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255再铸鼎 >

第151章

1255再铸鼎-第151章

小说: 1255再铸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惨淡的需求之下,冶铁业自然不会多发达。当初北宋在整个京东路的铁课对冶铁业征收的实物税,税率20一年也就四五十万斤,算下来总体的铁产量也就一千五百吨。即使算上逃税的私铁,也很难超过三千吨,还比不过后世淘汰的小钢铁厂一个月的产量呢。现在的山东民生和工商业屡经摧残,铁产量甚至还不如那时候,更别说,产量的大头在西边的莱芜监,胶东地区只占了一小部分。

    可想而知,冶铁业不发达,采矿业肯定也不会发达,东海商社想扩大钢铁产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采购不到那么多矿石。想当初不过每月几千斤的输入量,就是用坩埚一锅炼个几十斤,都能轻松消化掉,要是真建了套大型冶炼设备出来,那恐怕开工一天就能用掉一个月的库存了。

    直到这一两年,商社凭着大炮开路、真铜白银撒出去,才渐渐将本土附近的采矿业培育起来。不但莱阳县的产出大大提升,隔壁乳山县的矿冶主在毕庆春的撮合下也参与了进来,两地的矿石通过水路和海路,汇聚到了金口市,终于使得东海商社的钢铁工业有了进一步扩张的空间。

    五龙河上,一艘人力车船拖着一艘刷了白漆的小沙船,一路北上。

    这艘车船也是去年阔马的新产品。

    内河水运,如果逆风逆水,行进就很麻烦,很多时候必须要靠人力才行。最初,造船厂想设计的是一款帆车两用货船,平时用帆,风向不利时就用人力蹬水轮。但这样的思路很快就被证明不可行,倒不是做不出来,而是传动机构会占用大量的船舱,影响运货量。而且水轮在用风行驶的时候完全就是个累赘,最终做出来的实验船完全不实用,载客倒算可以,载货根本不能用。

    所以后来他们改变了思路,不再追求两用,而是设计了一款纯粹的人力拖船,连货也不装了,只追求更强的动力,最后做出了一种812人驱动的小型拖船。商社把这些拖船部署在繁忙河段,普通的运输船平时靠帆前进,最多备几支桨应应急,到了逆风逆水的航段,就靠拖船拖行。拖船不但为商社自己的运输船服务,还向外部商船提供有偿服务,市场反应很热烈。

    阔马造船厂产能有限,不能大量制造这样的车船,于是便只制造核心的传动轴和轴承,其余部分委托给了胶州湾西侧黄岛地区的几个民间造船厂生产。这些造船厂满足商社的订单之余,甚至还推出了山寨产品,虽然不如东海正版,但由于借鉴了改良后的传动机构,比起南宋的同类产品甚至还是要强的。不少本地人买了这样的山寨车船,自己雇佣脚工,在各条水系上做起了拖船生意,盈利还不错,甚至抢了东海商社的拖船队不少风头。

    这样的行为自然损害了东海商社的利益,但是客观上也提升了胶州的水运效率,所以后来管委会商议了之后,与船厂主们商议了一番,以象征性的价格给了他们一份授权,认可了他们的山寨行为,但是下不为例,今后必须从东海商社这里采购轴承和传动轴,以免坏了车船的名声。这垄断供应核心部件自然有不少利润,但对于各家船厂来说其实也是好事,双方一拍即合表示同意。此后商社也加快了起草专利法的步伐。

    话说远了,今天这五龙河上的拖船挂着东海辣土豆旗,是商社自营的运输队,部署在这里,用于将乳山方向来的运矿船拖到北边的大铁厂。

    但现在它拖着的这艘小沙船,可不是运货船,而是商社股东专用的客船,挂着东海旗,船上还有几名近卫兵护卫,甚至艏艉还放着四门幼狮炮,船虽小阵势可不小。

    考虑到尽可能减少对河水的污染,所以大铁厂的地址选在了五龙河的下游一处略有落差的河段,又趁两个冬天枯水封冻期对一侧的河床进行了改造,用石头和水泥修起了一道分水坝和一道堤坝,在河西岸拦了一道支流出来,又在里面修了两道拦河坝,分成了上中下三段有落差的水域,以充分利用水力。

    车船今天没拖沉重的运矿船,只拖了一条小沙船,所以很轻松地就逆流而上,绕过分水坝,停到了上游的码头上。

    文化部的乔玉山、商务部的何魏和黄鹤从沙船上走了下来。

    三人下船后,习惯性地对拉他们过来的拖船挥手致谢。船上的脚工们十分感动,一直等到他们走远都泪流满面,然后被工头喝骂着往下游开去,今天还有几船砖要搬呢!

