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384章

汉明-第384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朱棣也没打算去搭理陈祖义,可让朱棣无法忍受的是,陈祖义不但抢西洋诸小国的船,连明商的船也抢,到了后来对朝廷的使船也抢。而且,他的手段极其恶劣,实行的是三光政策,抢光杀光烧光。

    于是,大发雷霆的朱棣,为此悬赏五十万两白银捉拿陈祖义。

    最后郑和海上一战全歼陈祖义近五千人众,把陈祖义押回国后,当众将陈祖义斩首示众。

    而明朝水师真正的对外战争,也就是郑和下西洋时,在锡兰的那一次,不过那一次无非是被动防御战,虽然胜利,但不具有海战的代表性,基本上是陆战。

    不过,明朝水师将领的战术思想,还是比较先进的。

    他们并没有以陆战的战术思想,去看待海战。

    抗倭名将俞大猷认为,“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

    戚继光也一样认为,“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

    大明水师的战舰,主要以福船为主,蜈蚣船、三桅炮船、海沧船等为辅。

    福船主力舰,树二桅,舱三层,船面设楼,旁有护板。舰首备大口径贡炮、舷侧设千斤佛郎机六门、碗口铳三门,迅雷炮二十门,火油喷筒六十个,噜密铳十支,弩箭八百支,火药弩十张,火箭三百支,火砖二百块块,及冷兵器上千。

    三桅炮船仿制荷兰战船,树三桅,主桅高四丈,船长二十丈,舱五层,可容三百多人,配红夷炮八门,千斤佛郎机四十门。

    大明水师在巅峰时,仅沿海一带的战船就有五千艘左右,战舰有二十多种,除福船和前代已有的楼船、蒙冲、斗舰、海鹘、走舸、游艇等外,还有封舟、蜈蚣船、海沧船、赤龙舟、苍山船、车轮舸、鹰船、连环船、子母船、火龙船、网梭船、赶缯船、四百料战座船、四百料巡座船、九江式哨船、划船等。

    世人都说明朝腐朽,可真正的明朝,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或者是在文化上,都是清朝无法比拟的。

    世人都说,华夏发明了火药,生生将它研发成爆竹、烟花,可事实上是,明朝在中后期,对火药在战争中的利用,已经到达了巅峰。

    譬如延时水雷、绊线地雷、虎蹲炮、九连铳、二十四连铳、二级火箭等等。

    而这些成就,一直领先于西方,并保持到黄火药的出现,期间有整整二百年。

    因为黑火药和黄火药,本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黄火药的出现其实与华夏根本无一丝一毫的关系,要将这二者硬生生地扯在一起对比,就象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对比一样,鸡同鸭讲。

    满清侥幸得天下,大都继承了大明的历史遗产,直到清末甲午战争爆发,清军使用的大部分还都是用的明制火炮和火枪。

    如果说,明末火器、铸造,只是落后西方一、二十年的话,那么可以说,满清的近三百年统治,单就武器这一块,就生生落后了西方二百年,平心而论,满清中期的繁荣,仅仅是因为民心思安,它在军力上,几乎是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

 第八百六十七章 布木布泰的苦恼

    清廷几乎是歇斯底里地拒绝火器的研发和改良,以保持骑兵优势,对战争的绝对控制,甚至抛弃了皇太极曾经大力对火炮的研发,而仅仅是在每月初,拉出一门称之为“神武大将军”的火炮,进行祭祀。

    所以,在此刻,当张名振亲眼看到这些巨舰和舰上密密麻麻、巨大的炮口时,心中的激动是难以描述的。因为这截然不同于明制火炮,明制火炮太过粗糙,加上后期国力衰弱,对金属的使用,那是到了如“葛朗台”、“阿巴贡”的地步。

    可现在,这十艘装载了七十四和六十四门火炮的巨舰,将置入他的麾下,这如何让他不欣喜欲狂、手舞足蹈?

    随舰归来的海员被迅速分配下去,他们将成为新舰队的基层军官,或许经过点火的锤炬之后,西方的海战战术将会由此而与东方海战战术相融合。

    工匠被分配去了三大军工坊,这种东西合璧的融合,是吴争一直想做的尝试。

    十二月十五日,莫执念一脸欣喜地来找吴争。

    “王爷,发行金、银币的时机到了。”

    吴争没好气地道:“怎么,那八个汉奸商人将银子汇兑过来了?莫老,用银子的地方多了去了,金、银币之事,先缓缓,且等本王西征之后,再作定夺。”

    倒不是吴争思想落后,不肯与时俱进。

    而是吴争确实对金银币的发行有着顾虑,因为大将军府毕竟是一个地方政权,私自铸造、发行货币,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总有些唐突。

