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363章

春秋大领主-第363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要是进行纠正?有可能会被士匄视为在嘲笑或进行挑衅。

    “郑国在冯没了近万军队,又在郐驻扎了一万七左右,他们还有多少兵力用来防御新郑呢?”吕武在想着要不要向晋君姬周讨要前往进攻新郑的许可。

    中行偃说道:“我观卫军短期难克郐,楚军或是已在北来,我军或可留诸国联军在此,分兵往新郑而去。”

    魏琦附和道:“如此可也。”

    看吧,世界上又怎么可能少了聪明人,不止吕武察觉到异常想要有作为。

    吕武想到了什么要说,话到了嘴边又硬生生地憋了回去。

    不能每一次都表现啊!

    一些事情,屡屡由自己来提,再好的人设都会崩。

    吕武不留痕迹地看了一眼士匄,非常期待士匄的表现。

    果然,士匄一听要去新郑就按耐不住,说道:“我军如去新郑,郑君必降。何必先攻邑、邦再往面见郑君?”

    兄弟们,大家伙,别忘记咱们是来干么的。

    收获啊,必须要有收获!

    他们联袂前去拜会晋君姬周,由中行偃开口提出进军“新郑”的请求。

    晋君姬周本来对众“卿”一起过来感到诧异,听完中行偃的请求陷入沉思。

    在“东方世界”这一边,晋国和楚国属于霸主国;秦国、齐国并列为一流强国,郑国、宋国、卫国、鲁国、吴国则是并列为二流强国;其余一些国家算是三流或不入流。

    当然,以上排名随着时过境迁已经出现变化,比如秦国就被开除出一流强国的序列,沦落到与郑国等国一起当二流强国;鲁国一再遭到齐国的打击陪莒国、徐国、钟离等国家一块当三流国家。

    郑国近些年的损失颇大,他们跟在楚国后面跟晋国过不去,晋军前两次入境进行了大肆的攻伐和掠夺,以至于都触摸到一流强国的门槛,遭到打击后变成排在二流强国车队的末尾。

    晋君姬周想道:“若是纵容诸卿,郑国便要成为一个三流国家了。郑国太弱,对我是好是坏?”

    士匄催促道:“君上,楚军不日便来,我需速战速决。”

    那特么直接去威胁“新郑”啊!

    明知道时间不等人,想的却是去干劫掠的私活。

    晋君姬周心里不悦,没有在脸色上表现出来,和颜欢色地说道:“如此,诸卿随意。”

    士匄最先迫不及待地道谢。

    中行偃、魏氏和程郑也是一脸高兴。

    赵武这就是尽力隐藏羡慕嫉妒了。

    吕武喊住了要离开的士匄,说道:“我等若是尽数离去,仅有赵氏二旅、韩氏一旅兵力略显单薄。”

    本来低头下去看牍的晋君姬周抬头看了吕武一眼,又扫了其余“卿”一圈,重新低头下去观看牍。

    赵氏的两个“旅”是残兵。

    韩起是“阍卫”,带来一个“旅”保护晋君姬周,还是吕武担任“阍卫”给留下的规矩。

    “如此,我等各留一旅凑足一师护卫君上。”中行偃没将赵氏算进去。

    吕武没有半点停顿,说道:“我留此地。”

    这一下,在场所有人都用诧异的目光看向吕武。

    他们要去尽情收获了啊。

    只带一个“师”出征,留下一个“旅”已经觉得去收获的人手不够用,自然要上前线亲自指挥的嘛。

    吕武却是要留下?他们惊讶之余,需要想明白吕武是要干么。

    “秦军亦在此处。”吕武给了一个解释。

    众人一听也就释然。

    吕武除了是晋国的“常务卿大夫”之外,还是秦国的执政,一个人要干两份活,留下也就显得没毛病。

    “秦国亦有公室前来,统兵之将乃是赢造?”晋君姬周并不觉得没了吕武秦军就没人管了,想道:“阴卿知晓卫君无礼,齐君桀骜,余下各国或有背离之举,刻意留守啊。”

    随便他们怎么想吧。

    吕武纯粹就是手底下有一帮非常擅长劫掠的家臣和战将,不用亲自率军前往就能将事情办妥。

    在这种前提下,不亲自去就免了过多的招摇,何必要要去呢?

