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714章

刘备的日常-第714章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且一同入殿。”刘备言道。

    “不可。”嫣妃笑道:“我等皆守在宫门外。待小弟兴犹未尽时,便出声相唤。”

    “如此,也好。”皆是自幼相伴的小姐姐,刘备自不见外。

    安德莉娅为首的函陵宫姬,如花笑靥,为刘备开启宫门。皆是枕边人,多说无益。刘备步入殿中,登二楼寝宫,与二美人相见。

    南港夜泊,月满中天。

    无由来一阵心悸。董太皇倏然惊醒。风中隐约传来笑语欢声,乱耳丝竹。

    “来人。”董太皇无力轻唤。

    “太皇。”榻下答话之人,正是童子申。

    “今夜蓟王又得新妇。当真羡煞旁人。”董太皇似喃喃自语。

    童子申似懂非懂:“不正是太皇赐婚么。”

    “话虽没错。然……”将心比心。董太皇悲从心起,一时黯然神伤:“此来蓟国,终归有负所望。”

    “负何人所望。”童子申随口一问。

    “负……”董太皇终未出口。

    一夜无话。

    得七位小姐姐相助。安素并冯嫽,初婚夜,完璧归蓟,完满落幕。翌日大早,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醴妇。礼不可废。此去西宫一里之遥,二位新妇,却艰难挪步,耗时许久。

    太妃,义太妃,义父,见惯不怪。耐心等候便是。

    蓟王后宫,国色天香。如王妃惊为天人,副伏罗妃风姿无双,七妃朱颜倾国,宋贵人雍容华贵,士贵人知书达礼,马贵人才貌双全,西域诸妃貌美倾城。诸如此类。

    安素之美,竟不在其下。尤其先前,常女扮男装,含苞待放,不露锋芒。岂料“琼蕊苞红一夜开”,“正是玉壶春满”。

    妩媚深藏,一夜绽放。四射艳光,竟令人不敢逼视。

    得新妇如此,太妃自当欢喜。

    “此女不凡。”王傅黄忠言道:“当有大利于王上。”

    二位义太妃亦频频点头:“似有中书令之风。”赵娥女中豪杰,安素亦不逞多让。

    安素、冯嫽,举止得体,自有贵气。他日侍奉蓟王左右,只需珠胎暗结。贵气必为王家所有。便是方士所谓“藏风聚气,吞息吐纳”是也。

    礼毕,新妇再拜而出。被宫人搀扶回殿,各自歇息不提。

    循例,此后一月,乃二人专宠。蓟王夜幸七姬,必有二人之位。此举,乃为密集受孕。一般而言,十拿九稳,无有例外。如马氏、杜氏、邹氏,皆成功受孕。

    亦有例外。

    如一众女仙并鸳鸯十美,蓟王磨砻浸灌,百般宠溺,皆未能受孕。太妃已命华妁,细心诊治。尤其鸳鸯十美,事关三南大局。宜早不宜迟。

    如前所说。董太皇骤失贵子,无可奈何。蓟王便无需避嫌南下。待立冬后,稻作毕。再南下不迟。

    知董太皇卧榻不起,竟难以下船。

    翌日,蓟王沐浴更衣,车驾南港,登船觐见。

    永乐太仆封谞,下船相迎。刘备遂问,何以至此。

    封谞已从一众逐鬼童子口中,得知那日隐秘。遂耳语蓟王。

    听罢,蓟王一声长叹:“不料华云号,竟暗藏机巧。”

    “老奴久在宫中行走,亦不知先帝所赐华云号,竟暗置机关密道。”封谞一声长叹:“眼看贵子被掳,太皇心血,付之东流。焉能不气急伤身。”

    刘备轻轻颔首:“华大夫可来诊治。”

    “昨日已诊,并开药方。蓟王来时,老奴已侍奉太皇,服过汤药。”封谞答曰。

    “可有起色。”刘备遂问。

    “或,稍有起色。”言下之意,药效不显。

    “速去。”蓟王这便言道。

    “喏。”

 1。37 鱼目混珠

    华室门前。

    封谞正欲通报,却被蓟王所止。

    轻移室门,刘备除鞋入内。待蓟王入内,封谞随手掩上,门前恭候不提。

    华云号乃皇后行宫。装饰华美,工艺精良。华室金碧辉煌,氤氲中隐隐一股药香。居中床榻,帷幔低垂。一人横卧,正是董太皇。

    刘备跪坐帘下。屏气凝神,不置一语。

    榻下童子申,曾奉太皇命,与童子兹一同面见蓟王。自然识得。见蓟王正襟危坐,童子亦不敢出声。

    少顷,董太皇悠悠梦醒。

    “来人。”

    童子申,话将出口,又生生咽下。蓟王当面,岂有他说话之地。

    “来人。”董太皇又艰难发声。

    童子申,以头触地,怦然作响。以示榻下有人。

    果然。董太皇闻声转身,正见蓟王当面。

    “太皇万勿轻动。”刘备起身行礼:“臣,不告而入,请太皇恕罪。”

