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209章

汉明-第209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不及烧毁另外六条战船,他们就迅速驾船逃往北岸。

    这场夜战,就这么结束了。

    看着还昏睡不醒的钱翘恭,吴争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可从钱肃范、钱肃遴的口中得知,仪真还有数千将士在面临明日最后一战,吴争的心又揪了起来。

    做出一个让他们送死的决定不容易,在咫尺之间,目睹这些将士全体殉国那就更难以心安了。

    倒不是吴争虚情假意,而是吴争其实对自己也是这么狠的。

    收拾破碎山河,没有想象中那般容易,不死人的事,那是妄想,鞑子不会甘心就戮,任何胜利都得用人命换来。

    镇江、丹阳、丹徒三地,阵亡的将士不会比仪真少,这一切都是应当的,刀枪无眼,没有什么可怨天尤人的。

    可吴争知道,如果钱翘恭死于这场战役,那他将永远无法面对钱肃乐……还有钱瑾萱。

    任何人都可以将钱翘恭送进这场死局,唯独他不能。

    可偏偏就是他去做了。

    谁让庆泰朝没有多余的军队呢。

    钱翘恭醒了,他错愕地看着面前的吴争、钱肃范、钱肃遴,他迅速起身冲向门口,看着已经将亮的天空,钱翘恭疯狂地嘶吼着,往外冲。

    钱肃范、钱肃遴拦不住,没有人能拦得住。

    吴争拦了,也不能,换来的是钱翘恭使劲全身力气的一拳头。

    这一拳让吴争整个左脸肿了三天。

    可吴争很“受用”,他认为这是他该得的,甚至希望钱翘恭能多给他两拳。

    可显然钱翘恭的注意力不在吴争身上,他要去岸边,他要过江。

    吴争、钱肃范、钱肃遴、夏完淳等人追着钱翘恭到了江边。

    昨夜被打死的数百清军尸体还没被清理,清军留下的战船还没被收拢。

    钱翘恭跳上一条船,大喝道:“来几个人,载我过江。”

    钱肃范、钱肃遴冲上去制止,被钱翘恭拳打脚踢招呼。

    二人还要再劝,这时吴争开口了,“别拦他,让他去!”

    吴争的话让所有人安静下来,除了钱翘恭。

    钱翘恭嘶吼道:“吴争,让水手来驾船。”

    吴争沉默地一挥手,十几个水手上船。

    夏完淳急了,急迈步上前阻拦道:“吴争,这时让他回去,只有死路一条……。”

    吴争摇摇头道,“随他去。”

    说完,吴争一撩衣襟,竟窜上船去,与钱翘恭相对,然后缓缓坐了在甲板上。

    钱翘恭饶是愤怒,也为之一愕。

    “你要去,我陪你!”吴争平静地说道。

    这下不仅是夏完淳,连钱肃范、钱肃遴也惊慌起来了。

    夏完淳急道:“吴争,你也发疯了吗?此去必死无疑!”

    吴争平静地说道:“这是我欠二万将士的,得还!丹所有徒军队由你接手。”

    夏完淳突然急步冲前,也窜上船去,一屁股坐了下来,就坐在吴争身边,冲着钱翘恭大吼道:“好,我也陪你去。”

    钱翘恭发疯般地喝道:“吴争,别逼我!”

    吴争摇摇头道:“我不逼你,收复镇江,是忠,与你同去,是义,二万多条人命,我得还,和你无关。”

    钱肃范、钱肃遴在船边单膝跪倒,泣喝道:“镇国公三思……翘恭,若镇国公有不测,你将是我朝罪人,你想让九弟白死吗?你想让仪真二万多将士的功劳因你而化为灰烬吗?”

    钱翘恭为之一闷,他怔怔地看着吴争,吴争平静对视。

    “吴争,你该死!”钱翘恭睁着血红的眼大骂道,“是你,害死了这么多人,你就是个刽子手!”

    吴争一脸平静,默默地听着。

 第四百七十一章 继续和谈

    夏完淳却一跃而起,一把拽住钱翘恭的胸襟道:“你可知道,这两日在丹阳、镇江、丹徒三地,我们死了多少人?我一万建阳卫,丹徒一战,就伤亡近七千人。镇国公麾下五千骑兵、三千多新兵,八千多人,如今仅存不足四千人。你倒是可以一死了之,可你有想过吗,在场之人乃至丹徒城中仅存不足七千的将士,就你一人悲伤、心痛吗?”

    夏完淳的厉声质问,让钱翘恭脸色由青转红,再转为白。

    怔立了半晌之后,他缓缓软倒下来,双膝跪在船头,面对着仪真方向,“咚咚”地磕头,“九叔,侄儿无能……侄儿不能陪你共赴黄泉,也救不了你……。”

    所有人闻听,无不落泪。

    吴争起身,走到钱翘恭身边道:“还去吗?若不去,我就下船了。我叔死在嘉定时,我不象你这样,我只是觉得,留着这股子血气,多杀几个鞑子才是正事。”

    说完,吴争转身头也不回地离开,准备下船。

    突然背后传来夏完淳一声惊呼,吴争心里轻轻一叹。

    接着后背就挨了重重的一拳,然后一脚,再然后就听到钱翘恭厉声大喝,“吴争,我打死你!”

