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852章

汉明-第852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吴三桂装疯卖傻,故意用挑拨李定国与吴争之间关系,扰乱李定国的视线。

    实则,吴三桂只是声东击西,他并不存有挑拨李定国与吴争之间关系的本意,他的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引李定国脱离大西军的控制范围,也就是引李定国出城。

    取宝藏,自然是要悄无声息、速战速决的。

    不然,走漏风声,传将出去,岂不没事找事吗?

    带个几百近卫骑兵,那都嫌多了。

    果然,李定国只带了五百骑兵,当然,没忘记带上吴三桂在身边。

    多少也是有些防备的。

    不过这防备,是防备吴三桂撒谎,而不是防备吴三桂突然起事。

    可李定国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大西军主力在城中,而吴三桂的降军部署在城外。

    这道理很简单,防备降军突然叛乱嘛。

    只有主力在城中,方可应对不测,没道理让降军在城内,自己的主力在城外的。

    李定国的想法是,城外降军中也已经安插了自己人,加上如今局势,这支降军就算反了,也改变不了天下局势了,而且,一旦叛乱,这支降军也是无处补给,等于自寻死路。

    可李定国偏偏忽略了一点,他此时要取的宝藏,其中不但有银子,还有囤积的粮草。

    而这一点,正是最致命的。

    都说灯下黑啊,或许,李定国这次是真被“六百万两”所惑了。

    ……。

    叛乱,就发生在洛阳西门远郊。

    当李定国带着吴三桂,按吴三桂所指的位置,到达一处树林。

    吴三桂就指着树林深处,对李定国说,是这儿了。

    树林甚密,骑兵只能下马,栓马之后,步行而进。

    可仅走入数里地,便有无数弓弩矢,由树上、暗处,甚至地下,悄无声息地射出。

    李定国的近卫队,根本来不及反应,纷纷被箭矢射倒。

 第一千九百二十三章 好奇也能救命

    李定国及身边近卫,在遭遇突然袭击,震惊四下张望之余,才想到身边的吴三桂,这才发现,吴三桂已经不见了。

    此时醒悟,已经太晚了。

    愤怒的李定国,急吼着下令原路返回。

    借树木挡身,仅存的百十个近卫拼死护着李定国往树林外逃。

    奈何,这是一场精心预谋的局,怎么可能轻易让李定国逃脱呢?

    眼见着无数人影现身,向李定国他们包围过来。

    李定国感到一阵地有心无力,至树林外这数里的距离,怕是无法过去了!

    可李定国依然在嘶吼着挥动手中的刀,“冲出去……能活一个是一个……!”

    此时,消失不久的吴三桂,在伏兵的簇拥下现身。

    “晋王……认输吧,莫作无谓的抵抗!”吴三桂微笑着喊道。

    他确实是资格笑。

    周旋于李定国的万千大西军中,吴三桂如鱼得水,胜似闲庭信步。

    将李定国唬得是一愣一愣、深信不疑的。

    当然,这宝藏之说,大半是真的,地点也在附近。

    而且,此处埋下宝藏之事,也确实只有吴三桂父子和方光琛知道。

    但,从弃方光琛之时,吴三桂已经派人,将这批财货转移。

    他的投降,更多的就是会转移这批财货争取时间。

    也对,置死地而后生嘛。

    吴三桂心中笃定,不管吴争、李定国想不想杀他,只要他说出这个秘密来,就能暂时保命。

    至少,在吴争、李定国得到这批财货之前,是不会杀他的。

    那么,这事就简单了,降了也就降了。

    军队被李定国安插了人手又何妨?

    不管是大西军还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它们和北伐军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北伐军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将领,而他们的军队,还是旧制——兵随将走!

    只要将领没变,一声令下,士兵挥手即走。

    那些安插的人手,瞬间就被清除干净。

    所以,老话说得对,想瞬间平一方势力,最快的方法,就是杀了那方势力的头领,剩下的事,就是各个击破。

    可吴争走得急,也因为李定国并不把已经没了兵权的吴三桂放在心上。

    当然,吴三桂确实是参透了人心。

    他知道李定国能猜到他在离间与吴争的关系,可这是虚着。

    正因为猜得到,所以就不会往别的地方去猜,人性皆如此,总是太相信自己的判断。

    吴三桂甚至非常肯定,不管李定国还是吴争,不管二人是不是贪财之人,只要听说有如此巨大的财货,必定上套,理由很简单,养兵,等于烧钱哪!

    李定国上当了,如果吴争在,估计也好不了多少。

    ……。

    李定国被伏击之处,其实离洛阳城不远,近郊嘛,也就数十里路。

    如果城中守军知晓,最多一柱香的功夫就能赶到。

    问题是,守军怎么可能知晓?

