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210章

汉明-第210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吴争必须为惠宗后裔,也就是说,吴争在登基之前须先认祖归宗。

    其实陈子龙不是无的放矢,不管吴争身份真假,只要吴争认祖归宗,姓了朱,那么就算吴争是假的,那又如何?

    史上皇帝没有子嗣,过继同宗室子弟继承大位,不是没有。

    所以,只要吴争姓了朱,那归入惠宗名下承嗣,也算是“正朔”了。

    这同样也是朝臣一致附议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形势紧迫,广州三个皇帝无论是谁成了气候,那就形成了南北相争的必然。

    庆泰朝想要占据大义,就得有皇帝,否则名不正言不顺,如何抗衡南面?

    这是朝臣一致附议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还有别的原因,譬如吴争现在权位已经赏无可赏,譬如吴争手中的实力足以掀翻内阁,另起炉灶等等。

    既然势不可挡,不如顺势而为。

    至少还能混个拥立之功不是?

    可群臣的一致意见,却被监国朱媺娖不置可否的态度,给暂时搁置了。

    这不是吴争一口拒绝的原因,而是朱媺娖提出了一个让吴争无法答应的荒诞条件。

    当日朱媺娖退朝之后,留下了马士英。

    君臣进行了一席开门见山的详谈。

    朱媺娖没有隐瞒,将吴争、吴小妹身份对调之事,一五一十地对马士英说了一遍。

    然后问道:“马相一直追随镇国公,说来也不是外人,本宫想问问,你以为,此事可行吗?”

    饶是马士英见惯了宫廷、朝堂诡异之事,也被朱媺娖的话惊得张大了嘴,久久无法合拢。

    朱媺娖的做法何等疯狂、荒谬!

    古有狸猫换太子的传说,可如今李代桃僵,绝不让古人。

    如此一来,就算大明复兴,怕也不是原来那个大明了,连皇帝都不是朱氏后人了,这天下还叫明吗?

    不过屁股决定立场,立场不同,看法就会南辕北辙。

    马士英现在的屁股坐在吴争这边,立场自然就不同了。

 第四百七十三章 荒诞而令人唏嘘

    经过短暂的惊愕,马士英渐渐从震惊中回过神来。

    管它呢,凡是与吴争有益的,那就是与他自己有益的。

    这一思路的确定,让马士英决定顺着朱媺娖的想法走,并对方案拾遗补缺。

    经过君臣二人仔细的斟酌和商议,马士英由另一个方向,对方案进行了修补。

    也正是这,让吴争断然拒绝。

    朱媺娖让马士英带话,让吴争在认祖归宗承继大统之后,册封吴小妹(朱辰妤为皇后),并在宗庙立誓,必须由朱辰妤所出子嗣中遴选太子。

    马士英生性贪婪,但他的大半生确实忠于明室,这也不难理解,魏忠贤一个阉宦,都对边军防务不敢懈怠,都知道大厦将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何况马士英也是正经科举出身。

    所以,只要不对吴争的切身利益造成威胁,马士英更希望明室的延续,或许这是他心中的一个执念。

    当然,他的最初谏言是,由吴争册封吴小妹为皇后,以此来善待宗室后人,也使得此事显得不那么荒谬,当然这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举。

    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被马士英一言点醒的朱媺娖立马就想到了条件的后半部份。

    那就是日后的太子人选,必须从朱辰妤所出子嗣中选出。

    朱媺娖在朝堂之上,听闻群臣一致拥立吴争为帝时,喜忧参半。

    这事,她是始作俑者,可真正到了水到渠成之时,她又后悔了。

    她觉得愧对父皇、历祖历宗的在天之灵,明室竟在她的手中断送了。

    这个想法让她心如刀绞,不得一刻安宁。

    也不难理解,她只是一个不满二十的女子,有这患得患失的情绪,人之常情。

    所以,在被马士英一语点醒之后,朱媺娖立时就想到了这个补救的措施。

    在她看来,只要吴争为帝之后,册封朱辰妤为皇后,立朱辰妤所出为太子,那么血脉在一代之后,又重新会回到宗室。

    也就是说,吴争就是个过渡,只是在乱世之中,替明室复兴出力的权宜之举。

    朱媺娖知道,吴争一旦登基,此生自己与吴争之间无缘,那么吴小妹就是唯一的选择。

    而这一点,也得到了马士英的赞同。

    在马士英看来,这确实是个皆大欢喜、共同获益的妙计。

    于是,君臣一拍即合,朱媺娖谕令马士英来丹徒,明为犒军,实为试探吴争的意思。

    可不想,吴争断然当面厉声喝斥马士英道:“马士英,我收留你,让你居庙堂之高,不是让你来谋算我的。这天下我就算要取,也用不着费这么龌龊心思,大可以真刀真枪,从鞑子手里抢来就是,还需要你等君臣合谋,来算计老子吗?”

