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334章

汉明-第334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争的手在颤抖,他摆摆手道:“兵书留下,我要闭门思忖三日,谁都不许来打扰……小安子,安排戚家人食宿,待三日后再作定夺。”

    ……。

    不得不说,这两套书给了吴争极大的信心。

    不完全是兵书中所涉及的练兵和治军的方法、经验,火器的制造和使用,对吴争有颠覆性的改观。

    而是它给了吴争信心。

    吴争此次回杭州,本就有编练新军,改善火枪兵火力和自卫武器的心愿。

    只是心中所想的,也仅仅是进行改良和整训。

    是,吴争后世对军事,特别武器的认识,几乎可以颠覆这个时代,但也仅仅是认知。

    因为就算知道人类能在几百年后造出原子弹,也无法在这个时代造出来。

    就算知道后膛枪可以主宰整个未来战场,也无法在没有雷汞出现的情况下,用撞击去引燃前膛枪管中的黑火药。

    超前研发或许能行得通,但这牵扯到的是无数的工艺,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关键的是,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有吴争最缺少的——时间。

    鞑子已经完成对福建、广东的占领,西北大西军残部已经退向四川,永历朝已经边打边撤,向云南方向转进……。

    最多两年,不超过三年,清廷就能将主力调转头来,对付这仅十三府之地的义兴朝。

    所以,吴争只有利用既有的武器和人力,进行最大限度的改良,而不是莫名其妙地投入巨量人力、财力去搞研发。

    任何一件新兵器的诞生,是需要研发、试制、实战改良、然后定型量产、再改良,直到成熟。

    这太耗费时间了,事实上,对最后真正使用它的士兵而言,一杆威力巨大的火枪,很多时候远不如一把用得趁手的钢刀。

    这就是现实。

    所以,吴争此次回来的目的,就是将火枪兵进行重新训练,训练他们真正地掌握火枪射击和射击后与敌进行白刃战,同时,研发装备技术瓶颈不高的手雷(木柄手榴弹),以完成刺刀搏杀、投弹、火枪射击、火炮支援,就近中远的火力投掷。

    从而提高火力的输出能力。

    但现在,受这两部兵书的启发和帮助,吴争想要的更多了。

    因为许多东西在兵书上已经可以找到,并且有着图样甚至尺寸的标注。

    这些武器已经可以在七、八十年前的嘉靖朝就能被制造出来。

    只是朝廷没有真正去继续研发和使用它,被埋没罢了。

    譬如地雷、譬如水雷、譬如被戚道昆仿制改良出来的十三管连发铳,甚至还有让吴争目瞪口呆的“火龙出水”,这是二级火箭的雏形,用纸糊筒外绑第一级火箭,龙口内有第二级火箭,射出后加大射程击中敌方船舰,用于水上攻击,射程可以达到三至四里。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只有从这两套书里,吴争才感受到前人智慧的无比强大。

    强大到让后人只能拾人牙惠的地步。

    吴争开始整理自己的计划,他决定以书中的兵器雏形,来研发更新兵器。

    同时,有了组建类似后世军队雏形的打算。

    方法、手段,会过时,但思想不会过时,就象孙子兵法,直到千年之后,依旧被军事家所推崇。

    兵书中的训练方法,确实很多都不适合了,但其中的奖惩制度、练行伍、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配合等等方法,值得借鉴,甚至可以照搬。

    ……。

    三日期满。

    吴争出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召见戚道昆。

    “戚大叔对兵书中所记载火器的制造有多大把握?”

    戚道昆答道:“小民在这二十年中,全都一一仿制过。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小民可以为王爷全部仿制出来。”

    吴争摇摇头道:“倒不必全都仿制,本王只要其中三样。”

    摊开所画的图纸,吴争道:“第一样,地雷。分触线雷和踩踏雷,大叔三日前演练的应该是踩踏雷吧?”

    “是。”戚道昆目光被吴争所画的图纸吸引。

    “第二样,投掷手雷。这些在大叔手中制造应该不难。但第三样,恐怕需要大叔动动脑筋了。”

 第七百五十三章 黄道周的责问

    吴争另外摊开一张图道:“这是按兵书中记载的虎蹲炮所改良的图纸……。”

    吴争开始向戚道昆讲述这门小炮的构思。

    这是一种迫击炮的雏形,击发方式更象是掷弹筒,但也不完全一样。

    这是以机簧配合底火,以燧发枪方式,投射的小炮。

    将前面手雷引燃后,投入炮筒,再以炮筒中的机簧和底火引爆,将手雷投射出去。

    关键点在于,手雷的延时和炮筒底火的配合。

    这需要一些技术,但应该不难。

    在吴争的讲述过程中,戚道昆也在不断地提建议和询问。

    这让吴争有了信心,他对戚道昆道:“本王为增设一个军工坊,由你主事,人力、物力、财力皆有大将军府提供,专事制造这三件火器,你可愿意?”

