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571章

春秋大领主-第571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族与贵族一跑,熊围几乎成了光杆君王。

    没有了臣民的君王,他还是君王吗?一定会变成了只有君王名份的孤家寡人。

    若是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君王也就得了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估计是离“被”薨逝不远了。

    说起来,楚国离奇死亡的国君可不少,国君之位从芈姓的这家换那家一度成为一种常态,只是从来没有谁像熊围那么狠,一下子让被害者一家子整整齐齐入了土。

    “汉王所言,需对外征战获取威望?此寡人知也,需知汉王是否有意助我变法。”熊围问道。

    现在是公元前538年的春季下旬。

    公子罢敌在汉国待了将近四个月,前一个月就是正常出使,后面有一个月在向吕武讨教变法事宜,剩下的两个月则是游历汉国各郡县了。

    没错,汉国已经置郡,县这个行政单位则是早就有了。

    郡就是由数个县组成的行政单位,汉国算是首创。

    只是吧,汉国虽然置郡县了,一些分封却是依旧存在,算是一个郡县制与分封制共存的国家。

    简单的解读,郡县算是中央直属,它们其实原先就属于汉氏子姓的“产业”,改革之下变成了国有;一些公族和贵族享有封地,他们拥有城邑的所有收益权,执法权则是被收归于国有。

    要知道一点,依照周王室的“宗法”来论,讲究的是臣下之臣非君之臣,连带一国之君也不能对贵族封邑随意指手画脚,抓捕和颁布法令什么的权力也是没有。

    那么,史书上记载一国之君颁布法令,到底是颁布给谁看,又是在什么范围执行呢?其实就是在国君直属的“县”以及愿意执行的公族封邑,外姓贵族并不被包括在内。

    另外,当时只有城邑以及周边的村落算是领地范围,其余都算是无主之地,也就是说国君的“恩情”无法泽被苍生。

    所以了,仅仅是收回全国的执法权而言,也就让汉国疆域范围内执行同一套律法,将所有人给包括了进去,算是吕武迈了一小步,让诸夏前进了一大步。

    这种事情一圈看下来,无疑问只有吕武能够做到,其余国家的一国之君根本没有吕武的资本,想效仿就等着举国皆反吧。

    吕武有什么资本?威望什么的太虚,光有威望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最为主要的是吕武不但有威望,还有一二十万为之效命的大军。

    君王有威望以及兼具了对暴力机器的掌控,汉国的贵族不从心又能怎么样?

    公子罢敌亲眼见证了吕武对汉国在执法权上的收回,用非常佩服的表情和文字讲述给了熊围听。

    熊围现在是一国君王,想法肯定跟其余阶层不一样,极度羡慕之下脱口而出,道:“汉王乃当世奇人,为万古不朽伟人也!”

    作为一国之君,谁不想像吕武那样?口含天宪是多少一国之君的追求,能够对全国作威作福必定更爽。

    不出意外的话,君位跟公子罢敌不会有什么关系,坐上楚国王位的人会是公子禄。

    只是不要忘记公子罢敌有一位好父亲,而这位父亲用实际行动好好地给公子罢敌上了一课。

    “汉王虽无明言,如我攻范,汉必出兵相抗;如我攻宋,亦然;父王,臣以为现今不可与汉敌,静待汉行‘四晋归一’再行作梗;如我出兵,或可征战钟离、徐、钟吾之国。”公子罢敌当然希望楚国对外用兵,作为公子就能领兵建功立业啦。

    熊围脸色沉了一下下,很快说道:“寡人有朝一日必洗去屡败于汉之耻辱。”

    换一句话来说,熊围现在也知道不能主动招惹汉国。

    “外战已获威望,寡人怎会不知?如今我不可用兵也!”熊围看到公子罢敌露出困惑的表情,低叹一声解释道:“内不稳,外用兵,必有其祸。”

    事实是,楚国先王熊招葬送了太多的军队,属于楚王的直属军队需要时间来重建。

    另外,当前楚国绝大部分贵族不跟熊围愉快玩耍,熊围想要集结军队只能寄望蒍氏和斗氏,一旦把蒍氏和斗氏的兵力抽空了去打外战,内部有谁想搞事可怎么整?

