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378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378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逐去花坊参观,然后写了一首很应景的词。

    因为太惊艳,让仁宗皇帝看到了很不爽,竟然比皇帝写的都好。于是派人训斥了柳三变。柳三变气地一点办法都没有,仁宗也给教坊写过诗词,凭什么你皇帝能写,书生就不能写?

    下作!

    气恼之余,柳三变改名柳永。后来柳永高中进士,仁宗身边的好事者告诉仁宗,柳永是柳三变的马甲,勿放过。和杨畏的杨三变一点关系都没有。

    李逵等着张商英反击,却发现老头已经上头了,良久没憋出一句话囫囵话出来,只好自己说起来:“还请陛下给臣自辩的机会。”

    赵煦在龙椅上两眼放光,李逵用的策略,都是他从三叔公哪里学来的死缠烂打的招数,就是耍赖,让对方回答根本就不可能回答的问题。导致对方语拙。别看李逵在场下闹腾的挺欢,可赵煦有种自己在朝堂上搏杀的激动。

    皇帝赵煦心中暗道:“朕的谋略还是略逊一筹,得亏是李逵从小受三爷提点,要不然哪有如此威势?”

    皇帝赵煦本来就心向李逵,自然没有道理驳斥李逵的要求,点头道:“可!”

    真是惜字如金。

    李逵这才整了整官袍,来到了张商英的面前,张商英背后就是台谏官的区域,一群战斗力爆表的绿袍小白脸好奇地看着李逵。

    李逵越过张商英,问最近的一位:“这位同僚,逵有一事不明,还请兄台解惑。?”

    “请问!”

    “敢问兄台,战场上蛮夷为何投降?”

    对方沉吟了一会儿,低声道:“许是穷途末路吧?”

    “没错,兄台大才。”

    “但是万一投降的蛮夷发现他们还有机会翻盘呢?”

    “恐不会束手就擒吧?如果能逃回去,总好过做俘虏。”

    “好了,逵多谢兄台奥援。”

    “人杰客气了,半年前你在直秘阁还请过在下炙羊,肥美异常,如今回想起来,还是口齿留香。”

    俩人虽然说了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却告诉了李逵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张商英在御史台不得人心。甭管张商英是谁安插进入御史台的,目的就是给苏辙上眼药。但在此之前,他肯定不可能和更随苏辙的同僚们能处理好关系。

    张商英见李逵和他的属下攀交情,顿时气地怒道:“李逵,你们有勾结,如何能自辩?”

    “我们怎么勾结了?”李逵很无奈的摊开双手道:“张大人,你不会认为蛮夷是心向我大宋,才在战场上投降的吧?”

    “这个……”张商英要是承认了这话,等于是暴露了智商,他也不是真傻,只是经常做傻事而已。当即高声道:“但也不能投降之后就将俘虏杀了,自古以来……”

    “大人,如今是大宋,不是上古时代,你能不能不要一直活在过去,用过去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官员好不好?您老要是活在汉朝,就你老屡次得罪的先帝和太皇太后,判个车裂之刑也不过分啊!恭喜张大人,捡回一条命。”

    “不知所谓。”

    张商英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在吵架的天赋上,根本就不是李逵的对手。

    李逵朗声道:“至于杀俘,逵不得不说当时金明寨的战况。我军统帅程知节将军,将五千步卒从肤施城出兵救援被困的金明寨。当时金明寨已经被围困一月有余。士卒疲惫,伤亡惨重,无力迎接我军入城。程将军不得已在金明寨外二十多里安营扎寨。”

    “就算是安营扎寨,也是被逼。因为西夏军队刚来拦截,数次增兵之后,西夏骑兵和步兵总人数超过了四万人,我军被围困平原之上,大战一触即发。”

    然后就是李逵吹嘘,当时的宋军多勇猛,自己如何临危不惧,火炮发挥了如何大的作用。连躲在肤施城的郝随都被他照顾到了。

    说到精彩之处,他突然沉默起来,闭着眼睛仿佛黯然神伤起来:“虽斩杀了西夏铁鹞子副统领讹其满,俘虏西夏士兵一万多人。此战,我军骑兵损失一千余骑,步兵二存一。三千人控制一万多人已经很危险了,但是更危险的是,我军这三千人之中,人人带伤,士卒能站立者不足两千。”

    “此时,不以雷霆手段,不足以威慑蛮夷俘虏。一旦蛮夷俘虏发现有机可乘,金明寨危矣,肤施危矣,延安府危矣,鄜延路危矣,也不知多少西军家属和百姓会惨遭屠杀。西夏虽然退兵,但并非没有反扑之力。其他两路的主力并未受损,半个月,就能兵临肤施城下。一旦俘虏叛乱,肤施无法设防,这个责任虽然担?”

    “张大人,是你吗?”

