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518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518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吗?

    至于说唐朝宫廷技术?

    章授第一个不信。连他都认为是幌子,足可见得可信度有多低了吧?真要是唐朝就有了的技术,哪怕是在宫廷里,可昭文馆里的史料没有任何记录,就是巨大的疑点。而且唐朝的武器死贵死贵的,甚至有些武器贵到连主人殉葬都不允许。可见,唐朝的钢铁,得来肯定不容易。

    章授恭敬道:“父亲,你还在为李逵的条陈费解?”

    “不是费解,而是担忧。”

    “担忧?”

    章授迟疑道:“父亲怕李逵此法能大行其道?”

    “这么说吧?我宁愿李逵糊弄老夫,也不愿老夫随便逼他一下子,就能挤出点让人惊诧的技艺,显得老夫很无能。同时,这会让老夫看不出李逵的深浅,这小子本来就滑不溜秋的,一不留神,恐怕就失去了控制。”章惇叹气道,任何大佬都不会喜欢随时随地都会失控的手下,哪怕这个手下确实立功无数。

    这个话题,章授也回答不了。只好沉默不说话。

    好在章惇不过是感慨,随后让儿子章授去叫人:“将铁监正郑琦给老夫叫来。”

    不到半个时辰,就在章惇就着小米粥吃咸菜的功夫,铁监郑琦慌慌张张的来到了相府。他虽说也是正四品的官员,执掌大宋的铁矿和炼铁工坊。但实际上,他还没有受到过章惇的独自传唤,冷不丁让他去相府,不免战战兢兢,还以为铁监出了什么大纰漏出来了,引起了章相的注意。

    “看看!有什么想法没有?”

    郑琦从章授的手中接过一本折子,仔细看起来。才开一眼,就皱眉了,小心翼翼的抬眼看向了章惇,心说:“石炭本来就是黑的,还用洗?怎么洗?洗到什么程度算是干净了?”

    可惜,面对前场强大到让他不敢大声喘气的章惇,郑琦生生的将这个疑问吞了下去。

    等到全部看完,还在云里雾里。

    身为铁监,郑琦必然或多或少的会和铁器工坊打交道。多少懂一点炼铁的工序,手中的折子,乍一看挺像是一回事,但细细品,却发现颠覆了自己的常识。

    内心这个叫纠结啊!

    可就在这时候,章惇地眼神飘到了他头顶,轻飘飘问:“有问题吗?”

    郑琦很想恭恭敬敬的问章惇:“是该有问题,还是该无问题?”可是他不敢,别看铁监也是文官,可真要把自己当根葱,离完蛋也就不远了。

    “问你话呢?”见郑琦不开口,章惇不耐烦道。

    郑琦猛然打了个哆嗦,急忙躬身道:“启禀相爷,下官一定按相爷的意思,做出来。”

    章惇怀疑起来,难道李逵说的是真的?

    他也不在意,冷冷道:“下去吧!”

    郑琦唉声叹气的离开宰相府,临走,看到了刚办完事回来的章授,急忙躬身求教:“三公子,下官刚才从相爷哪里拿来一份折子,您帮忙参详参详,下官该怎么做才行?”

    章授目光一瞅,就知道是李逵写的,随意道:“去太师府问李逵。”

    从宰相府,一竿子捅到太师府。

    郑琦觉得他的仕途真的太难了,都已经混到了铁监的地步,难道还不放过他吗?别看铁监正也是一监之主,正四品的高官。

    可正四品和正四品能一样吗?

    比如说给事中,中书舍人,秘书监正,都是正四品高官。这些官职和铁监的差别就像是秘书省的著作郎和太庙斋宫使的差距一样大。

    前者是皇帝跟前的文臣,前途远大,甚至还有机会进谗言。后者是太庙的管理官,主要职责就是,皇帝来了管斋饭,皇帝走了看大门……

    郑琦还以为自己得罪了章惇,心里七上八下的回到了衙门。然后备上马车,去了铁器工坊。没办法,章惇虽然没有日期限定,但指不定那天就问他进展了呢?

    至于去太师府?

    别想了,他见到宰相腿肚子打颤,难道见到了太师他就不颤了吗?

    他压根就不敢去太师府。想着先去铁器工坊问问管事,要是能成,就不用麻烦太师他老人家了。另外,郑琦也没有自信去请来李逵。他做官开三十年了,才做到四品官。而李逵呢?才三年不到的样子,就已经是天章阁待制了,和他一样是四品官,他找谁说理去?

    再说,李逵出了名的不好对付,他的面子,人家给是心情好;人家不给,才是正常。

    将折子递给了工坊的管事,郑琦唉声叹气道:“你看能成吗?”

    “这是谁给大人的折子,岂不是脑袋被门板夹了,才会如此认为?”

