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364章

春秋大领主-第364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国很怀念曾经跟赵氏做朋友的日子。

    季孙行父还在的时候,鲁国处理跟晋国处理外交事务大错不犯,轮到叔孙侨如则是干得太过于明显。

    “可是上军佐”吕武话到一半停下来,觉得不应该干涉。

    赵武却是接了话题,说道:“我已多次躲避,鲁人仍然不休寻我,以至邦交多有纠缠。”

    那就是,不管赵武是主动还是被动一再干涉鲁国的事务,使得魏琦对赵武的容忍已经达到极限了。

    这里有一个相关效应。

    赵武之前抱住了士匄的大腿,导致魏琦哪怕对赵武心生不满也在忍耐。

    士匄在“冯之战”后对赵武失望,近期有点爱搭不理的样子。

    事实上,赵武战到一半退出作战序列,不止士匄感到不满,其余“卿”也有很大的意见。

    他们觉得赵武学什么人不好,偏偏去学韩厥的行事作为,显得没担当的同时,不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魏琦会不会因为赵氏和阴氏是姻亲感到忌惮?不存在的!

    联姻当然是一种关系的维持,要说可靠则未必了。

    晋国和各个诸侯国有太多的例子证明联姻的关系没有利益关系可靠,前者是一种情份,后者是一种需要,小事能看情份,大事则看需要。

    所以说,魏琦或许会看在吕武的面子上给赵武多一点忍耐度,能有多少就有点不好说了。

    相比起来,赵武和士匄凑到一块,才会让魏琦产生忌惮。

    现在的情况是,士匄好像看清楚了赵武的“真实面目”,不想跟赵武一块玩耍,导致魏琦那边的忌惮感消失,从而使赵氏和魏氏的矛盾摆在了明面。

    魏氏和赵氏的矛盾是什么?当然是君臣脑回路清奇的鲁国带来的。

    这里面固然是鲁国怀念赵氏,另一层次则是在嫌弃魏氏。

    鲁国表露出那样的态度之后,赵武竟然没有第一时间处理好,也就是制止鲁国的靠拢,魏氏会怎么想,中行氏、范氏、阴氏等卿位家族会怎么看?

    作为当事者的魏氏态度不用多说。

    其余卿位家族也有自己负责的邦交国,肯定会想:鲁国人没脑子,赵武也没脑子吗?没有果断地拒绝,不知道会让各卿位家族负责的邦交国产生想法,来个有样学样么!?

    真的那些列国都学鲁国那么搞,晋国的各个卿位家族之间不少会了摩擦,小矛盾会加剧成为大矛盾,国家层面必然将遭到损害。

    中行偃等等晋国的“卿”没有插手,不是因为需要给谁面子,他们只是想看看国君会不会干涉,用来判断国君对他们是什么态度。

    作为姐夫的吕武有提醒赵武几次,没有将话讲得太明白,意思绝对是表达出来了。

    得到提醒的赵武依然跟玩“藕断丝连”那一套,等魏氏真的发飙才又来找吕武求助?

    赵武的说法是已经拒绝,鲁国死活抱着不放手???

    骗鬼啊!

    吕武一直不做任何表态,安静听赵武一再叙说,渐渐露出了不耐烦的表情。

    阴氏和魏氏是盟友,不是一种统属关系,并且一直以来的合作很愉快。

    赵武找吕武想的是什么?觉得阴氏和魏氏好到能穿同一条裤子,想求吕武帮忙缓和跟魏氏的关系吗?

    那么,赵氏能给阴氏什么?

    或者说,阴氏为什么要帮赵氏?

    难道就凭赵武的姐姐是吕武的妻子???

    赵武如果真的是那样的想法,会显得相当搞笑的啊!

    个人与个人存在情份,吃亏什么的不波及旁人,偶尔吃一两次亏没什么。

    上升到家族的层次之后,情份什么的需要顾及,为了情份而去打乱战略部署,乃至于让自己的家族陷入险境,什么样的疯子才会干这种事情?

    “我尚有要事,若无其它”吕武停下来看着赵武,一副自行体会的表情。

    赵武好像感到难以置信,用震惊的表情看着吕武,呢喃道:“姐夫”

    吕武说道:“我已多次提醒于你。怎奈,你不听我言?”

    不止一次了啊!

    并且也不是只发生在赵氏和魏氏的摩擦方面,一些让赵武选边站的提醒,同样没见赵武听进去。

    这样一来,吕武还能多要求赵武什么,又怎么敢觉得一旦发生什么事情,赵武会站在阴氏这边?

    阴氏跟魏氏的蜜月期已经随着秦国被吕武掌控而结束,接下来双方会保持合作关系,想要像西征时的亲密度则不可能。

    现在正是阴氏和魏氏都要小心翼翼进行试探的关键期,吕武不站到魏氏这边针对不讲规矩的赵氏已经是看着联姻的份上。

    就问吧!赵武还想多奢求什么?

