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370章

春秋大领主-第370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不是国家平时没什么大小事务,很多事情则不用去惊动国君,负责该项事务的某人将事情直接办了也就是了。

    一件事情做对做好了有功,做差做错了需要承担后果,这个就是“职位责任制”的规则了。

    这么一套行政制度不能说简陋,很多时候甚至能达到一种出事就迅速解决的效果,导致的却是国君无法集权,致使国君手中的权力遭到压缩。

    国君问了吕武不少事情,搞懂修建这么一条“国道”对跟楚国争霸非常有利,拍板道:“阴卿自可为之。”

    就是给了全部的处置权了呗。

    很符合“职位责任制”的核心,干好了有功,干不好要遭到惩罚。

    事实上,“职位责任制”对国君有好有坏,坏的就是无法集权,聪明又手腕足够的国君只要掌握“裁决权”就能死死地捏住群臣。

    吕武担任晋国司徒以来,学习以前的前辈极少对各个家族指手画脚,也就是不干涉各个家族自己的农耕情况,修路方面也只顾着自家,极少对各个家族征调劳役去修路。

    现在的情况有点特殊。

    晋国从上一次栾氏、郤氏的内乱中喘过气来,眼见又要跟楚国玩争霸游戏,道路却是那么稀烂,合适吗?

    关于这场争霸到底是从什么开始呢?其实已经很难说得清楚了。

    晋国要继续跟楚国争霸,有一条好的道路非常关键,节省出兵时间只是其一,减少往来运输辎重的损耗才是最为关键。

    有一条好的道路能够给晋国在运输辎重途中节省多少时间,节省了时间也就等于免于消耗,道理很复杂吗?

    一次两次或许还看不太出来,三次也许节省下来的物资就够再发动一次战役了。

    国君已经敲打完了魏氏,近期有点好向阴氏发动的迹象。

    吕武在这个当口进宫提出道路修建计划,事关与楚国的争霸,国君需要好好掂量掂量要不要朝阴氏下手了。

    “阴卿与魏氏共谋大荔之戎?”国君问道。

    这件事情都发生在多久之前了,没记错是在四年前?

    大荔之戎已经成为历史篇章上的一个符号,地盘被阴氏和魏氏共同瓜分掉。

    如果按照潜规则,国君不应该问出那个问题。

    阴氏和魏氏进行了扩张,没有报备就等于出了事由他们自己去扛,国家是不会有任何买单行为的。

    由于现在只有建立“城”、“邑”、“邦”并进行移民才算形成控制的既定事实,哪个国家的哪个家族进行了地盘扩张,没有卫星在天上盯着,消息传递也存在很严重的延迟,没有刻意去进行了解,想知道其实挺难的。

    国君说那句话就一个意思:寡人在盯着你。

    吕武说道:“臣西征之时遭到大荔之戎袭击,大军顺势敲打罢了。”

    国君愕然。

    大荔之戎不会像白翟或赤狄一再跟秦国搅和到一块来找晋国的麻烦,以至于大荔之戎在晋国这边历来没什么存在感。

    这么一个没有存在感的部落联盟,他们会不会袭击西征的晋军,谁也说不清楚。

    即便大荔之戎真的干了袭击西征晋军的事情,吕武一下子将对方给打死,太凶残了吧?

    现在的关键是,国君要敲打阴氏,结果吕武像是讲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答案是“俺只是挥了挥手,大荔之戎灰飞烟灭啦”,着实太膈应人。

    国君还能咋地?抱怨大荔之戎不经打,还是继续紧咬不放?他说:“如寡人所料不差,韩氏有意讨伐大荔之戎?”

    这个是韩厥还担任“卿”时公开提过的事情。

    吕武也没有避讳,说道:“正有此事。”

    国君没话说了。

    当时韩氏还是卿位家族,阴氏和魏氏一点面子没给韩氏留着。韩氏前一脚说要将大荔之戎吞了,后一脚吕武率军将大荔之戎灭掉并进行了瓜分。

    这么一件事情讲开了,无非就是卿位家族之间的争斗,以阴氏和魏氏获得胜利而告终。

    所以,韩氏失去卿位,阴氏和魏氏实际上是给用力推了一把。

    站在国君的立场,巴不得卿位家族一再发生矛盾。

    只不过,国君又需要担心卿位家族动用武力,国家一乱顾不上外面,国力也将遭到削弱。

    对国君来说,最为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卿位家族矛盾和争斗不断,打却是不能真的打起来,才好从中当个调停选手,又能处在安全的位置。

    吕武见国君转移话题,一边听,一边想道:“提出修路来制止,还是被敲打了一下?君上的进取之心很足嘛。”

    以当前晋国内部和外部的局势来看,的确很适合国君来收回一些权柄。

    国君看到了机会,使用了一些高超的手腕,真切实际地在干收权的事情。

    这位国君莫不是在抄晋景公的作业?