    “寡人问你,你如实应答。”熊围觉得出使归来的公子罢敌有某种变化,一时间难以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变化。

    公子罢敌很明显的一个愣神,随后摆出了恭谨的姿势。

    熊围问道:“汉王为人如何?”

    公子罢敌还以为是要问什么,纳闷的同时,答道:“乃是大有为之君,亦为我之劲敌。”

    熊围点头,又问道:“汉王可与我互盟可能?”

    公子罢敌想都没想,说道:“此,取决我强弱也。”

    一问一答,问得有些莫名其妙,答得迅速果断。

    熊围当然知道跟汉国不可能成为好朋友,想知道的是能不能互相利用一下,楚国该付出一些什么,能从汉国身上来破解自己当前面临的困局。

 第830章 该拿楚国怎么办

    吕武屡次击败楚国并不是依靠阴谋诡计,采取的是在战阵上堂堂正正的较量。

    楚国屡次败在吕武指挥之下,无论是吕武还作为晋国之臣,还是吕武已经成了汉国之主,因为交锋是堂堂正正的关系,楚国的忌惮其实远比憎恨更多。

    毕竟,堂堂正正之战输了就是输了,压根就没有什么借口好讲,纯粹就是实力不如罢了。

    春秋时代讲究的是输了要认,实力不如挨打要立正,回去后再谋求变强,期望某一天能够扳回一局。

    所以了,翻阅史书能够看到一点,春秋时期国与国的战争输赢都不会产生太大的仇恨值,看的是输方能不能励精图治,某天在战场上雪耻成功。

    到战国之后,各国的战争不再仅限于军队之间,对黎庶和对方国力造成的破坏渐渐增多。

    另外战争不再是一种公平竞技,变成了各种手段齐出,赢的一方或许侥幸,输的一方觉得对方胜之不武,能够产生仇恨值的方面绝对变多了,以至于后来的战争不再那么单纯,更多牵扯到了仇恨相关。

    到公元前538年夏季,吕武得知楚国又派来使节团,听到消息讲实话有那么点愣神。

    “如今楚国唯有蒍氏、斗氏听命于楚王围,实有崩坏之势。我欲谋‘四晋归一’伟业,当如何对楚?”吕武问道。

    今天又是小朝会。

    吕武对楚王围派人问计自己,有着太多的想法,可行性的操作方案也非常多。

    对于一个有现代思维的人来说,敌人来找自己求解决难题的答案,不该是各种挖坑吗?

    只是,吕武知道每一个时代都有局限性,在现代理所当然的诡诈手段,用在战国初期未必就是正确,极可能坑了别人也把自己埋了进去。

    这个跟吕武知道封建时代的体制进化到三省六部是极限,没有一下子在汉国执行三省六部制度是一样的。

    说白了,吕武想搞三省六部,有那么多的官员吗?没有的。

    所以,并不是最先进就是正确,合适才是最重要,尤其是对体制而言!

    “楚之乱与我有利,楚求助置之不理恐不适合。”葛存的思维中,得到楚国的求助对汉国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该帮还是要帮。

    刚来到汉国就任右相的孙林父也说道:“汉助楚或有害,利亦多也。使诸侯知王上之德,邦交便可无往不利。”

    看吧,左相和右相代表着这个时代精英的思维,可见其余人是怎么想的。

    楚国现在的时局非常不稳,看着不像有国内爆发大型内战的迹象,君王与众贵族有了很深隔阂却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崔杼说道:“我征蜀,亦有东出计划,维稳楚便我行事。”

    是不是将话说反了?难道不是楚国发生内战,才能更让汉国便宜行事吗???

    葛存非常赞同地说道:“楚乱而不战,范不敢轻动。我可先攻荀而并之,届时范不征可得。”

    到底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一个内部脆弱但是没有爆发大乱的楚国能够威慑范国,不让范国在汉国攻打荀国的时候搞东搞西。

    甚至可以说,楚国不止能够威慑范国,还能看住其余国家,使得汉国与荀国的较量更大程度上不受外部干扰。

    葛存认为只要把荀国灭了,到时候范氏便会自行归汉,话不是空口无凭乱讲,源于范鞅派来的使节团有提议相关话题,目前正在商议阶段。

    当然了,一旦荀国能扛住汉国,范鞅会一直拖时间,等到汉国与荀国分出一个胜负再做决断,期间必然也会暗中帮助弱势的一方,好让相争一直持续,范氏才有重新振作起来的机会。

    吕武需要重视他们的意见。

    说到底,一个人再有能耐,不要想着自己就是绝对的正确,要能够从别人哪里听取意见,思考自己的想法合不合实际。

    “寡人以为可拖,若事态亟待,助力于楚未尝不可。”吕武是真的一时间没拿定主意,顿了顿又说道:“奔走荀、范诸人,右相需时时关注。”

