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853章

汉明-第853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过有些惋惜自己不能参与进攻京师之战,那才是最肥的一块肉,最能让自己载入青史的一仗。

    但李过能理解,第一军才是吴王嫡系,这样的功劳,没法争、不能争!

    好在,扫平西北之功,亦丰硕,偌大的西北,足够广信卫施展拳脚了。

    可李过很不明白,晋王为何滞留洛阳,迟迟不动。

    他感觉到一丝异状,但他没有往李定国会出事这方面去想,而是凭着他的多年经验,认为李定国可能对吴王起了异心,也对,不管是大顺、大西军,从举旗造反到最后溃败,皆经历过无数次的内部分崩离析。

    见得多了,自然一有事就往那处想。

 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 驰援洛阳

    由于没有确凿证据,李过也不敢向吴王禀报,只能私下里派人传讯于宋安,希望能通过长林卫在各府的细作、眼线,来证实自己的猜测。

    同时,李过向西派出一支三千人的前锋,作为突出部,以求在生变的第一时间,阻挡大西军东进,为自己在之后平叛立首功,打下扎实的基础。

    看一个将领的排兵布阵,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性。

    这话确实是有道理的。

    两军交战,看对方调兵遣将,就可以分析出这人的性格。

    李过调派一支前锋为突出部,原本是想万一大西军成为敌人,可以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挡住大西军东进兵锋,为自己争取防御时间,为吴王争取增援时间。

    可他万万没想到,结果正好相反,这支前锋,竟然成了救援洛阳城大西军的先锋。

    果然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

    吴三桂的军队,战力还有。

    哪怕是被李定国和吴争“瓜分”了最精锐的骑兵。

    但步军还是不可小觑的。

    由于建制没有被打乱,使得城外的降军,在吴三桂登高一呼之后,迅速向洛阳城聚集。

    兵力不如人,主帅伤重晕迷,不能视事。

    大西军面临着比阿济格大军围困商城时,还要艰难的境地。

    仅一日之间,吴三桂大军已经围住洛阳城。

    是次日凌晨始,对洛阳城开始了强攻,尤以西城为最,这是吴三桂亲自坐镇指挥的主攻方向。

    激战一日,双方皆有伤亡。

    甚至城外伤亡尤过于城内,但不可否认的是,内外两军的士气,相差甚多。

    也是,城外为攻方,掌握着这场战争的主动权,想攻就攻,想走就走。

    而城内,李定国的伤重昏迷,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大西军将士心头。

    降军反叛、主帅昏迷、被动防御,一切地一切,皆令将士们觉得无力、沮丧。

    商城之围,有池二憨、廖仲平和夏完淳三部由三个方向及时增援。

    信阳州之困,更有吴争亲率右营驰援。

    可此时,洛阳城之困,池二憨已经返回凤阳,廖仲平已经班师,而夏完淳因应天府之变,惊闻之余,不得不赶回应天府,自证清白。

    倒不是吴争不信任夏完淳,恰恰相反,吴争一直信任夏完淳没有参与此案。

    可毕竟是亲姐姐夏淑吉涉入甚深,做为夏家唯一男丁的夏完淳,,自然需要回京“述职”。

    而吴争,此时已在杭州府,处置着后方一摊烂事。

    就算从吴三桂降军骑兵滞留登封之事上,觉察到一丝凶险,可也鞭长莫及啊。

    真没有可能增援洛阳城的兵马了吗?