    再然后,吴争就不知道了。

    ……。

    钱肃典没有死,倒不是他临阵降了。

    而是洪承畴到了。

    其实洪承畴率使团到仪真时,仪真城已经被清军攻破。

    经过半天血腥的巷战之后,钱肃典身中一箭,身边仅剩下数十人,被数百清军所围。

    各自为战的明军残部散落在大街小巷,已经构不成对清军大的威胁了。

    被歼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如果真要杀了钱肃典,其实对清军来说,只是弯弓一箭的事,易如反掌。

    庆泰朝也无法追责,毕竟这是两国交战嘛。

    可洪承畴坚决地阻止了吴三桂,倒不是因为洪承畴心中留着香火情,象他这样的清廷走狗,哪还会对明军有香火情?

    洪承畴只是认为,留钱肃典活着,那就是与庆泰朝谈判非常有利的筹码,甚至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于清军将士心中的愤怒,这不是他需要考虑的。

    洪承畴下令,将城中明军逼向城西角,然后重兵围了起来,然后让吴三桂派使者渡江,向庆泰朝重提停战议和之事。

    被围困在城西角的钱肃典清点之后,发现身边明军,仅八百三十一人,几乎人人带伤。

    将士们死里逃生庆幸之余,想起殉国的二万同袍,无不落泪,可有一样,他们目光依旧坚定,哪怕钱肃典此时一声令下,他们绝对毫不犹豫地冲出去与鞑子拼命。

    ……。

    吴三桂很惊讶,清廷竟会吃这么一个哑巴亏之后,还想与庆泰朝言和。

    要知道,江北清军的伤亡,都庆泰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重要的是镇江城的失守,让清军失去了南下的跳板。

    可吴三桂默念一想,也就明白了,身居高位多年,这点政治敏感还是有的。

    洪承畴的到来,让他意识到清廷风向开始转变。

    或许要改变多尔衮的铁血霹雳手段,改为“怀柔”了。

    想想也是,毕竟满清人口不多,想统治这么多汉人,还是必须要依靠汉人。

    真要将全天下汉人逼急了,怎么统治?

    这与洪承畴之前数次上疏的意见相符,而此时洪承畴出使江南,自然是洪承畴在朝堂上占了上风。

    而多尔衮向来与洪承畴不对付,那么可想而知,皇帝是站在洪承畴这边的。

    这个想法让吴三桂感觉机会来了,他心中对多尔衮有着强烈的怨恨,如果不是多尔衮出尔反尔,他吴三桂何至如此境地?

    之前对多尔衮惟命是从,那是不得已,如今吴三桂决定,向洪承畴靠拢,从而得到小皇帝的青睐,以换得重新单独领兵的权力。

    吴三桂专程设宴款待洪承畴。

    洪承畴哪会不领会到吴三桂的用意?

    可洪承畴知道,朝中降臣们聚集得再多,绳拧得再紧,真正的话语权还得依靠在外领兵的将军,而领兵的将军需要朝堂的代言人,于是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皆大欢喜,不要言语,建立攻守同盟,双方心知肚明。

    至于清军伤亡和损失,对于二人而言,根本不放在眼里,二人的想法雷同——关我屁事?

    ……。

    人的忍耐度其实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对庆泰朝那些养尊处优的文臣来说。

    毕竟大明亡的速度太快,他们还没有真正尝到什么叫艰苦抗战的滋味。

    他们满口的大义,可真正落实到他们身上,那就两说了。

    倒不是说庆泰朝文臣想投清,这一点肯定是不会的。

    可问题是庆泰朝实力薄弱,这一战从开始到现在,仅打了半个月,可朝廷的消耗已经见底,说国库里跑老鼠,一点儿都不夸张。

    三万新军那是全靠陈子龙等人嘴皮子一突噜,“化缘”来的。

    朝廷现在连俸禄都发不出来,这种情况很可能要维持到夏粮征上赋税之后。

    虽说文臣们一般都家底厚实,可真让他们半来年不领俸禄,那压力还是很大的。

    所以,从镇江城光复之后,不少人已经在“呐喊”停战,在他们看来,守住这“半壁江山”那已经是足可泰山封禅的巨大胜利了。

    此时清廷出使议和,正好契合了这部分人的心意,可谓一拍即合。

    就连一直呐喊光复河山、打过江去的陈子龙也不例外,不过与那些人不同的是,陈子龙是真正感觉到这仗不应该再打下去了,再打下去,不用清军南下,朝廷自己就垮了。

    官员俸禄、士兵粮饷、赈济百姓、修缮建筑,哪样不要钱?