    他做的事情就是一再加强自己的威势,首先将公族团结到身边,再收服一两个实力强大的卿位家族,盯上那个最强大的卿位家族,最终重演晋景公做过的事情。

    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从走廊外传进来。

    吕武瞬间紧绷了一下,带着警惕扭头看去。

    门被推开,几名寺人和宫女跑进来,一边跪下一边说道:“君上,孟姬去了。”

    国君霍地站起来,脸色一再变幻又坐下。

    孟姬是谁?就是赵庄姬呀!她一直居住在“下宫”,哪怕赵氏复立都没有回去。

    至于是赵庄姬不愿意回到赵氏,还是赵武没有想过接回去,他们自家的事情自己知道。

    有传言是,赵氏的覆灭跟赵庄姬脱不开关系,导致赵氏上下恨这个女人入骨。她害怕回去之后死的不明不白,才不敢回去。

    如果是后世的人,也许会相信。

    活在当代,又作为一个有权有势的“卿”,信了那一套绝对是个白痴。

    赵朔英年早逝,他死后才让赵氏和栾氏、郤氏没了情份,也导致赵庄姬一直住在宫城内的“下宫”。

    赵氏覆灭之前,赵氏由赵同和赵括主持,也是他俩嚣张跋扈到惹怒了几乎所有人,晋景公看到机会一下子将赵氏干掉。

    在很多人看来,赵同和赵括是一回事,赵朔的这一支又是另外一回事,可以对赵同和赵括不满,该对赵朔这一支有的情意不能丢。

    这个就是后面赵武再次活跃在“新田”,始终没有遭到栾氏和郤氏针对的原因。

    赵武复立代表赵朔这一支又活跃在晋国的高层阶级,得到了韩氏几乎竭尽全力的帮助,栾氏和郤氏实际上也进行了一些看顾。

    从头到尾没有立下什么功劳的赵武,凭什么能够一再增加封地与人口?不就是赵庄姬一再将自己名下的封邑和人口转移到赵武手里嘛!

    那么,赵武有什么资格去恨自己的母亲?他的很多家臣与治下之人是由赵庄姬送过来,那些人会恨赵庄姬吗?

    这么一个逻辑链推理下来,赵庄姬因为害怕回到赵氏被弄死也就不存在,等于她一直居住在“下宫”肯定是有其它的原因。

    “君上,臣告退。”吕武有再多的事情也不适合继续待下去了。

    国君看上去思绪有点乱,等吕武都走到门边才喊道:“阴卿,尤记得寡人居于单,卿与寡人往来否?”

    现在提这事,干么呢?

    吕武笑着说道:“臣自是记得。臣所未料,君上随后归国继位。”

    听好啦,俺不知道你会成为晋国的国君。

    所以,大家都身处微末时的感情很纯粹,不是奔着什么指望去的。

    国君哪能知道吕武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很赞同吕武刚才说得那句话。

    “如今,寡人为君,你为卿,何不共谋大事,使诸夏明不断,仍为天下礼仪?”国君说得无比诚恳。

    晋国与楚国的争霸不止是单纯为了争出一个老大,还是在争夺哪套一普世价值观才是“世界”的主流,各国应该执行谁制定的规矩,是真正意义上的明竞争啊!

    这个命题非常大,妥妥的就是干大事。

    国君发出了邀请,无比殷切地看着吕武,等待给出一个答案。

    这事是发生在赵庄姬去世之后,能够分辨国君是匆忙间的选择。

    由此可见赵庄姬的死亡干扰了国君的某些计划!

    吕武在头脑风暴,一边庄重行礼,答道:“明不绝,臣之所愿也!”

    薪火传承,明不被取代,化子子孙传续下去。这个也是吕武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得到答案的国君要大笑,想到自己的姑母刚过世,估计尸骨都还没变冷外加硬邦邦,不得不忍下笑意,说道:“卿之心意,寡人已知。且去罢。”

    吕武出宫门时碰到了急忙赶来的赵武,两人只是进行短暂的交谈就各做各事。

    因为阴氏的主母来自赵氏,固然赵庄姬不是阴氏主母的生母,阴氏还是要有所表示,随后肯定是有相关的礼仪制度需要遵行的。

    很快,赵庄姬去世的消息传开了。

    吕武听到了一些闲言碎语,整合起来的大概意思,差不多是赵武危险了。

 第547章 想消停别做梦了(4。4K求订阅)

    赵武为什么能够成为晋国的“常务卿大夫”之一?绝不是单纯因为吕武给进行了推举。

    根本原因在于赵武身上的血脉!