    “我……”

    “别我我我的,不历艰难,勿言易也!张大人难道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李逵悲愤道:“我为百姓担负如此骂名,自然想过说要承担责难。李逵没有怨言,但百姓不让,逵也莫可奈何。”

    “百姓不让,口说无凭,任你说的天花乱坠,难不成派人去询问鄜延路百姓不成?”张商英吃人的眼神盯着李逵。当然,李逵根本就不在乎,眼睛通红的野兽可能是吃过人的狼,也可能是吃草的兔子。张商英在李逵的眼中,显然是后者,毫无杀伤力可言。可实际上,在李逵眼里,张商英的捧哏功夫了得,总能给他垫话,是个人才,李逵有点欣赏张商英了。

    角落里,郝随急匆匆的跑出来,举起一块数丈长的白布,上面都是黑红色的手指印,显然是沾血按出来的指印。举过头顶朗声道:“鄜延路万人书在此。”

    张商英傻眼了,他站在朝堂上,身为预示着正义的风宪官,却彻头彻尾成了个卑鄙小人。结果反转太快,他说什么也不会想到。

    而李逵却怜悯地看向了张商英的,深情款款道:“张大人误会李逵,肯定是被蒙蔽的。”

    “哦,对,没错。”张商英很不甘心,却也不得不顺着李逵的话找补。他有什么办法,庸官,总比奸佞要好吧?

    可是李逵却没有完,对张商英道:“张大人,我真建议你多去边军走一走。你看你,做官少说也三十年了,但是你还对大宋不了解。左司谏乃御史台要职,见识少了可不成。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御史乃大宋之良心,可光有热情还不够,需要更多的眼界开拓,才能为朝廷提出合理的建议。李逵真心建议你去西北看看,环州知州战死了,正好空缺了……”

    张商英眼珠子都吊了起来,就差倒在李逵面前抽搐翻白眼了:“你还来?陷害狄安不成,还想让老夫去送死,门都没有!”

    这场面,如同当年张商英好不容易从地方上调到京城做官,虽说是开封府推官,但按照他的资历,要是脑子没坑的话,肯定会被提拔。

    宣仁太后也不是那种强势的女人,唯独只有对孙子赵煦强势。

    但是对朝臣,宣仁太后还是非常温和的女人。并没有因为变法派不满她的执政,而过激的采纳保守派的建议。毕竟保守派当年也想要将变法派全部弄死的。可是宣仁太后还是选择了贬谪而已。

    可是就怕张商英脑子抽筋,他当年上书明面上说要让十岁的皇帝赵煦秉承其父神宗的志向,实际上是讽刺宣仁太后改变了儿子的毕生努力的结果。说白了,就是骂宣仁太后不守妇道。

    用李逵的话来说,这货不死都是个奇迹。

    即便这样嘬死,张商英也没死成,可现在张商英在朝堂上大放厥词,没有人会认为他正常,反而会笃定,这厮又疯了!

    “放肆!”

    终于紫袍大员下场了,而且下场的这位在李逵的眼中破有威严,眼神落在张商英身上,明明年纪相仿的两人,张商英却躲闪着眼神根本就不敢和刘安世对视。

    而且这位还是熟人,御史中丞刘安世。庙堂匪号——殿上虎!

 第495章 殿上虎

    台谏官,也就是御史,甭管是诬陷也好,还是刻意攀附也罢,都需要拿出站得住脚的证据。比如当年整苏轼乌台诗案,第一个上报弹劾苏轼的是沈括,没错,就是那个大科学家。

    并且节录了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一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就是说,皇帝用的变法派就知道瞎折腾老百姓。

    沈括用证据来佐证,苏轼对于变法派到处搞事的不满。

    之后才有了御史台的李定、何正臣、舒亶接连上书弹劾苏轼的事情,也不是没有一点证据,而是将苏轼不少写的诗句都摘录给皇帝和王安石看。那段时期,几乎御史台人人一本苏轼的诗词集,都在琢磨那句是隐射陛下,那句是隐射执政。兴师动众之下,还真让他们找到了不少证据。

    这才有了神宗皇帝动怒,将苏轼抓到京城下狱的经过。

    当然,这些诗词都是牵强附会,只是表达了苏轼对变法的不满。但问题是,苏轼当时太有名了,欧阳修病故之后,大宋文坛执牛耳者非苏轼莫属。苏轼俨然成了大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这样一个人表明对变法的不满,对神宗推行变法,尤其是在读书人之中的影响确实很坏。

    而且,苏轼还是个大嘴巴,到处写信给朋友吐槽朝廷的种种错误。还自费印了不少诗词集,以前苏轼每年,或者每两年印一册自己的文集,然后到处瞎送。

    可要说苏轼的破坏力。

    他肯定比不上文彦博,吕公著等人。

    可倒霉的是,苏轼却成了那个被警告的倒霉蛋。

    因为,苏轼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官不大,知州而已。文彦博这样的老臣子,就连在朝堂上大骂王安石,王安石也只能生受。就连神宗皇帝也要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出来。可是面对苏轼不需要,最后差点苏轼在这场政治博弈之中,丢了小命。