    戚道昆大喜道:“愿为王爷效力。”

    “多久能出样品?”

    戚道昆稍一思忖,答道:“两月。”

    吴争摇摇头道:“一个月出样品,三个月出成品。如果没有意外,明年开春时,就须进入小批量生产。”

    戚道昆迟疑道:“按兵书中所载,虎蹲炮炮管分木制箍管、铁制箍管两种,因管壁薄,故制造很快,可王爷要改成钢铁管,这恐怕需要不少日子……。”

    吴争道:“府库中有各种废弃的铁、铜火炮,可取合适者选用,试制时就不必费心再重铸炮管了。”

    戚道昆于是应道:“是。不过要按王爷规定的日子,单就依靠小民手下的族人,恐怕人手不够。”

    吴争笑了笑,回头对熊当霖、张国维、莫执念道:“半个月之内,参照前军工坊的规模,在军工坊边上再造一个军工坊……前者为甲坊,这坊就称为乙坊吧。同时,以大将军府名义,向各州府、各县颁布招贤令……。”

    这是大将军府第一次颁布招贤令,让人惊讶的是,这不是一道征辟“才子、贤达”的招贤令,而是向天下征辟匠人的招贤令。

    招贤令开出的价码也确实诱人,每月十至二十两不等。

    就以每月十两算,也是北伐军士兵五个月的饷银,而北伐军士兵的月饷已经是明军的一倍。

    这种重酬引得六府之地,不,是义兴朝十三府之地,乃至义兴朝周边的各州府匠人闻讯者,纷纷蜂涌而至。

    ……。

    黄道周来了。

    他带着他的几个往日同僚、弟子、狱友,从绍兴府而来。

    吴争对黄道周是敬佩的,其实吴争对所有抗清的人,都持敬佩之念,哪怕陈子龙一直与自己为敌,可吴争从没有真正怪责于他,甚至在陈子龙危亡之时,也愿意出手相救。

    这是一种理念,虽然被人效仿的效果,真的很差,但吴争在坚持,他始终认为,汉人终将真正地团结起来,与满清一战。

    吴争设宴款待黄道周等人。

    可不想,宴席间,黄道周的第一句话,就非常直接。

    “会稽郡王,老夫携众前来,只有一件事。我朝亡于多铎之手,吾皇被俘,至今生死不明。”黄道周沉声道,“老夫有心率同僚,为郡王效力,以竟北伐大业。当然,如果会稽郡王嫌弃我等不足以辅佐郡王,老夫将携同僚往西南去,投效永历朝。”

    吴争及张国维等人惊讶起来。

    黄道周等人在宁波府被吴争所救,效力吴争以作报答这在情理之中,毕竟隆武朝亡了嘛。

    可要去投奔永历朝,先不说山高路远,沿途都是清军占领,就以黄道周曾经是隆武朝首辅的履历而言,与永历朝也不对付啊,说敌人有些过份,说相看生憎那绝不夸张。

    吴争想了想,看着黄道周道:“黄大人且莫着急,这事待宴后再商议不迟。”

    不想,黄道周扫了一眼在座诸人,然后嗤笑道:“国破家亡之日,汝等却在推杯换盏,恕黄某无法苟同。会稽郡王就对黄某说一声,是允还是不允,允,黄某等就留下,不允,黄某等就此告辞。”

    这态度确实过了,大将军府诸公个个脸色不虞,就连一向老好人的张国维,也不禁皱眉道:“王爷设宴,我等作陪,是为了款待汝等,可幼玄先生却以此来指责王爷和诸公,幼玄先生此话过分了。”

    黄道周哼道:“吾皇节衣缩食,黄某与同僚毁家业筹资募兵,可不是为了今日来王府受款待的,这一席面,想来多少也得数十两银子吧,这数十两,可募十人,且能配备长枪、钢刀,可杀敌、可卫家园,可眼下却就是一顿酒宴。黄某所言,何来过分?”

    吴争心里无数草原神兽飞驰而过,敢情,款待出错来了。

    吴争这几年经手金银何止千万之数,可真说要自己奢侈,还真谈不上,不,从没有过。

    出战时和将士们同锅而食。

    平日里也就与官员们在府内相就。

    偶尔有闲之时,陪家人吃顿饭,其余时间都去张国维、张煌言家中蹭饭。

    王府之中,厨子仅二人,而吴争一年之中,在王府吃饭的时间,屈指可数。

    所以,被黄道周如此指责,不用说吴争本人,就连诸官员都非常愤怒。

    吴争起身道:“张公、玄著兄且相陪诸位进食,黄大人且随王爷来。”

    吴争带着黄道周去了书房。

    “坐。”吴争没有客气,坐下后指着边上椅子对黄道周道。

    黄道周也不客气,直接一屁股坐下了。

    但眼睛直视吴争,倒象是有仇一般。

    吴争沉吟了一回道:“黄大人对本王有怨言?”

