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495章

春秋大领主-第495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在这里商议国家大事,有些人还能肆意地挥斥方遒,每每下达一个命令就能决定数万人的命运。

    房间的装修也就那样,取的却是一个政治上的意义。

    一个场所也不特别不在于它到底怎么样,取决的是谁在当地干过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继影响。

    士匄颔首,说道:“我将南下迎战郑军。”

    所以了,吕武既然到“新田”这边来,需要干的事情就包括派出使节前往“新郑”痛斥郑国君臣。

    而士匄率军南下迎战北上的郑军,是打一场就算完事,还是逮着郑国继续打,要看郑国君臣的态度。

    他们还有一件必须做的事情,也就是接应先前南下的晋军北上。

    这样一来,至少在郑国没有服软认错认罚之前,晋国对宋国的军事行动只能暂时停止了。

    说起来宋国还真的是有点小幸运,以前有楚国这个威胁,中原霸主晋国在紧要关头总能出现,卫国也出了死力气保住宋国;轮到楚国衰败下去,晋国要敲打宋国的时候,晋国内部却是自己爆发了大乱,还有头铁的郑国跳得太高。

    按照当前的局势走向,晋国哪怕是再一次打服郑国,不将齐国和卫国再收拾一遍,大概率是不会立刻南下再次攻打宋国了。

    局势的发展是那样,代表宋国起码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斡旋。即便宋国君臣对晋国的斡旋不出现效果,他们也能倾力进行备战,或是争取来自楚国的支持?

    走吧,该走的人全走,使得“新田”能够有片刻的安宁。

    吕武没有询问士匄会怎么处置羊舌肸等公族的封主,没有去问的必要,问了极可能还会惹上一身腥。

    魏氏、赵氏的族人、家臣和士兵?不出现意外的话,族人会被放回去,家臣和士兵要么收编,不然就是变成奴隶。

    晋国的内战一直都挺现实,一般情况下会是赢家通吃。

    战败一方的家族,家主以及重要族人自杀或被杀,留下一个无关紧要的族人继续伺候祖先血食,其余的家臣、“士”、“徒”和属民、奴隶肯定是变成胜利一方的财产了呗。

    吕武先是到“荀”那边等待在“耿”的那一部分阴氏私军过来,停驻约半个月来了解前线的战事发展。

    由中行吴的指挥之下,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韩氏的联军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夺取了魏绛亲自固守的“令狐”一城。

    那一战双方都带着很强的胜负欲在较量,野外排兵布阵打了将近半个月,直至荀氏和中行氏的援军抵达,魏绛才率军入城进行固守。

    仅是看伤亡的话,双方在进行野战时,中行吴这边的死伤明显比魏氏那边多出了一倍。而这还是中行吴这边本来有三万,魏氏的魏绛只有一万兵力。

    打到魏绛入城防御阶段,魏氏这边还有个五六千的兵力,中行吴不算新到的援军只剩下两万人出头了。

    这样的战损比并不是中行吴的指挥能力不行,主要是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韩氏的士兵在打阵战方面,表现真的没有魏氏士兵那么出彩。

    “魏氏三千甲士走脱几人?”吕武在问的是荀会。

    中行吴等人攻下“令狐”就率军追击突围而去的魏绛残部,目前是在辟耳山那边的新战场。

    认为事不可为的魏绛逃得并不狼狈,他们留下一千人守城,余下的士兵再次出城列阵,邀请中行吴再来一次堂堂正正的较量,打赢了才有序地朝东南方向撤退。

    中行吴看士兵的士气低迷,只有选择先攻克“令狐”来挽救士气,攻陷城池提振士气之后才率军进行追击。

    吕武得知魏氏在“令狐”这边就用了三千甲士,理解是重步兵部队,听到数量足有三千还是感到了吃惊。

    “当下辟耳山魏氏甲士数量足有五千。”荀会一脸的晦气。

    怎么越打,魏氏的甲士越多?补充的呗。

    里面其实有阴氏的锅,谁让吕武给予魏氏经销商的身份,魏氏能够用更便宜的价格从阴氏买到更多的甲胄。

    魏氏本来就有自己训练重步兵的“独家秘笈”,紧急关头不再严守质量,暴出足够数量的重步兵,还真的是一点都不稀奇。

    注意,就是重步兵,不是阴氏核心部队的那种精锐甲士。

    魏氏的重步兵也不是全部身穿来自阴氏的甲胄,超过六成以上的重步兵是穿一种厚重的皮甲。

    他们现在还不是“魏武卒”级别的重步兵,武器标配就是一柄战戈,极少数重步兵才能同时携带盾牌以及强弓。

    这么看,是不是能明白魏氏重步兵跟阴氏核心精锐甲士的差距了?

