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93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93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真管用,孙卓立刻就不做声了。

    李逵这才指着地上躺着的孙卓道:“刚来李云要是发力更加迅疾一点,这厮的内脏都能震碎,必死无疑。如今看着狼狈,却受伤很轻,便宜他了。”

    高俅这才明白,李逵多半说的是真的。可动不动就下下手,似乎也不太妥当吧?

    正当李逵和高俅闲聊着,管仓的农兵聚集了起来,足足有二十多人,李云也不惧,将刀一摔冲了上去。

    他怕打起来,一时间忍不住拔刀伤人,这才没有带着刀。

    他们是来接管常平仓的,可不是来杀人的,真要是出了人命。恐怕师祖也难以护住他们几个。

    砰砰砰

    李云三五下就打倒一个农兵,不一会儿的功夫,地上躺了十来个人,而李云却越战越勇。农兵作战,根本就没有章法可言,乱糟糟的拥挤在一起,又乱糟糟的散开,别看人多,完全成了活靶子一般。

    一刻之后,孙卓趴在了仓监的官堂下,原本他坐的位子,有一个白丁坐上去了,还鄙夷官座太小。

    他心中戚戚,他也想官座大一圈,可是僭越啊!

    还有他的一群手下,一个个鼻青脸肿的扶持着在门外飕飕发抖,周围是一群甲胄鲜明的禁军亲卫。

    孙卓暗暗叫苦,早知道这样,压根就不该开仓门,量李逵这厮也不敢带人冲击官仓。

    现在到好,自己受伤不说,手下也个个狼狈。

    刚坐上官员的座位,李逵瞅瞅这个,摸摸那个,随后才问高俅:“接下来该打杀威棍了吧!”

    高俅扭头不搭理李逵,这厮还真把自己当官了,他就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也不怕玩大了,无法收场。李逵拿起惊叹木,拍了一下书案,只是刘葆晟的一群亲卫不回来事,没有喊:威武!

    不过他也不在乎,指着孙卓拔出一支签,丢在地上,嚷道:“先打一百杀威棍!”

    亲卫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走出两个从边上捡了两根看着有点样子的棍子,噼噼啪啪打了起来。

    孙卓怒目仰头,死死的咬住牙关,就是不求饶。

    好在刘葆晟的亲卫也不敢下死手,孙卓这一百棍子下去,仅仅是受了皮肉之苦。

    李逵这才走下来,蹲在孙卓面前,掏出一份官令,问:“现在识字了吧!”

    “你要是在说不识字,再打一百棍。”李逵突然呵呵冷笑道:“爷们就喜欢你这宁死不屈的劲头!”

    孙卓是官,被一个白丁打了,自然要上告。

    他也有官员的骄傲,但是面对李逵不过近在咫尺的威胁,他突然间胆寒了。因为李逵的目光里看到不到一丝的温度,反而是冰冷的如同看向死尸一般的冷漠,让他忍不住有退缩的心悸。他甚至有种荒唐的念头,李逵这厮就是想要弄死他。

    孙卓含泪屈辱道:“认字。”

    “认字,把这罪也认了吧!”

    李逵在书案上也没闲着,不多不少,正好写了一张认罪书。孙卓心头警觉起来,他最担心李逵套他话,刚想要反驳,却看到认罪书上不过是盘点余粮缺失,一千五百石,一罚三,合计四千五百石粮。

    大宋对仓廪官员的过错惩罚很严,当然天灾不在其中。

    缺少一千五百石,粮食。足以让孙卓丢官。

    八品的芝麻官,孙卓也看不上,可他现在不是丢官的时候。他死咬着牙不认:“仓中粮草都是十足额度,尔等污蔑朝廷命官,私兴刑狱可是大罪。”

    啪

    李逵从怀里丢出账本摔在了孙卓的脸上,轻蔑道:“一本年账,墨迹前后都一样,竟然会在一天之内记录,你是欺负天下人都是傻子吗?更可笑的是,你竟然连数目都没核对清楚,就将错误的账本送到了州府,真不知道你吃什么长大的,蠢到没边了。”

    孙卓愣住了,他翻开账本,发现有很多红笔圈出的错处,前后矛盾不说,还会错写,仅仅是账目就错成这样。

    如果实地盘点,岂不是错上加错?

    李逵也不搭理孙卓,甩下一句话道:“账本错了,我就当漂没了,不和你纠缠。现在我去盘点仓廪,要是还是缺额大了,到时候可不是四千五百石的问题了。”

    “那又如何?”

    “送州府大牢,能不能活,就看你小子命够不够硬了。”

    李逵大摇大摆的离开了官舍。

    高俅立马跟上来,跟在李逵身后,脸上满是慌乱:“李逵,说好了稳住对方,为何你让李云动手?”