    说话的这位是铁器工坊的主事,鲁大师。仗着一身的本事,说话口无遮拦。

    平日里口无遮拦,谁也不把他当回事,毕竟在铁器工坊里,再嚣张,能得罪到谁的头上?可是郑琦拿来的折子可不是普通人给他的,而是章惇,宰相。背地里骂宰相‘脑子被门板夹了’不要紧,可万一要传到了章惇的耳朵里,鲁大师要倒霉,郑琦也要倒霉。

    郑琦吓得嘴唇都哆嗦了,紧张的捂着鲁大师的嘴,低声道:“小声点,是相爷给我的折子,你做不到就说做不到,别胡说八道,给自己惹祸。”

    鲁大师桀骜不驯的脸顿时垮了下来,他犹豫道:“大人,难道章相就没说过此法是谁进献的,该找谁去问。就小老儿的见识,即便是想要为大人效犬马之劳,却也有心无力啊!”

    “啊!如此之难吗?”

    郑琦诧异不已。

    鲁大师比划道:“大人有所不知,技法之道,一变则万变,小老儿见识浅薄,一点不通,全盘不明。”

    说白了,看不懂。

    郑琦踌躇良久,咬牙道:“你先去准备,明日……明日本官去给你找个懂行的大人来。”

    翌日,李逵被郑琦请上了马车,来到了铁器工坊。

    进入工坊之后,郑琦对鲁大师解释道:“这位就是懂行的大人,李大人。老鲁,你有问题就问他。”

    鲁大师迟疑了,随即想哭。

    李逵,他认识啊!当初做钟楼的时候,他就认识了李逵,可是李逵的炼铁手艺,还是他教给李逵的啊!

    这水平,还不如他呢?

    (求订阅,喜欢的朋友支持一下正版阅读,谢谢!)

 第652章 大科学家李逵

    顶着怀疑的目光,李逵开始了他在冶铁坊的指导生涯。

    只不过,和重新开地图一样,他的能力并没有被大宋技艺最精湛的工坊工匠们所认可。甚至因为身份差距太大,而产生巨大的质疑。

    只是没有人敢说而已。

    连铁监都上赶着巴结李逵,其他工匠哪有说话的份?

    大宋的工匠地位虽然还行,至少不会有卑贱的感觉,被人看不起。士农工商虽说将人的职业分成了三六九等,可实际上,任何朝代,最悲惨的应该是农夫。只不过农夫大部分都不知道而已。在大宋也是如此,大宋的城池内生活最好的普通百姓,大部分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

    为了让自己的话有说服力,李逵开口就说了个劲爆的秘密:“诸位,你们可能不知道,我是铁匠的儿子!”

    这话没错,按照李母的说话,李逵他爹李匠,是蒙山镇方圆几十里最好的铁匠。至于为什么不是百丈村,如此技艺精湛的铁匠,百丈村如何能容得下?

    “这位真豁得出去!”这话也就是郑琦心里想一想,脸上可不敢露出任何不屑的表情。反而极其惊喜雀跃道:“人杰老弟,你这是家学渊源啊!”

    李逵没好意思搭话。

    他爹李匠,确实是百丈村唯一的铁匠,可在李逵重生之前,早就死了。之后别说李逵家了,就连百丈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了铁匠。至于说家学渊源,更是无稽之谈。在他拿的动锤子之前,李匠就死了,他家的手艺早就断绝了。

    但李逵为了说服力,也是拼了。

    他假模假式的微微闭着眼,仿佛回忆似的说道:“说起来,我有一种炼制石炭的办法,可以祛除石炭的杂质,让石炭更加的纯粹,从而在点燃之后,燃烧的时候发挥更高的温度。”

    别说信不信,反正等真做的时候就能见真章。

    当然,李逵也不着急,大宋的工匠很富有创造精神。李逵只要将大致的思路说出来,等待工匠们将一个个难题解决,最终很有希望得到他所期望的结果。

    “说起用火炼石炭,关键的步骤还是控制火候,将其杂质逼出的情况下,保留其原本的火力。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将燃烧用的石炭和炼焦的石炭用土墙分割开来,点燃燃烧用的石炭,放火灼烧;第二步,过火,石炭逼出杂质的过程之中,会有部分气燃烧起来,从而引燃等待炼焦的石炭;第三步,需要经验,通过观察孔,发现石炭已经开始焦化,将水注入从而加快杂质淬出,封闭火窑,等待冷却之后,将焦炭取出。”

    “取出之后的石炭,已经成了有空洞,重量较轻的焦炭。这才是炼铁的最好材料。配合合力的小高炉,甚至能够做到炼钢的程度。”

    “炼钢?”

    李逵如此轻率的说出炼钢两个字,顿时让在一旁默不作声的鲁大师怒了,他喘着粗气,冲到李逵面前,大声道:“李大人,你是读书人,不能满口胡说八道!”

    他胡说了吗?

    李逵摸着鼻子想了想,随即笑了:“你不信?”

