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332章

乱世栋梁-第332章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役兵制,你们可以看作是力役的改良。”王侃侃而谈,役兵制的内容,他听父亲分析过,所以明白其意义在哪里。

    现在,正好作为谈资,向客人们介绍一番。

    “百姓服力役,为官府效力,譬如修桥补路、筑城营建、清理河道等等,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多有百姓因故无法服力役,便缴免役钱,官府用此钱雇佣劳力,替代此人服力役。”

    “可即便如此,许多人因故无法服力役,也无钱财免役,便举家逃亡。”

    “官府要修桥补路,需要用人,可服力役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要么无法服役,要么耽误农事,这矛盾一直存在,不好解决。”

    “而役兵制,就是官府公开招募流民,或无业者,以军队形式进行编制、管理,组织他们去进行修桥补路、营建生产、兴修水利等大型工程的建设。”

    “并且替代一些力役,譬如白直、守库、巡夜、门防等等,将本该由百姓承担的一些力役,转到这些役兵身上。”

    “如此一来,官府能够在大兴土木时,不需要征发太多百姓,不会耽误农时,百姓也不会因为服力役去工地干活,而长期离家。”

    一番介绍,客人们大概明白这役兵制是什么意思:确实是在现行力役制度上的改良。

    官府如今经常花钱雇人参与大型工程的建设,不过一般都是事前雇佣、工程结束后解雇,属于临时雇用,雇用对方打短工。

    役兵制,就是官府长期雇佣一群人,如同军队一般管理,有专门的地方居住允许携带家眷,专门承担大型力役工程施工。

    这种雇用是长期雇佣,被雇佣者,是给官府打长工。

    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大兴土木时官府有人可用,也能减轻百姓负担,又能收容那些无地农民、无业游民,让其有一口饭吃,一举多得。

    王又介绍:役兵制不是终身制,初步定三年一期,到期后,役兵可以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不会变成兵户、吏户、匠户那样的父子世代相传。

    客人们听了之后,有疑问:这一支支“役兵”队伍,连同其家眷,开支不会少,官府哪来那么多钱维持?

    有工程、有事做的时候,花在这些人身上的钱粮值得,可一旦闲下来,为了养活这些吃闲饭的人,得白白花掉多少钱粮?

    真不如临时雇人、事后解雇来得划算。

    “诸位,虽说君子耻于言利。”王依旧兴致勃勃的讲解,“但是,我还是得说一说利。”

    “官府当然没有闲钱养闲人,这役兵制想要维持下去,必须能够自负盈亏。”

    “役兵承接其他杂役,是不可能有像样收入的,所以,关键还是在工程上。”

    “都尉,莫不是在工程上做文章?莫不是偷工减料?这如何使得?”

    有人惊讶,颇为担心:“朝廷的工程,都事关国计民生,若偷工减料,责任谁扛得起?”

    王笑道:“谁敢在朝廷的工程上动手脚?役兵还承接民间工程,帮人建房,这才是利润来源。”

    “毕竟,新式的砖砌水泥建筑,可不是随便什么施工施工队能建的,尤其建成楼台亭阁,寻常工匠,谁会?”

    众人听了,恍然大悟。

    源自饶州鄱阳原先的江州鄱阳郡的水泥建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渐渐为人接受。

    王介绍,水泥建筑如今在寒山得以“普及”,并未发生垮塌等事故,所以人们对其质量有信心。

    因为寒山出产大量廉价砖瓦、水泥,所以,水泥建筑的造价不算贵,渐渐在淮、泗流域的大城里普及。

    但影响水泥建筑普及的一个问题在于施工技术,因为这涉及新型施工技术,所以能修建水泥建筑的工匠不是很多相对而言。

    两淮试行的役兵制,想要在不增加官府负担的前提下,长期维持下去,关键就在承接民间水泥建筑的施工工程上。

    靠着承接民间建筑工程盈利,养活役兵及其家属。

    王的一番介绍,让客人们若有所思,他们问起这役兵制纯属好奇,既然徐州这边似乎考虑周全,想来,应该能推行下去。

    至于效果如何,是否入王所说那样,役兵队伍靠着承接民间建筑工程来“自负盈亏”,就不得而知了。

    。。。。。。

    寒山城一隅,拟定役兵“宿舍区”的一处坊内,李笠看着坊门口那人山人海的招募情景,颇为满意。

    陪同他巡视的贾成,介绍起役兵的组建情况。

    然而李笠只关心“业务”,因为招募役兵的待遇不错,一期招募肯定不会缺人手。

    “君侯,接的工程业务,已经排到明年年底了,只要不打仗,够役兵们忙的。”

    “业务这么火爆的么?你们有没有算错?”李笠问,贾成点点头:“嗯,确实市市场需求旺盛,而且淮南那边,业务拉得好”

    “那今年过年,你们可得忙了,赶紧把队伍培训好,早点下工地。”

    “属下明白!”