    “蓟王所为何来?”董太皇明知故问。

    “臣,特来解太皇心忧。”刘备答曰。

    “不知蓟王有何神丹妙药。”董太皇不抱奢望。

    “如太皇所知。臣,上巳节时,身中奇术,灵台受创,乃至昏睡不醒。后得巫山神女并王母座下,齐奏昆仑九音,方将臣唤醒。醒时,诸多旧事,便已记起。后又得黄门令左丰密报,方知另有隐情。回忆先前种种,遂知太皇用心良苦。时,太皇与窦太皇指天为誓,扶立贵子为帝。臣本以为,不过是一己之私欲,为与太后相争。今日方知,太皇乃为大汉社稷,心血耗尽。臣,后知后觉,无言以对。”

    刘备一席话,听得董太皇热泪长流。少顷,才哽咽言道:“本以为,孤独终老,至死方休。岂料,王上竟已窥破……”

    “何人是贵子?”刘备轻声问道。

    “申儿。”董太皇哽咽难平。

    “奴婢在。”童子申自榻下答曰。

    “速来拜见。”

    “喏。”

    童子申跪行上前,大礼参拜:“奴婢,拜见王上。”

    “抬起头来。”刘备不置可否。

    “且奉命。”见童子申不敢起身,榻上董太皇急忙催促。

    童子申年纪虽小,然却少年老成。明知贵子已被何后所掠。董太皇欲行鱼目混珠。令自己假扮贵子,行废长立幼。蓟王当面,明以照奸,如何敢抬头冒充!

    然董太皇之命,又如何敢违。天人交战,忐忑难安。不得已,唯有奉命抬头。自下而上,与蓟王四目相对。宛如利箭穿心,又猛然蜷缩在地。

    “少令所言不虚。”刘备终是相信。

    “若非身逢……亦不敢信……”董太皇似耗尽气力,横卧榻上,徒剩喘息。

    “太皇意欲何为。”刘备问道。

    闻此问,董太皇宛如回光返照,竟挣扎坐起:“先帝《起居遗诏》在此,‘贵子’亦在此。王上可愿助一臂之力,废长立幼,三兴汉室。”

    “敢不从命。”刘备再拜起身:“然臣有一肺腑之言,不吐不快。”

    “王上且说来。”董太皇犹受强心一针,心病已愈半。

    “太皇扪心自问,所为何来,又有何求?”刘备目光,清洌无波,慧深如海。

    “自然是……天下权柄!”董太皇嘶声强辩。

    “臣,斗胆。”刘备起身近前,隔帘耳语道:“窃以为,天下权柄,早已在握。”

    “王上,何出此言?”董太皇犹未醒悟。

    刘备遂将一物,送入太皇手心。

    待辨出此物,董太皇浑身巨颤。电光石火间,已幡然醒悟:“王上之意……已尽知。”

    “臣,告退。”刘备趋步退后,跪拜自去。

    从始至终,童子申,云山雾罩,五体投地。不知所以。蓟王退步刹那,腰间玉色一闪。

    似是一卷捆扎玉简。

    伏于头顶暗阁内的黄门死士,运足目力,亦未能辨认。不敢耽搁,遂将消需传回洛阳。船上黄门细作,本是先帝为监何后所设(注①)。先帝崩后,为何后所用,暗监船上一干人等。

    蓟王与董太皇相见内情,翌日已送入西宫长秋殿。

    “究竟是何物,能令董妪起死回生。”细看密报,何后眉头紧蹙。

    “传闻乃是一札玉简。”赵忠言道:“细作亦未能看清。”

    “莫非,便是《起居遗诏》。”何后言道。

    “非也。”赵忠摇头:“自前汉武帝时起,《禁中起居注》,皆竹书记录。历代帝王,相沿成习。本朝亦不例外。且日有所记,耗简极多,断不会是玉质。”

    “莫非,先帝另有诏书,暗授蓟王。”何后眸中厉色,一闪而逝。不恨蓟王,只恨先帝。费尽心机,便是要扶立次子登基!

    “许,便是如此。”赵忠面露凄苦:“本朝诏书,多出帛书。传闻,唯光武洛阳登基时,方用玉简昭告天下。此书,本名‘玉尺’。相传,乃伏羲氏授予大禹。‘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使量度天地。禹即执持此简,以平定水土’。非开朝、封禅等大典,不可用。故从权重而言。竹书(《起居遗诏》)不及帛书(《废帝诏书》),帛书不及玉书。”

    “换言之,若蓟王当真手握此书,必于朕不利。”何后一语中的。

    “太后明见。”赵忠下拜。

    “本以为老而无用,放其归去。不料纵虎归山,追悔莫及。”何后切齿生恨:“为今之计,该当如何。”

    “太后稍安勿躁。”赵忠历经生死两难,老而弥坚:“且看蓟王如何施为。”赵忠之意,乃是以不变应万变。

    “有几成胜算。”何后问道。

    “五五之数。”赵忠伏地答曰。

    何后亦知强人所难,这便一声轻叹:“太仆请起。是朕,有失计较。”