    “说好了不能让孙卓怀疑,你却故意敲诈他的粮食,这岂不是打草惊蛇?坏了学士的大事,你我都担当不不起。”

    ……

    耳畔嗡嗡响个不停,李逵突然转身对视高俅,问:“这有什么关系,打草惊蛇才好。你以为学士有好办法制住他们吗?”

    “难道不是吗?不对,你是说学士也没有办法将罪犯绳之以法?”在高俅的眼里,苏轼是无所不能的存在。这源于他对苏轼的无比崇拜。

    李逵呲牙道:“多稀罕呢?罪犯干的都是下大狱的买卖,甚至是杀头的买卖,他们能让你那么容易抓住把柄?这群人坏,但一点都不笨!事实上,师祖对这帮人也是无从下手,如今打了孙卓一顿,再敲诈他一些粮食,或许有所转机。贾道全这些人有错,但露出来的都是小错,最多撸掉官职而已。但这哪里是惩戒,而是帮他们脱掉干系。”

    高俅不屑道:“让他恨你也是办法不成?”

    “恨是一种情绪,最怕作恶的人太冷静。”李逵无所谓道:“你去检查粮食情况,大致清点数量。”

    “你呢?”高俅不忿道。

    李逵咧嘴一笑道:“我去孙卓家里要粮食。”说完拍了拍胸口,那里刚刚塞了一张孙卓让家里妻子给粮食的纸条。

    李逵和苏轼确实商量过对策,可惜,李逵也好,苏轼也罢,都没有想出有用的办法。因为眼下解决颖州粮食的问题,并非是主要问题。真要是把苏轼逼急了,直接上书朝廷,直接绕过提举常平司,也未尝不可。

    虽说如今旧党都看不顺眼苏轼。

    但要是听说颖州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贵到一石要一百多钱,恐怕也不会袖手旁观。甚至还会从御史台派遣钦差来督办。

    可这样一来,苏轼在颖州的知州就当到头了。

    不至于贬官,而是换地方。因为压不住地方的知州,才会找朝廷出面。既然苏轼欧压不住地方了,那么他在颖州就失去了意义。

    但他却无法坐视夏粮下来之后,颖州可能会有大批的庄户破产,而这段时间,正好是贾道全等人收割财富的时候。一旦错过,再也奈何不了他们。

    到时候颖州的中产以下的庄户有多少人会被洗劫一空,李逵不得而知,但他知道,苏轼无路可走,贾道全等人也不会收手。

 第148章 英雄胆

    顺利。

    顺利到李逵甚至有点不敢相信,将近五千石粮食,孙家竟然在一个时辰之内就筹备完毕。

    只有一个可能,这些粮食本来就在孙家的粮仓里。

    一个不入流的仓监,竟然家中囤积数量如此惊人的粮食,这显然已经不是为了吃,而是另有图谋。但这些粮食是孙卓一个人的?还是其他几家人凑起来的?

    一路上,李逵被这个问题纠缠到挠头不已。

    反倒是李云在边上絮叨不已:“这家人是不是真的傻?家里存这么多粮食,哪里吃的完?”

    孙卓家中人口还挺多,这厮竟然除了一个妻子之外,还纳了七个小妾,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才是梦寐以求的生活。家里还有打扮成庄户的打手,人数不多,十来个。这些人就算是一个个都是饭桶,也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吃光这些粮食。

    囤积其他商品,或许不用担心坏掉。

    但粮食的存放非常苛刻,湿了会发霉,粮仓漏雨了会坏掉一仓的粮食,还要防止老鼠等等。如果没有防范措施,生活在粮仓的两只老鼠,一年繁殖就能组建一支数量惊人的军队出来,除非不是一公一母。总之,除非有米铺和酒庄,一般人很少会囤积数量庞大的粮食。

    而孙卓家里,没有米铺。倒是刘安有米铺,但规模似乎也不大。

    突然,李逵脑中有一个念头闪过,不会是为了抬高粮价,故意减少粮食供应吧?

    大宋的物资转运非常严苛,大宗商品没有官府的牒,连本地都出不去。而粮食又是稳定地方的重要物资,一般都会严加管控。又算有通关牒,但是运费和税收都是一笔大数字,没有人会做贩卖粮食的生意。

    颍州的粮价维持在高位,很可能有恐慌的因素。

    常平仓经常遭受损失,让粮价有了飞涨的理由。同时还要满足一个条件,粮食供应短缺。

    只要市面上粮食数量不足,价格自然也会涨上去。

    但这只能是猜测,李逵根本就不敢通过这些蛛丝马迹就下定论。

    可真的要是李逵猜测的这样,那么领头的那个人就可怕了。

    回到常平仓,李逵看着不远处的颍水,若有所思。高俅看着长长的运粮队伍,也是一脸惊诧,颍州缺粮吗?

    缺,而且还很缺。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仓监家就有这么多粮食?

    都是贪墨来的?

    恐怕,连高俅都觉得不太现实。轻而易举能够拿出五千石粮食,那么一万石呢?五万石呢?

