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581章

汉明-第581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池二憨想了想道“然后呢?”

    祖大弼摇摇头道“没有然后,也无须然后……池将军试想,我军占据兴化,东北盐城、西北淮安,皆在我军兵锋所指,敌军投鼠忌器,他们想要合围淮安,就必须顾忌在兴化的我军,如此一来,可解淮安之困,至少可以策应吴王及二卫突围。”

    池二憨点点头道“此计可行……这样,你派一队人将王爷手令传于第一军,你我合兵,攻兴化!”

    祖大弼闻听大喜,没有池二憨部的突然出现,原本祖大弼以为今日就得战死沙场,可如今不仅死里逃生,更有机会立下一奇功,意外之喜啊,这如何不让祖大弼欣喜?

    不得不说,祖大弼的战场经验确实丰富,眼光也足够毒辣。

    这场战争的主战场,都在扬州府,就算淮安府城,也距离宝应相当近,而兴化位于扬州府的中心位置,可谓四通八达,这种战略位置,决定着战场主动权的归属。

    吴争不是不知道这点,实在是敌骑数量太多,来得速度太快,以当时在淮安的泰州卫和盐城的吴淞卫,想要返回增援兴化守城,非常困难,两条腿哪能跑得过四条腿?

    万一在与敌骑遭遇,暴发野战,那伤亡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吴争只能选择固守淮安,既避免与骑兵野战,同样可以牵制、抵抗北岸敌大军的倾巢南下。

    ……。

    如今的战场态势,双方兵力部署,象极了一个夹心馅饼。

    最北是多尔衮渡河南攻的五万大军,这其中还包括他的嫡系重甲骑兵。

    第二层,黄河南岸淮安城,是吴争的泰州、吴淞二卫。

    第三层,也就是最厚、最广的一层,是敌军遍布扬州南部、四处袭扰的一万骑兵,和从凤阳府调来的原守军,大概有二万步兵,同时,接替凤阳府防务并开始向东面扬州府进军的阿济格部,数量最为巨大,原徐州八万驻军,和阿济格的正蓝旗军。

    最南一层,是奉吴争之命北上增援的北伐第一军二万人。

    看起来,局势依旧不容乐观,双方的兵力相差依旧悬殊。

    但宁乡镇,池二憨与祖大弼这场无意间的胜利,扭转了扬州府,至少是局部战场的态势,而二人仓促决定夺回兴化,直接将局部优势,无限地扩大化了,因为,阿济格所部,除了他的嫡系旗军,都是步兵,无法在短时间内向扬州增援,同时,固守仪真的陈胜部,象一颗钉子般,死死地卡着,就让阿济格无法随心所欲地将军队压向江都。

    但最主要的还是,阿济格心里并不想帮多尔衮的忙,正在凤阳消极怠战。

    于是,扬州南部,局部战场优势,开始向北伐军倾斜。

    。

 第一千三百十四章 吴、晋联姻

    PS:感谢书友“立立之之”投的月票。

    杭州府,十天前,在吴争执意钉在淮安城时,就已经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吴王遇险,二卫被困,这对于整个大将军府上下而言,那就是一场灾难。

    所有的纷争在此时变得不再重要,况且,吴争治下,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内部纷争,道理很简单,吴争用人从不选择异己者,简单地说,不是同道,请回家赋闲。

    这样的政治势力,在遭遇君王遇险时的第一反应,那就是全民总动员。

    困难,所有分岐,也这种总动员的气氛之下,变得不再重要,所以,困难也就不是困难了。

    财政窘迫?没问题,莫执念袖子一甩,征调江南商会一切可以动用的人力、物力,进入战争物资储备。

    有人敢反对吗?

    没有!更甭说反抗了。

    就算是再铁公鸡、视财如命之人,也不敢在这种时候反抗官府的战争动员,因为那是找死!

    兵力不足?

    张国维、熊汝霖以大将军府名义,迅速开始了第二波临时征召(第一波是战前吴争的王令),十二府之地(不包括正处于战场的泰州、泰兴、通州),但凡满十五岁,未过四十岁的男丁,皆在征召之列,这员额就大了,如今十二府人口在千万之数,就算十人一丁,也有近百万之数,虽然不会真征召百万人,大将军府也装备不起如此巨大的军队,但这道征召令对于后期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道征召令的颁布,让辖下没有人再提“独子不征”、“父征子不征”、“兄征弟不征”这样的律法,因为这叫事急从权嘛。

    松江军工坊,被炮火毁坏的那座火药坊早已修缮完毕投入正常生产,可这并不重要,因为短短半个月中,莫执念以三万人力,同时扩建火药坊、火器坊各三座,也就是说,军工坊如今已经有了六座火药坊和六座火器坊。

