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宋朝败家子 >

第246章

宋朝败家子-第246章

小说: 宋朝败家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景佑三年,陕西转运使王沿请求政府抽调士兵修复白渠。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并迅速派兵修复了白渠。

    此时的陕西转运使王沿带着几个官员在白渠巡视,这让他痛心疾首起来:“唉,若好的良田却无水而灌,暴殄天物圣所哀啊!”

    “王使,何不集兵民修渠?”一官员问道。

    王沿叹了口气:“我屡次上书至京,皆无下文。白渠不复,百姓何以安居,唉!”

    东京城,做一个明君就得日理万机,赵祯每日都不敢有丝毫懈怠,桌子上一堆堆的奏疏都是各地呈上来需要一一批复。

    批阅完奏疏的赵祯有些疲累,他躺在龙椅上陈琳给他揉着肩膀。

    内侍来报:“陛下,吕相公求见。”

    赵祯捏了捏疲惫的额头:“让他进来吧。”

    “陛下,这是刚从陕西送过来的奏疏,您看看。”吕夷简抱着一大堆奏疏走了过来。

    赵祯头都大了:“怎么还有这么多?”

    吕夷简微微一笑:“这些大多数都是陕西转运使王沿的奏疏,他说是让朝廷出钱出人修什么白渠。”

    修水利,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赵祯不由得上了心:“白渠?那就让你们政事堂拟一份修缮白渠的文书,朕看看可以就批阅下去实行便是。”

    “这个,”吕夷简沉吟了一下:“恕老臣直言。这几年王沿奏疏一直不断,都是为这白渠之事。朝廷也派人去查勘过,这修缮白渠恐不是一笔小数目。且王沿的意思是要动用地方军队,由朝廷下旨抽调附近驻军修渠。臣觉得为条水渠劳师动众,恐得不偿失。”

    忙了一天,赵祯着实心中烦躁:“嗯,此事那就吕卿家自己看着办吧。”

    吕夷简慌忙施礼:“臣领旨。”

    赵祯不想管这烂摊子,修缮白渠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让吕夷简他们商议着去办得了。

    而吕夷简是不想拨款的,这也问朝廷要钱,那也问朝廷要钱。国库是有些余钱,可到处都这么折腾,朝廷也负担不起。

    于是吕夷简拟了一份公文,发到门下省签了字,由尚书省发回去,对王沿修缮白渠的事直接给否了。

    王沿收到朝廷回信,直接给撕了个稀巴烂:“朝中奸逆!不知我关中百姓靠着这水渠救命么!我三番五次上书,屡次被驳回,这是什么朝廷!”

    他不敢直接骂赵祯,只能破口大骂朝中奸逆。这已经让他手下官员大吃一惊了,妄议朝政,身为一个转运使既然居然大骂朝廷。

    “转运使,这话可万万说不得啊!”属下劝道。

    “哼!”王沿怒气冲冲,直接将官帽摘下来扔在了地上。

    这可算得上是大不敬,手下一众官员无不面面相窥。不过这朝廷太也过分,白渠能为关中百姓带来多少福利,引水灌溉,可灌万顷粮田。这可以为无数百姓增加巨大的粮食收入,更能为朝廷增加赋税。

    王沿想不通,他屡次上书言及此事,朝廷要么就是直接驳回,要么就是没了下文。

    身为一个陕西封疆大吏,就因为朝中无人,所以屡遭排挤。王沿心灰意冷,一怒之下回家在油灯下洋洋洒洒的又写了一份奏疏。

    奏疏义愤填鹰,将历年来对朝政的不满一一列举,足足三十一条。

    这份奏疏以臣子身份对赵祯怒斥责骂,堪称亘古未有。明朝海瑞不满朝政,上书言事怒骂嘉靖皇帝:嘉靖嘉靖,家家皆净。为此海瑞必知一死,上书之后在家早已备好棺材。

    王沿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把这些年所受的委屈以及对朝政的不满洋洋洒洒的都写了出来:

    ‘罪臣王沿往京南叩首,官家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正是因为是天下臣民万物之主,所以责任重大。如果民生措置失当,就是君主没有负起责任。

    所以臣子就应当尽量为君主服务,忠于职守,畅所欲言。

    今臣冒死一谏,世人皆言陛下仁厚爱民。然臣以为陛下非圣人之君,而是是非不分黑白不明。关中白渠乃百姓生存之寄托。历年来官员互相推诿扯皮,白渠不复昔日之利。

    臣数次上书朝廷调集军马粮草修复白渠以解关中百姓灌溉之苦,然陛下屡次驳回,关中百姓心寒,臣亦心灰意冷。

    陛下与京师莺歌燕舞,却不知关中百姓疾苦,此乃纣王之所行也。

    世人皆言景祐景祐,不外如是朱门狗肉。

    罪臣自知冒犯天颜,然若以臣一人之命换关中百姓良田,臣亦死无憾也!…’