    与朝廷能相安无事,保持现状,是吴争的战略目的,一旦闹翻,后果难料。

    加上一旦发行,也需要朝廷控制的七府之地的配合,也就是说,如果朝廷翻脸,不允许流通,那么仅六府之地流通,显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这就是吴争不想马上就搞金、银币的原因。

    莫执念闻声一愣,可脸上的笑意却依旧,“王爷,您先容老朽说完。”

    吴争点点头。

    “按与范永斗二人的约定,四千五百万两的股本金,以一千五百万两现银,分一年兑付,首期是四百万两,余下每月兑付一百万两。其余三千万两,以煤炭、铜、铁等货物及八个商人在江北的店铺四成股份抵充……。”

    吴争斜眼道:“这些我都知道,说重点。”

    莫执念笑道:“他们已经同意,只要是商会铸造的金银币,他们会提供在江北流通的便利。”

    吴争惊讶道:“他们能无视清廷的存在,而私下使用我们铸造的钱币?”

    莫执念道:“又不是前朝宝钞,真金白银,谁会不用?况且如今南北双方并未开战,清廷为何要阻止民间金、银币的流通?这就象西方的银币大量存在在南方,王爷想过去禁止吗?”

    吴争沉默下来,他知道这话是有道理的。

    钱币只要是实打实的金银,不管是哪方,都无法去禁止,因为民众不答应啊,他们手中有了这些金、银币,怎么会让它变成一文不值?

    说难听点,直接熔了,不就成金银了吗,官府如此去禁?

    莫执念有些兴奋地道:“如今陈守节、戚道昆已经研制出了铸造机器,加上范永斗等汇兑来的银子,咱们可以铸造银币发行了。”

    吴争脸上有了笑意,“这陈守节、戚道昆还真有些能为啊?”

    莫执念高兴地说道:“确实有能为,王爷是不知道,两千斤的铁锤子一砸……。”

    “那叫冲压。”吴争不乐意地纠正道。

    “是,是……咦,王爷也去看过了?”

    吴争苦笑着摇摇头,没有回答。

    莫执念继续道:“王爷,咱可以先试制一批银币,探探民间的反应再说……就用北面送来的四百万两,老朽想过了,这第一批银币,只铸造一两币和一钱币两种,以九成一银子和九钱铜的配比,如此就可轻松得三十多万两的毛利,除去铸造的费用,应该有不下二十五万两的收益,一旦铸造千万、万万两……啧啧,这利润,可以说躺着赚钱啊……。”

    看着这老头,吴争感到好笑,万万两?何止万万两。

    真用能流通天下,就算是十万万两也是可能的,而这铸币的收益,几乎是可以忽略成本、毫无风险的。

    吴争改变了主意,点头道:“既然莫老有这心思,那就按你说的做吧。”

    ……。

    北都皇宫,慈宁宫,太后的寝宫。

    一脸激愤的福临与同样脸色阴沉欲滴的布木布泰下面对峙着,如同一双斗鸡。

    是什么让这对亲母子到了这种剑拔弩张的地步呢?

    其实是喜事,那幅被福临一怒之下丢在地上,还用他的小脚跺了好几下的诏书,此时还耷拉着露出半边字体来——“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

    福临几乎是尖声怒吼道:“儿子绝不答应!”

    说完冲出了殿门,几个内侍赶紧向太后躬了躬,拔腿追了出去。

    看着怒不可遏儿子的背影,布木布泰长叹一声,眼角滴落两颗泪水,慢慢地,顺着脸颊,渗进嘴角。

    苦涩。

    错了吗?

    自己真错了吗?

    身为科尔沁草原首领寨桑的次女,因为满蒙联姻,十二岁就嫁给了皇太极。

    曾经的黄金家族,多么强悍,战无不胜,十多万铁骑,踏遍了东西大陆。

    可惜好景不长,庞大的帝国仅不足百年,轰然坍塌,分裂成漠南、漠北、漠西三大块。

    而自己的家乡,科尔沁部落,仅仅是漠南东边的一个小小分支,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善驰骋沙场的科尔沁部落面对着建州女真这个强邻,只能屈服。

    但满蒙联姻绝不仅仅是屈服、和亲那么简单,因为部落长老们有着更深的目的。

    那就是“改变人种”,让科尔沁的子孙们重新强大起来。

    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科尔沁部落把血统最高贵的女子都嫁给了建州女真人,这是为了让女真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一半蒙古人的血,然后再由满蒙联合,去收复被汉族夺去的江山。

