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文唐 >

第213章

文唐-第213章

小说: 文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出了他的疑惑,李世民解释道:“银行调研报告指出,富人大额交易多用金币和等百文银币,百姓多用等十文铜币和开元通宝,等五十文银币很少有人使用。”

    “而且民间急需的也是小面额铜钱,而不是大额金银币。故此他们给出的建议是取消等五十文银币,新增等五文铜币。”

    因为岳山的关系,许多后世才会出现的词提前出现在了唐朝。比如实践、比如报告、比如调研……

    闻言岳山略微思考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商人交易用钱多,金币和等百文的银币使用自然就多。百姓穷,平时买东西也用不了多少钱,使用等十文和一文的铜钱最多。

    大额交易它的面额小携带不方便就被舍弃不用。小额交易的时候它的面额又太大,同样没人愿意用。这样一来五十文就尴尬起来。

    当然了,五十文的面额也有它的用处,比如找零的时候方便。可这个方便并非不可取代的,对于面临钱荒的唐朝来说这点方便也不实用。还不如把五十文的取消铸成别的面额。

    而民间一直面临钱荒,增加一枚等十文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又增加等五文的,既方便百姓,又能进一步缓解钱荒问题,一举多得。

    当初铸钱的时候又有些想当然了,想通这一点之后岳山忍不住自嘲。所以对于朝廷新钱去掉等五十文面额的他并没有不快之类的。

    不过很快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圣人,私铸钱币之事当如何解决?”

 447 教育(百万字加更)

    制造假币自古已有,但真正兴起还是在唐朝。唐开元通宝之前钱币的含铜量和实际购买力是相等的,私铸不但不赚钱还赔钱。所以那时候大家都是把铜钱融毁铸造成铜器卖,造假钱的很少。

    唐朝开元通宝实际含铜量远小于实际购买力,私铸钱币有利可图,于是造价钱日益猖獗。

    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新钱发行反而会助长造假之风。毕竟等五文、等十文、等百文、等一贯……中间的利润太大了。

    虽然官方造钱采用了新式锻压机,钱币质量非常高无法被模仿。可又有多少百姓能辨认真假?

    京城或者大城市的人或许能辨别,稍微小一点的城市和偏远地区就非常难,这就给造假提供了空间。

    岳山和长孙无垢联合发行的硬币已经出现造假的情况了,只不过这种钱只在部分地区流通很容易就能被看出来,造价情况还不严重。。

    可以想到的是一旦等朝廷发布新钱币,造假就会和地里的野草一样往外冒。这个问题得不到遏制,新币只会成为祸国殃民的东西。

    很显然之前李世民并没有想到这方面的问题,听了岳山的解释整个人都傻了,皱着眉头想了半天都找不到应对的办法。

    最后把视线转向岳山问道:“既然你提出这个问题,想来是有解决的办法了?”

    “有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不过牵扯太大就怕圣人不敢实施。”岳山道。

    “嗯?”李世民火冒三丈的瞪着他道:“你敢小瞧我?天下就没有我不敢做的事情。”

    “那最好不过,我的办法很简单,把天下所有矿产全部收归国有。”岳山笑道。

    “呃……”李世民愣了一下,然后陷入了迟疑。

    “怎么,圣人不敢?”岳山故意道。

    “谁说的。”李世民恼怒不已,随即又有些不自在的道:“但此事事关重大,我还需和众臣商议才行。”

    “此事必须圣人自己拿定主意,和他们商议不会有任何结果。”岳山浇冷水道。

    “为何?”李世民不解的道。

    “你可知晓矿山都掌握在什么人手中?世家、豪强、权贵,天下矿产十之有九都掌握在他们手里。现在圣人和他们商议把矿山收归国有的事情,怎么可能会有结果呢。”岳山冷笑道。

    “这……”李世民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说起来唐朝确实挺奇葩的,不收工商税就算了,矿山还都卖给私人进行开发,只要人家纳税就行。

    金银铜铁等等矿产,大多都掌握在私人手中。

    尤其是金铜这两种矿,那可都是钱啊。金矿铜矿掌握在私人手里,这些人开采出金铜之后干什么?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啊。

    这简直就是给铸假钱提供原材料。

    把矿山尤其是金银铜矿收归国有,才是从根源上斩断私铸价钱的办法。

    没有足够的金银铜,即便有人铸假钱影响也不大。

    然后在佐以严刑峻法,相信能把铸假钱的情况遏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然而问题又回来了,这些矿山大都掌握在世家豪强权贵手中,想从他们手里拿回来,恐怕要花费一番手脚才行。搞不好甚至会闹出反叛的事情来,这也是李世民犹豫的原因。