    后面一一列举赵祯三十一条罪状,说他优柔寡断,不思进取。官员冗进百姓疾苦,新政虽与民有利然推行迟缓。关中百姓水深火热,每年都有卖儿卖女,这些都是赵祯一人之过。

    后面列举的一些比如天灾也栽赃到赵祯头上这就有点过分了,不过王沿说的其中许多朝廷的不公之处也确实存在。

    这厮胆大包天,堪比败家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王沿知道这封奏疏若是这送上去,未必就能到达赵祯跟前。说不定会被别有用心之人给暗自压下,或者不通过赵祯直接将自己抓捕归案。说不定自己死了,赵祯都未必看到这封奏疏内容,旁人只会告诉赵祯自己大逆不道欺君罔上罢了。

    所以这次王沿多了个心眼,他将奏疏放进信封。信封上不再是写给尚书省的奏疏,而是直接写了八个字‘大宋皇帝赵祯亲启’。

    单单这八个字,王沿就敢打赌,无人敢拆开这封信来看。

    大宋皇帝赵祯亲启,王沿这是活腻歪了,竟然对当今天子直呼其名。

    活脱脱的当代海瑞啊这是,同海瑞一样,王沿自知这封奏疏送到殿前他必死无疑,于是他召集家人跟他们说道:“唉,我王沿为官二十余载,却未能为关中百姓尽一丝绵力。每每思及内心羞愧不安,这次我斗胆上书冲犯了天颜,恐是必死无疑。你们这便出城,寻一深山老林避祸去吧。记住,躲入深山闲云野鹤,莫要再与世人打交道,否则大祸临头,切记切记。”

    一家人闻言无不哀哀痛哭,王沿与妻小洒泪而别,便令邮递铺兵将书信送往京城,自己在府衙待死。

    s:求爬榜单,感谢支持。

 第五百四十八章 都水监判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和事,我们有过盛世辉煌、有过千古遗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的风流人物留名青史,他们无愧于民族的脊梁。

    是谁人牵着驼马,踏上未知的丝绸之路传播文化的长廊。是谁人投笔从戎、弱冠系颅请上长缨血洒沙场。

    是谁在绝域轻骑奔驰、仗剑征战四方,是谁无定河边,男儿热血埋骨他乡。

    又是谁那冒死勇谏,入骨之言,为天下百姓倾诉衷肠!又是谁端坐朝堂,四海称王向往着尧舜禹汤。

    总有那敢为万民请命,不惜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信仰的人。王沿已做了必死之心,妻儿送上马车与他挥泪作别。他知道这封奏疏一旦送到东京城,会意味着什么。

    急递铺的铺兵扬鞭策马,怀揣着这封会引起朝堂地震的奏疏一路往东京城而去。

    东京城,尚书省一收到这封奏疏,登时吓得面如土色。尚书府的一名员外郎拿着奏疏的手都微微发抖。

    另一名侍郎有些奇怪:“老张,你这是怎么了?”

    那员外郎一脸惊恐,看着书信上的八个字颤抖着将奏疏递过去。这侍郎一看,七魂儿吓掉了六魄,慌忙将奏疏递到政事堂。

    因陕西奏疏归吕夷简整理,很快这封大逆不道的奏疏就送到了吕夷简的桌前。

    吕夷简一看这书信上面的八个字‘大宋皇帝赵祯亲启’,也是吓得面如土色。他想拆开看,可没有这个胆子。

    这是直言不讳提着脑袋送给赵祯的书信,谁敢拆开就是大逆不道的死罪。这封信除了皇帝,没人敢拆。

    吕夷简擦了擦汗,他感觉出事情不妙。于是站起身对左右同僚言道:“你们在此稍后,我便去紫宸殿上呈官家。”

    “陛下,这、这里有封奏疏。”吕夷简一来,便小心翼翼的双手举着那封奏疏。

    赵祯暗自皱眉,今日这吕夷简是怎么了,一封小小的奏疏紧张成这样:“嗯,陈琳,呈上来吧。”

    陈琳过去拿那封奏疏,吕夷简竟然吓得跪了下来:“陛下,此奏疏大逆不道,然书信的名字臣又不敢不送上来,臣惶恐。”

    陈琳接过奏疏一看,也是吓得一脸惊恐,赵祯还在不以为意:“谁的?”

    吕夷简伏地颤抖:“陕西转运使,王沿。”

    陈琳惊恐的将奏疏呈上去,赵祯一看奏疏上的‘大宋皇帝赵祯亲启’八个字,登时脸色阴沉起来。

    待得他拆开书信内容一看,饶是他极好的修养,还是忍不住拍案而起:“放肆!大胆!”