    科尔沁部落的女人,都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嫁到女真的。

 第八百六十八章 孝庄与多尔衮

    布木布泰自然也不例外。

    才十二岁时,由她哥哥吴克善的陪伴下,来到后金。

    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已经三十三岁的皇太极做侧福晋。

    而早在十一年前,自己的亲姑姑就已经嫁给了皇太极成为了大福晋,当时她才二岁,虽然没有记忆,可终究是亲眼见证了二人大婚。

    努尔哈赤的驾崩,皇太极阴差阳错地登基成了皇帝,这皇位,原本是该属于多尔衮的。

    自己成了庄妃,原本以为,这是件无比幸运的事。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崇德八年,曾经叱咤风云的皇太极突然暴病而亡。

    消息一传出,内外、上下皆乱成一团,虽然皇太极生前曾经指定过皇位继承人,然而随着皇帝的驾崩,他的话也就化为乌有了。

    随之而来的是,原本的明争暗斗,开始浮出水面,一时间,朝廷上下被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经过短暂的混战,局势渐渐明朗,以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为首的两大势力针锋相对、势均力敌。

    在当时,这两大势力,不分上下,旗鼓相当,如果真的爆发战争,就会两败俱伤,有灭国之灾。

    自己以一个侧妃的身份斡旋于两大势力之间,总算让多尔衮和豪格握手言和,得到的回报,就是让自己的儿子福临登基,当上了皇帝。

    这不是什么好事,这是一个火山口,六岁的福临,其实就是一个傀儡。

    儿啊,额娘心里苦啊!布木布泰长叹着。

    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兵饷不足,自己带头节省宫中一切开支,将省下的钱物,贴补国库,让这些满口忠义的大臣们分享着自己的馈赠,这才使得局面得以艰难维持。

    多尔衮步步紧逼,原本还能拖延,可现在,多尔衮的身体显然已经垮了,这是朝野都已经公开的秘密。

    也就是说,多尔衮命不久矣。

    按道理,自己是不需要再做出如此牺牲,可经历了满清三朝的布木布泰,亲眼目睹了无数次地权力倾轧,她知道,最可怕的是,一个垂死的巨兽,所发出的临死一击,威力是极其强悍的。

    正因为多尔衮命不久矣,所以,她更得去迎合多尔衮,为福临遮风挡雨。

    可惜的是,自己的儿子不能理解自己。

    满脸泪痕的布木布泰抬手拭去了脸上的泪水,她的脸变得平静和庄重起来。

    她知道自己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也知道朝野对她与多尔衮之间各种传言。

    可她自己心里清楚,她与多尔衮之间,根本扯不上什么爱情。

    这,仅仅是场见怪不怪的交易,用她的人、名、地位,与多尔衮做一场交易。

    在嫁于皇太极之前,布木布泰仅见过三次。

    第一次,布木布泰是在姑姑哲哲与皇太极的婚礼上,那时,布木布泰才两岁,而多尔衮才三岁,可能一见钟情吗?布木布泰甚至都不记得有这一次见面了

    第二次是在多尔衮的婚礼上,布木布泰十岁,多尔衮十一岁。为婚礼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的多尔衮,怎么可能有闲心去顾及一个是他的妻侄女的十岁小女孩呢?

    第三次见面,那就是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布木布泰当时十二岁,多尔衮十三岁,仅仅见过上面两次的布木布泰和多尔衮,又如何可能在布木布泰和皇太极的婚礼上擦出爱情的火花呢?

    这简直不可思议,就算再放荡的女子,也不可能在自己的婚礼上去与已经是自己小叔子的男人,不,男孩去眉来眼去,况且,也没那时间不是?

    最关键的是,多尔衮自幼体弱多病,可以说是个病秧子,当时多尔衮恐怕连自己的大福晋也无力去满足,怎么可能有闲心逸志去勾搭自己的嫂嫂?

    当然,后来长大了,多尔衮身体也强壮起来了,人也变得风,流成性了,可问题是,这时的皇太极已经成了皇帝,布木布泰是庄妃了,多尔衮就算有再大的胆子,怕也不敢给皇帝哥哥戴顶绿冒子吧?

    另外,布木布泰绝不是一个花容月貌的佳人,当然,如果硬有人口味独特,要说她是美人,那也只能说是女子十八无丑女。这不难查证,真要是美人,皇太极为何不宠她,而让她去服侍咯血到差点中风的多尔衮呢?

    退一万步讲,此时的布木布泰已经三十六岁了,就算她少女时风华绝代,可在这个时代,女人到了三十六,恐怕就快称为老妪了。

    再有颜色,也是残花败柳了,何况是生育过三女一子的女人。

    再退一万步,多尔衮风,流成性,这不难查证,多铎也是如此,生生抢了范文程的妻子,留在府中逍遥了几天,才在皇太极的干涉下放了回去。

    多尔衮也不是个好鸟,先不说他满府近二十个侍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