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519章

乱世栋梁-第519章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笠闲聊一番,问起河北的养鱼业情况。

    “百姓穷,在吃这块,其实是没法讲究的。”刘三首先回答。

    “虽然北地习惯吃羊肉,甚于吃鱼,更吃不惯鱼鲊,但是,什么食物便宜,百姓就只能吃什么。”

    “鱼有刺,鱼鲊也是,吃起来比吃羊肉麻烦,这是事实,但鱼肉比羊肉便宜啊,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便宜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如今各地大规模开鱼池养鱼,确保当地百姓能用较低的价钱买到活鱼,鱼的销量就是持续增长,不愁卖。”

    “自家烹饪鱼,还得弄些除腥的佐料,譬如姜,那好,各处屯田聚落,大规模种姜,姜的价格下降,随便都能买到,百姓就更加愿意吃鱼。”

    “毕竟便宜嘛,百姓过日子得精打细算,一文钱能省都要省的。”

    有人补充:“也有百姓不太会弄鱼,不会炒,煮的话又经常煮烂,味道也不对,那也没什么,罐装的鱼鲊,吃起来就很方便。”

    “鱼鲊本身就有味道,没有多少腥味,直接吃就行,或者蒸一下,热一下再吃,也是不错的,少生活,就省柴禾,那就是省钱。”

    又有人补充:“说到省钱,吃豆腐乳更省钱,罐装的豆腐乳,有十几块呢,一块就能凑合一碗饭,两碗粥”

    李笠注意到这个信息:“所以,豆腐乳的销量销售额,比鱼鲊的销售额要高?”

    那人回答:“从过税关的缴税额来看,确实是的。”

    “那源自鄱阳的豆腐乳,可就是驰名南北了。”李笠笑起来,对几位吏员举杯,将吏员倒给他的酒,一饮而尽。

    没有什么好提防的,这些人,都是他撒出去的耳目,也是人才库里的备选人才。

    许多人是他当年曾经的老部下,为马前卒,浴血奋战,立下大大小小的军功。

    后来因为种种需要,离开军队,转任吏员,到各官署任职,为他在另外的战场上征战。

    譬如总税司、转运司等。

    这样的“征战”也是历练,历练过后,只要表现出色,就必然有下一步任用,而不是断线风筝那样,放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李笠给了这些人光明的其前途,对方没动机做什么坏事。

    而且他今日是突然到访,就算有人要搞事,也来不及了。

    楚国拿下河北,已经过了三年有余,从各地汇集来的消息来看,都说明新的地方官府,在当地初步站稳脚跟。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无论朝廷姓什么,他们的日子都一样过,无非是缴田租、赋税,服劳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只要官府留给他们一条活路,让他们和家人能活下去,就不会造反。

    在这个前提下,高高在上的皇帝,是人是狗,都无所谓的。

    皇帝有几个妃嫔,每晚睡几个女人,衣食住行有多么奢侈,百姓才不关心。

    还是那句话,只要日子过得下去,百姓才不会造反,毕竟拖家带口的,不是走投无路,谁会去当反贼?

    所以,他要安抚河北人心,乃至齐国故地民心,不需要说什么大道理,只需要减赋税、轻劳役,百姓就会认新朝廷是好朝廷。

    再给各地地头蛇(大户)以体制内的上升通道,让无地游民有务工的机会,能养活自己及家人,谁会有好日子不过,去造反?

    那么好日子的标准是什么?

    有房子住,可以遮风避雨,哪怕是茅屋;每天能吃饱肚子,哪怕是粥、羹,家里好歹有些存粮,能顶个把月;

    人人有衣服穿,哪怕满是补丁,过年时人人能换一身新衣,而不是一家人只有一套衣服,谁出门谁穿;

    冬天,每人有一件寒衣,有一床被褥,能有取暖的燃料,确保一家人度过整个冬天。

    这样的要求,其实已经很低了,但是,许多人依旧饥寒交迫。

    所以,李笠觉得什么宏图伟业,都比不上让百姓吃饱穿暖。

    天下太平之后,要想办法让百姓有地种、有活干,民心定了,国家就稳了。

    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譬如吃,羊肉虽好,但百姓吃不起,那么,鱼肉就是不错的肉类来源。

    他擅长养鱼,就要在养鱼上做文章。

    在场内走了一圈,低度酒喝得李笠有些上了头,酒后话多的特点表现得特别明显。

    拉着人说话,滔滔不绝。

    一名老兵出身的吏员见皇帝如此高兴,便问:“陛下,朝廷何时发兵,攻打周国,统一天下?”

    陪伴皇帝左右的随从赶紧呵斥:“此乃国家大事,如何能随便说?”

