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379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379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可是我是文官,怎么可能去带兵打仗?”

    张商英真的绝望了,他没想到原本欺负李逵妥妥的事,竟然引火烧身,这真要是去了西北,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可是刘安世却根本就不为所动,冷冷道:“沈存中公,也曾做过左司谏,他能在西北领兵打仗,你为何不可?”

    沈存中公,就是沈括。

    大科学家其实在大宋做了很多事,当然官也不小。

    至于领兵打仗,还真的打过仗。当年永乐城之战宋军大败,当时官至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的沈括带兵去救援,然后大败而归。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场大败,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仕途。

    刘安世要是不说沈括,张商英也不觉得,可是一说沈括,顿时心惊胆战起来,这可不是个什么好榜样。没错,沈括是做过左司谏的官职,从四品的高官,算是门下省的高级属官了,在御史台也仅次于从三品的一把手御史中丞。可问题是沈括是反面教材好不好?

    没看见,沈括在经略鄜延路之后,以一场惨败黯然收场,然后一路被贬谪?

    其实,沈括别看他是个科学家,可实际上,打仗也有一手。在西北的时候,打过不少打胜仗。计策用的贼溜,就是这位老大人有一点不好,总喜欢附炎趋势的做派。当时朝廷派遣给事中徐禧权衡军中。明明是主帅的沈括竟然对徐禧言听计从。原因嘛?太简单了,徐禧是皇帝派来的人,官职虽然比他低,但代表的是皇帝,沈括被徐禧狐假虎威了一通之后,决定从了。之后就有了永乐城惨败。

    可问题是,沈括是虽说是文臣,可是真的会打仗。要不是关键时刻,老毛病犯了,他说不定又是个范仲淹。不是说人品,而是经略西北的能力。

    沈括有能力,就是面对强权,忍不住膝盖有点软。

    这也不是大毛病,反正文官之中他这样的习惯的人真不少。

    可张商英呢?

    让他带兵打仗,他怎么死都不知道。

    张商英觉得自己应该自救,不去西北,为大宋管理地方也是好的。不得已,张商英只好硬着头皮自荐:“陛下,臣不善兵,但施政还能做,臣愿为陛下做个牧民之臣。”

    “哦,施政有道?”赵煦对张商英不太了解,就知道这个人一直很跳,也不知道跳些什么。

    赵煦询问杨畏:“杨卿,张司谏在地方上的政绩如何?”

    大人打脸。

    杨畏是老谋深算的人,他早就看出了张商英的心思,想浑水摸鱼,在大佬之中左右腾挪之后,捞足资历。

    但是张商英的政绩,真的很丢人。

    吏部的人很快就从皇城内的档案之中,找出了张商英的履历。结果……

    杨畏惊诧的看向了张商英,问道:“张大人,你中进士二十年之后,还做过酒监?”

    酒监是个杂官。

    一般是贬无可贬,或者恩荫官的新手官职。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当地的酿酒作坊进行收税。从九品的文官已经是给他脸上贴金了。

    对于张商英来说,这又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当年他谋划朝堂大佬失算,然后被无情报复。

    张商英这辈子其实都是在做着反复的事,陷害人,有时候成功了,有时候失败了。成功了好说,失败了也不见得一定倒霉。但是张商英是个有理想的人,普通的人他都不稀罕陷害弹劾。所以,一旦失败,对他来说,不死也得脱层皮。

    就像是元祐初年,他在还坐着七品的推官,可是他同时期中进士的人呢?

    官职上不加个学士,直学士的贴职,最次也得有个侍制的官身,啥都没有,都不好意思出门参加宴会。学士,正三品;直学士,从三品;最次的侍制,也有从四品的官阶。要是枢密院直学士,起步就是正三品。

    而他身上呢?

    什么也没有。

    白忙活了三十多年仕途,要不是变法派实在没什么人可用,他被想起来了,说不定这家伙这辈子就六品以下了。

    张商英绝望了,他发现自己仕途三十多年,能够拿出来炫耀的政绩,啥都没有。早知道如此,他也学苏轼,没办法刷政绩,干脆就疏通个运河,挖个湖,还能拿出来掰扯一下。

    刘安世厌恶的看向了张商英,建议赵煦道:“陛下,谁也不是生来就会用兵。章楶为转运使也从未知他有用兵之能;王韶一介书生,不去西凉,也不知他会用兵。但用兵乃国之大事,让张商英去环州知州不太妥当,万一坏事,反而陷我大宋军民于水火。不如安排去鄜延路做提举常平使。”

    提举常平使可比知州差远了,这个官职就是押运钱粮的倒霉蛋。手下一帮子看粮库的仓监。

    三个问责,已经结局了两个,至于最后一个,根本就不是大问题。

    鄜延路的战绩是实打实的,不需要弄虚作假,也没办法打压。

    蔡京的奏章早就到了皇帝的手中,门下省也没有疑义,就此作罢!

