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569章

春秋大领主-第569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吕武不想汉国有大贵族,尤其是那种拥有多个城邑作为封地,有着几十万人口,还能征召出一支三个“师”兵力的家族,一再掐熄对解氏动手的欲望,想着君臣能够有一个尽善尽忠的结果。

    手里有权、有钱、有兵的解朔不改初衷,长久以来还是对吕武保持无条件的配合。

    现在解朔去了。

    吕武进入府中,来到大堂看着已经失去并变得冰冷的解朔。

    人老了就会出现老人斑,人死了那些老人斑会最先变得乌青,慢慢全身也会显出一种青色,并且因为血液不再循环导致遗体变得僵硬。

    所以了,战场上的尸体只要超过两个小时不去处理,两个小时之后再去处理就跟抬木头那般,才不会是抬着依然有软度,会是那种从躯干到四肢全部硬邦邦的状况。

    尸体要是放上两天,烧起来的速度极快,甚至尸体还会发生爆炸!

    战争处理尸体,为什么都是挖坑给埋了?其实就是不能轻易烧,要不然就会看到尸体一再“诈尸”,那是刚烧的时候脊柱的筋会聚到一起,尸体会坐起来一下,会把活人吓死的!

    吕武的悲痛真实不虚,事先从解朔的尸体转到解平身上……

 第826章 一人死多事生

    随着年龄的渐长,越来越多熟悉的人离世,将会变成一件需要慢慢习惯的事情。

    吕武并不是一个感性的人,其实感性的人也干不成大事,只是非感性不代表冷血,熟悉的人永远离去了,一时的哀痛肯定是会有的。

    “丧事若有需,皆可告于太子。”吕武哪怕感念解朔的功劳,不能无功而加爵于解平,后续官职的提升则是需要办的。

    毕竟,解朔哪怕没有大功劳,跟随吕武长达三十多年也有苦劳。

    再则,汉氏子姓需要一个榜样,解氏无疑非常合适。

    为什么让太子吕阳来负责帮忙办理解朔的丧事,不是吕武自己出马呢?只因为吕武是君王。

    作为君王的吕武亲自出马操办解朔的丧事,情谊方面倒是到了顶,对解氏则会是一种烈火烹油。

    如果吕武想要折腾解氏,倒是能亲自参与到解朔的丧事中。

    到时候不管解平是因为恩出于上变得骄纵跋扈,还是众人看到吕武对解氏的重视而去捧着,反正并不是一件好事。

    由吕阳帮解平就显得很合适,充分展现出了汉氏子姓的重情重义,规格上也不超过,还表达出了一种解氏仍然有美好未来的态度。

    至于说给予解朔“国葬”待遇什么的?当前年头这种事情可不能乱玩,显得荒唐无比的同时,完全是在逼解氏下一刻就造反。

    国尉去世,不是大朝会和小朝会的时间,重臣依然齐聚建章宫。他们开完会,该去凭吊解朔了。

    “解武子去后,何人可为国尉?”吕武问道。

    没错,解朔也是够资格获得谥号的,得到了“武”这个谥号。人们从今以后提到解朔,带着尊重的称呼就会叫解武子。

    汉国的国尉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长,还是武将第一人,地位方面很显赫。

    众臣下意识看向宋彬。

    国尉是总参谋长,不实际带兵,国家肯定需要带兵将领的呀。

    宋彬担任上将军就是一个带兵将领的头牌,以汉国制度来排名,地位在国尉之下顺位。

    以前……,也就是晋国的卿位制度变更,一般是上一级的“将”或“佐”死了,由下一级的在任者顶上。说白了就是一种顺位递补制。

    汉国建立的时间只有六年,解朔是第一名在任上过世的重臣。

    新任国尉怎么安排,也许会成为一种“祖制”之类的玩意,再成为后面来安排缺失职位的规则。

    吕武希望“顺位递补制”在汉国出现吗?除了王位的继承之外,不可能让官职的变动出现那样的情况。

    某一方面来说,没人提出让解平担任国尉,也就是父死子继那一套,其实已经很不春秋了。

    春秋讲的就是老父亲担任什么职位(爵位),儿子就会全面继承,还是那种不看儿子能力到底能不能胜任的情况,反正父亲死了儿子就是必须顶上。

    “王上。”宋彬现在的心理压力很大,行礼之后说道:“右相可胜任。”