    所以这件事情能不能解决,或者说能解决到哪个程度,全看李世民自己能下多大的决心。

    不过把矿产收归国有这件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岳山只是提出这个建议,至于李世民准备怎么做他就不管了,所以说完自己的建议后就不在发言。

    李世民自己也知道实情牵扯太广必须要慎重考虑,所以也暂时放下不谈。

    两人又交谈了一会儿别的事情李世民才接见了刘仁轨,没有任何意外,刘仁轨得到了棣州水师统领的位置。

    而且李世民和岳山直接就敲定了棣州水师都督府的组建事宜。

    以前水师隶属棣州都督府管辖,也就是归李道彦管理。建立水师都督府就代表着把水师从棣州都督府剥离出来单独成军。

    但也意味着以后不管是兵员还是军需物资,都要水师自己问兵部要了。至于兵部给不给,给多少,都要看自己的本事了。

    不过这一点刘仁轨并不担心,有岳山在没人敢克扣棣州水师的物资,再说水师可是在皇帝那里挂了号的也不怕谁不长眼。

    把琐碎的事情处理好之后岳山就回到四姓坪的家中,正式闭门谢客开始著书。

    《教育》就是他新书的名字,也是他写的第三本书。

    为什么是第三本呢……

    岳学五书是工具书,不能算是著作只能说是编写,起码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神话新编也属于编写,再说都烧了也不能计算在内。

    就只有独尊儒术和论语正义了。

    说起来写这本书对岳山来说是最简单的,也是他最想写的。无他,专业对口。

    前世当老师的时候他就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只是人微言轻,说了也没人听。主要是他能想到的东西早就有人出过书了,也没啥好写的。

    但在唐朝,他脑子里的那些知识就是超前的真理。

    开篇岳山就抄袭了韩愈的师说,以此来强调尊师重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学无先后达者为先。

    只要把最后那一句话去掉,和教育这本书的主旨完全照应。之后就开始构思这本书的大致框架,也就是这本书想写什么。

    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必须要找准方向才能把这本书写好。

    紧紧是这个方向问题他就思考了四五天才最终确定,从两个方面着手:学做人和学做事。

    把这两点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同样也是书院的最高任务。

    从学做人这一点引导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点正好照应了《大学》的核心内容。

    学做事则引导出知行合一,这是古代文学界最后一位圣人王阳明的理论。前世岳山就非常仰慕这个人,还专门看过他的书。

    岳山虽然没有能力完全复制王阳明的著作,但抓住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再结合后世当老师时候学到的理论,还是能写出不少东西的。

 448 裂

    教育虽然不是岳山写的第一本书,但是准备最不充分写作难度最大也是最耗心思的一本书。

    独尊儒术是根据他前世写过的一篇论文扩展而来的,创新的东西很少写作难度最低。

    论语正义严格说起来并不是他自己的作品,而是他把前世看过的听过的关于论语方面的知识总结而成,花费时间比较多的地方就是把这些大杂烩梳理的圆润自洽。

    对于别人来说,论语正义是他自己的著作,他自己心里很清楚,自己不过是个编写者而已。

    即便如此,这本书他也用了整整四年才编成。

    教育是他对自己教师生涯的一次总结,虽然也借鉴了后世许许多多大拿的思想和理论,但不再是原文照搬,而是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解。

    而且这本书完全是现写的,之前一点存稿都没有。因为时间紧迫还必须要尽快写完,拖得太久恐怕自己名声就真臭了。

    所以他真正的废寝忘食,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这本书上。

    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手忙脚乱,他很清楚这本书的内容才是自己反击敌人的根本。

    只要书的内容足够好,就算那些反对者暂时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了也有翻盘的希望。要是书写的不好,那就是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

    他在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著书,外面却差点闹翻天。

    旧学派和世家为了争夺话语权加紧了对他的攻击,因为他们人多势众,新学派阵地基本失守,许多摇摆人选择了旁观或者干脆转变立场支持旧学派。

    新学派就只剩下一些死忠还在坚守阵地,而现在唯一支撑他们的就是岳山的新书。

    辩不过了旧学派了,就说等岳山新书出来看怎么打你们的脸。给自己人鼓气,还是等岳山新书出来打对方脸。传播新学的时候依然是等岳山新书出来打旧学派的脸。

    但也有一个地方和全国截然相反,在这里新学牢牢把持者主导地位,反而是旧学派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那就是棣州。

