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550章

春秋大领主-第550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中和蜀地是个什么情况?地形方面就是山地居多,担负入侵任务的汉军将不会大批列装铁甲了。

    士兵不穿甲,面对远程武器的攻击时,失去甲胄的防御会产生极大的伤亡,轻便的藤甲就成了选择之一。

    成甲汇报道:“已编甲五万副。”

    正儿八经的藤甲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少不得过桐油的一道工序,并且从制作到成品的周期并不短。

    少府制作的藤甲没有那么正经,能保证防箭的防御力,使用周期则是不会太长,穿着估计也不会怎么舒服。

    吕武已经命人实际试验过,一套铁甲在那边,放着不保养也就半个月的功夫,铁甲会开始生锈。

    这个是地形地理环境决定了的事情,空气里的水分子太多,气候湿润就会让铁甲的保养变得非常麻烦。

    不独独是铁甲遭遇到了难题,皮甲其实也没有好到哪去。

    皮甲要是水份过多,不但会变得软绵绵,它还会出现一种自我“膨胀”,导致该有的防御力下降速度无比之快。

    所以啦,别看历史上很多蜀军大多不使用铁甲或是皮甲,并不是当地的政权在财力方面不足,其实是采取“更适用”的道理而已。

    铜甲?家里有再多的矿,着实也是经不起那么造啊!

    因为足够重视的关系,汉国关于蜀地那边的情报收集得越来越多。

    现如今古蜀国正在与昔阝、平周二国交战,战事的爆发地点在大江上游周边。

    无法得知确切位置,还不是那边根本就没有城池,再来是没有能够作为“地标”的名山。

    说是三国两个阵营的大战,其实三方合起来的兵力还不到一万,分成两个阵营在山林里面打打停停,大多数时候玩的是“游而不战”这种战术。

    其实挺能理解的。没有必须防御的城邑,空间方面不够开阔,会战真心是打不起来。

    汉国这边,吕武首先提出了军事思维方面的问题,提醒即将入蜀的各级军官,入蜀之后不能拿“中原”那一套在蜀地去用。

    什么堂堂正正列阵交战,蜀地那边的军队估计是没有这种概念的吧?

    汉军入蜀之后就只有一个打法,攻打各个政权必救的城邑,优先抢到立足点,再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力图完成围而歼之的战略。

    为了让各级军官更加了解,吕武特别让人去收集楚国跟吴国历来的交战案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吴国并不是靠硬实力抗衡楚国,玩的就是游击战的战法。

    当然了,书上学来终觉浅是一种必然,吕武只是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好在遭遇到什么事情之后不至于连个对应的方法都拿不出来。

    到时候汉军展开对蜀地的入侵,还是需要他们自己用脑子去应对所会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

    总耗时将近一年半的各项事宜准备就绪,汉国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中原以及南方并没有被摁下暂停键,只是汉国仅仅关注,没有去进行太多的干涉而已。

    来到新一年的夏季,吕武准备要前往“陇西郡”为入蜀大军壮行之际前,有来自“河东郡”的急报,说是士匄没有事先打个招呼,带着约五千左右的护卫力量直接入境了。

    士匄这是要入侵汉国吗?并不是的。

    范国现在的状况非常不好,都城“新郑”直接面临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威胁。

    再则说了,哪怕是士匄亲自率领,只有五千范军而已。

    汉国有自己的边防体系,五千范军突袭之下也许能攻占汉国的一些“邑”或“邦”,接下来就该面临汉军的重兵合围了。

    “范王邀韩王、荀王将来‘长安’拜访?”吕武知道士匄急了,可能中行吴也有点急,韩起则是被拉来凑人头的。

 第804章 函谷关前

    涉及到一国之君就没有小事。

    毕竟,一国的首脑出了事,受到影响的不会只是一个家庭,恶性事件将会让全国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乃至于是爆发战乱使得生灵涂炭。

    士匄事先邀请了中行吴和韩起,比较关键的是没有通知吕武要到汉国拜访,算是打了一次“突袭”了啊!

    这种事情在一国之君身上很难看到,除了不附合邦交礼仪之外,还有点逼迫的意思。

    大家都是一国之君,哪怕是有强国和弱国的区分,又有谁在身份上比谁低贱呢?搞邦交形式上的突然袭击很不好,极容易使人轻看,再进一步再让国家失去信誉度。

    历史上,秦国没有收到相王邀请,自个儿跑到了相王现场,不止是秦君一人遭到了嘲笑,哪怕是秦君的目的达成,还是使整个秦国为天下所不耻了。

    好家伙,士匄不止玩了一手“先斩后奏”,还带上了荀国和韩国,到底是想逼迫,还是在展现自己的能量?

