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104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104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就在这个当口,蔡京发现他的治下出现了让他万分恼火的事。通判晁补之竟然背着他给颍州送去了几万石粮食。

    蔡京明当然清楚晁补之的老师是苏轼,这让他尤其气恼。苏轼是谁?

    对于一心想要做高官的蔡京来说,这简直就是灾星呐,躲都躲不及,还眼巴巴的凑上去。

    明眼人都知道,扬州的粮食送去颍州,是通判晁补之的决定。但是不清楚的呢?肯定得摊到他蔡京的头上,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身边的下属,蔡京气地恨不得将晁补之丢大牢里,可没办法,处理通判可不是知州的职权范围。

    只好派人招来了晁补之,当面提点道:“无咎兄,最近政务之中可有需要本官出面的事?”

    晁补之可不是蔡京能够随意拿捏的主,相比苏门其他学士,晁补之出身显贵。家里在大宋立官宦之门庭百年之久,出过的朝廷大员不计其数。面对蔡京看似平和的质问,晁补之决心坦然面:“下官座师在颍州遇到了麻烦,每年这个季节颍州的粮价暴涨数倍。下官处于道义,将府库之中多余的粮食,分发了一部分去颖州。”

    蔡京也知道晁补之在他面前底气十足,似乎不大买他的账。当然,更多的应该是鄙夷蔡京的人品。这时候的蔡京,已经有了墙头草的潜质,当然陷害,贪婪之类的心性还没有暴露出来。但已经让正人君子不齿。晁补之自然看不上他。

    可蔡京却假装关心道:“往年一直如此吗?”

    晁补之想了想,点头道:“家师在信上说确实如此。”

    蔡京合掌,随即摊开道:“既然往年也是如此,为何学士要购粮,平定粮价呢?此非学士之过,乃前人之过也!”

    晁补之听到这话,脸色骤然大怒,跳起来指着蔡京的鼻子质问:“你我都是朝廷命官,理当为百姓谋福祉,不该想着尸位素餐,见难而避,非君子所为。”

    蔡京摸了摸自己的大鼻子,觉得晁补之说的很有道理,但是,道理是道理,人总不能把道理当饭吃吧?

    再说了,他蔡京也是有脾气的,他并没有生气,反而冷笑道:“晁补之,你是扬州的官,不是颍州的官,动用府库,所担的关系可曾知晓?”

    晁补之正在气头上,自然不会示弱,昂首挺胸道:“本官一并承担。”

    “可否立字据?”

    “有何不可!”

    很快,含怒写下了字据的晁补之脑袋有点蒙圈,蔡京也一改之前的冷漠,笑道:“以后想要帮人,记得将可能连累本官的事先立个字据再办。免得到时候大家都为难。”

    你——

    晁补之仿佛重新认识了蔡京似的,面对极度功利的上司,鄙夷不已。

    这时候,州衙书办急匆匆的进入后衙,躬身行礼后道:“两位大人,府外有一三十来岁的文士,说他是两位大人的故交。”

    “可有名刺?”

    “没有,就说自己是章仁和。”

    蔡京在口中细细一品之后,突然站起来大声道:“快快有请!”

 第164章 立场不坚定

    作为副手,晁补之面对蔡京的时候有点吃亏,但是章授的到来,他主观的认为和蔡京没多大的关系。

    而蔡京的反应却像是把自己当成了主人,有居功的嫌疑。

    当然,以晁补之的智慧他早就看出,蔡京对老师苏轼是不会有如此大反应的,甚至蔡京给人一种对苏轼隐隐有着些许敌意的感觉。

    “元长兄,章仁和应该是受家师嘱托,来扬州见下官。”

    晁补之平静的抬头平视蔡京,后者后知后觉的笑了笑,反而不在意道:“我作为地主,招待旧友有何不可?当年本官受章相关照多矣,愧于这些年蹉跎仕途,无法回报,于心有愧啊!”

    晁补之没有继续反对,只是不冷不热的说了一句:“既然元长有意,不如我们出门去迎以迎吧?毕竟章仁和也是我等的师弟。”

    “对,正该如此。”蔡京还特意整理了一下衣襟,让晁补之鄙夷不已。

    左右都是你说了算,晁补之还能说什么呢?

    和苏门其他弟子一样,晁补之并没有将章惇起复放在心上,这位大佬朝堂用不用,他都不在乎。反正谁上台,也不见得会重用苏轼,更不用重用自己。与其将毫无希望的期待放在不相干的人身上,还不如做多一些实事,为百姓排忧解难。

    可蔡京不一样。

    要不是蔡确倒台太快,以至于他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哪里有政敌刚死,自己也跟着一起完蛋的戏码。不应该是政敌死了,自己大小通吃吗?