    在这个王侯将相有“种”的年代,说白了就是阶级形成了固化,某个谁是什么阶级,不犯大事为前提,儿子也会是什么阶级。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时代由下往上的通道没有被完全堵死,尤其是在晋国这边有能力就能改变自身的命运。

    这个是军果主义国家通常会有的一种特色了,用军功晋升自己的阶级,从而也等于改变了命运。

    事实上,无论赞同还是反对,军果主义国家就是最容易发生阶级变动的国家体制。

    上一刻某个家族牛掰到不行,下一秒身死族灭。大多数是因为军事行动失败遭到的惩罚,极少数是因为过于嚣张跋扈被联合起来弄死。

    普通人在战场立功,哪怕一次两次没有获得爵位,财帛方面多少也是会有一些。而这是军果主义国家制度决定了的结果,与上位者大方或是吝啬无关。

    毕竟,一个真正走军果主义路线的国家无法避开“赏与罚”的这一套规则。

    当然了,一样是军果主义国家,晋国只能算是一种“初代”版本,历史上的秦国才将军果主义制度推行到了一种极致。

    赵武因为血统占便宜,本身就有为“卿”的资格,以至于吕武动了动嘴巴就顺势上位了。

    韩氏则是因为骑墙,背叛了贵族阶层不提,又让国君感到极度的失望,失去卿位也就属于一种理所当然。

    发生在赵氏和韩氏身上的事情,很难发生在其余的诸侯国。

    在很多的诸侯国,阶级固化的程度远远超过晋国,是那种真正意义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的程度。

    严重到什么地步呢?贵族永远都是贵族,哪怕犯了错律法也无法处置;普通人永远就是个普通人,哪怕是立下逆天的功勋,别想着能够翻身。

    后世的儒教追求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上面那种阶级固化。

    当然了,儒学是儒学,儒教是儒教,两者存在区别。

    儒学大概是从孔子建立,一直传承到隋唐时期。

    然后,儒学到唐朝中期才真正意义上的得势,又在有宋一朝转变成为儒教。

    成立儒教之后,“刑不上大夫”就成为一种潜规则,犯错的惩罚是换个地方做官,走一地祸害一地这么爽的公费旅游,士大夫不飘,谁飘?

    什么?不是西汉就搞独尊儒术吗???

    西汉是为了形成思想统一,儒学中的公羊学派符合汉帝国的需要,算是一种学术,又向社会宣传和推行“大复仇”的主义。

    而事实上,儒学只是汉帝国的一种“包装”,搞的却是“儒皮法骨”那一套。

    汉武帝需要的是“大复仇”主义来统一国家人民的思想,哪一个学派搞出这一套,又有利于帝王的统治就会受到青睐。

    说白了就是,愿意当狗就趴下,朕给养了!

    其它学派或许愿意,没get到汉武帝的基点。

    学儒的董仲舒愿意,并且也get到了汉武帝想要的,将儒学打扮成为美人,眼巴巴地送到帝王的床上去了。

    真实情况是什么?从汉武帝再到汉宣帝,朝堂中儒家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真的要用儒学治国,朝堂上没几个儒家的人,算是一种看重吗?

    儒家初次被帝王大肆充斥朝堂是从汉元帝开始,并且儒家第一次掌控国政就玩崩了。

    而汉元帝早就遭到了汉宣帝的警告,可惜的是这孩子被儒家忽悠瘸了。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言犹在耳!

    唐太宗需要讨好儒家,用以让自己的帝位坐得稳当,帝后齐上阵之下,李大帝写了《帝范》,长孙皇后则是写了《女则》,讨好手腕之高远超想象。

    儒教能在有宋一朝称霸朝堂的根本原因是五代十国的武人太能作了,引起了社会的全面反弹。

    再来就是,赵宋开国皇帝欺负孤儿寡母上位,后继更是兄弟间玩了一手烛影斧声,皇帝哥哥有册立太子,不管皇帝哥哥怎么死的,兄终弟及那一套是胡人才会玩的。

    弟弟成了皇帝,内在的背景故事比“父慈子孝”与“黄袍加身”要不堪一万倍,不讨好那些“口舌”和“公知”怎么行?

    玩了一手驴车漂移的高粱河车神的选择是没下限进行讨好,开启了有宋一朝高薪奉养的历史。掀开了来讲,高粱河车神干的就是在收买掌握舆论的那些人。

    观看史书会发现一点,大臣与权贵最喜欢那种本身自带黑点的皇帝了,后来变成儒教喜欢侍奉这样的君王。

    为什么?只因为有黑点才好控制呀!

    儒教追求的阶级固化在春秋是一种常态,吕武就是受益者之一。

    如果没有国君搞事,吕武其实就该进入到写书阶段,想着创造出什么学说,一再对社会进行试探,想要开始挖阶级固化的墙角了。

    为什么吕武之前不干?需要看的是他以前什么地位,阴氏又是什么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