    李定国出城前,没有对任何人提及此次出城的意图……不,他有对一人提及,是他的次子李嗣兴。

    此时已经十七岁的李嗣兴,很是羡慕他兄长李溥兴能被爹送往杭州府。

    特别是在江南军校学习,如今李溥兴已经成为北伐第一军中的副团长,更是令李嗣兴羡慕。

    原本,李定国没有打算此战将李嗣兴随军,只是被李嗣兴闹得不清静,于是顺了李嗣兴的意,带他北上。

    按理说,李嗣兴是李定国次子,虽然不可能成为世子,可那也是公子。

    在军中,谁敢不敬?

    奈何李定国治军甚严,升军职,得凭军功。

    李嗣兴初入军旅,何来军功?

    在李嗣兴的恳请下,李定国稍作了通融,专门替儿子想了个官职——裨将参军。

    裨将参军,这名字如果拆分开来,裨将、参军,那就一目了然了。

    古往今来,裨将一般为副将,往往做为偏师统领,或者是代主将为先锋。

    而参军嘛,顾名思义,等同于后世参谋。

    按军中职责划分,属于一文一武,职能也就南辕北辙了。

    可李定国将两职务生生地捏在了一起,这不是变相夸赞儿子文武双全,而是暗示,这是只菜鸟,儿郎们,别听他忽悠。

    可不就是这样吗?

    正象历朝历代,真正统帅天下兵马的,为大将军。

    如果非要在大将军前加上什么“镇南”、“征东”、“平西”的衔名,只能说明,这就是个封号将军。

    倒不是说这些封号不值钱,而是,有封号的,往往是将不是帅。

    李定国确实没读过书,可天下道理共通,无非是表达方式不同,征战多年,又浸淫宦海日久,李定国就以这官名,打发了次子的软磨硬泡。

    李嗣兴起初还高兴得很,可没多久,发现他的命令不怎么好使。

    于是私下找人打听了,明白他爹的意思,这下更加闹腾着要上杭州府找他哥去。

    如果不是李定国派人看管,吴争之前至信阳州时,李嗣兴怕是早找上门去了。

    所以,李定国其实心里还是有些提防的。

    他知道自己为一方主帅,擅自出城,干系重大。

    这不,出城之前,私下与儿子交待了,让他好好履“裨将参军”本职,只要等自己回来,说不定,就答应李嗣兴去杭州府了。

    以前的军队,兵随将走,主帅要是有个不测,那就是少帅主事。

    古往今来,皆如此。

    绝不会去管,这少帅能不能担起这担子。

    此时有左梦庚为例,后世有张少帅为例,就可印证此理。

    如果之前,李嗣兴听闻定会高兴万分。

    可自从知道他爹拿“裨将参军”来忽悠自己,李嗣兴自认不好骗了,哪怕是他老子的话,他也抱着怀疑的态度,需要验证!

    李定国原本是想将洛阳防御暂时托付儿子,这其实也没错。

    军中诸部各有份属,说是托付儿子,其实也就是挂个名,安人心,真要有不测,诸部各司其职,用不着李嗣兴做什么。

    可李定国绝不会想到,自己说的话,已经不再让儿子信任了。

    不但不信任,反而引发了儿子不可遏止的好奇心。

    都说,好奇,会害死一只猫啊!

 第一千九百二十四章 李定国脱险

    如今的河南,再无成建制的清军残余。

    洛阳城及周边,更是仅大西军存在。

    在李嗣兴看来,六、七万大军环抱,能出什么事?

    李定国前脚离城,李嗣兴后脚就跟上了。

    不过李嗣兴还是惧怕被他爹发现的,所以,引人远远跟着,不敢靠太近。

    阴差阳错啊!

    如果李嗣兴能多带些人,李定国这番遭伏,可能就化险为矣了。

    然而,李嗣兴手中没几个人,“裨将参军”听起来象那么回事,文武皆管,可事实上,但凡所有事皆管的,往往什么也管不了。

    李嗣兴手下就十六骑,这还是李定国受不了李嗣兴的软磨硬泡,将自己的亲卫骑兵,划了十六骑给他。

    否则,李嗣兴就是一光杆儿司令。

    都说万事皆有天意。

    李定国绝想不到,他给儿子的十六骑,会在他最凶险的时刻,救了他半条命。

    李定国更想不到,儿子会尾随他,由此……送了命!