    当然,阴氏这边也有自己的重步兵部队,甲胄肯定是阴氏自产,无法每一名重步兵都配上一套鱼鳞甲,胸甲什么的则是保管够用。武器则是选择标配以戈矛和盾牌,没有携带远程武器。

    并不是吕武不想尽善尽美,纯粹是人和人真的不一样,有些人负重跑了十来里还能扛得动盾又射得了箭,有人则是没有负重跑个一两里都能气喘吁吁站都站不稳。

    “魏氏具装重步不会低于一万……”吕武需要埋怨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韩氏太没用吗?竟然只是消耗了魏氏一千左右的重步兵。

    还有另外一件事情!

    魏绛在“令狐”动用了三千重步兵,打了将近一个月,后面又阵战了一场,还能带上两千重步兵和近两千普通兵种长途跋涉去辟耳山,足以说明魏氏士兵的质量真心不差了。

    事实是什么?魏氏很早之前就痴迷研究人的体力锻炼,后来又加入了负重训练来进一步更加耐力,少不得人在生死攸关时刻能爆发出更强的求生欲。有良好的底子,再加上现实逼迫他们必须远离,事实也证明他们办到了。

    吕武说道:“魏绛选在辟耳山交战,实为明智。”

    这个就要唠嗑唠嗑当地的地形了。

    那边在大河边上,也就是现代的三门峡附近。

    当前那边不但地势险要,尤其是还有晋国少有的盐池,同时位处“魏”地与“虞”地中间,多少算是一个交通要道了。

    魏绛只要能在当地坚持住,能够避免敌军用最快的速度进入“魏”地进行破坏,怎么着都能将秋收干完,拥有更多的粮秣来用于战争消耗。

    荀会说道:“如我所知,魏绛出兵‘桑田’、‘徦’、‘柏谷’抢收阴氏之粮。”

    这事吕武早就知道了,要说被气得肝疼,还真没有。

    荀会看到吕武仍然一脸平静,藏起了另外的一些小心思,问道:“元戎往辟耳山,抑或……”

    那便是中行吴的战场,阴氏去凑什么热闹?

    再则,一旦吕武到场,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韩氏就该心里有意见了。

    说白了就是,谁打下的地方就由谁来收获战利品,他们已经付出重大的伤亡代价攻陷“令狐”一地,阴氏去抢食就显得不地道了。

    “我往西,先入‘大荔’,渡河攻‘魏’。”吕武说道。

    那么就是计划不变。

    中行吴这边攻打“魏”地以东的封地,包括晋国的中部、东境其余地方,包括站在魏氏那边的盟友。

    阴氏则是攻打“魏地”以西、以南、以北的区域。

    各有各的好处,谁也别去妨碍谁,坚持不住求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是有一张地图,能够发现吕武要干的事情是将秦国与晋国这边无缝相连,取得了“伊洛之戎”的地盘之后,日后“化家为国”也就有了东进山东列国,南下也有了一个出入口。

    南下那个出入口对阴氏有点重要,可以入蜀的呀。

    到时候吕武当然会夺取“蜀”地,连带“巴”地也会攻占,达成一个东出能够攻打山东列国,南下则是能攻略楚国,类似的战略布局。

    吕武率军离开“令狐”抵达“大荔”开始用兵,抵抗肯定是遭到了抵抗,攻城掠地的速度则是非常快。

    从当地魏氏的抵抗力度来判断,魏绛应该是将各封地的家族军队都调去了“魏”地?

    一些被俘的魏氏家臣以及附庸贵族,他们证实了吕武的猜测。

    吕武并不着急前往攻打“魏”地,弄慢工细活那般以“大荔”为桥头堡,极尽所能地消灭能够发现和找到的抵抗力量,分兵前往“高陵”、“泾阳”、“棫林”等属于魏氏的城邑,一一没有太大难度攻打下来。

    之所以能顺利,固然有魏氏收缩兵力的原因,更多的则是阴氏这边早就准备充分。

    当然了,其余地盘打得越是容易,越能说明“魏”地的难啃程度,吕武必须要有这个认知。

    某天,吕武率军来到大河西岸,等待着就要渡河进军“魏”地,一个不该出现的人来了。

 第729章 物是人非事事休

    魏琦来了,还带着魏武过来。

    爷孙两人带来的护卫并不多,穿着方面也挺普通,未见什么剑拔弩张。

    这个时候过来是什么意思?难道还能制止阴氏加入内战吗?不可能的了。

    阴氏已经对魏氏展开了进攻,先后攻陷了魏氏的那么多城邑,双方进入到正式的交战状态,说明阴氏这边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参战,不可能因为某些个体的交情而选择罢战。

    从私人角度论起来,阴氏欠魏氏的人情早就还了干干净净,倒是魏琦还欠吕武一条命。

    如果从普世真理来论断,魏氏跟赵氏、公族搞了那么多事,仅仅选择在宫城设伏士匄就不对,哪来什么冠冕堂皇的话语制止这一场战争呢?