    汉国的右相是崔杼。

    在这个贵族皆是允文允武的时代,能操持政务就会管理军务,偏科的情况不可避免,只是一般不会太严重。

    崔杼比较明显的一个愣神。他着实没有想到会得到宋彬的推荐,回过神来并没有拒绝,反而是产生了期待。

    现在这么个年头,大争之世的局面之下,操持民事政务就是一种干苦活累活的工作,涉及到军务则是各种高大上。

    现实也是那样,扯到军事会更有存在感,因缘际会建立功劳也比较快捷。

    当然,涉及到军事的风险会更大。只是对于曾经的晋国和现在的汉国来说,能管军事就没有贵族愿意完全扑在民事政务上面。

    随后,葛存、梁兴、茅坪、卫睿等重臣,他们不是沉默,便是开口赞同,没人提出反对意见。

    “王上,臣愿担此重任。”崔杼也进行了自荐。

    不要以为国尉没有带兵作战的权力,权柄方面就是很小。

    实际上,国尉担负全国的训练督导,外出征战汉军攻打哪里,打到什么程度,战后的军功核实与评定,都是属于这个职位的权利范围。

    吕武没有立刻确认国尉的人选,问道:“如右相离职,何人担任右相?”

    看吧,一名重臣离世,国家就可能出现多个职位的变动。

    这一次没有人开口。

    文职的官员需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可能巴望一下右相的位置,没有希望的话谁担任右相对自己最有利。他们要是真的有那样的想法,初始的“官僚主义”其实也就在汉国出现了。

    所谓的“官僚主义”当然是负面性质,与春秋的规则相比较却是一种进步。

    毕竟,以前是父死子继的玩法,换成了变动方式,说成是一种社会体系的进步并没有什么错。

    吕武不是一个感性的人,同时也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从来不认为世界将以自己的意识而运行,遇到了需要扭转观念的时候从不避讳,发现事不可为也不会干撞得头破血流还不及时醒悟的蠢事。

    所以在发现一代人完成大一统或许不可行之后,吕武开始为国家的未来而铺路,不单单是继位之君的培养方面,怎么来保证汉国能够有效运转也是相当重要。

    “寡人已命孙林父撤出荀国,待孙林父来汉,使之担任右相可也。”吕武说道。

    对这件事情,事先知情的人并不多,导致大多数人露出了意外的表情。

    本来吧?吕武想要孙林父在未来汉国对付荀国时出力,荀国那边的一系列动作有点凶猛,大有孙林父不识相,荀国解决完邯郸赵就要动手的架势。

    孙林父一再恳求吕武能够接纳,后面吕武仔细思考一番决定让孙林父撤出荀国,并且也跟中行吴进行了私下的交易。

    交易内容就是汉国不干涉荀国对付邯郸赵,荀国付出的代价是对孙氏以及一些要到汉国的家族放行。

    其实吕武也能让孙林父带着一帮卫国原先的贵族起事,只是汉国在等“长渠”修完,暂时没有大举出兵,乃至于一打就是打“四晋归一”的战争,他们有很大的几率会成为一次性的消耗品。

    在败坏人品与当一名信守承诺的君王上面,吕武的选择是后者,得到孙氏等家族给汉国增加人口等等,再留下一些“尾巴”在荀国,也就是干从明转暗的事业。

    汉国什么时候会对荀国开战?当然是等“长渠”修好。

    那么,荀国以及其它国家,他们会等着汉国的“长渠”修好吗?

 第827章 三年后东出

    汉国修“长渠”的事情哪怕一开始不知情,后面肯定也会从各个渠道知晓消息,暂时看来并没有国家用实际行动去做些什么。

    吕武一直在利用“超前”的思维欺负人,其中就包括修灌溉系统的大工程。

    现在是几几年?时间已经来到公元前539年。

    尽管列国已经发现很多事情发生改变,思维方面其实还是存在没有跟上时代的状况,没有太多的阴暗心理,即便有心理阴暗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

    汉国修灌溉系统会有什么后续,不懂自然没有什么,懂的人怎么都懂。

    那么懂得了的那一批人,他们有想过破坏或打断汉国的工程吗?或许十个人里面有三个想做但是无能为力;再有四个觉得战争只是军队间的较量,不应该涉及到其它;剩下的三个看明白了只想跟着干。

    春秋时期列国一再开战,他们的交战仅限于军队,不会波及到黎庶,更不会刻意去破坏敌国的花花草草。

    历史上的战国初期,列国尽管开始玩阴谋诡计,战争也不再是约个地方开打,只是依然保留战争不波及黎庶以及不破坏敌国民生的节操。

    当然了,凡事都讲究一个无绝对,像是管夷吾作为诸夏第一个玩经济战的人,他就用经济的手段去打击敌国。

    比较令人纳闷的是明明有管夷吾在前,后继却是没有人进行效仿,搞到需要到了需要到中后期,列国之间的竞争才会刻意去针对黎庶以及敌国的民生,其中以秦国做得最为彻底。

    秦国在商鞅没有变法之前,他们外出征战的军队就有杀死或俘虏敌国黎庶的传统,并且还会故意破坏敌国的生产设施。他们那么干的时间节点是什么时候?是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针对的对象是当时还没有成为中原霸主的晋国。

    到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有了军功爵制度,秦军出征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杀光交战区的人,还是那种不区分是敌军或黎庶的见到就杀死,拿他们的脑袋去报功。

    所以了,军功爵的出现对于秦人来说是美事,对于其余列国来说则是天大的灾难了。这种灾难不单纯体现在双方将士的求战心态差距,死在秦军利器下的黎庶根本就是多不胜数!