    “老奴不能为主分忧,死罪。”赵忠再拜。

    “起身说话。”何后不疾不徐,不怒自威。

    “喏。”赵忠这才告罪起身。

    “贵子,是真是假。”何后又问。

    “老奴断不可看错。”赵忠侍奉先帝多年,又岂能走眼。

    “如此,童子申,必然是假。”何后一声冷笑:“莫非,董妪当真冒天下之大不韪,行鱼目混珠之计。”

    赵忠斟酌答曰:“俗话说,‘人急烧香,狗急蓦墙’。太后不可不防。”

 1。38 谁人称雄

    蓟王觐见后三日,董太皇移驾西宫增城殿。由华妁施以医药,病情大为好转。

    王宫上下皆松了口气。

    烟花易冷,琉璃易碎。正如此时二宫帝后。

    寻常百姓不知。蓟国君臣,焉能无知。二宫太皇,名为送嫁,实为避难。少帝假扮史道人,暗中联络西州群雄,趁关东大军压境,二戚齐赴试儿礼宴,内外无备时,突施冷箭。将董骠骑,何车骑一并拿下。又以雷霆之势,尽除二人党羽,独揽大权。

    话说,史道人身材五短,其貌不扬,尖嘴猴腮(注①)。正因身材瘦小,故少帝暗中假扮,又借恶臭蛆虫遮掩。往来人等,唯有掩鼻远观,又岂会近前细观。

    这才给了少帝可乘之机。

    话说,在往来探视“史道人”的一干人等中,少帝必然暗中观察许久。最后选定后将军兼领并州牧董卓。

    其人孔武有力,素怀大志。不甘人下,又苦无根基。正可为少帝一用。果不其然,少帝略施小计,便收服一员猛将。再得左中郎将吕布相助,于是里应外合,一蹴而就。

    不得不说。少帝以总角之身,完败权倾朝野之二戚。着实难得。

    两汉四百年,少之又少。

    二宫太皇,心生忌惮,远遁辟祸,亦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只是离时难,归更难。少帝手握八关,掌禁中内外。既已昭告天下,未定归期。恐遥遥无期。

    窦太后孤家寡人,无心大位。自无所谓。

    然董太皇又岂能轻易割舍,这场泼天富贵。尤其为解渎亭侯夫人时,孤苦无依,三餐不继。一朝上洛,风云际会。遂有今时今日之永乐太皇。

    不过小败一场,锉动锐气。焉能投子认输,前程自毁。

    料想,董太皇必不甘心。

    少帝如此想。何后亦如此想。天下有识之士,皆如此想。故无不拭目以待,远遁蓟国的董太皇,又将掀起何等滔天巨浪。

    岂料,自避入西宫增城殿,好比泥牛入海。悄无声息,水花不溅。整日与窦太后,太妃,相伴左右。无话不说,“亲如姐妹”。

    反常则妖。

    唯有静观其变。

    择吉日,蓟王上表,求为前大将军窦武平反。

    表入禁中。少帝遂开朝议。党锢已开,党人遍及朝野。诸如程璜、曹节等,与之相干人等,皆以作古。自无人非议。

    于是少帝,准蓟王表奏,遣使吊祠故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等,枉死党人。并赦免家小及从众,许徒往比景家眷,悉数回归原籍。

    得少帝诏书。

    蓟王遂于百官大朝,请窦太皇入帘后。由学坛祭酒胡腾,并上计令陈奔,亲述当年旧事。三台令胡辅,遂还本名窦辅。陈奔还名陈逸。

    百官无不慨叹。更有人潸然泪下。对主公刘备,更是钦佩到无以复加。

    陈逸、窦辅,皆出蓟王同门。不料竟深藏有如此曲折隐情。话说,时主公不过十里亭侯,竟有如此胆识,收留朝廷要犯。且收入门墙,引为肱股重臣。

    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主义薄云天,气冲霄汉。论天下英雄,无出其右也。

    南宫,玉堂殿。

    得蓟王再上表陈情,备说陈逸、窦辅诸事。少帝久久无语。

    待回魂,这才强打精神,求问太傅杨彪:“蓟王此举,是忠是奸?”

    杨彪早有准备:“‘天地之大德曰生’。臣窃以为,蓟王为大汉存续忠良之后,养人间正气,弘天地仁德。乃大忠也。虽多有隐瞒,却也是时局所迫,故曰‘大忠似奸’。”

    “好一个大忠似奸。”少帝不置可否。转而又问道:“太傅以为,蓟王忠于何人?”

    “忠于大汉,忠于陛下,忠于万千子民。”杨彪答曰。

    少帝面色稍霁:“蓟王心中,朕与万千子民,孰轻孰重?”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杨彪滴水不漏:“陛下与蓟王,同舟共济也。”

    闻前半句,民重君轻,少帝已生不悦。待闻后半句,遂涣然冰释。言下之意,蓟王与陛下,乃是同船共渡之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覆舟,则俱亡矣。

    “太傅字字珠玑。朕,受教。”少帝心悦诚服。

    “臣,不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