    更有趣的是中行吴,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吕武的忠实伙伴,结果所谓的“忠实伙伴”是这样做事的?

    当然,那是站在汉国的立场去看待事情。

    换作是站到了范国、荀国或韩国的立场又是另外几个样子。

    首先,站在了范国的立场,他们会认为汉国是见死不救,坚定认为只要能够获得汉国的支援,采取任何的做法都是没有问题的。

    荀国或许是会有些心情忐忑,决定跟随范国一块逼迫汉国,一定是给自己找到了理由。

    韩国这边更多是抱着跟随蹚浑水的心态,认为“法不责众”什么的那一套,免得以后韩国需要汉国帮助,得到了范国或荀国相同的下场,也就是汉国见死不救。

    那么问题来了,各家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国,无论做什么都没有“义务”那么一说,讲的该是一种等价交换吧?

    即便是作为盟友,范国、荀国和韩国有起到对汉国的正面作用吗?别说帮汉国挡住了来犯之敌什么的,他们各自的地理位置就在那里,楚国、齐国等等诸侯国想扩张,还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呀!

    如果非要讲什么道理,不如直接提一个“唇亡齿寒”更有说服力,除此用其它理由或说法都是强人所难。

    “此关修建之期六年,已然成型。”士匄在说的是函谷关。

    他们在韩国的都城“新田”完成会合,一路向西并没有遭到阻拦,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来到函谷关这边。

    说起来汉氏子姓也着实是牛逼,立国之前在干些什么没多少人清楚,建国之后连续启动了不少工程。

    那些工程之中,修长渠无疑最大,再来就是筑“长安”之城,修函谷之关了。

    到后来,汉国更是多了一个修建入蜀栈道的工程。

    数一数,再认一认,有哪个不是大工程啊?

    这里只是说明一点,吕武之前的物资积累足够多,再来就是汉国在管理和技术上方面无比牛逼,要不然哪怕是有足够的资源,没有相关的知识也办不到。

    汉氏子姓的资源只有大概五成是自己慢慢积累,其它则是一再出战的掠夺,等于是天下诸侯以及原先的晋国贵族帮助吕武完成了积累的过程。

    简单的来说,光是灭掉一个魏氏,哪怕魏绛在事前极尽地进行了资产转移,当时的阴氏还是狠狠地肥了一波,获得的物质类战利品相当于阴氏十年的生产。

    “代我王问候诸位大王。”苦成毅在函谷关前拦住了进关的队伍。

    这个叫苦成毅的人,之前叫郤毅,他是三郤之一郤犨的儿子,郤氏灭亡之后得到吕武的庇护。

    距离郤氏被灭已经是二十多年了,导致士匄和中行吴见到根本就没有第一时间认出苦成毅是谁。

    苦成毅看到诸王脸上的不悦,心态稳得很,复道:“我王已在赶来途中,请诸王在关隘外驿馆等候。”

    中行吴多少觉得苦成毅看着有点眼熟,迟疑了一下下,问道:“你何人也?”

    也对,二十多年过去,苦成毅后面一直能有多低调就有多低调,从不出现在什么大场合,着实是该被遗忘了。

    苦成毅没有介绍自己什么姓什么氏什么名,答道:“在下乃此处关尉,已为诸王准备休息之所。”