    汉国也有了军功爵制度,因为时代刚刚改变的关系,很多的恶果还没有显现出来,汉军征战“汉中”则是已经有了相关的苗头。

    只是“汉中”那个地方有点复杂,当地的政权在架构上非常模糊,交战发生之后属于军民不分,导致吕武察觉到军队开始有杀死黎庶拿脑袋报功的例子,处置方面却是无从谈起。

    没有办法的事情啊!

    汉军在“汉中”遭到了抵抗,很多“汉中”原住民的男女老幼上一刻看似没有威胁,不久之后可能就操家伙袭击汉军,又或是干出投毒和其余破坏的事情。

    中枢下令不得骚扰黎庶?捆起出征将士的双手,任由那些存在敌意的原住民去袭击和各种破坏吗???

    这种情况是汉国第一次遭遇到,有那么一个国家则是早就受够了。这个国家就是楚国。

    楚国跟吴国打打停停,面对的就是很难区分敌人的局面,搞到后面楚军将所有吴人视为存在威胁的对象,大肆的杀戮肯定也就免不了,结果是让一些原本想要屈服楚国的吴人不得不进行反抗。

    “孩儿愿往‘汉中’主持大局。”吕阳对这件事情已经拖了有些日子,他在解朔丧礼结束后正式提了出来。

    各国之中仅有范国、荀国和名存实亡的韩国派人参加解朔的葬礼。这个也是应该的,中行吴和韩起有跟解朔共事的情谊在,范鞅的父亲士匄刚死没有多久也需要顾着点人情。

    其余国家没有从官方形式上派人参加解朔的葬礼,纯粹是春秋时期在规格方面的限制。

    春秋时期的列国之间只有一国之君薨逝才会互相派人凭吊,像是“臣下之臣”的层次则是没有那种规矩。

    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会派队伍参加一国重臣的葬礼,需要到战国中期,也就是历经了近百年的混战,邦交层次一再发生改变之后了。

    解朔的死不止是让汉国出现了高层的职位变动,负责谋划征战事宜的主官逝亡,影响到的还有汉国对外的征战。

    目前由崔杼担任国尉,他在短暂的时间内难以理清的事务简直不要太多,导致的是一些征战缺失了计划性。

    吕武盯着吕阳看了有一小会,看的吕阳心里产生了不安,才问道:“彼地反抗不止,太子如何处置?”

    既然提出要去“汉中”的请求,吕阳肯定会事先了解“汉中”的情况,再与众属僚商议可行性方案。

    吕阳说道:“臣以为可迁徙当地之人,攻下一地便迁徙一地,亦可差人告知出山便可往易于农耕之地栖息……”

    一套又一套被吕阳讲出来,核心就是将“汉中”的当地人用各种手段迁徙走,再从汉国的其它区域转移人口到“汉中”定居。

    吕武还以为吕阳会提出分化收买再消化的建议,一边听着,一边心里想道:“他还是没有改掉粗暴的性格,遇事缺了一些怀柔思维啊。”

    单纯的暴力只会引发更多的暴力。

    单纯的怀柔则是会令一些群体觉得软弱可欺。

    吕武耐心听吕阳讲完,说道:“太子岂不知刚柔并济之道?”

    吕阳答道:“彼不知我,我欲谋划蜀,无甚时日耗费。”

    好像也是呀!

    刚柔并济需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还不一定能够取得什么成效。

    汉国要在大举东出之前拿下“汉中”、“巴”地和“蜀”,没有几十年的事情去进行操作,一味的强硬变成了最能节省时间的手段。

    吕武又问道:“太子欲将迁徙往何处?”

    吕阳答道:“臣以为彼为奴,可赏赐于有功将士,余者国属。”

    哦,原来不管是使用武力抓捕,还是骗出来,反正那些人都会成为奴隶,不是要迁徙到一个集中的地方让他们过日子?

    单纯从手段上来看简直是残暴到没边了,根据汉国当前的形式来看则是最为快捷有效的处理方式。

    会不会逼“汉中”当地的全部人反抗汉军?当前的情况是,现身的汉中人几乎全是汉军的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