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我非痴愚实乃纯良 >

第641章

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第641章

小说: 我非痴愚实乃纯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军不降”的呼吼声一直回荡到了最后一刻。

    他们不是楚朝那些高瞻远瞩的士人,能明白努尔哈赤也曾受楚朝世职、能明白大清是要继承楚朝正统

    他们就是一群毫无见地的泥腿子,觉得外虏就是外虏。

    在他们眼里,活不下去了去抢去争可以,推翻无道朝廷可以,但没有投降外虏的道理。

    不然还叫什么义军?对得起关二爷和岳爷爷吗?

    “呵,一群匹夫。”

    多尔衮登上城关,扫视了一眼遍地的尸骨,不屑地冷笑了一声。

    在他周围,清军把一具具尸体抛入大火之中。

    多尔衮的目光东望,望到的是黄河的波涛、秦岭的山峦。

    他脑海里,却已能看到一马平川的河南与山东。

    这一刻,他终于再次取得了对王笑的战略优势

    只要绕得足够远,总能找到通往山东的路

    多尔衮遗憾的是,山东应该已经开始收粮了。

    终究还是没赶上。

    但不要紧,先击败唐中元也不错。

    他转身,绕着城关一直走到西面,注目西望,看到的是渭水奔流而来,华山直入云宵。

    渭水与华山之间,将是他与唐中元的战场。

    唐中元的二十万大军已在天边勾勒出壮阔的一线黑线。

    半卷旌旗临渭水,冲天杀气入太华

    “杀啊!”

    大战起,双方士卒在渭水畔疯狂的厮杀起来。

    受伤倒地的人不甘地挣扎着,一双双脚踩踏在他身上。

    土地已被泡成红色。

    血缓缓流下,汇入渭水,染红了河道。

    血水上的尸体漂漂荡荡而入,被卷入黄河的巨浪。

    尸体流过潼关,继续向东一直流过函谷关。

    函谷关上,一杆瑞朝落下,一杆清军被高高挂起。

    刚夺下函谷关的清军将领向北看了看,惊叹于黄河里能有这么多尸体。

    他又向东望了一眼,山川缄默。

    “摄政王还是太小心了,怎么可能用楚军过来”

    黄河里的尸体继续向下游而去,奔向三门峡。

    有人用千里镜扫过河面。

    “战况很激烈瑞军的伤亡大于清军就目前我看到的比例,四比一这样子”

    “函谷关被占了,那潼关必定已经失守。”

    “多尔衮这是怕我支援你父皇我们这点兵力,打不下函谷关和潼关。我们从稠桑原上爬过去。”

    “好”

    函谷关这个地方,在先秦时肯定是绕不过去的。

    先秦时,函谷关建在稠桑原的一条裂缝中,这裂缝又长又窄,四周峭壁陡立,并且稠桑原上都是大树,步兵攀爬不上。北面又紧挨着黄河,河水紧贴着峭壁流过。

    当时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

    正可谓是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

    但由于黄河的河道不断下切,导致水位也随之降低,原来紧贴着峭壁的河道裸露出来,形成河滩。

    这个河滩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复存在,军队可以直接从河滩上走,不需要再挤函谷关的裂缝。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就干脆下令让许褚在河滩上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新关城,叫魏函谷关。

    接着,稠桑原上的森林由于砍伐过度,使得山体之上变成了秃瓢。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军队已可以从稠桑原上直接爬过去

    是夜,三千人艰难地翻上稠桑原。

    月色中,兵士们的身影影影绰绰,终于还是惊动了关城内的守军。

    “报!稠桑原上发现异动”

    穆占翻身而起,迅速披好盔甲。

    穆占是清军梅勒额真,奉多尔衮之领占领函谷关,并随时提防东面有兵马过来。

    这一次临行之前,多尔衮特意嘱咐他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不得让一个楚军探马进入陕地。

    多尔衮甚至告诉他,只要守好函谷,哪怕北楚兵马没来,也算他大功一件。

    穆占心知摄政王对此事的重视程度,枕戈待旦。

    没想到居然这么快就有人试图绕过关城。

    “有多少人?”

    “看动静,决不会超过三千人。”

    “速派信马往潼关,报于摄政王。”

    “喳!”

    “调三千精锐,随我去拦住他们。”

    “喳”

    夜色中看不清道路,三千清军打着火把出了关城,往稠桑原这一带包围过来。

    穆占知道,自己这样做是放弃雄关险要,并不太妥当。而且对方已爬上稠桑原,居高临下,以逸待劳的。夜里带兵拿着火把赶过去,简直是给人当靶子。

    但对方人多也就罢了,只有三千人,若被他们突破函谷关到达摄政王面前,这差事可就算办砸了。

    最好的办法是先吓住对方,等到天亮,再从城关内调兵围堵,把对方困在稠桑原上。

    穆占一路上这样想着,终于赶到了稠桑原下。

    他抬头看去,山领上一片静悄悄的,四周只有黄河河水的奔流之声。

    “点起篝火,就地休整!所有人警戒,严防来敌!”