    马士英是一头雾水,他怎么也想不到吴争对此事的反应这么大。

    在他看来,这是桩千载难逢的好事啊,吴争得偿所愿,公主了了一个心结,明室后继有人,多好啊?

    可见吴争如此动怒,马士英不得不屈膝跪下请罪。

    一个阁臣向人下跪,这种咄咄怪事也就只有这种乱世才能见到了。

    吴争此时不避不让,冷冷地看着马士英,直看得马士英冷汗透背,他急忙解释道:“主公,这事马某真无一点私念,只是考虑主公与明室之间共存,仅此而已,望主公明察。”

    吴争总算是开口了,“一个谎言,需要一百个谎言去掩盖,而且此事所知之人已经不下十人,你以为瞒得住?”

    马士英闻听,霍地抬头道:“那就……杀。”

    杀人灭口,以绝后患?

    吴争被这话气笑了,“杀谁?你吗?”

    马士英是真怕了,他吓得簌簌发抖。

    “别装了!”吴争厉声道,“这一套,在我面前不好使。”

    立竿见影,马士英不抖了,尴尬地回道:“主公是宽仁之人,自然是不会行此阴毒之事。”

    吴争被这一句闷得气不打一处来,敢情这老贼是先防患于未然,拿话堵自己呢。

    “就算此事瞒得住,你可以知道,一旦认祖归宗之后,我将一生受制于人,朱氏宗亲百万之众,虽说经此乱世,被害者已有八、九成,可就算九成,在各地的朱氏宗亲,也将十万计,到时朱氏宗亲纷纷而至,要求朝廷封赏,占据高位,侵吞国帑,盘剥百姓,这天下还得重演眼下一幕,到时如何应对?”

    马士英连连应声道:“主公慧眼如炬、深谋远虑,属下谋事不周,还望主公见谅。”

    吴争没好气地喝道:“起来吧,随我回京。”

    ……。

    回到应天府时,清廷使团已经到了。

    与上次和谈不同,吴争不在谈判之列。

    这次是首辅陈子龙亲自挂帅,副都御史王翊,给事中董志宁为辅与清廷谈判。

    让吴争欣慰的是,从洪承畴口中得知,钱肃典还活着,仪真尚有数百将士幸存。

    钱翘恭更是钱家、国公府两处来回跑,甚至拖着钱瑾萱一起,恳求吴争务必救回叔叔钱肃典。

    吴争应是应了下来,可一时也想不到好办法。

    其实包括钱翘恭,所有人都明白,洪承畴一到就明言钱肃典及数百明军都活着,那就是展示手中筹码,庆泰朝如果先提,要接下来,洪承畴就要锤子大开口了。

    可真要是以镇江城相挟,庆泰朝答应不答应?若不答应,那就寒了全军将士之心,若答应,那此役阵亡的数万将士在天之灵寒不寒心?

    这是举朝上下都非常为难之事。

    吴争特意为此事去见了陈子龙。

    “敢问首辅,清使团可有提出返还仪真明军之事?”

    陈子龙摇摇头道:“他们如何会提?眼下议的,还只是此役的过错方是谁。”

    说来也怪,双方之前是有停战协议的,可打了这么一场大规模的战役,牵涉三个方向,四处战场,十几万大军。

    而现在,双方坐在一起,却在相互争执,是谁先破坏了停战协议,这倒象是隔壁邻居发生争吵干了一架,然后相互争执是谁先挑衅一样。

    让人不禁莞尔失笑。

 第四百七十四章 劫富济贫之说

    陈子龙发愁道:“据洪承畴讲,清廷已经调集八万精锐从顺天府南下,此时已经到达徐州。”

    吴争一惊,遂请陈子龙派人取来地图,看到一半,突然哑然失笑。

    陈子龙一怔,问道:“镇国公缘何发笑?”

    “首辅可曾证实过徐州有八万清军进驻?”

    “证实过,确有大队清军进驻徐州。”

    吴争点点头道:“那应该是真事了。”

    陈子龙更不解,“那镇国公为何笑?”

    看着这个名声在外的大鸿儒,这个文人一飞冲天,成了当朝首辅,可履历不够啊,才能是有可经验不足,被洪承畴摆布于方寸之间。

    吴争只能解释道:“徐州至长江一线,最多三日的行军路程,若急行军,两日必至。且通道不下三条,为何清军不南下,而要派使团与我朝谈判停战?”

    陈子龙皱眉道:“这不难理解,清廷三个战场同时开战,就算再强悍,兵力也捉襟见肘,与其三面僵持,不如先搁置一方,集中力量平定福建、广东和西北。”

    “不错。”吴争点点头道,“可如果易地而处,换作是我,八万清军已经兵至徐州,何不直击应天府,仗打到这份上,我朝军力已经力竭,想来对清廷不是秘密吧?”