    有句话说得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只要人力、物力不缺,那就没有不能办的事。

    大将军府,吴伯昌和钱瑾萱,做为吴王的父亲和王妃,临时视政。

    今日的议题是,该不该强征,在杭州、松江及吴淞港口(吴淞不隶属松江府,隶属苏州府,宝山所也隶属苏州府,之所以也在吴争辖下,确实是因为吴争的霸道,这源起于四年前王之仁组建新水师时,二人之间的利益互换)的番人物资。

    如今的两大港口,日均吞吐量已经达到数万石,尤其是吴淞港,高峰时甚至超过十万石。

    由于吴争的“纵容”,港口的储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此时的海路运输缓慢,无论是番商还是明商,基本都是囤货在港口,在达到一个数量级别之后,才组建一支巨大的商队出海,这样既便利又节省成本。

    所以,不用说商人出身的莫执念,就连张国维、熊汝霖这样的正人君子,也早就将目光盯向了两个港口囤积的物资。

    可这事牵扯太大,如今的番商人,可不是明初之时或者是永乐、宣德年间的番商。

    先不说远在欧洲的各国拥有强大的海上舰队,就在南海,荷兰红毛还占据着东番,其战舰总数不下千艘。

    稍远一些,臭名昭著的、由英皇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皇家许可状的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势力已经进入马六甲海峡,他们开始对荷兰红毛垄断的香料贸易发起挑战,其战舰规模同样达到了一个巅峰值,一千二百余艘。

    所以,这个时候,想要强征两大港口中的番人物资,是非常冒险的。

    这才有了今日,大将军府四大巨头坐在一起商议对策的一幕,加上吴伯昌和钱瑾萱,总共六人。

    张国维四人商议了许久,无法形成共识。

    这确实很难办,一旦强征,引发了列国反弹,那就很可能又是一场战争,大将军府无法承受另一场战争的考验。

    可如果不强征,那么大将军府就无法将眼下这场战争继续下去。

    仅靠民众的捐献和对十一府富商、豪门财产的征用,是不够支撑在江北打一场近二十万人参战的战争所需的,况且,新征召的六万新兵仍须装备,此时的军工坊,更是有钱也难以买到供生产的原料物资,这极大地限制了军工坊的产量。

    就在众人举棋不定之时,一直沉默旁听的钱瑾萱说了这么一句话,“公爹、诸公,如果夫君遭遇不测,大将军府还能存续下去吗?既然事情已经到了最坏的程度,敢问诸公,还能坏到哪去?”

    这句话,让吴伯昌率先赞同,他也说了一句话,“如果在天下和我儿子之间选择,老夫选择儿子!”

    有这二人的背书,还有谁能提出异议?谁又敢提出异议?

    一旦吴争真有不测,那就是谋杀主上!

    于是,缇骑四出,北伐军迅速连夜出动,强行封锁了两大港口,宣布所有物资被大将军府临时征用,直到战争结束。

    ……。

    相较于强征番商物资,吴伯昌、钱瑾萱更烦心另一件事。

    这事说大,大!

    说小,也小。

    黄应运,这个曾经在吴争面前狼吞虎咽的穷傻书生,再一次奉李定国之命出使杭州。

    不过这一次,他显然不同了,他不仅仅是晋王使者,更是永历钦使。

    随他而来的使团人数并不多,人多了招鞑子阻截嘛。

    使团仅五人,除了黄应运之外,最显眼的,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和一个十三岁的女娃。

    换上锦衣华服之后,黄应运才道明来意,联姻!

    谁与谁联姻?

    永历帝钦命,晋王与吴王联姻。

    这世道乱成什么样?

    亲王与亲王联姻,关键是,虽不是同朝,却都在大明旗下的永历朝和义兴朝。

    更关键的是,两王都是亲王爵。

    最关键的是,要联姻的女子,就是那个十三岁的女娃,李定国的长女,李海岳。

    最最关键的是,正主儿不在,让谁来决定,接不接受联姻?

    张国维、熊汝霖、张煌言、莫执念,在这个“关键”时候,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避,美其名曰,战事繁忙。

 第一千三百十五章 世事总不尽如人意

    ps感谢书友“立立之之”的打赏。

    吴伯昌、钱瑾萱这下闹心了。

    吴伯昌做为家翁还好些,无非是自家门下多个媳妇的事,可问题是,吴伯昌心里还藏有个梗,那就是“养女”吴小妹。

    钱瑾萱就不同了,她之前进门时,曾私下应承过吴小妹,同时又得考虑王侧妃的位置,如果收下李海岳,那么以李海岳的身份,必将是侧妃,也就是说,侧妃位满了,那怎么兑现对吴小妹的承诺?

