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298章

乱世栋梁-第298章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卸工打开侧板,其中煤炭倾泻而出,落在旁边滑道。

    有人跳进堆积了煤炭的滑道里,抽检煤炭质量,并把抽检煤样装好。

    抽检完毕,确定人员撤离滑道后,工作人员随后打开隔板,让煤炭滚入滑道另一头的漏斗状装置。

    漏斗下方,是一艘靠泊在码头的船。

    煤炭不同从漏斗里落下,落在船舱里。

    等这一车煤炭都倾倒完毕,在漏斗附近的工作人员吹响哨子,并探出身子,向下方船只舞动手中小旗。

    船边装卸工得了工头命令,拿着铲子跳下船舱,将堆积如小丘的煤炭平整。

    平整完毕,他们离开船舱,漏斗装置上的人确定船舱无人,很快又放新一批煤炭落下。

    反复几次,船舱满载,船工便把篷布覆盖船舱,把船撑到另一个泊位,新一艘空船取而代之,敞开船舱,在漏斗下待货。

    旁边,张铤看了看怀表,对装船速度很满意。

    一系列措施下来,利民矿区的“煤炭直运泗水码头”项目,实施效果不错。

    如今是仲夏,天气炎热,张铤和随员只是站着看,都热得一身汗,如今计时结束,转到一旁凉棚纳凉,喝茶解渴。

    张铤问大伙有何感想,一名吏员操着钟离口音,说起来:

    “利民车站发车,六马八车的标准车队,近四十里路程,一个时辰抵达寒山北站,卸货过程,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

    另一个吏员,操着淮阴口音,说:

    “一个集装箱,装煤二千四百斤,即二十斛石,八个集装箱,装煤一百六十斛,一艘二百斛漕船,稳稳装下。”

    “装船将近一个小时,也就是说,这些在利民车站装好车的煤炭,两个时辰后,就已经在泗水码头上的一艘货船里了。”

    又有一人,操着广陵口音,说:“利民车站,从早上六点起,每隔十分钟发车一列,每小时六列,截止下午六点,七十二不,七十八列。”

    “那就是每日往南发煤炭一千五百六十石,返程,北运粮食一千五百六十石。”

    再一人笑道:“一千五百六十石,两艘千石货船就能装完,算成本,还是水运最便宜。”

    他说话是建康口音,先前那位钟离人却说:“不,时间快,这就是差异,轨道运输,当天发货,当天到港,走水运,如今港区繁忙,不得排队等,等个一两日?”

    “就说煤炭,用船运到寒山西港区,卸货时得靠人力用铁铲铲出来,装车,运到东边泗水码头,装船。”

    “有时一忙起来,这转运都得耽搁不少时间,以至于煤炭在货场堆积如山,就等着转运。”

    “如今有了专线轨道运煤,煤车从矿区出发,直达寒山北城东南泗水码头,省事不少。”

    “这时间也是成本,可得算进去。”

    张铤见大伙算得很清楚,点点头。

    李笠的幕府僚佐来自各地,不问出身,必须有才干,基本上都是小吏出身。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幕府佐官们开始挑大梁。

    方才众人所说,道理没错,而且,新通车的利民至寒山北的运煤铁路,货运能力不仅仅是“每日南运煤炭一千五百六十石,北运同样数量粮食。”

    来自广陵的吏员说:“试运行结束,完善发车策略,两条铁路都用起来,以中途车站变道避让,如此,往南发车的车次可以增加五成。”

    “夜间同样发车,货运量又翻倍。”来自淮北的吏员补充。

    “如此一来,一昼夜南运煤炭的发货量,最大运输能力接近五千石,利民矿区的待运煤炭不再会积压,煤矿的东主们,怕是睡觉都会笑醒。”

    来自建康的吏员,心算了一下:“如此一来,发车量可以确保运煤专线可以赚出维护费用,可要收回建设成本,那就不容易了。”

    张铤听到这里,说:“铁路本身的盈利,够维护费用就已经难能可贵。”

    众人侧耳倾听,张铤继续说下去:“君侯说得对,要想富,先修路,铁路,就是路之一。”

    “运煤铁路,全长近四十里,建成通车,不是仅仅是为了运煤,也是为了造福沿路百姓。”

    大伙依旧不明白:“可是,沿途都是屯田聚落,靠他们,要如何把建设铁路的钱赚回来?”