    或许李定国宁可自己丧命,也不想儿子替他去死吧。

    可天意如此,不可违啊

    ……。

    吴三桂的伏兵,其实就是派往转移财货的夏国相所领六百人。

    这种事,总得交给自己人来做。

    夏国相文武双全,又是自己的女婿,再合适不过了。

    而且,吴三桂更认为,按照事前部署,以夏国相的玲珑心思,定能猜到什么时候该是发动的时机。

    果然,夏国相不负吴三桂厚望,他转移财物之后,便按计划伏兵于此,一直蛰伏到吴三桂引李定国来挖宝,然后一击中的。

    如果不是李嗣兴和十六骑的突然出现,这场伏击,定是全胜之结果啊!

    李定国率残余,强突至离路边尚有一里地时,已经力竭。

    身边亲卫,几乎拿命为李定国开道。

    可实力悬殊,再勇猛也无济于事。

    就在这关键时刻,李嗣兴率兵赶到。

    骤闻林中喊杀声,李嗣兴开始以为他爹在带兵剿乱,正埋怨他爹不带他一起玩儿。

    可至林前时,正值李定国冲至一里距离。

    望见自己父亲一身血糊,李嗣兴顿时悚然,想也不想,立马带头冲了进去。

    策马进林,这等于是找死啊!

    就象将自己困于高处,成了万矢之的。

    但战马通灵性,它会避让前方挡路的树木。

    其实李嗣兴一冲进林子,就被从两侧合围过来的伏兵,用数十箭招呼。

    结果没有悬念,李嗣兴甚至连声“爹”都没有来得及喊出口,就身中数箭。

    这让李定国和他身边仅余的亲兵,肝胆俱裂,愤怒之下,生生又闯出十余步。

    李嗣兴率十六骑的冲入,阻碍了两侧伏兵的合围。

    而李嗣兴的战马身躯,为李定国挡住了一侧的敌人。

    李定国身边的亲卫们,狂呼着“王爷快走”,以自己的身体,横列着为李定国挡住身后。

    千钧一发,李定国被李嗣兴带来的骑兵们,围在中间,跨过了这不到一里地的生死线。

    那边吴三桂、夏国相眼见功亏一篑,疯狂地呼喝“追击”。

    两侧伏兵纷纷射箭。

    李定国在上马之后,奔出十数步,被一流矢射中了后背。

    ……。

    吴三桂、夏国相带人追到路边,望着李定国十几人的背影,跺足惜叹。

    如此妙计,最后仅差一着,确实是可惜了了。

    吴三桂懊恼得不要不要的。

    夏国相回神得快,“王爷,李定国若一回城,必定大军来攻……王爷还须速速离开此地,容后计议。”

    吴三桂一听,转头问道:“本王诸路大军呢……在何处?”

    夏国相答道:“按事先安排,除留在登封附近的骑兵外,别的皆在周边……等候王爷命令!”

    “军中奸细都去了吧?”

    “皆在控制之中……王爷尽管放心!”

    吴三桂三角眼中露出一丝凶光,“李定国中箭,就算不死,想来也是重伤……城中仅有二万兵力,而咱们的兵力二倍于敌……。”

    夏国相眼睛一亮,“王爷是说……攻城?”

    “就是此意!”

    “妙……妙啊!”夏国相的击掌赞叹,“李定国率军北上,河南、汝州二府,乃至信阳府,如今正值空虚之时……若是趁此机会破城,就算不能活捉李定国,击溃城中守军,那三府之地,就是王爷的了……待安定之后,再向周边扩张,不须多少时日,大半个河南,必落我手……小婿这就派人去知会各路兵马,强攻洛阳城!”

    吴三桂此时大手一挥,仿佛找回了一些当年叱咤风云的气势。

    ……。

    李定国确实伤得很重。

    重到回城见到白文选和马维兴时,只说了一句,“吴三桂诈降……”就昏迷过去了。

    从幸存下来的亲兵口中得知事情大致经过。

    白文选和马维兴立即下令封城,部署西门防御。

    二人的及时封城,为接下来的攻防战,争取了时间。

    但,正如吴三桂说的,城外军队是城内大西军的二倍,这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场艰难的战斗。

    ……。

    此时,李过驻囤荥阳。

    征战沙场二十年的李过,早已练成了一种不可言传的对战场局势的第六感。

    吴争令他配合大西军西进,整合西北义军、扫荡清军残部。

    他就明白,吴王殿下对凤阳、淮安两路战事有了把握。

    这时的李过,已经不再有别的心思、想法了。

    也对,北伐一旦功成,吴王殿下声名将如日中天,而建兴、永历二帝的崩轰,等于扫清了吴王登上大宝的一切障碍。

    如果说,忠贞营归顺吴王,刚开始时是为了生存,而之后,是为了扩张,那么现在,只为从龙了!

    李过有些惋惜自己不能参与进攻京师之战,那才是最肥的一块肉,最能让自己载入青史的一仗。

    但李过能理解,第一军才是吴王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