    颍州真正的粮食缺口只不过是不到十万石的样子,如果几户人家就能拿出这么多的粮食,岂不是说明颍州的粮价一直在被人控制着。不管是高涨,还是回落,都有幕后一只黑手牢牢地控制着颍州的粮食价格。

    真要是如此,万一苏轼逼急了对方,对方用粮食要挟地方,学士丢官都有可能。

    高俅紧张道:“我要李逵回衙门禀告学士,好让他早作准备。”

    “也好!”

    单单五千石粮食,还无法真正撬动颍州的粮价。这一点,李逵心知肚明。

    颖州府衙后院,苏轼眉头紧蹙的听完了高俅的报告之后,隐隐有些不解,囤积粮食,却如何又去兼并土地?

    前者只能让田庄大户陷于困顿,后者却需要动用大量的钱财。

    如果颍州两样都不缺,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抬高粮价,又有大量兼并土地的情况发生?

    苏轼沉吟了一会儿,对高俅下令道:“你去叫李逵回来。”

    “明天?”高俅有点胆寒,他可是刚从颍水边上的粮仓赶来,六十多里路啊!好在有马可以用,但他的骑马技术非常一般,如今虽下马有点时间了,可大腿肚子还紧张的抽搐着。

    苏轼根本就不给高俅留下睡一晚,休息好了再去的希望:“现在就去,连夜赶回。”

    章授等高俅离开之后,继续和苏轼商讨关于如何控制粮价的办法。在提举常平司拒绝的情况下,颍州恐怕真得不到外面的粮食补充。

    无法运来粮食,那么到时候粮价必然疯涨。即便运来了粮食,别地二十一斗,颍州卖四十,怎么卖出去?

    在已经确信有人故意抬高粮价的前提下,一旦粮价被短期内抑制,恐怕等到苏轼手中没有粮食的那一刻,必然会更加疯狂的疯涨。

    “大户之间也不能筹齐吗?”

    “昨日安乐坊开业,颍州地面上的富商大户都被邀请。老夫虽然恳请他们,但是仗义者寥寥。”苏轼愤恨道:“或许他们都等着粮价暴涨之后大赚一笔。”

    “增值五倍,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盛宴。”

    章授也是无奈,他已经对李逵完全颠覆了之前的认识。从苏轼给他看的分析图,还有记账的办法,就让他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李逵。

    完全不再是那个上月节里,从屋顶上跳下来的莽汉。

    而是一个有勇有谋,但做事不拘一格的人才。不同于苏家家主苏轼,或许在才智上章惇不及苏轼,尤其是在采上,更是如此。可是有一样章惇要比苏轼强,对子女的教育的耐心上,章惇强过苏轼很多。章家一门五进士,章惇的四个儿子都能高中进士。仅仅是才智恐怕做不到这一点。苏家的遗传也不差,为什么苏轼的几个儿子名气都不大?

    老大老二连省试的门都过不去,更不要说高中进士了。

    但章家就不一样了,章惇自己才学好,连带着四个儿子也不比他差多少。

    四子之中,其中最好的老四章援,殿试名次是第五名。当然,历科进士,二榜都不是被人关注的榜单,但足以说明章家教育是成功的。

    而苏轼却截然不同,他太聪明了,聪明到读书方法都和所有人不同。

    他的八面读书法,可以同时记诵毫不相干的学说和著作,这份分心的本事,天才都做不到。更何况苏轼的耐心也不怎么好,瞅老大老二太笨,就不想教了。

    太笨的不愿教,要不是苏过的才智被苏轼认可了,苏门可能只是大宋坛的惊鸿一瞥,除了三苏,自此绝无继承者。

    正因为章惇对儿子教育的上心,章授能够接触到父亲大量的政治实践。包括三司使的统筹统算。章惇一开始被神宗皇帝赏识,就是他筹备统筹的能力,任命他为三司使。筹备变法中最为重要的统筹工作。大宋所有的物资和财富,都在章惇的管辖下,紧紧有条。其手段高明,可见一斑。但即便是章惇在大宋最高的物资统筹衙门,恐怕用到的手段也不及李逵所展示的部分。

    这是章授认可李逵的原因,有能力,才会被重视。

    半夜,李逵骑马进入颍州城。

    高俅半死不活的死死抓住马背,看到城门楼子,这才松了一口气。

    唤醒门房,进入后衙自后,发现书房灯火通明。

    苏轼和章授正在下棋,李逵虽然学棋不久,但也看出苏轼的大龙幼小的可怜,却要遭受被虐杀的命运。

    大宋围棋还在大龙屠杀,中盘角斗的阶段,双方杀得你死我活,酣畅淋漓。

    可惜,别看苏轼写过不少关于围棋的诗词,比如: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还有: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

    等名篇。

    最出名的莫过于观棋一诗。

    “五老峰前,白鹤遗址。

    长松荫庭,风日清美。

    我时独游,不逢一士。

    谁欤棋者,户外屦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