    乔玉山转过头去,往下游的厂区看过去,即使刚才在船上已经看过,但现在近距离看着仍然有震撼的感觉。

    一根巨大的传动轴横跨在岸堤和分水坝上,中央位置布置了六个水轮,积蓄的河水从拦河坝中央如瀑布一般飞流而下,水流正好与水轮边缘相切,推动水轮和整根传动轴猛烈地转动起来,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将强劲的动力输送到旁边的厂区内部,带动里面的机械运行起来,冒出股股浓烈的黑烟。

    这种充满了工业伟力的装置在这里还不止一个,下游拦河坝上有一个同样的装置,其他位置也分布着几个小型的水力设置,形制各异。有的是两三个传统的水轮串联在一起,靠规模堆出功率;有的只有一个水轮,但桨叶却不是传统的直叶,而是像水瓢一样的斗状,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有的更加激进,不再是传统的直立式水轮,而是横躺下来,整个浸在了水里,周围也用石头和水池砌出了曲线形状,水流经这里的时候形成涡流,带动水轮高速转动。

    这些形形色色的水力机械,与厂区中的机械声、敲击声、火光、浓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了幻想主义色彩的画面。

    “这是东海特色的蒸不对,木工朋克啊,真够带劲的!”黄鹤走了上来,看到这幅场景,不得不感叹了一句。

    乔玉山看着前面热闹的场景,不由得叹道:“他们我们,还真是搞出了些了不起的东西啊。”

    去年年底的全体大会,管委会趁着股东们有了空闲、大部分人都在场的机会,推动了一项重要改革,从全体大会攫取了更多的管理权。

    管委会和商社部门的自主权扩大,原先一些必须由全体大会批准的事项,现在可以自行决定,不用事事投票了。

    这项改革推出的背景,一是随着商社摊子的扩大,必须放权才行,二嘛,就有些诛心了。现在商社事情太多,很多股东都扑在第一线上,全体大会根本没时间参加,于是就把投票权委托给相熟的股东代为行使,或者干脆弃权任其他人决策。这看起来不算什么大问题,但不得不承认,全体大会二百股东,能力总是有高有低的,根据能者多劳的原则,真有能力的股东大多在外忙碌,而有空整天呆在东海堡等着开会的都是什么人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过去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全体大会都被“有闲”的股东所把持,他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尽职尽责,往往在议题上对一线股东百般刁难,惹得他们不胜其烦,私下里少不了抱怨,事实上也对一些项目的推进产生了阻碍。因此,等到年底大家都有空了,股东们齐聚一堂的时候,管委会再推进改革计划,就轻松通过了。

    自然,权力被限制了的部分股东对此会有不满,但这是真正全体大会的决定,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在剩余的框架中尽可能行使自己的权力,比如监督权。

    乔玉山就是全体大会监委会的成员,今天来就是检查一下五龙河大铁厂这个今年的头等项目是不是存在问题的。何魏和黄鹤只是来参观一下,顺便看看有什么商机没有。

 第213章 炼钢

    1260年,1月20日,金口市,五龙河大铁厂。

    来访的三人在码头边上看了一会儿,正犹豫该从哪个门进去,万浩然带着几人从朝东的大门处走了出来,见了这几位,打招呼道:“哟,诸位,到了啊今天我陪大家参观!”

    乔玉山他们松了一口气,万浩然一边让手下带着近卫兵们去休息,一边带着三人走进了高高的院墙之中。

    进了大院,机械声和呼啸声更烈,可以嗅到一股轻微的难以言明的味道,气温似乎也升高了几度。

    三人新奇地看着四处高耸也就两层楼高的各项设施,乔玉山开口问道:“老万,怎么今天是你?季国风呢?”

    万浩然看了看他,不失礼貌地微笑道:“季老大前几天接待了好几拨,实在是不胜其烦,正好今天锻造车间有新项目他去看了,于是就只能让我来接待了。”

    乔玉山摸了摸鼻子,这才想起这大铁厂项目是季国风两年前就试图推进的,因为他和一批人的阻拦还有战事的影响,才拖到现在,这时候不想见他也正常,不由得有些尴尬。

    旁边的何魏连忙圆场道:“老万你来的正好,现在你可是咱们商社炼铁第一人了吧?季国风都比不上你。”

    万浩然这几年很少参与武备组的装备研制了,而是一直在负责钢铁冶炼方面的工作,从阔马的坩埚钢到金口的小高炉,都是他在主导。即使穿越前对这方面干得不多,但有全套基础科学知识打底,几年下来也成专家了,还带出了不少研究生,在工业部也算是有了自己的山头。现在大铁厂的冶炼部门,也是他在牵头。

    他听了这句恭维,眉眼上翘,故作谦虚地说道:“哪里哪里,论知识储备之深厚,还是得看季老大不说了,咱们时间宝贵,就先从这铁水车间开始吧。”