    “无妨,无妨”李笠摆摆手,打了个酒隔。

    区区低度酒,还不至于把他弄得烂醉如泥。

    酒是要喝的,话,是绝对不能乱说的,他拍拍那吏员的肩膀,说:“周国,如今不过冢中枯骨,朝廷,迟早要收拾他们!”

 第一百九十一章 数量

    皇宫一隅,被雪花渐渐染白的马场里,一排整齐的马厩内,毛色各异的马在各自槽位内悠哉悠哉吃着草。

    带着儿子们来喂马的李笠,回答着儿子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为何这些马如此“样貌平平”?

    样貌平平,指的是按照相马术的要点来评价这些马,简直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身高(肩高)不高,也就是矮了些;马脖子相对要短,鼻孔不大,呼吸时给人一种有“有气无力

    ”的感觉。

    四肢肌肉松垮,马蹄不够大、不够饱满,说明冲刺速度快不到哪里去;

    两眼黯淡无光,精神气不行。

    总总特征表明,这些马当做骑乘代步马还行,要作为战马有些勉强,想要作为具装甲骑,估计跑不了多少里就要垮了。

    儿子们相马的眼力,已经达到了普通牧民的标准,李笠很满意,儿子们的这个疑惑,他用提问来回答:

    “这三个月,你们照顾这几匹马,比起之前的那一批高头大马,哪一批好照顾?”

    “现在这一批好照顾!”少年们毫不犹豫的回答。

    李笠再问:“譬如说?哪几个方面?”

    他让儿子们养马,是作为动物观察课来进行的,一如后世的学校,让学生们养一些小动物,来观察动物习性。

    所以,皇子们很快就把眼下这一批马为何好照顾的理由说出来。

    一,胃口好,不挑食,喂什么草料都能吃,不料也不容易掉膘。

    草料干一些、湿一些,都无所谓,吃了湿一些的草料,也不容易拉肚子,而上一批的高头大马就讲究得多了。

    二,受得苦,皇子们给出的证据是马厩蚊子多的时候,这些马处之泰然,很淡定。

    相比之下,上一批的高头大马,很容易被蚊子弄得躁动不安。

    三,食量一般,但能干活、耐力不错:载人、拉车,一天走个上百里(绕圈),连续几日如此,也不显疲态。

    李笠对儿子们的观察结果也很满意,给出答案:

    “这样的马,只做骑乘代步,或者拉拉车,不指望批甲冲锋陷阵,因为饲养成本低,好养活,耐艰苦条件,来干苦活累活,正合适。”

    “死了也不心疼,合适用作消耗品。”

    这最后一段“死了也不心疼,合适作为消耗品”,让皇子们有些愕然。

    辛辛苦苦养的马,死了也不心疼?

    李笠接着说:“这些马都是草原上常见的马,耐酷寒,吃草就能活,大批量饲养后,成本相对低很多,在战争中消耗,为何要心疼?”

    “大规模战役之中,马匹的损耗率过半,是常有的事,阵亡、伤重不治、过度劳累,或者照顾不周,或者杀马补充干粮、解渴,以及饿死,都是死因。”

    有皇子脱口而出:“这,这太残忍了!”

    “这就是战争,孩子,这就是战争。”李笠看着儿子,缓缓说道:“大规模的战争中,人都是消耗品,遑论马?”

    “为何百姓害怕服劳役,尤其害怕服军役,随军出征?因为这么一去,人很可能就没了。”

    “或许是死在战场上,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病死在他乡,或许是长期劳累,类似在征途。”

    “人尚且如此,马,又能好到哪里去?”

    “汉武帝时,漠北之战,汉军派出十四万匹战马,最后回来的,也就三万匹左右,损失了十余万,这就是战争。”

    李笠一边说,一边指着马厩中的马:“既然都是要死,那么,宁可死马,也好过死人,不是么?”

    “所以,它们是作为消耗品而被饲养的,离开马场,随军出征之后,就没有人想着它们能活着回来。”

    “要么,累死在千里突击的路上,要么,被杀了吃肉,喝血,为将士们补充体力,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提升官军作战时的移动速度,作为牺牲。”

    “这些马不挑食、耐力好、吃得苦,在战争期间中,不需要特别的照顾,不需要特别待遇,只要地上有草,它们就能吃饱。”

    “脏活累活,它们来干,死了,也就死了,饲养成本也低,不心疼。”

    “所以,即便它们身材相对矮小,无法披重甲冲锋,冲刺速度也不快,作为消耗品的地位却无可替代。”

    李笠的一番陈述,让皇子们觉得恍惚,因为在他们看来,精心饲养的马,即便是随军出征,也该得到精心照顾,以及小心使用。

    李笠带着儿子们继续喂马,继续说:

    “作战期间,能得到精心照顾的马,只有那些战马,他们是主人建功立业的保证,也是冲锋陷阵时生命的保障,所以,有专人照顾,每日都能料。”