    列国君臣得知晋军分兵,他们只知道晋国的“卿”只留下吕武和赵武,又清楚赵武已经退出作战序列,对吕武特地留下有自己的解读。

    对晋国有想法的诸侯国,他们的君臣想到的是吕武的悍勇无双,能够更大程度地保证晋君姬周的安全。

    对晋国恭顺的国家,乐得吕武留下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吕武,说不定能有什么意外惊喜。

    中行偃、士匄、魏琦和程郑带着家族军队出去撒欢,不会去攻打正儿八经的城池,盯着易于攻打的“邑”和“邦”也就是了。

    因为没有事先约定劫掠区,不同的家族难免会发生盯上同一个目标的事,起争执也就难免。

    吕武没那么快知道那些狗屁倒炉的龌蹉事。

    他观看卫军攻打“郐”,攻城方和守城方互有损失,以攻城方的损失更惨重一些。

    卫君卫衎要求孙林父一天就将“郐”攻下。

    然而,这一打就是八天。

    期间卫军有登上过城墙,很快就被郑军肃清,城池一直牢牢掌握在郑军手中。

    卫军一个“军”折损率将近三成,将士拒绝再攻城了。

    卫君卫衎从一天没有攻克“郐”的半发疯状态,到八天之后的麻木。

    他得知折损率到三成被拒绝攻城,出奇地没有暴跳如雷,跑去邀请宋军一起攻城。

    宋国右师华元又没疯。

    打这种城池会死伤惨重,收获却未必能有多少,不是非打不可,毛病了才去死磕。

    也许是老天拯救卫君卫衎的面子?

    在卫君卫衎左右为难,丢不下脸皮承认攻不下“郐”之前,外出游的晋国各“卿”先后回来,带来了郑国屈服的消息。

    卫君卫衎找到了台阶,哔哔叨说是郑国屈服得太快,要不然卫军一定能攻下“郐”云云,攻城却是停了下来。

    这一次郑国给的战败赔款很有诚意。

    而晋国君臣实际上知道这一次根本无法将战争赔款拿到手,他们已经亲自动手去抢,想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也已经完成。

    晋君姬周招呼一众小弟,进行了一连串热情洋溢的演讲,宣布退兵啦。

    他们要回去“虎牢”好好黑皮一场,等着楚国得知郑国屈服于晋国派兵北上。

    到时候是继续玩,还是退回国内,看实际情况咯。

 第537章 暗战从未停止(4K求订阅)

    晋国这一次南下的主要目标只有一个,也就是勾引楚军北上。

    他们南下的理由是子驷弑杀了郑君姬恽yun。

    话说,他国权臣干掉了自家的国君,关晋国什么事?郑国当时是楚国的小弟,要管也该是楚国来管才对。

    然而不是那样算的。

    在目前的时代,不管国家强大还是弱小,但凡发生臣弑君的事件,任何一个国家的君主都有权去管一管,想不想或有没有去管看的是国家的整体实力。

    比如说,晋国发生了几次臣弑君的事件,源于晋国强大的因素,列国只是发表谴责言论,没有动用武力进行干涉。

    而晋国和楚国经常会因为某国发生动荡,包括但不限制于弑君,动用武力去干涉他国的内政。

    什么叫霸主国?不是国家强大就算霸主国,实际上就是动辄对他国内政指手画脚,时不时随便找个理由就能发动战争,才是霸主国的真正解读方式。

    一个国家很强大,不愿意搭理外界的任何事情,喜欢关起门来自己玩,他国并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强大,当什么霸主国呢?

    喜欢关起门来自己玩的国家哪怕是再强,说句难听的话,压根就得不到他国的尊重,甚至会被各种流言蜚语,再反而被横加地指手画脚。

    “子驷并非真心盟我。郑先君恽虽僖,然友善我、楚。”国君对郑国先君姬恽的评价不好,其余的信息量也挺大。

    已经被弑杀的姬恽作为“太子”时期有在晋国和楚国生活的经历,他是一个对谁都尊重不起来的人。

    在姬恽继位之后,没有表达过明确的政治观点,属于晋国和楚国还需要进行考察的对象。

    现在的情况是,子驷以得不到尊重这个理由干掉了姬恽,使得晋国和楚国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正确去对待郑国。

    “郑不可信。”士匄先观点明确地定基调,再继续说道:“如盟我,亦是借我抗楚。”

    郑国想跟晋国结盟?

    有俺在一天,别特么做梦啦!

    中行偃皱眉看着士匄,认为士匄魔怔了。

    不就是在“冯”丢了脸吗?并且脸还是士匄凑上去自己丢的。

    范氏要攻城,郑军应该立刻投降才对?没这样的道理。

    其余的“卿”也觉得士匄输不起,不免对士匄的评价下调了许多。

    “非我意气用事,乃是郑反复无常,实不可信。”士匄最近很敏感,觉得谁看自己的眼神都不对劲,带着太多的内涵。

    国君笑着说道:“寡人知郑无信义,范卿言及不可与之为盟,过矣。”

    士匄被怼了?