    正因为估计不足,才让蔡京栽了大跟头。

    好不容易爬到的高位,就此断送。

    也不能说断送了,就算是出京之后,蔡京的官爵还是非常不错的。宣抚使,转运使,都是一路高官,权势不减。但比起开封府府尹,在朝堂上所产生的影响力要差的多得多。至于为什么会做扬州知州,多半是朝堂上的某位大佬盯上了他。

    反正旧党有本事的没几个,倒是打压敌对势力却不遗余力。

    他恨不得给自己直呼冤枉,说他是变法派,主要是蔡确头太铁,当初沿用新法的时候,把所有的矛盾都揽在自己身上。导致旧党认为蔡确就是潜伏在朝堂王安石的继承者,倒霉也就没准了。至于自己,他投靠了蔡确,被当成蔡确的小弟,也是一点反驳的机会都没有。蔡京自己都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被划到变法派一系之中。按照他对自己的判断,他应该是能吏,不属于任何派系。

    自从司马光死后,他连在朝堂最后一个靠山都没了。

    这才凄惨的离开了汴梁。

    可是在变法派之中,曾布等变法派中间也对他充满敌视。让他难以辩驳。

    人品!

    人品!

    还是人品!

    大宋养士一百多年,甭管是旧党还是变法派,都对人品看的无比重要。可蔡京的人品,确实让人怀疑。

    但他是一个善于钻营的人,他看出了来自章惇的强大上升势头。简直无法阻挡的巨大依靠,小皇帝终于长大了,他需要一个可以托付朝政的重量级朝臣,出任宰相的位子。而章惇的能力,还有拥立之功,都是无法抹杀的存在。

    王珪死后,能够承载小皇帝最大信任的老臣之中,只有章惇了。

    章惇的儿子来扬州,对于蔡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就愁自己没机会和章惇搭上关系。虽说当年在汴梁的时候,他们有过合作。但当时章惇是什么身份?蔡京又是什么身份?

    当年的章惇不过是赏识蔡京而已,有这一份看重,就让蔡京有点诚惶诚恐。毕竟章惇的才能毋庸置疑,绝对是大宋宰相之中拔尖的存在。多少年没有走动了,他担心章惇万一忘记了自己可咋办?

    章惇要不是和司马光等人的辩论中输的一败涂地,也没司马光的上台的事了。

    这才是真正的大佬。

    虽然比皇帝差一点,但也差不了太多。

    而且跟着章惇有一个好处,这位把所有的矛盾都会指向自己,而不会伤及旁人。冲锋陷阵,章惇冲在前面,替小弟们挡箭矢,挡刀枪剑戟;论功行赏的时候,不会忘记身后的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大佬。比蔡确靠谱多了。

    “仁和老弟,当年汴梁一别,这么多年过去了,贤弟光彩依旧。”

    章授看了一眼蔡京,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位向来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他虽是和自己的兄长同年,可不是和自己一科。往日里也没有往来,说的如此热情,似乎别有用心。

    章授抱拳作揖道:“元长兄厚爱,小弟惶恐。”

    说完,章授对晁补之施礼道:“多谢两位兄长厚爱,小弟不告而来,确实唐突了。”

    虽然礼仪上有怠慢蔡京的意思,但是蔡京根本就不生气,反而降阶而行,走到章授的身边,拉着章授仿佛故交一般迎进了衙门。

    站在身后的晁补之有点错愕,随即无奈的摇摇头。

    伸手不打笑脸人,蔡京都如此不要脸了,堂堂龙图阁待制,拉着没有官爵的章授如同见了亲人一般,他还能说什么呢?

    难道上前去分开他们?

    他满满都是无奈,看来章惇起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之前他也没有在意,老师苏轼很高兴的在信上告诉他,他老人家和章惇的隔阂已经被他化解了。看来老师身边也有高人。

    要不然苏轼根本就想不到要和章惇摒弃前嫌,毕竟,苏轼可不是个听劝的人。

    是谁呢?

    晁补之忽然间发现,自己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蔡京的口才极为了得,东南西北,他都能说上一通。而且为官在外多年,眼界也结为开阔。要不是鄙夷蔡京的人品,晁补之心说,不失为谈心的好朋友。

    章授有点难受的接受着蔡京的热情,开始讲起颍州发生的事情。

    大户们利用粮价,左右颍州市面上的粮食价格,最近几年用看似合法的手段侵吞了数百顷的土地。

    颍州如果没有外来的粮食,粮价将彻底沦为大户们敛财的手段。

    蔡京听着章授列出的数据,一脸神往,心中宛如蚂蚁爬似的痒痒,不知不觉之间感慨:“原来可以如此捞钱,手段颇为高明!”

    此话一出,章授和晁补之齐齐看向了蔡京,惊愕不已。

    我们是来找你想办法的,可不是让你偷偷学习大户欺压百姓的先进经验,立场呢?