    陈子龙似有所悟,可依旧摇头道:“这倒未必,本相之前已经在应天府征召三万新军,应天府兵力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虽说镇国公麾下为收复镇江也多有折损,但杭州方向主力还存,清军想以八万援兵南下,恐怕不易吧?”

    吴争苦笑,隔行如隔山,此言真不谬。

    战争如果真是比兵力多少,那就简单了。

    吴争只能解释道:“我在杭州、绍兴两府主力尚在,确实没错,可那是需要应对福建清军突然回击的,且江西、安徽清军对浙东虎视眈眈,不得不防,能抽调的最多不过一万人。而首辅所征新军,守城尚可,野战……说句不客气的,与身经百战的清军精锐交战,那就是枉顾人命。”

    陈子龙面色不虞,不过强忍下来,在他看来,毕竟吴争将来登基为帝,总得给他留点面子。

    吴争却不管不顾道:“清军之所以至徐州驻足,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因为他们打不动了,没力气打下去了。”

    陈子龙摇头道:“未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廷再怎么兵力捉襟见肘,那也比我朝有实力。”

    吴争真的是有些惊愕了,这些文人一边慷慨激昂地誓言北伐,一边却视清廷为庞然大物不可击败,这截然相反的两种心思、情绪合二为一,让吴争说不出话来。

    吴争是真的不明白,这种矛盾的心理,实际上很正常。

    吴争不再劝说,也不再绕圈子,直截了当的说出了来意,“我想把仪真的明军换回来。”

    陈子龙慢慢收敛起脸上的情绪,默默地看着吴争。

    吴争也注视着他。

    好半晌,陈子龙开口道:“你可知道,换回仪真数百幸存者,那得用数万明军将士用生命换来的战果去换?洪承畴正等着我开口呢!”

    “我知道。”吴争平静地说道,“正因为如此,我才来与首辅商量此事。”

    陈子龙突然就暴发了,他激动道:“和我商量有什么用,你该去与洪承畴商量。”

    吴争依旧平静,“我和洪承畴商量不着,你是庆泰朝首辅,且主持此次谈判,我不找你,找谁?”

    陈子龙激愤道:“知道洪承畴想要什么吗?”

    “请首辅赐教。”

    “他给出了两条路,一是继续维持停战协议,恢复战前原状。”

    吴争嗤声道:“第二条呢?”

    “举朝……降。”

    吴争愣住了,这天下真有如此不要脸的,知道什么叫自知之明吗?

    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竟然想从谈判桌上得到。

    而吴争更惊讶的是,象陈子龙这般人物,竟会为了洪承畴不可理喻的要求而纠结。

    “首辅就没有想过,这些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吗?”

    “本相怎会不知,就算应天府战至仅剩陈某一个人,我也不会答应这种无理要求。”

    吴争更奇怪了,“既然首辅有如此决心,直接拒绝洪承畴不就成了,何须烦恼?”

    陈子龙怔怔地看着吴争,苦笑道:“你……你糊涂啊。”

    吴争是真的不解,自己糊涂啥了?

    陈子龙道:“从绍兴府失守,朝廷转进平岗山,再复归应天府,满朝文武百官已经有半年多没有领到俸禄,而应天府百姓重新南冠,正须安抚,之前新征三万新军,还是陈某腆着脸,求助于城中富商、巨贾才筹措了银子……。镇国公啊,不要再打了,再打……不要清军,朝堂就乱了。”

    吴争沉默了一会,突然道:“首辅所虑之事,吴争不是没有想过,可正值国难当头,我朝官员自当同心协力,共渡时艰才对。将道理与他们说清楚,想来没有人会因此而心生怨怼。”

    陈子龙喟叹道:“陈某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以为世人皆与陈某一样,一心以光复宗庙、收复河山为己任。可真坐上了这个位置,才明白……哎,举步维艰哪。”

    吴争蹩眉道:“朝廷真窘迫至此了?”

    陈子龙苦笑道:“马士英执掌户部,他是镇国公的人,镇国公不妨问问就是。”

    吴争信了,想了想道:“既然如此,首辅何不效仿吴争在杭州、苏州之举,向城中富户筹措资金?清廷占了两年应天府,想来投靠清廷的富户绝不会少。”

    陈子龙惊愕地张大了嘴巴,就象见了鬼似的,“这不是劫掠百姓吗?”

    “他们能算是百姓吗?……不过也是,毕竟是京城嘛,吃相不能太难看,这样,以户部名义出凭据,向富商、巨贾暂借银子,等国库有结余之时,再还给他们就是了。”

    陈子龙嘴巴张得怕是口水都快滴下来了,他突然发现,面前这个少年或许真不适合登基为帝。

    自己一时冲动,在朝堂之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