    因为前期铺垫得好,所以当朝廷允许徐州试行役兵制、州廨开始招募役兵,应募者很多。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到了明年春天,施工队们就可以承接业务了。

    贾成之所以用施工队来形容役兵,是因为李笠一开始构思这一制度的时候,就是把役兵当做施工队来组建的。

    在现代,各类建筑工程,都有专业的建筑施工单位来承建。

    古代没有专业的这种施工单位,因为经济撑不起。

    但相关的技术人员是有的,只是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征发大量百姓来服力役,才能协助技术人员完成一项项大型工程。

    然而征发百姓、大兴土木,对于国力是极大地损耗,因为百姓被征发后,就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李笠参考北宋时期的厢军制,试行役兵制,用稳定的待遇和不错的收入许诺,吸引那些无地流民和无业游民入役兵队伍。

    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如同后世的建筑施工队伍那样,承接各类建筑工程,靠着承接民间建筑工程所得,自负盈亏。

    也就是他来当建筑公司老板,拉起队伍,雇佣农民、无业游民当建筑工,到处承包工程,从中牟利。

    如此构思能够实现的前提,是水泥、砖瓦的价格低廉且数量充足,且能招揽到足够的工程“业务”来获利。

    而为了防止冗员的弊端,役兵不是终身制,更像是合同工,给应募的青壮以选择的机会。

    李笠敢这么做,当然是做足了功课,调查过“市场行情”,才决定试行这个制度。

    但他最大的目的不是靠着做工程牟利,也不是减轻百姓劳役负担虽然有顺带效果,而是给大量无地农民、无业游民找个能够养家糊口的饭碗。

    有了这个饭碗,这些人就会携家带口,从依附的庄园、坞堡、山寨跑出来,涌入寒山定居,成为“有单位”的人。

    这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役兵制试行成功,意味着他可以通过这个合法手段,有效的从庄园主手里“拐走”大量劳动力。

    人多力量大,手里有了充足的劳动力,什么都好说。

 第六十三章 专业

    空地上,立着一排木桩,木桩之间布设着一道新式铁丝网,仅从外表上看,和军中之前已经使用的蛇腹形铁丝网并无太大区别。

    数名骑兵策马接近铁丝网,行进方向与铁丝网平行。

    距离靠近到数步之后,骑兵投掷出多头绳索,使得子绳上的带刃铁钩勾住铁丝网,然后策马转向,向外冲。

    绳索绷直,将铁丝网扯起,却无法将其扯断,速度刚起来的马,很快停下,因为绳索末端系在马鞍上,被扯住了。

    马和铁丝网的较劲很快有了结果:多头绳索的子绳纷纷崩断,马继续向前跑,身后拖着断了的绳索。

    在远处观看的李笠,对改良铁丝网的表现很满意。

    所谓的改良,就是给蛇腹型铁丝网加上筷子粗的“骨线”,直接对抗带刃铁钩的拖割,使得骑兵依靠“九头蛇”索具来快速破坏铁丝网的企图落空。

    这样改良,优点有了,缺点也放大了:重量增加,运输、布设时更加费力。

    但为了保命,为了打胜仗,这样的代价值得付出。

    骑兵离场,几名步兵入场,他们肩上各自扛着一卷草席向铁丝网前进,然后将草席铺在铁丝网上,再从草席铺出来的“通道”轻松翻越铁丝网。

    造价不菲的防御神器铁丝网就这么被破解了?

    “训练有素,不错。”李笠点点头,对陪同参观的将领笑道,又对那几个演示翻越铁丝网的兵卒挥挥手。

    铁丝网再怎么坚固,终究只是一种防御器械,本身并无攻击能力。

    如果布设好的铁丝网无人值守,迟早是要被突破的,无非快慢而已。

    破铁丝网的手段有不少,可以是以草席“铺路”,亦或是用铁钳钳断铁丝。

    实战时,若进攻方舍得投入兵力,以弓箭兵作掩护,压制铁丝网后守军,然后刀盾兵前出,用大铁钳破坏铁丝网,

    这种时候,防御方必须有足够的“伤害输出”,才能击退敌军的进攻,然而仅靠弓弩,未必能快速杀伤身着重甲的大量突击步兵。

    所以,徐州军使用铁丝网时一般会配燃烧罐。

    若敌军敢用人海战术突击铁丝网阵,徐州军就来个活人大串烧,反正煤膏油煤焦油管够,就不知敌军的兵够不够烧。

    即便敌军派出骑兵用特制索具来破铁丝网,有了燃烧罐做防御辅助,这种攻势都是浮云。

    而没有燃烧罐的王僧辩大军,因为无法阻止敌军以新式战术破坏铁丝网,也未能及时防御破网而入的敌骑,自然就被打崩了。

    新一轮演练开始,两队伍模拟攻防,演练项目为重步兵突击战术。

    正常状态下,上万军队交战时,双方步阵之间会相互“挤”上大半天,从早上打到下午,体力消耗得七七八八,哪一边先顶不住,哪一边就会倒霉。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步阵以长矛兵为主,双方大量长矛对捅,势均力敌。