    同时,自小所受的教育,让钱瑾萱很清楚,这不仅仅是一个侧妃位,而是一方势力的介入,和对吴王势力利益的瓜分。

    而这一点,对钱瑾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的吴争,距离至尊之位,仅一步之遥,甚至可以说,只要吴争愿意,随时可以自立,并不需要篡位而发动内战。

    所以,一个没有任何交情的势力突然介入,对钱瑾萱自身的地位,有可能形成威胁。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钱瑾萱尚不了解吴争是何想法。

    虽说有吴伯昌担了一半责任,可毕竟吴争还不知情。

    可如果不应,就会带来晋、吴双方互信的欠缺,此时北伐军正是需要外力帮助的时候,如果双方联姻,李定国就会率军从闽越北上湖广,这对整个战局都是至关重要的。

    公媳二人理不清头绪,一时间还真难决,不得不让钱瑾萱出面,去说服吴小妹。

    ……。

    “我可能……要失信于你了。”

    “嫂嫂的意思是……大将军府已经同意,接纳那小女孩,成为吴王侧妃?”

    吴小妹的脸色,看不出任何波动,只是静静地反问道。

    钱瑾萱有些惊讶,不过依旧歉然地道“夫君及二卫被困于淮安,敌人数倍于我,加上有长江天险之隔,援军无法迅速北上救援,权衡利弊……我与公爹皆认为,须接受永历、晋王的提议,来换取大西军出兵。小妹……。”

    “无非就是多了个嫂嫂罢了。”吴小妹冷静地说道。

    这种冷静,反而让钱瑾萱有些担心起来,“你不怪我?”

    吴小妹摇摇头道“如果哥哥有不测,任凭你我之前有过任何约定,那也只是镜花水月……相较于此,能让哥哥安然归来,才是最要紧的……这道理,我晓得。”

    钱瑾萱有些激动,她上前拉住吴小妹的手道“真是好妹妹!”

    ……。

    于是,这桩古怪的联姻就这么在正主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吴伯昌、钱瑾萱给定下了。

    十三岁的李海岳,一个恐怕真能说是目不识丁的女娃,转眼成为了吴王侧妃。

    而与李海岳同来的少年,李定国的长子李溥兴,按李定国的意思,留了下来。

    李定国不想让儿子进江南学院,要进的,是松江军校。

    或许在李定国眼中,只有武力才能结束这乱世吧。

    黄应运达成了他的任务。

    得知吴争被困于淮安,黄应运赞同张国维等人的建议,迅速返回安顺,说动晋王李定国立即出兵。

    可谁都明白,这一去没个二十来天,是无法回到安顺的。

    也就是说,李定国出兵牵制清军,最多只是个美好的想象,淮安不可能支撑二十多天,同时,就算到时李定国迅速出兵,等效果传达到扬州、淮安战场,那至少也是一个月以后的事了。

    可所有人,在此时还没意识到,这场战争,早已脱开了局部战争的范畴,这事实上,已经渐渐演变成一场汉、满之间的,决战。

    只是无论是义兴朝、大将军府,还是清廷、多尔衮,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双方依旧还将认知停留在,这是一场稍稍失控的局部战争。

    莫执念,包括张国维等人,还在想着,只要咬牙挺过这一关,只要王爷可以安然归来,那么,也就是这场战争结束的时候了,一切还能回到原来的部署、计划——积蓄实力,以待将来!

    ……。

    应天府,义兴朝的京城。

    歌照唱,舞照跳。

    隔江的激战,丝毫没有影响到贵人的娱乐和民众的生活。

    然而,左营廖仲平部的异动,瞬间改变了这一切。

    这可是左路营京卫哪,全军六万人马,几乎占义兴朝总兵力的三成。

    失去首辅且被逊帝朱慈烺极力压制的内阁,那就形同于一个办公室、秘书室,完全无法协同六部作出反应,只能将消息迅速送进宫,等候朱媺娖的决断。

    柔仪殿中,朱媺娖愤怒地瞪着张同敞。

    “是你将黄道周、马士英羁押了?”朱媺娖脸色铁青,她确实愤怒,张同敞如此嚣张、不知进退,简直就是欺君,“你可知道,一旦吴争脱困得知此事,会引来怎样的后果?”

    张同敞平静地摇摇头道“陛下误会了,臣并无加害首辅和马士英的意思,相反,他们得到了优渥的对待……臣只是想,不能让二人在京城串连,陛下应该知道,吴争执掌重权已有些时日,我朝中有多少人暗中投靠于他的麾下,或者是与他暗中勾通,恐怕难以查清,如果引发动乱,怕又是一场政变……臣只是替陛下着想,还请陛下明察。”

    “荒唐!”朱媺娖指着张同敞喝道,“可如今呢……廖仲平无视朝廷严令,已率左营渡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