    当然不是。

    吴争警觉吴三桂居心叵测,让宋安急令李过所部迅速西向,面见李定国,探清事情真相。

    如果李过仅仅是奉命而动,那么,就肯定赶不及增援洛阳城。

    如果洛阳城易手,那么,除非吴争强行中断北伐,抽调北伐军主力西进,否则,西北局面就会被吴三桂彻底控制,变得一片糜烂。

    改变这个局势的,仅仅是因为李过的“私心”,对,就是李过欲从龙之心。

    如果说,之前李过归附,仅仅是因为生存、壮大,那么,今时,李过已经彻底准备效忠于吴争,不为别的,就为吴争登基之日,已经不远。

    天下一统之日,从龙之臣、拥立之功、开国大将之荣耀,莫不一一诱使着李过,倾一切之力去汲取天下统一之前,最后一份军功。

    李过怀疑李定国心思有变,以三千人马为前锋作为突出部。

    而真正改变这场战役走向的,就是这三千不起眼的兵力。

    古往今来,凡是被称为“先锋”、“先登”、“排头兵”诸如此类的军队,那必定是一军之中,最精锐、最强悍的存在。

    如果说,主将亲卫是为了主将而活,那么,这些被称为“先锋”的军队,就是为战场而活、为战场而死,实际上,它们就是真正用来杀人的尖刀。

    由于大西军与北伐军互为友军,不能引发对方忌惮而发生不可控的火拼。

    所以,在洛阳城“敌我”未明之际,派出的兵力不可能多,三千人已是极限。

    而李过想要汲取天下一统之前最后一份军功,自然把他最精锐的兵力派出去,做为一旦事变,可以硬抗敌人、为自己争取最多应变时间的保障。

    这是三千精锐骑兵。

    精锐之处在于,战马是全军之中遴选出的躯高体壮,爆发力强健,士兵就不用说了,皆是追随李过,不,甚至是追随过李自成的老兵。

    武器,更是经过精挑细毛选,广信卫做为北伐军的一部分,有正式的序列,在被吴争“强令”去进攻数倍于己的凤阳府时,就得到过吴争给予的军械补充。

    除了没有最新式的连发枪和不宜携带的野战直瞄火炮,长枪、短铳、手雷乃至虎蹲小炮一应俱全。

    可以说这是一支人员、装备、战斗力都不亚于第一军的军队。

    李过在得到长林卫转来吴争密令之时,大呼一声“老天亦在助吾!”

    真是天冷送来棉袄,肚饿就来面包啊!

    有了这道密令,一切的违规和擅动,皆有了法律依据。

    李过当即传令,派这支前锋,迅速进军偃师,直扑洛阳城。

    ……。

    此时吴三桂的战术意图已经清楚。

    攻破洛阳城,占领之。

    然后以洛阳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尤其是向西、北方向。

    清换其鹿,天下共逐之。

    在吴三桂看来,此时这片土地,便是无主之地,有能者皆可居之。

    城内守军的顽强,在吴三桂意料之中。

    虽然吴三桂也感到时间紧迫,但他并不慌张,没有全力攻城。

    也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聪明人皆不会干。

    他还想着战后要凭这支军队坐稳西北王的位置呢,岂能有太大闪失?

    当然,也因为围城,城外兵力较分散,没有了大批骑兵的吴三桂,发号施令和战场机动并不灵活。

    所以,吴三桂对于其它几个方向围城部队下的命令是——只围不攻。

 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 李定国醒了

    PS:感谢书友“田园木戈”、“地沟里的黑鱼”投的月票。

    吴三桂只想攻破西门,因为只有这样,洛阳城才算是完整的,在面对日后北伐军闻讯赶来进攻时,可以固守。

    吴三桂甚至已经想到,在此战之后,如何与吴争谈判,开出什么价码,是独立还是听调不听宣,亦或者是宣调皆不听。

    然而,也正是因为吴三桂过于自信,他不认为,此时的河南界,还会有威胁到他的军队存在。

    吴三桂丧失了攻破洛阳城最好的时机,也就是他伏击李定国开始后的三天。

    其实,吴三桂确实可以在三天内攻破洛阳城。

    由于城外叛军之前是主动听从吴三桂命令投降,建制没有被打乱,军械、补给等一切都维持原状。

    加上本就是步军,先天就是为攻城准备的,因为吴三桂之前手中有关宁铁骑,扫荡、攻掠基本上用不着步军。

    所以,攻城车、投石器、撞车甚至有十数门来自清廷的红夷大炮。

    凭着这些,如果不计代价、执意强攻,城内士气不振的大西军,十有八九守不住几个城门敌人的同时进攻。

    可吴三桂想得太远了,想着想着,就想美了。

    想得太美,往往不真实,美梦易破嘛!

    李定国遭伏的第四天,接近晌午时分。

    西城门先后承受了吴三桂所部多达数十次的进攻。

    城门破损不堪,城墙上伤痕累累,连城楼都因中了不知道多少发炮弹,而显得摇摇欲坠。

    吴三桂在夏国相等几个女婿和嫡系文武的簇拥有,撸须微笑。

    是啊,攻了三日,是时候收获胜利果实了!

    ……。

    洛阳城确实被攻破。

    西城门一度被吴三桂纳入囊中。

    但问题是,到手才一个时辰不到,吴三桂就惊闻噩耗……东门遭敌,强敌,参与围城的六千步军被击溃。

    惊弓之鸟的反应,千篇一律!

    六千人,在不到半日时间被击溃,来者那该是如何强大?

    这个问题,甚至吴三桂都不想派斥候骑兵去侦察一番,凭着他的战场经验皆可判断出来。

    河南界还有这样的军队存在吗?

    那会是谁?

    于是吴三桂仰天长叹一声“上天都要帮那竖子……非吴某无能,实乃天意难违啊……!”

    说完,吴三桂不顾夏国相等人的劝阻,立时下令,全军向西撤退。

    这样,刚刚到手的西城门,被吴三桂弃了。

    如果吴三桂知道,东城外遭遇的只是一支来找酱油的骑兵,而它背后主力,至少得两天后才能赶到,估计得吐血,狂喷血,至少,不吐上六、七升,止不住啊!

