选择权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一百九十三章 单刀直入
    第一百九十三章单刀直入
    当时,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战斗,确实牵动着弗伦奇的神经。大文学
    六月十一日,双方在珊瑚海上的空中战斗打得正酣的时候,美军动用一艘攻击核潜艇与一小队海豹突击队,为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守军送去了一套低频通信设备,获得了与守军进行实时通信的能力。
    当然,这套设备只能发送电码,不能进行语音与视频通信。
    能够恢复通信联络,至少比无法交换消息好得多。哪怕只是电报,也能让后方掌握岛上的情况。
    到六月中旬,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已有四分之一的地下工事被中国陆战队破坏。
    虽然美军无法统计出准确的伤亡数字,但是从减少的人员来看,已有超过五万名美军官兵阵亡。绝大多数官兵都是在保卫地下工事的时候牺牲的,还有一部分被坍塌的地下工事活埋。
    现实上,当时美军已经很少袭击地面上的队了。
    主要就是,中国陆战队不再固守几处阵地,而是四周出击,还特地组建了一些部队对付来到地面上的美军。
    更重要的是,中国陆战队采用了一种非常野蛮的办法来对付美军的地下工事。
    这就是:钻井。
    想出这个办法的,是一个叫庄敬臣的新兵,他在服役前是一名地质钻探工人,有五年的工作经验。根据传闻,他执行第一次任务,即在深入美军地下工事的战斗中负伤,在战地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了五天,醒来后就向排长提出了这个办法。当时,陆战队正在发挥官兵的积极性,向所有人征集对付美军地下工事的办法。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庄敬臣提出的办法有点异想天开,但是负责战地指挥的军官觉得尝试一下也没有什么丧失,就让庄敬臣在复原归队后负责这件事。大文学
    为此,庄敬臣还被破格提拔为一级军士。
    经过几次试验,陆战队总结出了使用钻井方式对付美军地下工事的办法,即在钻头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只需钻头进入了地下空穴里就停止钻探,然后从钻孔里把**塞进去,间接爆破掉地下空穴。虽然爆破的不一定是美军的地下工事,但是十次碰上一次,就足以让战地指挥官满意了。
    要知道,这么打,陆战队员就不用冒险进入美军地下工事了。
    更重要的是,钻一口深度在一百米左右的井,也就不过两三天的事,而且耗费的人力也就十多人。以当时的情况,只需要动员一半的陆战队员,就能在一个月只内把整个瓜达尔卡纳尔岛钻探一遍。
    当然,前提是有足够多的钻井设备。
    可惜的是,美军很快就找到了应对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主要坑道上方十到二十米处挖掘一条假坑道,然后对主坑道进行加固,使其能够承受爆炸的冲击力,以确保主坑道不被震塌。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美军想出了应对办法,陆战队也能想到新的手段,比如在钻头上安装摄像机、或者是其他探测设备,在确定钻到了美军的主坑道之后再进行爆破。美军的应对之策是,在陆战队进行爆破之前,用预制的器件堵住钻孔。后来,陆战队对钻杆做了改进,在钻探到主坑道的时候间接往里面灌入液体**,然后以电激发的方式引爆。美军的应对之策很间接,即在陆战队灌输液体**的时候提前引爆,炸死地面上的陆战队员。随后,陆战队改变了液体**的引爆方式,以至在钻杆内安装了高压气体**灌,以遥控的方式把高能爆炸气体间接灌入美军坑道,杀死坑道里的美军官兵。当然,美军也想出了应对之策,比如通过提高局部地区的气压把爆炸气体控制在某个区域内。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大文学
    后来,庄敬臣还获得了由庞跃龙颁发的特级战斗功勋奖章。
    问题是,陆战队实际上没有推广这一战术。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大规模钻井的难度太大了,陆战队没有那么多的钻探设备,从后方运送也很麻烦,还得为此对参与行动的陆战队官兵进行培训,终究不是每一个陆战队队员都在地质钻探单位工作过;二是这个办法只能对付美军的坑道,无法对付加固了的地下掩体,特别是那些顶部有数十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穹盖的地下设备;三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而且陆战队的丧失也不小,比如在五月二十七日的一次事故中,一名陆战队员误操作引爆了一百多吨**,导致附近的三十七名官兵阵亡、一百多人负伤。