    解决了李逵的麻烦之后,皇帝的心思已经飞出去不知道几里地了,赵煦如今想到的是他亲政之后,第一次禁军大胜西夏。紧接着,他觉得没有一次像样的太庙献俘,白瞎了如此显赫的政绩。于是他偷偷让童贯和朝臣们接连谈心之后,章惇起头建议太庙献俘,彰显皇帝功绩。

    关系到太庙祭祀等事,接下来是礼部官员的建议。

    身为皇帝,一次太庙献俘都没有经历过,赵煦听地极其认真。不时加入自己的想法。

    而李逵也从大殿上的主角,淹没在朝臣之中,等待吏部之后给他派官。看到张商英落魄的样子,李逵还有心宽慰他两句:“张大人,以后要成同僚了,可要多亲近啊!”

    张商英也知道李逵是故意恶心他,沉着气,就是不搭理人。

    下朝之后,刘安世还叫住李逵,笑呵呵道:“人杰,陪老夫走走?”

 第496章 重金求子

    天地良心,李逵真没有多少和刘安世接触的机会。可对方脸上阴恻恻的笑容,让人望而却步。

    说刘安世脸上阴恻恻的笑容,那是因为刘安世性格刻板刚直,很少笑。即便在家里面对妻儿,也很少露出笑容。

    以至于,在他周围的人都会对他的笑容刻骨铭心,因为他笑起来,让人根本就看不出,这位是释放善意呢?还是想要拔刀子捅人?

    刘安世对李逵的反应很满意,见到他这副尊荣,扭头就跑的朝廷重臣数不胜数。

    能够见到他这副说不清楚什么感受,光承受巨大压力的笑容,还能淡然以对的年轻人就更少了。至于说,大臣们为什么跑?

    按照刘安世的心里建设,见到他跑的人,就是心虚。

    心虚,说明有隐情。

    一旦又私心和隐情,嘿嘿……你以为大宋的台谏是吃干饭的?

    李逵也不太乐意地走到了刘安世的跟前,退后了半个身位,跟着刘安世。这是长辈和晚辈走路的规矩,处于礼的约束。官场也是如此,李逵官职低,自然要对上官表现出该有的尊敬。

    刘安世捋着胡子表示满意,颔首道:“子由让老夫多照应一下你!”刘安世一开口,李逵就明白了对方的阵营,就三个字,自己人!

    “人杰,谢前辈奥援!”李逵躬身感谢。

    刘安世却摆摆手,咔咔笑着,跟鸟叫似的,还是那种很不遭人待见的鸟叫声:“人杰自谦了,就张商英那等货色,根本就不是你的对手。你将来的对手,怎么可能是如同鬣狗一般的小角色,至少得是虎豹一类的大人物。”

    说话间,张商英路过,脸黑地锅底似的,而且刘安世说话声音极大,根本就不避人,他说的话,自然张商英也听见了。

    大宋的衙门,尤其是衙门属官的身份很奇怪。比如说台谏,也就是御史台。御史中丞为御史台之首,左右司谏都是门下省的属官,隶属于门下侍郎管辖。左右正言却属于中书省属官,隶属于中书侍郎的管辖。可奇怪的是左右正言虽说是中书省属官,可坐衙的办公场地,却明明是在门下省的御史台,而不是都事堂。

    作为钉子,张商英在御史台拉帮结派,早就引起台谏大佬刘安世的不满。这次上去踩一脚,刘安世也是顺着自己的本心,真要说他会听从苏辙的话,也是无稽之谈。小忙能帮,但是真要关乎立场,刘安世肯定不会卖苏辙的面子。

    他是个很轴的人,要不然外号也不会是——殿上虎。

    刘安世虽然也姓刘,可是他和将门没有关系,正儿八经的台谏官出身,谏臣、诤臣、还是那种说话不留余地的诤臣典范。反正蔡京对他烦的不要不要的,这位也是名人,在历史上,蔡京上台后,鼓捣出了一个元祐党籍,刘安世荣登元祐党榜眼。

    至于为什么苏轼会荣登元祐榜单第一?

    恐怕就有点拉人头的嫌疑了。苏轼的元祐党籍非常冤枉。他是保守派的边缘人物。可是大宋又是个重文抑武的王朝,谁管你边缘不边缘,就苏轼文坛大宗师的身份,就足以将乱党头子的帽子按在他的身上。

    加上自从仁宗时期,蜀地的官员越来越多,蜀地文风繁盛起来,自然引起其他籍贯的官员不满。

    因为名气大,苏轼还有个名头,蜀党头子。

    反正苏轼也莫名其妙的被按上了很多首领的名头,可冤枉的是,他在这些人中一点影响力都没有,谁也不听他的。

    可刘安世却不一样,他出自大名府名门之后,而且还是进士及第。

    他进士及第之后,并没有参加选官,却投入司马光门下,后来和范祖禹一样,发迹于元祐时期,他和范祖禹一样,都是名门之后,只要本事不是太差,投不投靠司马光对他的仕途没有影响,根本就不担心将来没有高官厚禄。他之所以引起蔡京的不满,就是刘安世的政坛死敌之中,有章惇、蔡确、黄履、邢恕……说他们蛇鼠一窝,乱臣贼子。