    赵武有些失魂落魄地离去。

    吕武摇了摇头,暗自想道:“各卿一直不确认赵武到底是个什么成份,会不会成为国君针对各家的工具人,选择配合魏氏对赵武施加压力。我不参与施加压力已经够仁至义尽,还想我怎么着?”

 第538章 吕武带来的改变

    冬季来了……

    南下的晋国君臣一点没有要回到国家都城的意思,他们向后方传达命令,卿位家族调来一个新的“师”,轮替已经完成纳赋义务的那些将士回去。

    他们在郑国所取得的收获,会由将要回去的那个“师”携带,排排站分果果这种事情则是需要等各家的家主后续处理。

    这一次,国君不但要求各个卿位家族再分别出动一个“师”,同时跟众“卿”进行商议,决定征召国中的中小贵族再组建三个由各家族凑起来的混编“师”,拉到“虎牢”这边来以备不时之需。

    那么,等明年各个“师”到位之后,晋国在“虎牢”的屯兵就超过七个“师”的兵力。

    说“超过”的原因是,范氏长期有在“虎牢”驻军,每个时期驻扎的兵力都不一样,多的时候达到两个“师”,少的时候只有一个“旅”。

    士匄在“冯”撞得满头包,临时进行兵力抽调就是从“虎牢”调动的兵力。

    晋国这边已经确认了楚军北上的消息,另外一些消息也得到了证实。

    楚军之所以没在郑国求援时立刻北上,原因是楚国内部出现了叛乱。

    起兵搞事的就是子反和子幸的家族,他们实际上也是芈姓熊氏,也就是楚国的公族之一。

    具体过程是怎么样,晋国这边能够得到的信息很有限。

    晋国君臣只能从有限的信息中连蒙带猜,认定楚国内乱是因为楚君熊审杀掉子幸造成。

    楚国的内乱有多严重,又有多少个家族参与,晋国君臣想知道挺不容易。

    耽误楚军北上还有另外原因,包括吴国那边知道楚国爆发内乱搞事,楚军北上时刻意去宋国那边耀武扬威了一波,他们到宋国示威之后甚至跑去陈国进行震慑,才心满意足地北上。

    “楚人如此,楚视郑于无物也。”士匄有着非常明显的幸灾乐祸。

    国君和其余的“卿”看到士匄那样,有的莞尔一笑,有的则是苦笑摇头。

    士匄今年三十一岁,人到壮年而已,对爱恨情仇表现得干脆,没什么不好的地方。

    然而,他是晋国的“常务卿大夫”来着,哪能那么情绪化呢?

    赵武想笑,觉得不对赶紧收敛,又想严肃,认为不适合过于严肃,干脆低下了头。

    正好坐在赵武正前的吕武看到了那一幕。

    赵氏和魏氏的矛盾正在爆发阶段,暂时没有发生什么严重的后续,究竟会发展到哪一步不好定性。

    国君爽朗一笑,说道:“如此,列国亦然。我借郑而疲楚,尤当谨慎处之。”

    郑国被晋国打了一顿,他们选择投降晋国。

    现在这么个年头,哪个国家进行了屈服,一般会举行会盟仪式。

    这么一个仪式不是为了羞辱战败方,纯粹就是挨打又输要认,根据习俗在屈服后表示原本跟着战胜方混了。

    晋国在教训郑国一顿之后,晋君姬周并没有带着列国君臣去“新郑”跟郑国君臣搞什么会盟。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种手续不完整的状态。

    郑国是对晋国屈服了,晋国却没有接受郑国的屈服,双方还是在交战状态之下。

    简单说就是,晋国摆明不相信郑国的信誉度,不要那种嬉闹一般的臣服。

    晋国的态度明显让列国不得不思考,他们以后要是跟晋国耍花招的话,代价会有多么大。

    在晋军撤离没有多久之后,楚军浩浩荡荡地北上,刚刚屈服晋国的郑国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跑去找楚国进行哭诉了。

    这里的历史其实已经发生了偏差。

    在原版的历史上,晋国不但接受了陈国的靠拢,又南下救援陈国时接纳了郑国的加盟。

    现在,晋国拒绝了陈国的靠拢,没有跟郑国搞会盟仪式,原因当然是吕武拿着芭蕉扇一再扇呼,导致晋国君臣在想法和思维方面发生了改变。

    晋国的君臣发生改变,原因当然是晋国国内各家族实力对比也跟原本历史不同。

    事实上也是这样,吕武如果一直是个小贵族,无法改变太多的事情。

    他都已经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阴氏也横空出世,历史要是还像原版那样就太过于惊奇了。

    总体来说,晋国不接纳陈国绝对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如士匄所说的那样,接纳陈国必然会成为晋国被放血,不是他们想要达到疲惫楚国的目标。