    ……。

    高一功,其实早已投效吴争。

    虽说广信卫亦是北伐军序列,但毕竟前身是忠贞营,时隔不远,军中旧部,说起话来,依旧是一口一个,“咱忠贞啥啥的”。

    李过在之前强攻凤阳府时,下令无差别炮轰凤阳城东门城墙,致使数以千计的广信卫将士,无辜丧命于自己的炮火。

    这事引发了军心动荡。

    以至于李过失去了将士的信任和控制能力。

    而高一功,为人忠厚、本份,又是忠义夫人高桂英的弟弟,在广信卫老兵心中,那就相当于舅爷啊。

    由此,高一功的呼声渐渐压过了李过,成为了广信卫军中继李过之后,又一个精神支柱。

    然而,吴争见了李过之后,给了李过又一次的机会,并指导他去化解军中将士心中对他的不信任。

    由此,李过再次成为广信卫的控制者。

    而高一功,并没有因为失去机会而心存怨恨,主动向李过示好,广信卫从凤阳府开拨西进之时,原忠贞营三巨头李过、刘体仁、高一功再次聚拢在一起,可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啊!

    这三千骑兵,正是由高一功率领。

    高一功品性敦厚,但不宜统兵,这是吴争给予他的评价。

    这里所说的不宜统兵,并非指高一功不会打仗,而是指高一功战法过于僵硬,属于那种冷兵器时代将领的典型。

    就是喜欢一上战场,就身先士卒往前冲的典范。

    所以,吴争这句话的评价,指得是高一功只可为将,不能为帅。

    试想,这要是大军交于高一功手中,好嘛,一开战,他就冲前去了,万一有个不测,一支军队就全报销了。

    这也是吴争再次启用李过执掌广信卫的主因。

    但高一功此战,确实打出了他的气势,符合他的秉性。

    高一功率三千人马,赶到洛阳城东门时,时值天色大亮。

    准确地说,这是一场破袭战,因为东门外敌人是察觉到高一功来攻的。

    按理说,高一功部与敌应该相峙一段时间,因为不明白敌人的兵力和防御情况。

    怎么可能一照面,就死活不顾决战呢?

    然而,高一功就这心性,就这么一照面,一声虎吼,“冲!”

    干就完了!

    结果,一战成名!

    就一个时辰,三千骑兵歼灭城外六千吴三桂精锐步军,连气都不打一喘的。

    直瞧得东门城墙上数百大西军守军,心潮澎湃,直后悔将城门封死了,否则,也能出城分一杯羹的。

    而正是由于高一功摧枯拉朽地一场猛战,吓得那个老谋深算的吴三桂,以为大批北伐军赶来增援洛阳城,这不,连最基本的侦察都不想了,吓得直接下令——撤!

    至此,被吴三桂四万大军,前后围攻达四天的洛阳之围,迎刃而解。

    果然如吴争所料,人之将亡,其鸣也哀,吴三桂先是断臂求存,自毁城墙,后又屡屡犯错,从入河南界后,所率十万大军,至此时从洛阳西撤时,仅剩三万多人……是到了该亡的时候了。

    此正好应了一句古话,自作孽,不可活!

    ……。

    说来也怪,吴三桂一撤,李定国醒了。

    当然,这是个巧合。

    李定国的心性,再不济,也不屑做那种以昏迷来避敌的蠢事。

    看着来援的高一功,李定国艰难地道:“……劳烦……传讯于吴王……我要见他……!”

    高一功郑重地点点头,“高某这就派人传讯……另则,奉吾王令谕,我广信卫驰援洛阳城,我部主力最多两日皆可抵达洛阳,请晋王放心养伤……!”

 第一千九百二十七章 东面战场之变

    李定国为何要见吴争,还选在这个节骨眼上?

    许多人都想不明白,譬如白文选、马维兴,再譬如高一功。

    在白文选、马维兴看来,这完全没有必要,高一功所部及其身后的广信卫主力,足以襄助大西军守住洛阳城。

    而高一功一样疑惑,如今虽说凤阳大战结束,可东路,北伐军正与岳乐大军对峙,这个时候,劳监国殿下奔波数千里地,怕是有些……矫情了吧?

    当然,想归想,高一功也不敢怠慢,毕竟李定国与吴争的交情放在那。

    然而他们这些将领皆忽略了一点,大西军还堪战吗?

    至少,被吴三桂这么一围城,城中原本兵力不多的大西军亦遭受了重创。

    而留在商城驻守的数千大西军,远远满足不了追击吴三桂作战。

    再向调增援,就得从湖广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