    而蔡京因为出身商人之子的原因,极力把自己塑造成族叔蔡确的政治继承人,从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所以赵煦亲政之后蔡京一直在为蔡确申述奔走。

    要换一个人蔡襄,就是加衔增封也没有问题。可是蔡确,根子却一点都不干净。这让看不惯就要说的刘安世屡次痛斥蔡京的无耻,这让心眼不大的蔡京怀恨在心。蔡襄名声很好,还是和蔡京兄弟同乡的同族长辈,为什么蔡京非要举着蔡确的旗号,反而打着关系远很多的蔡确的旗号给自己谋利,却从来不打蔡襄的旗号?因为蔡襄非常注重人品,蔡京就是想要攀附蔡襄,对方也不让,这让蔡京有什么办法?

    实际上,刘安世就是在赵煦时期,他也没有遭受过朝堂过度打压。即便心眼很小的章惇,面对以诚处世的刘安世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眼睁睁的看着刘安世和李清臣一起同他唱对台戏。说明他这个的人品还是非常可靠的,不会因为怨恨而故意歪曲事实。

    至于张商英?

    这货擅长陷害人,不喜欢他的人多了去了,刘安世借机痛打落水狗,怎么了?

    刘安世叫住李逵,并不是为了和李逵攀交情,他其实对李逵的做法也不太认可,只是还没有到要朝堂上参一本的地步。

    他好奇的是,为什么蔡京会给李逵的功绩做背书,在他的印象里,蔡京是无利不起早的人。

    “人杰,你为大宋征战,功劳不小。但也要分清楚什么是小人,什么是君子。”刘安世说到。

    李逵早就看出了刘安世有话要问他,和一个老古板之间打机锋,他也浑身难受,干脆就直截了当道:“大人,您有话就问吧?小子知无不言。”

    刘安世发现李逵的脾气和他惊人的相识,顿时大为宽怀道:“人杰,老夫看好你。”

    “蔡京此人,贪婪且善舞权术,为人狡诈,却没有廉耻。”刘安世觉得在一个晚辈面前说蔡京的坏话,有点上不了台面,这才直入主题道:“老夫想不明白,你和蔡京应该没有什么交集吧?”

    “没有,之前还有点过节。”

    李逵和蔡京不对付,给他脸呢?李逵是什么官,蔡京是什么官?

    什么时候大宋的绿袍小官能和紫袍高官结梁子了?

    可李逵和蔡京的不对付,很多人都知道,只不过蔡京并非是针对李逵,而是针对苏门。至于李逵,他和蔡京的矛盾,更多的是蔡攸的关系。蔡京这么高的身份,怎么可能下场和儿子的‘仇人’李逵去打擂台,他可丢不起这个人。而李逵在皇城做官的时候是直秘阁,属于皇帝身边的随从文官,也不是御史,就算是想要告倒蔡京,也没有手段。

    刘安世觉得里面肯定有文章可做,干脆道:“人杰,老夫和蔡确是死敌,蔡京这厮几次想要给蔡确恢复官爵,手段着实卑劣,老夫看不下去了,就问你,这次和蔡京的交易能被人拿住把柄吗?”

    李逵想了想,摇头道:“大人,下官做的事情很简单,蔡京赶赴秦凤路担任秦凤路宣抚使,过鄜延路的时候,因为秦凤路官兵增援鄜延路,为表示感激,小子建议给了秦凤路宣抚司一千战马。”

    “你确定?”

    刘安世盯着李逵,脸上笑容如同大风中的炊烟,升的快,散的更快。

    “确实如此,此事没问题吧?”

    “有什么问题?”刘安世满意的点头:“缴获既然你可以安排,自然是你们缴获的战利品,大宋的军队征战,缴获分配有主将和监军文官出面商讨分配。只要军队没有劫掠地方,所有财物都是战场缴获,都属于军队。此举符合法度,自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蔡京,此人贪婪成性,恐怕少不了要对这一千匹战马下手。”

    “咔咔,老夫这次看蔡京你怎么死?”

    ……

    李逵怔怔地看着刘安世迈着霸气的外八字步,一摇一晃的走了。原本,李逵还想要琢磨如何整一下蔡京,没想到蔡京的仇人还挺多,有人自告奋勇就去了。这下,李逵干脆大度一点,把这个好机会让给刘安世。

    毕竟他要对付蔡京,真没有太好的机会。

    除非他向皇帝要求,改为言官。可是让他去做御史?估计他也很不情愿,每天为了收集证据,目的是整人的工作,确实让人索然无味。

    “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