    铁水车间是将铁矿炼成生铁的地方,其实并不是厂区的,再北边还有矿石仓库和矿石预处理车间,不过万浩然觉得那些地方没必要领他们去参观,就直接从铁水车间开始了。

    三人抬头望去。

    所谓铁水车间,中央的位置有一个小高炉,四周有围墙,围墙倒是有四五米高,上面并未完全封顶,只在四周有一圈雨棚,底下挂着许多玻璃油灯,现在并未点燃。

    高炉正在生产,车间内可以感受到滚滚热浪,四周堆放着各类矿石和工具。

    外面河道上有两组水车在为这个车间服务:一个双排串联的水车组驱动鼓风机,将强劲的风力送入高炉附近的水泥预热炉中;另一个小水车驱动着一个简易的帆布传送带,将原材料送入高炉顶部。

    炉顶有一个烟囱式的装置,将烟气导入预热炉中,预热外界导入的新鲜空气。

    空气中漂浮着细不可见的尘埃,车间中的人都穿着白色制服、戴着口罩,万浩然也取出几个口罩,分给众人戴上。

    黄鹤对这种高温不怎么适应,看了一会儿那个小高炉,迟疑地对万浩然问道:“呃怎么看上去,这个高炉比金口区那个大不了多少?是错觉吗?”

    万浩然点点头,说道:“嗯,确实没大多少,炉容量增加了50,外观尺寸开个三次方就没多少了。毕竟我们矿石的输入量就那点,建太大吃不满的话反而效率会低。不过这台新型高炉虽然不大,但是经过了多项改进,使用了更厚实的炉壁,鼓进来的空气也先与烟气进行热交换,嗯,还有诸多细节就不说了,所以总体的燃料利用率比金口区那台高了不少。”

    说完,他又指着顶上那些油灯说道:“还有一点,与之前的间歇式生产不同,我们这里可是三班倒24小时工作的,省去了升温降温浪费的燃料,总体生产量提高了三倍不止。”

    众人听了连连咂舌,何魏竖了竖拇指,问道:“那你们现在的产量有多少?”

    这时,正好到了高炉放水的时间,两个工人将一个大铁罐推上前去,旁边一个红肩章仔细地转动着阀门,然后炽红的铁水就从高炉底部流入了罐中。万浩然此时聚精会神地看了过去,高炉旁边也有一个研究生带着几个学徒掏起比色卡开始观察起铁水的颜色来。不一会儿,铁水的颜色和流量都发生了变化,红肩章连忙将阀门关闭,炉中又开始了新一轮冶炼过程。

    旁边一个工程师喊了一声什么,之前的两个工人将铁水罐盖上,然后又招呼了两个工人,五人小心翼翼地沿着铁轨将铁罐往下一个车间推过去。

    看到这里,万浩然才点了点头,转回来对他们说道:“这个高炉?每天大约三吨半吧。”

    乔玉山听了吓了一跳,心算了一下,说道:“这么多?这换成宋斤不得六千斤?我们当初一个月也才消耗这么多铁吧?说出去吓死人啊!”

    万浩然笑了笑,带他们往下个车间走去,说道:“是挺多,但是一年也就一千多吨吧,相比西边的几个大型冶铁基地,也没高得吓人。我们真正吓人的,是这边。”

    下个车间是炼钢车间,其实就在铁水车间隔壁,众人一走进去,立刻有了一种被吓尿的感觉。

    刚才那罐铁水通过轨道被运到了这边,十几个工人合力,通过一个粗壮的铁桁架人力起重机,将铁水倒入了车间中央的一个大铁罐中,然后纷纷退去,只留下几个资深劳工在这里,操作着周围的机械。

    戴着黄肩章和红肩章的几个工人忙碌着,不时嘴里报出什么讯息,然后一个四十多岁的黄肩章喊了一声,手里坚定地按下一个操纵杆。

    东侧河边那个巨大的水轮阵列,就通过一根粗大的天轴连接到这个炼钢车间。随着操纵杆的压下,大铁罐旁边的一套齿轮传动轴机构缓缓抬起,与顶上的天轴接驳在了一起。

    车间内立刻充斥满了机械的轰鸣,五龙河充沛的水力通过这一整套机械装置传递了进来,又在大铁罐旁边的机械中分成两股,一股驱动一个巨大的鼓风机,将预热过的空气鼓入了大铁罐底部,而另一股更加惊人,驱动大铁罐本身缓缓转动了起来。

    空气被鼓入铁水中,与铁水中过多的碳元素相遇,立刻发生了剧烈的氧化反应。碳与氧结合,产生了大量的热量,将铁水的温度进一步升高,同时大量的气体鼓入,铁水中不断冒出气泡,就像沸腾了一样。

    大量高温气体从大铁罐顶部冒了出来,被一个铁皮烟囱收集了起来,然后与进风管交叠在一起,进一步加热输入的空气,提升了铁罐内的反应强度。

    几个研究生,一边用镜子观察着铁罐内的铁水,一边记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