    现实上,这一战术在后面被证明是有效的,只是使用方法不对。
    在后来攻打夏威夷群岛的战斗中,陆战队改进了钻井战术,不再使用野蛮的手段,而是用了一种愈加简单的办法:通过钻孔向美军的地下坑道里灌水,并且在灌满水之后,在钻空上方修建一座蓄水池,确保美军坑道一直都被水灌满,让美军无法排水,也就无法利用被水淹没的坑道。
    要知道,美军除了堵死坑道之外,没有办法对付涌入的海水。
    堵死坑道之后,美军的地下防御工事体系就无法正常运转了。就算美军在附近开辟新的坑道,也有可能再次被发觉,并且再次遭到水淹。更重要的是,岛屿深层地质的土层本来就比较湿润,被水浸一段时间之后,很容易崩塌。因而辅以其他手段,比如在深层进行大范畴爆破,就能完全摧毁美军的地下工事。此外,在岛屿上取水,绝对要比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简单得多。
    当然,这种办法是在所罗门群岛战役之后总结出来的。
    有趣的是,负责这件事的仍然是庄敬臣,而他是从应付井喷的办法中得到灵感,最初认为用还没有凝固的水泥比较管用,在进行测试的时候才发觉,间接向地下坑道里灌水的效果愈加理想。
    能够说,这个其貌不扬的钻井专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中国陆战队官兵,也给美军增添了数十万的失踪人员。
    当时,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战局,让弗伦奇不得不相信,岛上的美军坚持不了多久了。
    别忘了,弗伦奇的主要目的,就是守住瓜达尔卡纳尔岛,让中国海军在这里耗费更多的时间。
    眼看着瓜达尔卡纳尔岛就要沦陷,弗伦奇坐不住了。
    六月十三日,美军第三舰队进入塔斯曼海。
    在通过塔斯马尼亚岛北面的巴斯海峡的时候,弗伦奇让第34舰队前出,另外三支舰队则把速度降低到三十节航行了十多个小时,等到距离拉开之后,再提速到四十五节,进入了塔斯曼海。
    当时,弗伦奇还没有做出选择。
    与牧浩洋猜测的一样,弗伦奇早就料到,中国海军会让潜艇前出,在珊瑚海的几个主要方向上设置警戒线。因为这些潜艇都以极低的速度航行,噪声非常低,所以美军的反潜舰艇不见得能够发觉它们。以至能够说,中国潜艇不会袭击通过的美军舰队,而会以提供情报为主要任务。
    有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第三舰队不大可能悄然进入珊瑚海。
    对弗伦奇来说,他面对的是一场硬仗,任何取巧的战术在这里都派不上用场,必须面对面的与中国舰队决战。
    果真如此的话,弗伦奇还觉得有一些把握。
    不管怎么说,美军第三舰队拥有航空兵力优势,而且得到了部署在澳大利亚的岸基航空兵的支持。
    可问题是,战局没有这么简单。
    中国海军监视着进出珊瑚海的航道,可美国海军却无法及时发觉在珊瑚海里活动的中国舰队。
    当时,美国海军只有四艘潜艇在珊瑚海里活动。
    主要就是,美军的潜艇太少了。
    第三舰队里只有三十六艘攻击核潜艇,平均每支航母战斗群只有四艘,即便把之前部署在澳大利亚的潜艇算上,总数也不会超过六十艘,而中国海军至少动员了一百艘潜艇,而且只会多,不会少。
    舰队进入塔斯曼海后,弗伦奇就紧张了起来,以至有点坐卧不安。
    六月十四日清晨,弗伦奇拖着一夜未睡的疲惫身躯来到舰队指挥中心,下达了向豪勋爵群岛转向的命令。
    勉强吃了些早点后,弗伦奇联系驻澳大利亚空军司令部,让他们在十五日恢复对所罗门群岛的空中打击,并且重点轰炸恩德岛上的陆战队炮兵阵地,阻止中国陆战队继续炮击新赫布里底群岛。
    中午之前,弗伦奇又下了一道命令,让留在惠灵顿的船队在十五日夜间出发,前往新赫布里底群岛。
    做完这些安排,弗伦奇才稍微平静了一点,没吃午饭就去睡大觉了。
    战场对面,此时却出现了原本不应该出现的事情,即龚继飞与佟少云再次因战术分歧而发生争论。龚继飞坚持让舰队留在新赫布里底群岛北面,而佟少云则认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入珊瑚海。
    虽然佟少云做出了让步,没有率领第二舰队离开,但是龚继飞也被迫答应,只需获得了美军舰队进入珊瑚海的情报,就让第二舰队单独行动。当然,佟少云也做出保证,在没有确切情报之前,绝对不单独行动。
    第一百九十三章单刀直入
    第一百九十三章单刀直入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一百九十四章 诱饵
    第一百九十四章诱饵
    很明显,在六月十四日的时候,弗伦奇已经放弃了所有取巧的想法。大文学
    他的战术很简单:舰队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下,从塔斯曼海进入珊瑚海,然后在澳大利亚附近活动,用舰载航空兵配合战略航空兵打击所罗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