    穆占接着又让士卒扎了简单的营寨,稍稍放下心来。

    相信守到天亮,这支不知是楚军还是瑞军的兵马就没有办法绕过关城了。

    他不时抬起头看一看眼前的山原,始终都是静悄悄的没有动静。

    突然,远远的传来轰隆声。

    声音很大,比黄河的水浪还要大。

    穆占猛得回头。

    那是函谷关?

    “快!你们爬上去看一下有没有敌军在上面你们几个,速去看看关城那边发生了什么”

    远处的轰隆声不时传来,穆占心急得要死。

    终于,稠桑原上有人用满语大喊道:“将军没有敌军!没有敌军!”

    派去关城探看情况的人还没有回来。

    “不好!中了调虎离山之计快!回援函谷关,快”

    三千清军迅速调头,急急往回赶去。

    经过一条小路,忽然“轰”的一声响,前头的几个士卒原地炸开

    穆占惊得目瞪口呆。

    “那是什么?!”

    “砰砰砰”

    草丛间,铳响声密密麻麻,一个个清军栽倒在地。

    还在往前冲的清军也不知怎么的,似乎是踩到什么,每每炸开。

    穆占心惊不已,额头上冷汗往下冒着。

    他感觉自己中伏了,但两边的敌军似乎也没有很多

    该不该向两边追?

    下一刻,身后又是一铳响。

    穆占转头看去,只见密密麻麻的敌人已然向这边杀了过来

    怎么回事?

    稠桑原上明明没有人了为什么?

    “砰砰”

    “杀啊”

    厮杀声不停,穆占渐渐明白了什么

    敌军一直就藏在稠桑原上以逸待劳,只派了小股的兵力到关城制作动静,然后埋伏在这里。

    而自己派到山上的探马只怕是被悄无声息地干掉了,对方给自己递了假消息

    “杀!他们也只有三千人!我们有援兵”

    “噗”的一声,一颗子弹击穿了穆占的半边脸,将他击倒在地。

    他摔倒在地,感到脸上一遍剧痛。

    慌乱的清兵们踩踏着他的身体。

    有人在用满语大喊“降者不杀”

    穆占奋力挣扎着想要爬起来,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有人拖着他丢到一旁。

    火把凑过来,有火油滴在他领口,又是剧痛传来。

    “和我说说吧,潼关的情况。”有人说道。

    穆占抬起头看去,见到了一男一女两个长得好看得不像话的人。

    “你你们是”

    年轻的男子笑了笑,道:“你猜。”

    “王王笑?”

    “猜中了。”

    “你你这一点人来送死吗?”

    王笑却已经没有耐心,道:“你是不是不愿意跟我说潼关那边是什么情况?”

    “去死吧”

    “噗”的一声,王笑直接抹了穆占的脖子。

    “大家动作快一点,我们的行踪已经暴露了接下来改变路线”

    潼关以西。

    大战还在持续。

    多尔衮没想到自己竟然在让唐中元手中败了一场。

    当时他捉住唐中元一个破绽,把中军主力压上去,试图一举击溃唐中元的老营主力。

    没想到那支老营主力忽然散开,一支五千人的亲卫显出身形,端起火铳就是一轮齐射。

    燧发火铳。

    一轮齐射之后又是一轮齐射。

    铳声不停回荡在战场上,正白旗主力阵脚大乱。

    与此同时,瑞军老营骑兵在战场上调整了一下,开始绕过正面战场,向多尔衮的侧翼包抄上来。

    多尔衮透过千里镜看得分明,瑞军的齐射整整六轮才停下来,第一排的兵卒迅速退下去,换上了第二排的兵卒

    他从未想到,瑞军有这样强横的火力只好仓促鸣金收兵。

    瑞军士气大振。

    胜利似乎一点点倾向于瑞军。

    是夜,多尔衮披衣在营帐中不停踱步,思考着破敌之策。

    唐中元打法与王笑不同,以堂堂正正之师正面逼进,一旦占据了上风,就很难扭转局势了。

    呵,竟还藏着一招杀手锏。

    多尔衮不觉得自己会输,却不愿折损太多兵力

    “摄政王,尼雅哈贝勒求见。”

    多尔衮点点头,让尼雅哈进帐。

    尼雅哈的话语很简单,轻言细语的说了几句之后,多尔衮眉头登时舒缓开来。

    “真的?”