    虽说最后保住了性命,但也是被吓得半辈子也没有缓过来。最近几年来文集都不印了。

    就连办苏轼,都要有证据。

    身为御史中丞的刘安世,怎么能容忍属下的张商英在大殿上大放厥词。而针对的还是李逵,将大义加身的阴险之人。

    当年对付苏轼很容易。

    但是如今,苏轼的这个徒孙,却并非像苏轼那么好对付了。

    李逵身上的标签太多了,苏门入室弟子就不说了,徒孙跟在祖师爷跟前读书,也就没谁了。而且李逵有钱,乐善好施倒是不至于,但是不少人受过他的恩惠。

    其次,李逵看着像是阉党,他做官之后,很神奇的经常和宦官混在一起,要说没有利益交换,谁也不信。

    再说李逵的外戚身份,虽然他和皇帝的关系看着不远不近,但皇帝的准妹夫是坐实了。还有因为李逵,朱太妃终于坐上了皇太后的宝座。仅凭这一点,皇帝会对李逵另眼相看。至于邢恕等人,谁都知道他们虽然身份地位高,但肯定不是主事之人。

    再加上,李逵在保守派中颇有人缘,苏颂、范纯仁、还有之后的苏辙,都已经接纳了李逵。

    再加上章惇其实也挺器重李逵,加上吕惠卿等等

    李逵不声不响之间,给自己编织了一张关系大网。

    张商英在大朝会,在大宋最重要的宫殿大殿之上,竟然张口说李逵陷害人?而且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所言句句属实,这等于是诬告。

    而且,刘安世也不喜欢张商英。

    他的名声,是因为他诤臣的耿直性格而来,而不是巴结人得到的官位。

    原本,他其实有调入枢密院,进枢密都承旨的官职。但他却被苏辙拦下来,留在了门下省,担任御史台的长官,御史中丞。可以说,有刘安世在门下省,苏辙可以不用担心门下省被外人架空。就算是刘安世不是保守派成员,但他的性格也无法坐视蝇营狗苟之辈在眼前还规矩。

    张商英这才明白自己失言,口齿不太连贯道:“大人,下官这是,李逵他!”

    “阳泉县县尉狄安,即便是被责也是咎由自取,更何况,李直秘帮他争取了一个可以一雪前耻的机会。于情于理,此人应该感谢李直秘,而不是因为边塞危险,而罔顾朝廷的恩典。如果他要是在西夏铁蹄之前,逃跑了,此人不杀不足以儆效尤。”

    刘安世可不是个讲情面的人,然后对着张商英怒道:“你为御史台官员,为何刻意针对李直秘?老夫不想知道,但老夫知道你有私心,有私心的人肯定做不好御史的。台谏是朝廷的眼睛和耳朵,为陛下广开言路之便,而不是让人来混淆视听,故意陷害的。”

    “大人!”

    张商英语气多了一份凄厉,他是想要整李逵。但更多的不仅仅是整李逵,而是针对苏辙和皇帝。

    皇帝的态度暧昧,虽然要绍述神宗气象,但皇帝赵煦似乎也感觉到了,将保守派都赶走之后,似乎朝堂上都成了变法派的一言堂。留着苏辙,似乎对他也有好处。不得不说,赵煦跟着三叔公别的没有学到,但是平衡之术倒是颇有建树。

    张商英也看自己要凉,急忙认错:“陛下,臣失言了。”

    赵煦根本就没有宽恕张商英的意思,反而看向了刘安世,这个人他印象太深刻了,当年司马光、吕公著、甭管多大的名头,都让他喷过。关键别人喷是攻讦,他却是站在大宋的立场上针对执政者的错误,谁也挑不出错来。

    说实在的,刘安世这样的朝廷大臣,别说宰相,就是皇帝也会怵他。

    好在赵煦亲政之后,刘安世神奇的竟然没有一次喷他。倒是让刘安世在皇帝这里,获得了不少好感。

    “张卿继续说下去!”

    刘安世正色道:“陛下,臣以为李直秘说的话在理由。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历磨难,勿言易。御史台是朝廷的风宪,是整肃纲纪之所在。御史之中,读书读的好的大有人在,但眼见和能力不足以理论朝廷施政者亦大有人在。不明军旅边塞的,就让他们去军旅边塞;不明地方政务的,就去磨练政务。御史要有务本之心,才能平地惊雷,言之有物。”

    “大人,可是我是文官,怎么可能去带兵打仗?”

    张商英真的绝望了,他没想到原本欺负李逵妥妥的事,竟然引火烧身,这真要是去了西北,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可是刘安世却根本就不为所动,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