    想要正面突破长矛阵,难度很大,因为密密麻麻的长矛如同树林一般,突击的步兵根本就招架不了当面捅过来的无数长矛。

    所以,有经验的将领都知道步阵对撼耗时不短,一般都会用两翼骑兵出击,寻找机会破敌。

    实在不行,就等到下午时再“发力”。

    那么,如果能够有“专业”的正面破阵突击战术,当战斗刚开始时就把敌军步阵击破,足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迅速让对方进入“兵败如山倒”时间。

    这样的战术,可能出现么?

    李笠看着列阵完毕的演练队伍。

    他花了那么多钱练兵,练出来的兵和将,就一定要是最“专业”的,步兵也好,骑兵也罢,以及兵器、铠甲和各类军械。

    要对得起花出去的无数钱粮。

    哨声响起,演练开始,李笠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兵发动进攻。

    。。。。。。

    夜,巡城的李笠,登上一处巡铺的望火楼,看着东面那火光通明的不夜坊、如意坊及常乐坊方向,颇有感触。

    寒山的夜,能有灯火璀璨如繁星的地方,一处是寒山堰附近的作场区和港区,一处是城东的“商业区”。

    其他住宅区,到了晚上,总体上来说都是一片漆黑。

    夜生活在古代和大多数平民无关,别的不说,就说大规模照明相对而言的成本,就不是寻常人家可以承担的。

    而寒山因为可以获取廉价的大量煤炭,所以能够制备煤气,然后以煤气灯照明,大规模照明成本相对较低。

    于是,相继有了不夜坊、如意坊、常乐坊这种通宵经营的娱乐场所,即便是一般人,也能花钱在里面通宵达旦寻欢作乐。

    当然,根据消费不同,能享受的服务和快乐各有不同。

    但即便是囊中羞涩的人,也能在这三个坊里获得一席之地,那就是在拥有“长明灯”的书棚看书。

    书可以在书摊那里租,也可以自己带去。

    这是给贫寒学子的福利待遇,让满是铜臭味的三坊散发些许“文学气息”。

    李笠收回视线,问值守的巡役:“家里几口人?”

    “六、六口”那巡役是个中年人,有些紧张,李笠笑起来:“都安顿好了?住在哪里?”

    “住下了,就在役坊里。”

    “住得如何?饮食习惯么?”

    “住得好,吃得好,可好了”中年人渐渐放松,因为李笠一直笑眯眯的,没有丝毫“官威”。

    两人聊着聊着,聊到中年人的经历。

    中年人姓王名顺,淮南钟离人,上无父母,和内人拉扯着四个子女。

    之前一家六口依附在一个庄园,给庄园主干活,什么活都干,年幼的子女也得去割草、拾柴干杂务。

    一年忙到头,累得不行,却也只能勉强果腹。

    后来,主家的恶仆开始给他们下套,想让他们借债周转,于是利滚利欠下几辈子都还不完的钱,最后就会被迫卖身为奴。

    王顺见情况不对,硬着头皮带家人离开钟离,勉强凑够了船费,往传闻中每天都有“今日招工、男女不限、待遇从优”的徐州寒山而来。

    来到寒山,发现这里果然到处都在招工,内人要带着四个子女,没法去干活,于是王顺去做工。

    但他种了一辈子地,不太会在作场里干活,见着轰鸣的机器就害怕,换了好几个东家。

    过了两三个月,靠着打短工的收入,勉强让家人糊口。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子女半大不大,也没法找到像样的活干,这时,正好官府实行役兵制,王顺听了宣传,权衡利弊,就应了募。

    于是,一家人立刻搬进役坊“家属区”,住上了崭新、牢固的“楼房”,房间虽然不大,但好歹每个人都有床睡,不用挤在一起。

    这里的租金很便宜,又有公共食堂,所以住和吃的开支大降。

    又有托儿所,“托管儿女”的费用不高,于是子女们白天就在托儿所和其他役兵子女“上课”,还管饭。

    他内人根据安排,做了托儿所的“保姆”,在托儿所“上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