    倒不是因为棣州是岳山的大本营,而是这里原本是最荒凉的地方,没有世家豪强文教也非常差,百姓既不知道新学也不知道旧学派。

    岳山一手把这里打造成了繁华之地,棣州百姓简直把他当成了神一样看待,要不是他极力反对估计家家都要给他立生祠了。

    这种情况下,他的新学在这里自然就通行无碍了。

    棣州所有的书院学堂使用的全是他编写的课本,学习的都是新学,旧学在这里就是最大的反动派。

    谁要是敢在这里宣扬旧学派,说岳山和新学派半个字的不好,分分钟被孤立起来。

    有好就有坏,书院的情况反而不容乐观。

    书院的争吵日益严重,已经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最无奈的是书院里同样是支持旧学派的占多数,新学派全靠李纲、王绩等人拉偏架才得以支撑下来。

    但吹黑哨的行为更加激起了旧学派支持者的反对,他们一直在找机会反抗。只是书院毕竟是岳山开的管理人员都是支持他的人,旧学派代表们一直没有得逞,直到有一天,一个人找到了王鲁。

    两人秉烛夜谈了一夜,第二天王鲁怀着兴奋的心情联络了旧学派中坚力量代表。

    “诸位,书院标榜公平公正却对我们极尽打压,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尽快想到反制的办法。”王鲁义愤填膺的道。

    “这书院就是姓岳的开的,管理层全是他的人,我们能怎么办?”一个人气恼的道。

    说话的人王鲁认识,青州虞家子弟虞广。虞家乃郡望之家,传承三百余年。

    “太憋屈了,要不是家人不允许我早就退学了。”又有人说道。

    其他人也纷纷抱怨,显然受够了书院的不公。见此王鲁心中暗喜,大家越气氛他的谋划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正当他想继续引导话题的时候,就听又有人说道:“是啊,人在屋檐下,我们也无可奈何。智深兄把我们叫过来难道是有办法了?”

    智深就是王鲁的字,鲁有愚钝之意,取表字的时候用了反义为智深。

    王鲁心中大喜,真是瞌睡了就来枕头,但面上却不露声色,只做苦恼状道:“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所以才把大家叫过来一起商议。”

    说到这里,他状似随意的抱怨了一句:“要是我们也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院就好了,到时候把那些新学的人统统赶出去。”

    闻言,其他人有的并没有放在心上,有的人愣住了,有的人却眼前一亮。

    “对呀,我们也可以创建一家书院啊。”

    “那样一来我们就不用受他们的气了。”

    “是啊是啊……”

    “为什么我就没想到呢,还是智深兄聪明啊。”

    不少人出声支持,让王鲁非常的开心。但还是有一部分提出了质疑。

    “书院不是那么好开的,尤其是类似龙首山书院这样的。前期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我们去哪弄那么多钱?”

    “还有先生呢,没有足够的名师大儒任教,只有书院也不行。我们去哪找那么多先生?”

    “招生也是个难题,书院必须有名气才能招到足够多的的优秀学生……”

    “难难难……”

    接二连三的冷水浇下来,刚刚升起的那股火眼看就要被浇灭。王鲁却没有生气,反而给这几个人竖起了大拇指。没有他们质疑,他还真不好说自己接下来的计划呢。

    只见他自信一笑,道:“诸位太妄自菲薄了吧,别忘了我们是什么身份,咱们每家把一根汗毛就足够开新书院的了。”

    “可家里的人未必会支持我们胡闹啊。”虞广迟疑的道。

    “虞兄此言差矣,姓岳的和他的新学动摇的是我世家的根基,家中想必早已对他恨之入骨,只是拿他无可奈何罢了。”王鲁摇摇头道:

    “书院是姓岳的命脉所在,我们要是能拉拢一大批人破门而去就是毁坏他的根基,相信我们的家中人会很乐意看到这种情况。”

    “到时候我们给家里人写信求援,相信他们会愿意出钱支持的。”

    不少人略一思索就情不自禁的点头,认同了王鲁的判断。

    “至于教书先生更容易寻找,远的不说,书院就有许多先生对新学不满。只要我们家中长辈一封信,想必就能说动一大批人跟我们一起走。”

    “再说天下反对新学的读书人车载斗量,我们只要打出反对新学的旗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