    先不说这些,就说这一仗打到现在,镇江府光复,仪真那二万多为国捐躯的将士,数万人的抚恤,得多少银子?

    想想这些,身为首辅的陈子龙就已经一头官司了。

    所谓不当家不知柴木油盐贵,只有不在其位之人,才能在街上激昂狂呼,打过江去。

    不仅是陈子龙,张煌言也赞成暂时停战,连不知兄弟、独子生死的钱乐肃都同意停战。

    那么内阁五人就有三人同意了,议和,列入了庆泰朝议程。

 第四百七十二章 朱媺娖提了个条件

    闻听朝廷下诏,与清廷停战议和,丹徒明军将士一片激愤。

    吴争也感觉心累,但,他能够理解朝廷和内阁诸臣的无奈。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庆泰朝根基太弱了,弱到风一吹就会散架。

    所谓九府之地(现在加上绍兴府是十府了),除去吴争三府(加上绍兴府是四府),王之仁三府,朝廷真正能掌控赋税的只有三府,而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要让朝廷继续支持与清军来一场大战,那真勉为其难了。

    吴争知道这样不对,但如果让自己拱手让出四府赋税,那吴争还真不放心。

    这个世道,只有握在自己手中的才是自己的。

    授人以柄,这种只有君子做的事,吴争办不到,甚至对于还未决定归属的绍兴府,吴争都决定当仁不让了。

    就更不用说另外三府了。

    所以吴争能理解朝廷的决定。

    在吴争的安抚下,将士们开始平静下来。

    可夏完淳与别的将领不同,他有见识有才华,他能一针见血地看清问题本质,他忧虑地看着吴争问道:“这次停战的最后获利者,会是我朝吗?”

    是啊,庆泰朝区区十府之地,大半个江苏加上小半个浙江,这样的地盘,与掌握大半个华夏的清廷相比,时间并不站在庆泰朝一边。

    大家同时发展,可土地和人口相差太大,怎么比?

    吴争对此的解释是,“清廷所说占领的土地和治下人口是我朝十多倍,可其所承担的压力也是我朝的十几倍,乃至更多,因为这片土地上的明人会反抗,清廷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遏制,同时,虽说清廷所占土地大于我朝,但我朝十府之地商业发达、人口集中,不象北方贫苦。最重要的是,我朝可以做到君臣上下同心,而清廷则需要面对占据半数之多降臣的反正,如此比较下来,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夏完淳被说服,可吴争自己心里却在叹气,庆泰朝真能做到上下同心吗?

    这两天一直沉默寡言的钱翘恭却想得不一样,如果和谈,那叔叔或许还有救。

    虽然叔叔此时不知生死,但有希望总比没希望强……能迎回遗体,让他葬于祖坟。

    钱翘恭急道:“吴争,带我回应天府,问问我叔和将士们可有生还者?”

    吴争默默地看着钱翘恭不语。

    原本以钱翘恭的聪明,自然是不会问出这个问题的。

    可当局者迷,再聪明的人,关心则乱。

    边上夏完淳叹气道:“翘恭,你怎么就不明白,仪真被清军合围日久,若非吴三桂久攻不下,围三撅一,无意拼个你死我活,怕是你也不可能突出来……以令叔的忠勇,他连撤退都不愿意,又怎会……哎。”

    夏完淳是不忍心说明白,但他言下之意,钱翘恭又怎会听不明白?

    叔叔不肯撤,决意为南岸多牵制清军一日,已经存在死志,怎会落入清军之手?而他不降,清军又怎肯轻易放过他?

    如果真是受伤被清军俘虏,那……那还不如殉国来得干净。

    是,交换俘虏古来有之,可这交换,得以多少将士的生命换来的战果去交换啊,叔叔又怎会舍得朝廷这样做呢?真如果这样,怕叔叔真活着,也会自尽以明志的。

    想到这,钱翘恭热泪盈眶。

    吴争突然开口道:“我带你去应天府。”

    不仅夏完淳不解,钱翘恭也愣了。

    “只要令叔还活着,就算拿我去换,我也绝不推辞!”吴争平静地说道。

    ……。

    就在吴争向夏完淳交待好防务,要出发去应天府的时候。

    马士英亲自赶到丹徒,面见吴争。

    他的来意非常复杂。

    但仅一点,就让吴争万分惊愕。

    登基?!

    是,吴争与马士英私下早订有目标,终极目标就是登基为帝,可显然,现在是不恰当的。

    十府之地的皇帝?

    还不如一个巡抚更合适吧?

    而当马士英说出另一番话时,吴争立刻断然拒绝!

    当日陈子龙在殿上倡议拥立吴争,得到除钱肃乐之外,所有朝臣的一致拥护。

    可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吴争必须为惠宗后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