    国君继续说道:“我盟郑,实为楚也。”

    士匄确认自己就是被怼了,想着用什么样的方法怼回去,有人开口附和了国君的观点。

    “君上所言甚是。”中行偃思路很清楚地说道:“郑处我、楚之间。郑归于我,楚必不干休,反之亦然。如此可借郑诱楚,使之反复而来,成就疲楚之策。”

    晋国先前本来是要用陈国来当诱饵,遭到了士匄的坚决反对。

    陈国距离晋国相隔一个郑国,他们与楚国却是比邻。

    晋国真的接纳了陈国?该是晋国每次千里迢迢南下救援陈国,到时候一再消耗国力的是晋国。

    还有一件最为现实的事情,陈国并不强大,晋国能救陈国一次两次,无法永远能够及时地去救援陈国。

    在这种情况下,陈国重新屈服楚国只是时间问题。

    晋国如果接纳了陈国又保不住,会损害到晋国的国际信誉,等于是不但前期的投入会白费,最后还要承担失信的恶果。

    所以了,明白那些道理的国君和其余“卿”,他们对士匄反对接纳陈国没什么意见。

    郑国就不一样了。

    各个诸侯国谁不清楚郑国喜欢玩“朝晋暮楚”那一套的反复横跳?正因为列国都知道郑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晋国利用郑国不用担心名声方面会受损。

    士匄要是拿不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晋国为什么不能接纳郑国,以私怨误国事的会成为一种实锤。

    晋国的“卿”因为私怨误国是一种常态,很多时候根本不用承担后果。

    士匄一个个看过去,想要在“卿”之中找到盟友,发现这些“卿”不是眼神闪躲,就是没给积极的回应。

    尼玛!

    在“卿”找不到一块扛的盟友?

    “君上,臣言郑之事有误,请君上见谅。”士匄对国君低头了。

    国君笑着讲了几句话,不是继续怼士匄,相反是进行安慰。

    什么时候晋国的“卿”需要来自国君的安慰了?

    其余几个“卿”不留痕迹地交换完眼神,由中行偃开口说话终止目前的气氛。

    利用郑国是晋国的既定国策之一,再次得到确定,时机合适了两国结盟会是一种必然。

    怎么利用郑国则是需要一些细节方面的商讨,比如怎么达到利用的目标,还不能让列国觉得晋国没有信义。

    他们已经退回到“虎牢”了。

    一帮小弟之中的大多数国家,他们跟着晋国南下纯打了一次酱油,浪费了征召额度,耗费了一波粮秣。

    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导致有些列国都已经习惯和麻木,很难再产生什么心理波动。

    曹君姬负刍对这一次南下非常满意,不是曹国得到了来自晋国的什么好处,仅仅是因为卫国在“郐”那边弄了个损失惨重外加灰头土脸的下场。

    心情极度愉快的曹君姬负刍表示不回国啦!他要留在“虎牢”继续陪晋君姬周玩耍。

    一样没走的还有鲁国的君臣,部队则是交给能托付的大臣带回国。

    鲁国君臣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跟晋国的君臣商谈,认为自己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留在“虎牢”,晋国君臣必须要给鲁国好几个交代。

    所谓的“风险”是,鲁国君臣留下,齐国君臣和军队却已经转道回国。

    而“交代”什么玩意之类,听说过“地球缺了我就不会转”这一句话吗?

    简而言之就是,鲁国需要晋国,脑回路清奇地认为自己承担了风险,要晋国进行该有的补偿。

    现在好几个诸侯国只是国君的脑子不正常,群臣和众贵族多少知道点好歹,到了鲁国这里明显是当政的君臣没个一般人?

    某一天,赵武找到了吕武,开口第一句话便是:“鲁人愚也!”

    什么情况???

    赵武提到了季孙行父的行事方法,言语中多有怀念,又一再赞扬季孙行父执政下的鲁国得到良好发展,与晋国的关系也保持得很健康。

    季孙行父?他担任鲁国的执政时期,鲁国好事和坏事发生了不少,总体来说处理起来不好不坏吧。

    吕武并不觉得季孙行父是一位“名臣”,仅仅是鲁国一再被齐国打得满头包这一点,季孙行父明显就跟“名臣成就”不搭边的。

    站在鲁国的立场,他们上一次跟楚国勾勾搭搭,给季孙行父加了不少的分数,一口大锅却是由鲁君午去扛,作为臣子算是一种不合格。

    鲁国尽心尽力侍奉晋国是季孙行父定下的国策,再看看鲁国定下国策之后的所作所为,很明显国策没有得到坚决的执行。仅是这一点能看出季孙行父没有把控好,让执政效率显得非常一般。

    赵武跑来吕武这边是为季孙行父正名吗?

    季孙行父到底怎么样,又该是做什么评价,不是赵武或吕武所能定的,该由后人去评说。

    所以,赵武讲了那么多话就想表达一个意思:他被鲁国坑了!

    鲁国很怀念曾经跟赵氏做朋友的日子。

    季孙行父还在的时候,鲁国处理跟晋国处理外交事务大错不犯,轮到叔孙侨如则是干得太过于明显。

    “可是上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