    “毕竟这钱都是借的,到期后,不仅得还本金,还得还利息。”

 第十三章 夜如白昼

    夜,灯火通明的车站里,装卸工们正在卸货,到站的有轨马车运来煤炭,需要立刻卸下,然后运到码头,装船。

    所以,不远处的泗水码头也是一片光亮,夜班工人们的忙碌,确保货物的昼夜不间断转运。

    车站站台一角,夜巡的李笠,看着身边一盏立式煤气灯,看着那些围绕灯光盘绕、飞舞的蚊虫,有些恍惚。

    夜间照明,在那个时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古代,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夜间照明的成本对于寻常家庭而言太高了,所以,平民百姓并没有“夜生活”这种概念,天黑就睡觉。

    而对于富贵人家而言,夜间照明的成本也不能说低廉。

    因为没有石油工业的帮助,古代的蜡烛价格不菲,要把房间照得宛若白昼,得烧很多蜡烛,如同烧钱,寻常家境殷实人家,也不敢这么奢侈。

    相比蜡烛,较为低廉的照明工具是油灯,而油灯光照不够,挑灯夜读容易损害视力。

    再次一等,是点火盆,通过燃烧木材获取光明。

    但这些照明工具的综合效能,都比不上煤气灯,前提是有充足的廉价煤炭供应。

    所以,眼前这一盏盏煤气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夜间照明神器。

    然而这不是李笠的发明,确切来说,是一场意外演变出来的产物。

    最初,这是一场意外,一处炼焦窑炉的工人,发现炼焦烟囱冒出的废气可以点燃。

    他们对窑炉做了改造,将炼焦废气经由特制烟道,引入灶台燃烧,于是,工人们就能时刻煮饭烧水,烘烤衣物。

    这是不错的废物利用,充分展示了工匠们的发明创造能力。

    渐渐地,这种办法在其他各处炼焦窑炉推广,包括冶炼场铁冶的炼焦窑炉。

    冶炼场用工成百上千,有专门的食堂服务工人,当食堂大娘发现有人用私灶抢她们生意的时候,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谁家的钱都不是风刮来的,工人们要省钱养家,大娘们要赚钱养家,矛盾爆发。

    工人们有力量上的优势,具备极高的“物理伤害”,而大娘们的脸皮厚、嗓门大,“声波攻击”可以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

    一番波折之后,双方妥协,从炼焦炉里引出的废气,通过特意铺设的陶管管道,输送至搬到附近的食堂里,用作灶台燃料。

    工人们不许用炼焦废气做饭,那么,获得了免费燃料的食堂,自然要将饭菜降价。

    但新的问题出现:食堂并不是全天开灶,而炼焦炉或多个炼焦炉却有可能连续运转数日,产生废气源源不断,总不能白白浪费了吧?

    于是这些废气被用来烧开水,食堂兼做开水房,向工人们提供低价的开水。

    渐渐地,夜里有人坐在终日不灭的炉火旁,借着火光做活,譬如缝衣服,做些针线活等。

    又有人借着炉火看书,利用这夜里难得的明亮灯光。

    皆大欢喜的局面,让“炼焦废气综合利用”正式进入上级主管部门的视野,于是,这一成功经验开始推广。

    然后,又一场意外发生了:某处炼焦炉,雨天运行时,因为窑体开裂,雨水沿着裂缝进入窑内。

    工人发现,炼焦废气的气量增加,废气燃烧时火力变得更猛。

    也就是说,特意往炼焦窑炉里喷水,产生的可燃废气会增加,燃烧威力变大。

    更多的炼焦废气,可以点燃更多的火焰,给夜里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光明。

    夜里需要光明的人有很多,其中包括作场主。

    当订单堆积如山时,作场主们痛并快乐着,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场能够昼夜不间断运行,工人三班倒不间断生产。

    然而夜间照明成了一个问题,点蜡烛是不可能的,点油灯成本也很高,只能点火把,但这样需要消耗大量柴禾,成本也不低。

    但是,“焦炉废气照明”的出现,让较为低成本的夜间大规模照明,成为可能。

    巨大的需求,产生技术改进的动力,工匠们开始有意识摸索如何更好地制造“炼焦废气”,经由管路外送,用作燃料,获得光明。

    “炼焦废气”这个词太难听,于是人们根据产气来源,将这种气体,命名为“煤气”。

    煤气有危险,因为人在较为密闭的空间闻多了煤气会昏厥、死亡。

    煤气真的有危险,因为制造煤气的设备及其通气管道,有因为漏气、遇到明火而发生爆炸的可能。

    但是,这种相对廉价的大规模照明方式,依旧让作场主们神往不已,夜间生产对夜间照明的强烈需求,支撑着工匠们不断完善这一照明技术。

    当李笠率军在湘州、荆襄、沔北、淮北砍人时,这种新式照明技术,不断地改进。

    当他在寒山扎根的时候,实用化的“煤气灯照明技术”,也具备了“工业照明”的能力。

    所以,寒山堰旁的作场区,各作场的夜间照明,渐渐统一为煤气灯照明。

    有一个专门的煤气作场,通过场内的各个“煤气制造器”窑炉制造煤气,然后通过统一铺设的管路,对各作场进行集中供气。

    这样的集中供气、大规模照明方式,为各作场以及港区提供了廉价相对的夜间照明。

    因为窑炉占地面积大,以及通气管道的布设颇为麻烦,所以煤气灯暂时无法用于家庭照明。

    这就是由意外发展起来的煤气灯,不是李笠发明的技术,他只是在这一技术完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