    “但是,更多的驮马、挽马、代步马,没有这样的待遇,吃的只有草,喝的水,未必干净。”

    “盯着烈日或者寒风行军一日,累得不行,却没人认真照顾,身上有伤,也无法得到及时治疗。”

    “甚至,草料还被克扣,被人私下里倒卖,拿去换钱,亦或是成为发泄的对象,遭到虐待,却无法申诉。”

    “所以,大部分的马,在战争期间,吃不好,休息不好,受伤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又累又饿还要干苦活累活,被人透支使用,死亡率高,是必然的。”

    这话题,对于年少的皇子们来说,有些沉重,但李笠还是要说,毕竟这就是现实:

    “打仗要有骑兵,仗才好打,而骑兵要厉害,就不能缺马,朝廷大办马政的意义,就在于每年大批量提供堪用的军马,其中大半是这类消耗品。”

    “一场大战下来,马匹损失率惊人,但是,只要马政给力,补充的马,数量高于损失的马,那么,官军的战斗力就有保障。”

    “大批量养马,就得圈养,若散养,中原哪来那么多牧场?而且光靠草原放牧,草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这是十分耗钱的事情,如果朝廷没有饶州大铜矿打底,如何能在中原办下许多马场,大批量饲养这样的马?”

    李笠说到这里,向儿子们展望未来:“元魏巅峰时,全国马匹数量据说有二百万匹,而楚国,目标是在建国三十年时,马匹数量有四百万匹。”

    “四百万匹?”皇子们被这个数字震撼了,“这么多?”

    “多么?不多。”李笠觉得这个数字并不夸张,“改良后的养马、育马技术,加上高效率的马政制度,就该养出这么多马,光靠草原放牧,那要多少草场?”

    “将来,你们到了壮年,朝廷有了四百万匹马打底,什么碛南、碛北草原,什么草原霸主,都不算什么了。”

    为何是这个数量?李笠有一个依据,那就是近代的东洋岛国,改用西洋的先进养马、育马技术后,花了二三十年时间,养殖的马匹数量,超过一百万匹。

    以岛国的条件,没有大草原,靠着科学养马,都能养出这么多马。

    李笠觉得全中原进行“科学养马”,又在有草原的情况下,用三十年时间,把马匹数量从“半壁版图”元魏的二百万匹翻一番,很夸张么?

    他再次指着眼前这些其貌不扬的马:“这些马,物美价廉,吃上面不讲究,能干苦活累活,朝廷想要拥有强大的骑兵力量,这些马就是基石。”

    “等将来,有了这么多马,草原上的事情,就是朝廷说了算!”

 第一百九十二章 数量(续)

    雄壮的骏马,毛色青骢,但很有光泽,在阳光下反射着亮光,使得整匹马仿佛被一层光晕笼罩。

    亦或是如瓷器般上了一层釉,烨烨生辉。

    李笠仔细抚摸着这匹马,只觉其毛可用油光发亮来形容。

    所以,是特地给毛上油、打蜡了吧?

    他收回手,仔细看了看手掌,并未发现有油腻腻的现象。

    很显然,这是因为马的营养好,所以毛色光亮,道理和人一样。

    人若长期缺乏营养,头发会变得枯黄,根本就不会乌黑发亮。

    李笠拍了拍这匹青骢马,扶着马鞍,踩蹬上马,稳稳坐着,然后双腿用力,以脚后跟马刺轻碰马腹,很快便小跑起来。

    他此刻身处马场,周围有不少这样的骏马,其身形明显比那些作为“消耗品”的马高大许多。

    但是,马场里数量最多的,还是那些“消耗品”。

    不远处,骑着一匹红马的冯小怜,见李笠骑马过来,兴奋地挥舞右手:“陛下!!”

    她刚学会骑马,所以不敢有太大动作,但很想驾驭坐骑接近皇帝,不由得双腿用力,钝头马刺戳得胯下坐骑有些不舒服,撒开蹄子奔跑起来。

    这一跑,吓得冯小怜花容失色,喊都喊不出来,双手紧紧抓着缰绳,面色惨白。

    忽有一阵风吹过,一道影子靠近,却是一身蓝色短装、骑着黑马的段玉英接近。

    段玉英骑术娴熟,很快和冯小怜并驾齐驱。

    “莫要动,由它跑,不会有事的。”

    段玉英交代冯小怜,见冯小怜神志清醒,稍稍放了心。

    随后口中不断呢喃着什么,仿佛是哄怀中婴儿入睡的母亲那般,轻声安慰那受惊的红马。

    渐渐地,红马冷静下来,放慢脚步。

    从奔跑变成快走,又变成慢走。

    李笠从另一边靠近,段玉英见险情化解,对李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