    吕武不想见,家臣却是建议见一见。

    理由嘛?魏氏这一波完蛋的概率无限大,留下一些情份给魏氏的各阶层看,以后管起来也许能会轻松一些。

    毕竟,阴氏和范氏这边的阵营,打赢了肯定会分配战利品。而战利品并不全是死物,还包括活生生的人。这些俘虏的反抗意识有多强烈,取决于他们的恨意有多大。

    “此番而来,乃是送武归阴。”魏琦没有任何废话,干出了对魏氏未来不看好的实际行动。

    什么“送武”呢?就是将魏武托付给吕武了。

    这操作在其余年代会显得很怪异,春秋时期这么干却不算什么。

    都知道栾书这个人,知道栾书所在的家族曾经差点覆灭,然后栾氏将栾书送到赵氏那边一段时间吗?

    也就是,赵氏是要覆灭栾氏的势力之一,栾书的生父栾盾跟赵衰的交情还行,选择将栾书托付给赵衰照顾。

    栾书在赵氏那边生活期间跟赵朔成了好朋友,后来栾氏重新发展起来,两人的关系显得相对亲密。纳闷的是栾书跟赵同、赵括从小就不对付,后来更是发展成为生死仇敌。

    这个就是后来栾书某种程度上保下赵氏孤儿的原因之一,并且在赵武重新进入晋国上层阶级的视线时没有针对,甚至还暗悄悄地抬了赵武一手。

    现在,魏琦就是在效仿栾盾旧事,期望吕武能够收留魏武,给予魏氏的栎阳一脉至少保住嫡系骨血。

    而赵氏收留栾氏子,后面栾书成了覆灭赵氏的主力之一,肯定是被下意识遗忘的咯。

    认真算起来,赵氏的一些操作总是会令人看了迷糊,他们不但干出过收留栾氏子的事情,还在郤氏覆灭时收留了郤氏子。

    然后,栾氏子成了覆灭赵氏的主力之一,后来的郤氏子也给赵氏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一度差点又让赵氏嗝屁了。

    吕武看向对自己行礼的魏武,脑海中回忆起了跟魏相的点点滴滴,情不自禁说道:“如相仍在,何至于此啊!”

    在魏相活着的时候,阴氏和魏氏的关系一直挺亲密的。

    他们关系的变化是在魏绛成为魏氏第一顺位继承人之后,并且随着魏绛上位让两家的关系急转直下。

    如果魏相没有英年早逝,很多事情走不到今天这一步的。

    在吕武原本的设想中,他是想带着魏氏和韩氏一块瓜分了晋国,其余的卿位家族只能算是备胎。

    没有太复杂的原因,吕武毕竟是跟魏相、韩无忌、韩起接触得比较多,私人交情方面并不是士匄能比,后面突然冒出来的中行吴就更没得比了。

    要干大事肯定是跟相知相熟的人一块干,很多时候跟其他人凑堆,完全就是一种没得选。

    吕武看到的魏琦气色很差,行木将朽的模样简直不要太明显。

    事实上,魏琦已经被病痛折磨了很久,没有成熟医疗技术的当下,药什么的根本没有,需要靠人的免疫系统战胜病魔,实在没办法则是靠惊人的意志力硬撑着。

    “魏氏如此,于阴氏而言并不无辜。”魏琦要死了,很多话无所谓怎么讲。

    以前还看不出来,等阴氏掌控了秦国,想要获得“魏”地就会有些动作,肯定是被魏氏察觉到了。

    所以,魏绛有反应就对了,不然还等着阴氏将魏氏吃干抹净吗?

    吕武低叹了一声,就实说道:“我需秦川门户,并不仅言索取,返赠魏氏东境封邑。我取我需,魏氏更(gēng)得数倍新土,除却名声有损,实利多也。”

    “如相仍在,我自无不可言之事,奈何?”吕武说道。

    那些并不是假话,在吕武这边一直有对魏氏的补偿方案,跟魏氏的关系没变总会带着一起玩的。

    韩氏什么的?吕武其实没有刻意针对过,一来是没有需要,再则是韩氏有点人畜无害。

    那并不是在贬低韩氏。

    这一家子已经被韩厥带歪,换成韩起当家作主又改变得过于迅猛,家族内部其实乱得很。

    事实也是那样,一个家族有什么的门风,并不是当家的人想变就能立刻华丽转身。家主的想法是那样,底下的人做事风格是另一回事,造成的就是头脑跟身体的不协调。

    吕武所处的历史时空,韩氏是这么一个样。

    原版的历史上,韩氏只是在吞并郑国过程中有过一次高光时刻,随后就一直拉稀到灭亡之日的来临了。

    申不害变法?十万韩国新军?打都城防御战都能折损过半,证实了变法的失败,哪是什么高光时刻呀。

    有“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