 第165章 挑动新旧之战

    “元长,你……”

    错愕的眼神,鄙夷的表情,让蔡京从自我放飞之中惊醒过来。他贪财,可惜,之前朝堂都在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站队,表明立场。

    御史台疯子似的整天就只知道咬人。

    以至于,蔡京都没有机会敛财。

    但是从骨子里,他喜欢钱,喜欢财富给人的安全感。

    等到被章授反问,他这才从对颍州大户一通操作的向往之中醒来。在内心之中,深刻检讨自己流露在外的贪念。之前还是对财富无比迷恋的深陷,突然一转身,却变成了铁面无私之相,正色道:“此事是个绝好的机会。”

    机会?

    什么机会?

    晁补之和章授面面相觑,他们从骨子里还是仁人君子,自然不明白,为什么蔡京会如此反复?

    可蔡京是见缝插针,看到机会就不会放过的主,怎么可能无的放矢?傲然道:“你们以为这仅仅是大户利用粮价侵吞百姓的小事吗?”

    “错了,大错特错。”

    蔡京不清楚敲山震虎的手段有没有收到成效。但他知道,章授已经开始正色听他说了。至于晁补之,他压根就不在乎这位大少爷出身的同僚。

    蔡家是福建的大族,但是蔡京出身普通。

    家里八竿子打不着一个当官的,根本就没有官宦世家出来的人那样,从小就会给自己树立一个道德底线。好不容易巴结上蔡确,认了个族叔,他们一个是莆田人,一个是泉州人,要说是亲戚,也得往上扒拉上百年了。没想到蔡确是个银枪镴枪头,还没怎么招呢?就败下阵来,一手好牌,却输了个一败涂地。

    这让蔡京很愤怒,同时也一点办法都没有。

    当然,他兄弟蔡卞虽然和他一起长大,和他生性截然不同。但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嘛,吃一样米,养百样人。

    蔡京虽说手段不光明,但眼光不差,甚至要比其他同僚都要好很多。他这样的人,如果是在明君名相之下,可以是一个有作为的良臣。但如果在昏君之下,多半是个奸臣。奸臣不过是品行不好,但要是奸臣没有手段,基本上也活不长久。

    蔡京自然不会是后一种,他敏锐的发现,颍州的变故,让他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个和可以和章惇绑上一起的机会。

    沉吟一阵自后,蔡京开始说起来:“表面上看,颍州的大户鱼肉乡里,而且手段颇为隐蔽,让人挑不出错来。但深入发现,不外乎恶政才导致了颍州局面的困顿,甚至无法收拾。”

    章授拱手道:“元长大才,但闻其详。”

    “元长兄,就不要绕弯子了!”晁补之也催促蔡京快说。

    蔡京呵呵笑道:“导致颍州局面如此艰难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小农缺乏自保的能力,成为大户眼中的猎物;第二个就是,保甲法之下,百姓需要承担更为苛刻的徭役,手中的钱就更少了。不过,两位不用担心,颍州的大户也就是侵吞一下小农的产业。”

    “至于商户和拥有五十亩田产以上的中等农户,他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中等农户一般拥有足够缴纳赋税的能力,在丰年有盈余,足以抵御荒年的亏欠。而且手中有余粮,根本就不会受到大户抬高粮价的影响。”

    “蔡知州,你说的是什么话?难道小农活该被大户侵吞田产不成?”晁补之脸色骤变,蔡京对百姓的态度,让他心寒。

    蔡京瞥了一眼晁补之,心说:这等愣头青,如何在官场立足呦!还是个学士,自己不过是待制,比学士差一等,却混成了你上司,丢不丢人?伤不伤心?

    蔡京突然大笑起来,语气激昂道:“你们没有发现吗?这就是机会。颍州大户开始侵吞小农的田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六七年前吧?”

    “那时候发生了什么?”

    章授脸色有点不好看起来,六七年前,不就是自己的老爹在京城被司马光之辈攻讦,最后灰头土脸的离开了京城吗?

    蔡京这厮,简直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太气人了!

    可蔡京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茬,反而情绪兴奋的手舞足蹈:“《青苗法》啊!两位,《青苗法》被废除了,大户才有机会通过借贷控制小农的存粮,官府因为失去了《青苗法》带来的利益,进而失去了可以控制粮价的直接手段。”

    “《青苗法》的收益,虽然看似不多。但总数是非常可观的。

    用这些收入,平定粮价,足矣。

    而且《青苗法》实行过程中,官府不过是主导,还需要商人辅助。得到的收益,也不用直接进入府库。府库中的钱,官员是不能动的,需要上告朝廷。转运使衙门走一圈,然后去汴梁走一圈,等到朝堂同意了平定粮价,黄花菜都凉了。至于常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