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551章

汉明-第551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杭州府雨县大街街头。

    数千江南学院、商学院学子,手举着巨幅标语,从一步步向西,目标大将军府。

    他们口中呼喊的口号是,“十年寒窗,不如阵前一日,弃笔从戎,休道书生无用!”

    从北司大校场中,数千北伐军,迈着整齐的步伐,他们的口号尤为振奋人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收复河山,首战用我!”

    西面湧金门方向的队伍,一看就是明社成员,他们的胸口有着清晰的明社标识,他们的口号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若需牺牲,舍我其谁?!”

    南面泳昌门方向来的队伍稍显杂乱,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他们的口号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抛家舍业,如食甘饴!”

    四个方向,四支队伍,引得越来越多的民众追随,声势之大,令人叹为观之。

    无数的人涌向街头、涌向大将军府。97中文

    ……。

    此时大将军府门前,满地都是银子、金银饰品和无数的铜钱。

    对,没错。

    这不是大将军府抛洒赏银,而是民众自发的捐款。

    银子已经不是箩筐可以装得了,民众是用掷、抛,以至于最后是一包包地拎着洒。

    场面已经陷入一种疯狂。

    要国战了,民众的目光中,再没有数年前的惊惶、没有犹豫,更没有恐惧。

    反而,眼中流露的是激昂和兴奋,他们等这一天……太久了!

    ……。

    吴争是看不到这些的,因为他指挥前移,人在宝应,吴争估计是预料不到,他的一道征兵令,会让江南十几府的民众,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群众运动。

    但,这同样也是可以预料到的。

    因为这是吴争四年蛰伏的心血,如今,因一道征兵令,人心开始熊熊燃烧起来。

    与其说这是一场战备亦或是战前动员,不如说,这是江南十几府民众,压抑了数年之久的一次渲泻、一次爆发。

    事实上,北伐军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已经在民众心中,奠定了不败的神话,他们建立起无以伦比的自信心,在自信慢慢地积累中,如今,终于满溢出来。

    不再有人怕鞑子,因为他们坚信,汉人才是最强大的。

    没有人还想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只有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方可现汉人之气节!

    这是吴争在这四年之中,不断在各行各业中,播下的种子。

    江南学院、商学院、军校、明社,四大改变时人观念的主体。

    以及之后的喉舌,汉明半月谈。

    改变观念,有个专用名词,叫变革,还有一个血腥的名字,叫革命!

    这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过程,新老交替,阶层撕裂,甚至于连家中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都会因观念的不同,而泾渭分明,这需要……流血!

    不流血的变革,不叫革命,至少不是彻底的革命。

    可吴争没有使用暴力,他不想对家乡父老使用暴力,更不想因变革,为将来埋下仇恨的种子。

    那么,吴争只有采取以时间换不暴力的方法,让旧的一代、两代人自然老去,让新生代慢慢成长起来,顶替老一代人。

    以点带面,以面概全。

    让一些人去改变一批人,然后让一批人去带动无数人。

    让孩子去影响父母,让父母去影响祖父母。

    让邻里去影响街坊,让街坊去影响村镇,直至完成量的转变。

    从“嗷嗷”稚童、莘莘学子、流官胥吏、商贩走卒,观念更新,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各府军农工商学绅在这四年里卫闻目染,潜移默化,他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人的利益可以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正义,依靠实力,尊严,需要血拼!

 第1249章 真是坑吗

    此时民众需要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证明自己对的机会。

    他们渴望一种渲泻的途径——面向敌人,冲上去,将自己满腔的热血,流干!

    为流干,而流干。

    这是一种精神,如同石灰吸水、飞蛾扑火一般,“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种力量是强大的,无坚不摧的,可摧毁敌人,也会摧毁自己,摧毁一切。如同后世建国初期、韩战之时,那种人人激昂亢奋的情绪。

    这种力量非常危险,如同在燃烧生命,它需要引导,正确的引导。

    然而,吴争在江北,他只是从送来的邸报上知晓此事,没有亲身感受到这种炽热的氛围。

    如果吴争在杭州府,那么,他会迅速意识到这种亢奋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引导或者疏导。

    但这次的民众运动,确确实实地奠定了北伐军此次打一场决战的物资、人心基础,使得大将军府迅速聚集起与清廷硬撼一场的实力。

    否则,吴争发动这场事先“毫无准备”的大战,正落入了多尔衮的算计之中。

    世事往往如此,再毒的毒药、再深的阴谋,遇上炽烈的火、足以碾压的实力,都会粉身碎骨、烟消云散!