    石小凡引荐,赵祯颁旨册封的都水监判事范讽,专管黄河治水之策。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如今的黄河已经被治理的井井有条。至少二十年内,这开封府附近的黄河不会泛滥。

    他更是带着百姓引黄河之水灌溉农田、兴修水利,为大宋朝的水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了固堤治淤,范讽风里来雨里去,还真跟那大禹差不多,三过家门而不入。

    王沿数次致信给他,因为黄河治淤脱不开身,范讽一直未能去白渠那边查看。他也替王沿上书过,同样,石沉大海。

    黄河治理初见成效,趁着回京复命时间,范讽去了泾阳,他想找王沿查看一下白渠的情况。

    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汉书·沟恤志》。

    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注入渭水,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白渠西起自池阳谷口郑国渠南岸,引出泾河水流向东南,经池阳、栎阳向东到下邦后折向南注入渭河,全长二百里,受益农田四千五百余顷。由于泾河含有较多泥沙,白渠也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时人赞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范讽牵着一头青驴,身边仅带一家仆。一到泾阳县,便开始打听衙门位置。

    “敢问小哥,转运使衙门何在?”范讽问一路过打酱油的青年男子。

    那男子往东边指了指:“巷子尽头,左拐便是衙门大堂,唉。”说着这叹了口气:“王沿转运使这次怕是在劫难逃咯。”

    范讽吃了一惊:“这位小哥何出此言呐?”

    那男子上下打量着他:“外地来的吧。”

    范讽含笑点头:“我们是京城人士,来泾阳想找王沿转运使有些私事。”

    “我劝你啊,还是离着远一点的好。你不知道吧,这转运使为民请命,得罪了朝廷。据说会被押往京师受审,您啊,还是躲着远一点吧。”

    范讽更惊:“不知小哥所说的得罪了朝廷是怎么回事?”

    “这个,我不能告诉你。”男子大概也是个大嘴巴,说完又忍不住低声道:“算了算了,我告诉你啊。据说是朝廷屡次不同意王使修复白渠之策。王使一怒之下写了一封奏疏,据说奏疏中连官家都骂了。”

    这让范讽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骂官家,他不要命了么。

    那青年男子又道:“这事啊别说是泾阳,就算是整个关中都传开了。现在关中大小官员都没有敢来的,他们都躲得远远的,生怕沾惹上了什么麻烦。这王使都把自己家人遣散了,只是自己一个人在衙门上每日等着京城来人抓他。这不,晌午京城来人了,这忽而多半已经押上囚车了吧。”

    范讽一听大急,吩咐家仆道:“快走,去衙门看看。”

    照着男子指引的方向,范讽与家仆急忙走到巷子尽头,然后往左边一拐,一个破败的衙门呈现在眼前。

    正如那男子所说,县衙门口已经来了一队禁卫军侍卫。范讽刚要上前,一名侍卫拔出佩刀:“干什么的!”

    范讽一拱手:“本官乃都水监判事范讽。”

    侍卫上下打量着他,这一身粗布衣衫,破破烂烂的老头居然是都水监判事?

    家仆从青驴身上的布包中取出印信,侍卫接过来一看,这才恭恭敬敬的拱手:“原来是范判事。”

    s:继续求。

 第五百四十九章 搭救王沿

    范讽到了衙门的时候,王沿已经被戴上枷锁成了囚犯。

    他被摘掉了官帽,脱掉了官衣,胸前写了一个大大的囚字。

    这是天字号第一囚犯,比石小凡有过之而无不及。敢骂天子,败家子都不敢做的事他王沿干了。

    赵祯在京城莺歌燕舞,却不知关中百姓疾苦,这何纣王有什么区别。

    仅凭这一句话,杀无赦的死罪实锤了。

    何况他还罗列出了赵祯三十一条罪状自不必再提,虽然他说的很多都是实话。

    可是有哪一个帝王能容许臣子如此诽谤,王沿自知此去京城必死无疑。可他就是希望以自己的行动能够震动朝廷,最终让朝廷下旨修复白渠。

    “王沿,你糊涂!”范讽一来,便对他怒骂起来。

    王沿一看是范讽,忍不住微微一笑:“范监事,你终究还是来了。这枷锁不错,戴在身上着实有些难受。”

    二人曾同朝为官过,不过当时范讽与他并不怎么对付,二人亦无深交。

    只是此事王沿死到临头了,临走能有个人来送行也算是不错了。

    他是陕西转运使,地方最大的官了。可自己捅了天以后,陕西大小官员人人避之如瘟疫。没想到这范讽来了,显然也是为白渠而来。

    “王沿,你疯了!”范讽惊恐的看着他。

    王沿倒是早已不在乎了,他笑道:“白渠交给你了,你身为都水监判事,理应为关中百姓谋福祉。范讽,上书言事,修复白渠!”

    侍卫押着王沿出了衙门,范讽看着他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家仆凑过来:“家主,咱们如何?”

    “先去查看一下白渠,然后回京复命!”范讽从大堂上取过纸笔,在纸上急匆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