    中行吴在苦思凝想,总觉得在哪里看过这个人。

    实际上,中行吴不是认出了苦成毅,纯粹是苦成毅跟郤犨长得太像了。

    时间会抹去很多记忆,别说是二十多年没见过,有个五六年的话,原先不是太过熟悉,该忘记长什么样也就忘了样貌。

    士匄原先还不太在意,看到中行吴那模样,才定眼注视苦成毅,一看就跟记忆中模糊掉的郤犨重合了。

    认出来了又怎么样?反正士匄并没有说点什么。

    现在,士匄重视的是吕武正在来函谷关的路上,得知这一点也就足够了。

    住汉国给安排的驿馆?大家又不是什么没排面的人,不可能的事情嘛。

    士匄率先提到自己会准备休息之所,转身离开这个狭长地段的时候,才跟中行吴提起那个“关尉”是谁。

    “郤氏?”中行吴觉得这个称呼好遥远啊。

    另外,韩起看到苦成毅的第一眼就认出是谁了。

    没办法的事情,之前韩氏跟苦成氏是邻居,身为贵族掌握周边邻居都是谁,记住各家之主长相是必做的功课。

    郤氏被灭之初,韩氏还是挺警惕苦成氏,后来一再观察下来看到苦成氏低调,慢慢也就减少了关注。

    “如此说来,汉王重其诺。”中行吴不知道是真心感慨,还是另有所指。

    这一次中行吴并不是那么想到汉国,不止是荀国还撑得住的关系,还有汉国在邦交上对荀国进行了支持,更多的是明白寻求支援不是依靠强逼,应该是一种互利互惠的模式。

    说到底,汉国、范国、荀国和韩国同出于晋国,后面大家都觉得在天然上是盟友,问题是并没有正式结盟呀。

    现在这么个年头,想结盟就该约个会盟的地点,筑个会盟台搞一次大活动,过程中祭拜天地与四面八方神灵,再互相交换盟书。

    那么搞不但是一种仪式,还是将确认盟友的关系昭告四方,形成一种人尽皆知的共识。

    缺了那么一道“手续”,有私下的共识是一回事,遇到事了要不要友善互助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范国一直觉得汉国应该支援自己,先不问凭什么这一点,认真来说就是属于一种“一头热”了。

    他们向后退了七里才停下来。

    为什么要退那么远?还不是关城之外的地形太复杂,无法容纳一两万人安营扎寨。

    手下各种就地取材搭建营寨,三位君王则是爬上了就近的小山。

    他们注视着西面的关隘,一眼看去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条狭长的通道,并且通道里面的地表植物被清理干净,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地表坑坑洼洼也就不说了,各种怪石和水池还到处都是。

    狭长的过道约有七里,最多能够容纳不超过一万人,再一多就是该人挤人的状态。

    韩起很关注函谷关的修建,十分清楚这座关隘建成之后,不打破这座关隘想向西的难度。

    只是吧,韩起着实有点不能理解汉国为什么要修建这座关隘,它并不是在汉国的边疆区域,起不到边防作用。

    要说保证汉国的关中汉地安全性?只要前面不是一下子在很短的时间内沦陷,以汉国的动员能力和军队战斗力,韩起真的想不出谁能一下子让汉国失去半壁江山。

    “关城高约十丈,另有‘汉楼’,顶约十六丈?”士匄看得眯起了眼。

    现在的一丈越是一点六米,那么就是连带城楼算进去,函谷关建筑物的最高超过二十五米。

    两边的山体陡峭,高度不是绝高,大多数山体的高度超过一百七十米,函谷关的最高位置仅是二十五米,以人力建造来说挺高,跟山体高度比起来则不算什么。

    士匄口中的“汉楼”就是城楼,而函谷关的城楼三层,城墙高度就是十六米左右。

    “此处雄关,汉国六年筑成?”中行吴并不是感到难以置信,是在思考吕武怎么建国之后就开始修建关隘。

    没有将“老巢”赠送出去之前,韩氏的封地就在附近,要说三人之中谁最关注函谷关的修建,自然是韩起无疑了。

    韩起没有多说什么。

    现在看起来函谷关好像是修成了,实际上函谷关并不止眼前所看到的关城以及前方建筑群,没有将周边山体的一些防御设施算进去,不算是完整的函谷关。

    完整的函谷关包括一座主关隘,还有其它位置卡住谷口的四处小关隘,另外就是山上的屯兵堡垒,以及战时布置的各种床弩、投石车等大型军事器械,更不用说招之则来的众多弓弩手了。

    真的有敌军来攻打函谷关,主要入关谷地也就能容纳一万多人,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脚下,两侧山体之上绝对会有远程武器覆盖。

    韩起稍微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浑身控制不住打了一个冷战,心想:“想要攻破函谷关?要死掉多少人才能将守军的箭矢消耗完啊!”

    不知道士匄和中行吴有什么想法?他们遥望函谷关的脸色明显就不对劲。

    “汉王为何修建此关?”士匄本以为范氏修建虎牢关就够牛逼,跟函谷关一比,虎牢关有点不够看了。

    中行吴看上去有些失神。

    这几个晋国的卿位家族分别建国之后,不止汉国在修建关隘,范国、荀国和最晚建国的韩国,其实也都分别挑选有利地形加强关隘或修建新的关隘。

    范国先修了虎牢关,后来跟以楚国为首的联军战事陷入不利,有了加强虎牢关防御设施的动作。

    士匄这么干是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也就是一旦从郑国那里夺来的城邑失去,范氏好歹能凭借虎牢关挡住敌军,保住从晋国分食而来的城邑。

    荀国则是在“壶口”那边修建关隘。他们选择“壶口”修关再合适不过了,一旦守住“壶口”就能挡住西边的来犯之敌,敌军不走“壶口”则是要绕上一两千里路。

    韩氏立国的时间最晚,他们却是修建关隘最多的诸侯国。

    原先的晋国是四面环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