    当然,这是后话了。

    ……。

    这场民众运动,波及到了大将军府辖下每一个府、每一个县、每一个镇及里邻。

    但它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吴争发布的征兵令,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募集到了十万新兵。

    与其说是征兵,实际上,都是志愿入伍。

    当然,这其中有不少是违规的。

    譬如,新兵中招进了学生兵、独子、兄弟二人以上同时服役等等情况。

    这,其实是一种挥霍和浪费,有穷兵黩武之嫌。

    吴争后来,是知晓这种情况的,但也没有去坚决纠正。

    因为此时的吴争,心里已经有种与清廷决战的打算了。

    决战,其实不是单方面的,自己想打,敌人不想打,就很难打得起来,最多只是一场攻防战。

    可现在,敌人想打,自己又为何要退!

    对吴争而言,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再珍贵的东西,一旦败了,就是敌人的。

    与其资敌,那不如拼个精光!

    这个心思,决定了吴争在此时,已经是不择手段了。

    事实上,泰州卫在淮安城下,确实打到了非常艰难的地步。

    能将一支成建制、装备齐全、三万人的泰州卫,且还是吴争亲自坐镇的情况,硬抗到这种境地,这已经说明,其中非常有问题了。

    二万大军,大小口径六百门火炮,连攻六日,淮安城依旧纹丝不动。

    连泰州卫伤亡已经达到三、四千人,城中守军哪怕是满八旗,恐怕也该溃了。

    可事实上,城头,就在那,看得到,就打不下来。

    每当炮火渐息,泰州卫将士攻城之时,数百铁甲兵,生生用身体将我方士兵撞下城头。读书祠小说网

    每当吴争组织起“敢死队”,以装甲车(板车堆上湿棉被)为掩护,想靠近城墙,掘坑用火药炸毁城墙之时,城头上就会下一场箭雨、石雨、滚油雨。

    以至于六日下来,城前空地上,已经种满近二尺高的“庄稼”,密密麻麻地全是箭矢。

    刚开始的时候,吴争还恶趣味地对将士们讲,这若是换作一千多年前,那就没孔明什么事了,瞧瞧,这满地的箭矢,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哪还用“借”?

    吴争甚至还觉得,这是好事,城中器械再齐备,箭矢这样使用,总有用竭之时。

    可三日打下来,吴争就发觉明显不对劲了,城中还真有用不完的箭。

    淮安、大河两卫,不但有各自独立的造船厂、军械局、教场及卫学等设施,还拥有六百石以上漕船近四百艘,这运力足以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一次性启运。

    城中单人口就有百万,只要有铁,理论上是可以制造出用不完的箭矢的。

    同时,吴争也意识到,大运河理论上可以为淮安城带来源源不断地补给和兵员。

    这也就是吴争之前不愿意攻淮安的最主要原因,可结果,蒋全义的执拗,让吴争不得不正面面对这块硬骨头。

    其实这时候,想停,怕也停不下来了。

    打蛇不死,必遭反噬!

    要么不打,打就打彻底了。这是吴争的执念。

    吴争不是不知道变通,也不是非要攻淮安南门。

    关键是,淮安西、北、东三个方向,都是敌人的地盘,泰州卫只能击破南门,才能形成突出部。

    被蒋全义派去沿洪泽湖迂回包抄的三千人,被敌人骑兵在清江浦伏击,不得不原路退回。

    自此,敌人在武家墩至清江浦设防,连想包偷袭都没有了可能性。

    仗打到这份上,已经不是说撤就能撤得了的了。

    也让吴争心底的火气被激发上来了。

    那就是打,打到山穷水尽为止!

    ……。

    第七日,从高邮赶来的方国安一支三千人的偏师到了。

    三千人,对于战局起不到什么太大的影响,也就了胜于无。

    今日吴争停止了泰州卫攻城,只是下令对城头实施不间断炮击。

    这种僵持的局面,令人非常压抑。

    吴争只能等待,等鲁之域从盐城方向传来捷报,想以此来打破僵局。

    只要盐城被攻克,那么鲁之域就能率师西进,向淮安东门进行合击,这样城中守军就需要分兵,自然,南城的防御力就下降了。

    ……。

    然而第八日一早,吴争没有等来鲁之域从盐城方向传来的捷报。

    反而等来了鲁之域攻盐城受阻的消息。

    战报上说,吴淞卫在盐城以南范公堤一线,遭遇了敌军至少不下二万人的顽强阻击,连续交战三日,进展缓慢。

    同时,鲁之域提到,敌人是成建制的火枪兵,使用的火枪也是新式火枪,且装备了不下百门火炮。

    吴淞卫渡江千里北上,缺乏压倒性的火力优势,无法迅速突破敌人事先构筑的阵地,陷入僵持。

    吴争终于意识到,这或许就是,多尔衮给自己挖下的又一个坑了。

 第1250章 围城

    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随之而来的又一个坏消息是,王一林率陈钱山水师在大沽口,同样遭遇了困境,清廷在三个月之内修缮、改建、加固了两岸炮台、增设了许多大口径岸防炮。