    所以他看着煤气灯,总有一种“这是黑科技”的感觉。

    夜晚,灯火聚蚊虫,站在灯下的李笠,被蚊子叮得烦不胜烦,掏出怀表看看时间,随后离去。

    不远处,是一个灯火辉煌的街区,那里是一处“坊”,坊内酒肆、食肆以及风月场林立。

    因为附近有向车站、港区供气的煤气作场,所以坊内也有了煤气灯,是个不夜坊。

    名字,也叫“不夜坊”。

    不夜坊前不久才开张,开张前就做足了宣传:因为毗邻车站和码头,所以坊内商家都有煤气灯照明,夜如白昼。

    夜如白昼,这可是连州廨都没有的待遇,是寒山城里除了作场区、港区之外,第一个拥有夜间充足照明的地方。

    李笠自己府邸,都没有这个待遇,无他,煤气灯照明系统太庞大、太危险了,不适合家用。

    不夜坊开张当晚,就凭着“煤气灯照明、夜如白昼”的噱头,以及正经的、不正经的服务,引得客人纷至沓来,当晚客满。

    之后也是如此,晚晚客满。

    今晚,李笠便带着军中各项竞技的前三名,到不夜坊探个究竟。

    他和随从一身便服,经由不夜坊西门入坊,进去后,却见街道两旁的长廊下,点着一盏盏煤气灯。

    灯下有高脚坐具长椅,都坐满了人,全都是身着布衣的男子,年纪有大有小。

    一个个身边放着布囊,聚精会神的看着手中书卷,廊下间断点着驱蚊艾草。

    长廊有许多排,廊内有煤气灯,灯下同样坐满看书的人,以及出租书籍的小商贩。

    还有公厕,以及夜宵摊。

    李笠目不转睛,继续向前走,这里是属于读书人的净土,是不夜坊提供的正经服务之一,他一个来花天酒地的俗人,得低调些。

    穿过“西苑”,过了苑门,迎面扑来的,是欢声笑语,是花红酒绿,是莺莺燕燕。

    煤气灯照亮了不夜坊,不夜坊里不但提供各种享受收费,也提供夜间照明免费,让无数莘莘学子,在漫长黑夜里找到了光明。

    但李笠要的不仅仅是这个,他要让寒山,也成为不夜坊。

    让无数寒人,在士庶天隔的黑夜里,在寒山这个不夜坊中,找到心中追寻的光明。

 第十四章 原来如此

    清晨,祖珽忽然惊醒,坐起身。

    他记得今日要向李笠汇报事务,可不能迟到,转头一看,却见放在床边的座钟表盘里,指针走到了六点半的位置。

    时间还早,还好,还好。

    祖珽躺下,打算睡个回笼觉。

    旁边的小娘子被他这么一折腾,也醒了,正要伺候恩客,得知恩客要再睡“半个小时”,便起来梳洗。

    小娘子坐在窗边,沐浴着晨曦,祖珽看着这年轻的身体,觉得腹部一阵温热,但很快便消失,力不从心的感觉油然而生。

    昨夜他已经尽兴,精疲力尽,现在想死灰复燃也不行了。

    岁月不饶人,夜夜欢歌、白日依旧精力充沛的祖郎君,年纪已经上来了。

    祖珽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往事历历在目,浮现在脑海里的人物,却都是他的枕边过客。

    要说刺激,当然是他人之妇在一起刺激,倡家女子美则美矣,风尘气太重。

    昔年,司马庆云那老匹夫欺人太甚,于是祖珽和狐朋狗友聚会时,特地请其女、已经嫁做人妇的司马娘子来赴宴。

    用钱帛花了对方的眼,赚得司马氏心甘情愿和几位郎君轮流做“露水夫妻”。

    这种事情,你情我愿,同样是花钱,可比花钱在倡家寻欢作乐刺激。

    想着想着,祖珽想起昨日在这快活的经历,此处,为寒山城不夜坊里一个店家,花费可不便宜,不过,各种享受对得起这个价钱。

    别的不说,就说“夜如白昼”的室内照明,饶是花天酒地惯了的祖珽,也不得不承认煤气灯的神奇。

    煤气灯的火光,明亮而温和,数盏布局合适的煤气灯,就能把房间照得亮堂堂。

    而获得这样的光明,据说成本不高,只是需要布设管道,加上“煤气发生炉”尺寸极大,又有爆炸的危险,所以不适合家用。

    之前,煤气灯用于“工业照明”,现在,用于不夜坊这里的“商业照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