    历史上是担任元戎的荀罃力排众议接纳了陈国的靠拢。

    在这个历史版本中,荀罃进行了隐退,还有一些影响力,想要左右国政则是没可能。

    中行偃不是荀罃,想法和思维不一样,权威也不相同。

    所以,中行偃需要考虑同僚的意见,忌惮范氏的强大而没跟士匄刚一波。

    在处理郑国方面,中行偃又屈从于国君的安排,要不中行偃其实是想跟郑国在“新郑”会盟的。

    晋国没有跟郑国搞会盟,免得郑国马上又屈服于楚国,削弱晋国作为霸主的威望。

    吕武静静地听国君与其余人讨论,没有必要决定不开口了。

    老范家刚丢了脸,士匄需要一再表现存在感。

    老赵家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赵武又开始当起了透明人。

    其余卿位家族正常交际也就是了。

    中行偃说道:“今次楚君未至,统兵者乃是令尹子囊。”

    这个子囊是楚庄王熊侣的儿子,也就是现任楚共王熊审同父异母的兄弟。

    楚国是一种亲戚政治,一家子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其余贵族很难染指令尹大权。

    跟楚国相同政治环境的国家不少,宋国、郑国算是其中比较强的两个。

    子囊才刚刚成为楚国令尹不久,有什么样的才能暂时没有表现出来。

    从这一次楚军先去宋国,再去陈国,能大体上判断子囊是个对外非常强硬的人。

    晋国君臣得出这个判断,讨论应该怎么进行针对子囊。

    他们能够肯定的一点是,晋国接下来跟楚国的争霸会比之前更激烈和残酷。

    毕竟,一个国家的实力是怎么样,看的还是领导阶层的风格。

    有些国家看着不怎么样却敢怼天怼地对空气,甚至能搞得他国想教训又不能。

    有些人却能把一个好好强国玩砸,惹上不该惹的对手,想讨好干爹又屡屡出昏招。

    国君说道:“明岁再召诸侯。”

    众“卿”这边当然没意见啦。

    晋国又继续跟楚国快乐玩耍,哪能让其余诸侯国躲在一旁蓄积实力?肯定要连着各个诸侯国一块折腾的嘛。

 第539章 这样的组合谁能抵挡

    俺和某某谁在打生打死,有人想待在旁边看着又想暗中蓄积实力?别特么做梦啦!

    晋国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全信赖过哪个诸侯国,恰是这种提防让晋国哪怕在与楚国的争霸中失利,依然能够坐稳中原霸主的宝座。

    “如此,我等早遣臣属而往。”众“卿”进行了表态。

    怎么折腾小弟是一种学问,不想收拾为前提之下不能弄得太过火,又要恰到好处地折腾到某个小弟不至于国内民不聊生,免得小弟忍受不住跳反。

    应该怎么做晋国早就摸索出了一套规律,召唤小弟前来会盟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列国得到召唤,晋国每一次都会直接说明白小弟该带来多少军队,个别时候还会强调军队里面的“徒”和“羡”构成,极为特殊情况还将要求军队中有多少披甲的士兵。

    可以将以上那个视为一种战备等级,晋国会不会用到某个小弟的军队,会用到又该是危险程度有多大,等等之类的。

    晋国对小弟的每一次召唤,其实都是在消耗小弟的国力。

    毕竟,大军一动就会造成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军队也将产生消耗。

    晋国在某种层面非常讲究,从不刻意将小弟的军队消耗在战场上,有什么困难都是晋军自己上,撤退也是由晋军来进行断后。

    列国都说晋国厚道,他们不愿意承认的是,晋国不信任自家军队的战斗力罢了。

    事实上,列国军队进攻不行的问题还算不大,晋军随后攻上去便是。

    一旦列国的军队在撤退时挡不住追兵,他们则可能要一块完蛋了呀。

    吕武说道:“今次依旧不召莒国。”

    作为卿位家族的阴氏负责齐国、杞国、莒国和大邾的邦交,莒国一再找死,去年又做了更找死的事情,已经被提出“朋友圈”并拉黑了。

    莒国上了晋国必须征讨的名单,国君和其余“卿”当然认同吕武的观点。

    有那么一件事情多少有点尴尬。

    秦国先找赵武做好了邦交手续,等于秦国跟晋国的邦交今后归于晋国卿位家族赵氏负责。

    后来,吕武率军打崩了秦国并成为执政,不代表秦国在晋国的邦交权利转移到阴氏手里。

    说明白通透点,没有经过正常合理的手续之前,秦国跟晋国的邦交处置权就是在赵氏那边。

    所以,晋国卿位家族中负责通知秦国前来会盟的是赵氏。

    关于这一点,吕武绝对会做出处理,不会留下这么一个隐患。

    什么隐患?如果某一天赵武邀请秦君惠来会盟,秦君惠到场之后突然哭诉或发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