    同时,已经初具雏形的新编水师,配合着岸炮,对王一林部实施了顽强阻击。

    王一林水师数日里对岸炮击,但进展非常缓慢。

    这要想如张名振一般直抵天津卫,那不知道得多少时日了。

    王一林无奈之下,只能向吴争禀报,询问是否还需要继续袭扰。

    吴争随即下令,撤回陈钱山水师,一来敌人有备,偷袭已经没有可能,二来不想水师因强攻而遭受重大伤亡,三来既然决定打一场正面决战,那么水师集中在长江及入海口一带,更有助于保障南岸军械、物资、兵员的补给。

    可吴争有三件事想不通。

    一是多尔衮如何能精准地判定,自己会因军工坊被炮击,而悍然开启战争?甚至自己都无法理解当时为何会脑门一热……难道是多尔衮对自己的了解胜过自己本人?

    二是清军在扬州、淮安、徐州三府,也就徐州囤有八万大军,在盐城方向的二万大军,来自何处,主将又是谁,总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吧?

    三是多尔衮又是如何精准判定,北伐军会攻淮安、盐城,而事先在两地布下重兵?很显然,淮安城中绝不只是原淮安、大河不足两万的人马。

    这三个问题不得到解答,就如同头上悬剑一般,令吴争不寒而栗。

    不能再这么被动地打下去了,吴争随即下令,泰州卫后撤二十里布防。

    令鲁之域部在盐城方向,不惜一切代价,找开突破口。

    令北伐第一军抽调一营,携带六十四门十六磅重炮,走水路在泰兴登陆,然后北上增援。

    同时,传令张名振水师,运送在靖江作为预备队的陈胜五千金华卫,至仪真登陆,西攻六合,剑指滁州。

    此举用意,是化被动为主动,先打乱敌人的配合和部署,既然面前淮安是铁板,那就换个方向。这是吴争动用了第一支预备队,来化解战场被动。

    吴争不知道马士英传信给朱媺娖后,朱媺娖能不能力抗朝堂异议,迅速派大军渡江攻滁州,吴争已经等不了了,这场战事越往下拖,对自己越不利,因为自己财力远不及清廷厚实。

    其实吴争错了,这场战争,是越拖得久,越好!

    因为只有将战争拖下去,清廷的兵力才会更加捉襟见肘,才能为西南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由此再反过来反哺江南。

    此时,吴争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他的心里,还是有着对西南、东南方向,明显地防范意识。

    ……。

    淮安城内。

    大河卫军营。

    与城墙上悍然拼杀完全不同。

    营中迷漫的是一种死气,几乎每个人的脸上,唯一的表情就是木然。

    这是一种对将来不再抱希望的木然,生死、荣辱皆已不放在心上。520小说

    全凭着还喘着一口气,奉命作战。

    带着卫兵巡营的祖大弼,不由得微叹一声,城中粮食开始紧缺了。

    朝堂上该死的肉食者们,难道就不明白,如果淮安一失,朝廷不但会失去赋税重地,甚至徐州便将直接面临北伐军的兵锋吗?到时黄河南岸一片糜烂,想重整怕是有心无力了。

    如此畅通无阻的运河水道,被围城二十余天,仅运来二十船粮食。

    这是喂兔喂猫呢,淮安城中军民百万人之巨,二十船粮食那叫杯水车薪,若非摄政王有预见在先,令自己在城中囤积了大批粮食,这二十多天的围城,怕早就饿死人了。

    可有道是坐吃山空,十万石粮听起来数量巨大,可真要分到百万人口之中,那每人也就二十斤,围城二十余天,怎么可能吃得够?

    祖大弼在十天前就已经不再向城中百姓放粮,以保证淮安、大河二卫将士的日常所需,可这么一来,城中人心哪还能不浮动。

    人饿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烧、杀、抢、掠,甚至敢袭击军营粮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