    “我能在延安府用黑油提炼出煤油,当时也没有人相信;我十四岁的时候,用二十文一斤,最差的海盐提炼出了雪花盐,也没有人相信。但这不怪你,只是你们太浅薄了,对科学的力量一无所知。”

    铁监郑琦一脸迷茫地看着李逵,这一刻,仿佛李逵像是章惇附体一般,对周遭充满了鄙夷和不满。

    但章惇或许只有鄙夷和傲慢,但李逵可不会这么做。他喜欢以德服人,用事实说话。

    李逵并没有对鲁大师的冒犯而不悦,反而指着一干工匠道:“古人云:千里之行,在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要是现在说炼钢,你们肯定会怀疑,甚至会认为我这里不好了……”说话间,李逵指着自己的脑壳,仿佛真的脑子出问题似的,翻着白眼。

    最后又一本正经的说道:“但是不要紧,我虽然提出了思路和部分的解决办法,但最终实践的人是你们。如果一次次的靠近目标还无法让你们彻底相信,那么简单,我们就一路成功,直到完成这一壮举。”

    鲁大师纠结了起来,李逵他是合作过的。当初苏颂和李逵主持大宋时钟的研发,最后成功。其中铁器坊的工匠之首就是鲁大师。

    那时候的鲁大师还在工部,去年才来了铁监。

    回忆起当初,李逵似乎说过的话,都能完成。这是个一诺千金,说话算话的男人。

    他还不至于为了所谓的名气,说谎来糊弄他们。

    鲁大师这才释怀了一些,低头道:“还请大人示下!”

    李逵满意道:“好。”

    “咱们一步步来,先将石炭焦化完成了。第一步洗煤,郑大人,你可知道铁器坊的煤来自哪里,规格如何?”

    李逵转身问郑琦。

    这简单,大宋的石炭北方各地都有产出。比如说河东路的石炭,主要销售给当地并州等大城。而东京汴梁的石炭也从开封府,东京西路运来。

    郑琦不假思索道:“人杰,咱们的石炭主要来自禹州。禹州的煤烟少,且黑亮,价格差不多是一百五十文一石。咱们的石炭不用交税。差不多和市面上两百文的石炭差不多。”

    大宋的商业税很低,大部分商品只需要缴纳三十税一就能入城。

    但是石炭的税收一直很高,而且采用实物兑付的方式。一般都是十抽一,甚至五抽一。也就是一百斤的石炭,抽取十到二十斤的税收。

    李逵不再多问,而是拿起作为样品的石炭,开始说起来:“洗煤说起来简单,将碎小的煤渣洗去,用水冲洗,筛选即可。”

    “另外,就是耐火砖的问题。焦炭燃烧火力足,你们需要考虑用更好的耐火砖来代替原本的耐火砖。”

    有了李逵的指挥,工坊内的工匠也不疑惑,而是按照李逵的吩咐去做。建造用来炼焦的窑,然后将筛选出来的石炭堆放在一起。等待窑干燥之后,进行第一步的烧制过程。

    似乎一切都很顺利。

    第一批石炭炼焦的工作也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筹备完成。

    期间,工匠们还实验了不少耐火砖的制作。原先的耐火砖用的是粘土制作的耐火砖。工匠们琢磨之后,选择了其他的几种配方。效果最好的可能就是加入了煤粉的耐火砖。单这一切都在试验规程之中,有的顺利,有的失败。

    但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些进步的孤立,让工匠们渐渐将怀疑的心态板回来了一些。

    “大人,今日要点火了,小人想让大人主持。”

    好不容易等到要点火炼焦炭的这天,李逵被邀请到了工坊之内。

    一座排窑,坐落在工坊之内。

    这本来就是大宋铁监最大的几处工坊,占地颇光,丝毫不用担心地方不够。

    李逵将点燃的火把塞入了窑口之中,随后浓烟渐渐的从窑口之内冒出来,过了一会儿,红彤彤的火苗也从窑口冒了出来。

    浓烟顺着管道,进入了烟囱,然后滚滚浓烟朝着天空飘散开来。

    李逵看着冒黑烟的烟囱,微微皱眉。似乎这土窑的破坏力有点大,但这是大宋,环保这个问题也不是李逵需要去考虑的。

    他嘱咐了一阵鲁大师:“你们要分配好工匠,观察土窑的燃烧情况。同时要安排人记录下所有的操作过程,不断的改进更好的办法,将石炭焦化的加工过程做好。”

    “大人放心,我们都是按照您的吩咐去做。”

    李逵表示了适当的满意,不过他也没准备在土窑边上盯着,而是查看了铁监的工坊一会儿,就招了个由头离开了。等出了焦炭他才会赶来。

    最近,郑琦几乎天天都要往来于皇城的都事堂,向章惇禀告工坊的进度。

    想起来也有些冤,他堂堂的四品铁监,竟然成了跑腿的小厮。可是章相盯着的事,他不敢糊弄。

    “相爷,这是这几天李待制在铁监的公务记录。请您过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