    黄道周嗤声道:“黄某怎敢对会稽郡王有怨怼之意。只怪黄某没有郡王那般能为,上不能为君分忧,下不能守护黎民,中,愧对同僚而已。”

    吴争是听出来了,这怨气真不小。

    想了想,吴争大概是猜到了一些,“黄大人是在怪本王没有派兵增援隆武?”

    这话是一矢中的了。

    黄道周立时激愤道:“郡王手掌大军,可击破江防直至泰州,可击败清军,甚至斩杀敌酋多铎,却不派一兵一卒增援广东,致我朝覆亡,吾皇被俘,难道郡王心中除了义兴朝,就不念及同为大明遗臣之香火情份吗?”

 第七百五十四章 心扉未开何谈坦诚

    吴争道:“黄大人这话过了,本王之前率军渡海增援过隆武,也派张名振留下助隆武朝守福州,可接下去发生了什么,黄大人心里明白。隆武与清军议和,主动撤出福建,前往广东,于是,一省之地三个皇帝,相互攻诋,这种乱象,岂能不为清军所乘?就算本王继续派兵增援,敢问黄大人,是助隆武还是绍武,亦或是永历?”

    黄道周为之一噎,他反驳道:“与清军谈判,是为时所迫,若非如此,在郑家和清军的合围下,我朝岂能守得住福州?汝等不也与清军苟和,南北相安了吗?”

    吴争叹道:“这能一样吗,我的黄大人?隆武在福州,南面没有敌人,可义兴朝,南、北、西三面皆敌。此次议和,本王也是赞同的,四年了,江南一直战火不断,且无后方,每府都是前线战场。这样继续下去,必会耗尽这几府之地的人口、流尽最后一滴血,然对战事无任何助益。只有养精蓄锐,方可完成大业,这一点,黄大人应该能想得明白。况且,此次停战议和,我朝是占了便宜的,本王杀多铎、占靖江,清廷却是失地丧师,和谈,我朝不亏。”

    黄道周慢慢收敛起情绪,他喟叹道:“道理,老夫都懂,可眼看着大明朝的忠臣良将,一个个地殒落,老夫……老夫这心中……痛啊!”

    其声之悲,直揪人心。

    黄道周泣道:“陛下是个明君……。”

    吴争突然开口打断道:“如果仅仅是不降清,如果仅仅是节俭自守,就可以称之为明君,那黄大人对明君的标准就定得太低了。这世上,恐怕除了傻子蠢人,才会将自家的家当,拱手让人,这与是不是明君无关吧。”

    黄道周一怔,愣愣地看着吴争,吴争的话颠覆了他的认知。

    这是啥人啊?

    为人臣者,但凡开口皆先言君王圣明,这不是礼节吗?

    哪有如此较真的?

    可吴争却毫不自觉,他继续道:“大厦将倾之时,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谁不合适就被淘汰出局,这不必怨天尤人。为今之势,只有能延揽天下英才于麾下者,方可为天下共主,隆武帝显然不合适。”

    黄道周目瞪口呆起来,吴争的“无状”远甚于他的想象。

    吴争却不依不饶道:“三帝并立,若隆武有能为,则压服之,若不能,则连纵,再不能,则退位让贤,以求稳固明三方军心,壮大军力。如此,三帝麾下军力联合,本王就不信,清军能轻易攻占广东?人自辱而后人辱之,隆武朝的灭亡,咎由自取,黄大人口中的明君,恐怕所言非人吧?”

    黄道周的目光变得深遂起来,他悠悠道:“故老夫携同僚、弟子结伴来投郡王,以郡王之能为和麾下数万虎贲,定可竟一世之功。”

    吴争微笑道:“黄大人投效之心,怕是不诚吧?”

    “此话何意?”

    “隆武朝覆亡,黄河以西,长江以南,仅三个势力,永历朝在云南、大西军残部在四川、义兴朝在东南,余者大顺军残部在湖广,但失去隆武朝的扶持,已是强弩之末,各地义军虽此起彼伏,却难成气候。三个势力,以义兴朝实力为最,可义兴朝的皇帝是前朝太子,黄大人显然难解先帝对大人的无情,这才是黄大人来投我区区一个异姓郡王的本意吧?但凡有任何一个别的选择,黄大人都不会俯首相就,本王没说错吧?”

    吴争的话显然是有些尖刻了,但所谓尖刻,往往是不假修饰的实话。

    而往往实话,最动人心的同时,也最伤人心,对象不同,感觉自然就不同。

    但吴争丝毫不去顾及黄道周的感受,因为只有坦诚,方可相对,做不到这点,如何为日后之事做准备?

    把一切摊开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