    “是,我有六成把握,可以说服那人关键时刻倒戈一击”

    一直到离开多尔衮的大帐,尼雅哈脸上显出一个神秘的笑容来。

    六成把握?没有十成的把握,太后娘娘为何要唆使你先攻瑞朝?

    他目光望向西安城的方向,觉得自己比多尔衮看得很远

 第946章 渭南战

    瑞军和清军的战场在关中平原东部的渭南、华阴境内。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处,自古有‘三秦要道’之称。

    华阴因境内的西岳华山而得名,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即为华阴人,所谓‘天下杨氏出华阴’。

    太阳从东边缓缓升起,巍峨的华山的阴影覆盖在瑞军的大营上。

    时值八月,日光毒辣。

    每日上午,瑞军从西向东面对清军,往往都不太睁得开眼,是比较吃亏的时候。

    瑞军吃过早食,再次发动攻势,却没能延续昨天傍晚的胜势,战局重新焦灼起来,

    从山西抄回来的粮食已经分发下去,好在也收了一部分麦子,唐中元最近吃的也是是锅盔。

    说是锅盔,无非也就是饼,口感还不如土豆。

    唐中元觉得太硬了,感到牙口有些酸疼。

    以前就不像这样,树根也啃过,硬梆梆的硬头也能咬碎。

    他这辈子戎马一生,身子骨一向强健,但这两年当了皇帝,一松下来,年轻时的伤病就渐渐发作起来。

    这种时候也没功夫就着牙口这点小事说什么,他心思还是放在战局之上。

    昨日瑞军小挫了清军的锐气,他希望能趁着这鼓气势,尽快击溃清军,至少再把战线推到山西或河南去。

    之所以御驾亲征,他就是不想让战火在自己的地盘上蔓延。

    但瑞军的战力确实还是不如清军,一整天打下来,瑞军积攒的优势又一点点耗尽。

    战场上铺满尸体,鸣金收兵。

    唐中元召军师们与诸将议事。

    因太子唐苙坐镇西安监国,这次随军的军师主要是刘循、李柏帛、高兴生几人,诸将也多听他们的建议。

    刘循与李柏帛都是举人出身,高兴生虽是术士出身,似乎也是博览群书,精通奇门遁甲之术。

    总之这三大军师都学识渊博的样子,唐中元以前也很倚重他们。

    他最近却觉得,这些人学问是高,但缺少正经官场的历炼。

    比如刘循任丞相,李柏帛任兵部,高兴生任礼部,但在瑞朝这些官职继续干什么也没有细分,平时都想管什么就管什么。在唐中元眼里都是军师。

    再比如上次王笑手下的钱承运出使西安,和他们一比,人家说话做事就更滴水不漏一些。

    当然,话虽如此,唐中元也只能倚重他们。

    “本以为前日我们以火铳兵打出优势,该能乱建虏阵脚才是,没想到多尔衮居然稳住了阵脚。”

    “火铳不该是这么用的,宜摆在前面,先声夺人。”

    “距离太远的话我们打不准的,还是因为弹药太少,平素没有足够的训练。所以只能让别的兵马交锋,挡住建虏骑兵的冲势,在八十步的距离放铳,给建虏的威摄是最大的……”

    说着说着,话题又岔开来。

    高兴生眼珠子一转,道:“据说这六千支火铳,还是王笑替换下来的。他的兵马换了更好的玩意?”

    李柏帛闷声闷气“嗯”了一声,道:“他以数千之从拒建虏大军于上党,火器之利也是一个原因。”

    高兴生于是瞥了刘循一眼,道:“也不知有些人当时为何反对联楚抗虏。”

    “短视。”刘循面沉如水,道:“联楚抗虏联楚抗虏,你们就未想过北楚之势已强过建虏?当时若依我所言,兵出河南,直下江南,如今何至于此?”

    “陕地就不要了吗?”

    “你懂……”

    “够了!”唐中元叱骂了一句,道:“说如何尽快破敌。”

    李柏帛道:“陛下,臣认为当今战局宜稳不宜急,建虏看似兵力雄厚,实则孤军远来,并无支援。我军只需稳扎稳打……”

    “打个一年半载,让北楚坐收渔翁之利焉?”刘循反问了一句。

    高兴生道:“粮草不足了,我们战力两倍于敌,消耗亦两倍于敌。建虏又到处劫掳,要是再拖下去,不等建虏打败我们,关中的民生经济就要被毁了!”

    刘循拱手道:“陛下,臣认为只要再小胜一场,可与多尔衮议和,只要承诺绝不攻他后方,可放他去东去攻打河南……”

    高兴生迅速瞥了唐中元一眼,向刘循叱道:“不可!陛下英雄一世,岂可与建虏和谈。”

    “骗骗他也好,只要他答应,我们即可趁机重夺潼关,再逼多尔衮与王笑两虎相争……对建虏要讲什么信义?”

    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