    孙林父当然是慎重应命。

    曾经的两大霸主,中原霸主晋国只能在史书上回忆峥嵘,时不时被汉国拿出来让“四晋”的人怀念;南方霸主楚国哪怕一再并国,连续败了几场陷入颓势。

    汉国派出人手奔走在荀国和范国,想要让一些人追忆晋国曾经的荣光,为的是勾起他们的美好回忆,好在接下来打“四晋归一”之战有民心基础。

    事实上,吕武想要在有生之年办到大一统很难,看看范国和卫国的遭遇就能知道了。

    子产光复郑国,一下子勾起了范国统治之下没有几年的人们回忆,使得他们记起自己曾经是一个郑人。

    再则就是子产玩得太大,并且他已经开始在兑现诺言,一下子就让郑人更加迫切想要加入到子产的事业中去。

    那些河南地的人们在荀氏的统治下,小日子其实跟在当卫人时期没有太大的区别,该面朝黄土背朝天还是继续,没有上进的渠道也一样。

    他们为什么会怀念当卫人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人心思变罢了。

    人心啊,最为不可琢磨的玩意,吕武喊出了“四晋归一”的口号,有了范氏立国没几年陷入颓势,再有韩氏持国不到两年玩蹦,在两国人心的带动下,汉国和荀国的人们心中肯定会产生思考。

    只是晋国就能够成为霸主,有了汉氏吞并秦国,范氏吞并郑国,荀氏吞并卫国,不管汉国或是荀国能够完成“四晋归一”又能达到什么程度呢?

    没错,某种程度上,之前处在韩氏和范氏治下的原晋人,他们不是那么在乎是汉国或荀国完成“四晋归一”,反正韩氏已经完蛋,范氏看着也没有办到“四晋归一”的能力。

    在大多数原晋人看来,荀国压着齐国、鲁国、曹国等盟国在打,其实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很久以前晋国只是出动一个“军”一样能够办到。

    倒是汉国能一再击败楚国,给予了原晋人更多的认可,他们对汉国完成“四晋归一”也就更加看好。

    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极慢的时代,吕武预计用两年的时间来造势,中间说不得还要诸多收买,力求东出能打出一个摧枯拉朽的气势,才不愿意在“四晋归一”战役中折损过重。

 第831章 匆匆数载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536年的春季上旬。

    在过去的两三年之内,汉国进入了一段相对的沉寂期。

    之所以有“相对”这个字眼,当然是因为汉国并非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没有按照列国所料想的那样在吞并韩国三分之二城邑后,对范国或荀国展开军事兼并。

    汉国从公元前539年开始进军“汉中”,仅仅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对汉中形成压制,后来却是花了七个月的时间才遏制住当地的反抗。

    吕阳抵达“汉中”只干两件事,继续征缴当地部落为其一,再来便是不计伤亡和耗费将汉中人徙离了。

    中枢为了配合吕阳对“汉中”的经略,一再将战争中俘虏的郑人、沈人、蔡人、乌氏人和义渠人分批转移到“汉中”定居,采取的是一种混居的安排,再安置相当数量的老汉人。

    这些人,除了原本就是汉人身份的那一批之外,他们要么是参与了“长安”的修筑,不然便是参加了修渠,完成了“劳动改造”和“思想改造”的程序,充填到“汉中”去了。

    汉国对“汉中”置郡,规划出了两个“县”,一个县在汉水上游,筑城取名为“南郑”;另一个县则是在汉水中上游,筑城取名为“郇阳”。

    那么就是虽然有了“汉中郡”,治下却是只有两个县,两地相隔还长达四百里,以“郇阳”作为首府。

    置县的位置和命名并不是吕武亲选,工作交给了左相和右相一同完成,实际的操刀人则是作为汉国太子的吕阳。

    为什么会选择相隔四百里的两个位置筑城,又是为什么将城池取名叫“南郑”和“郇阳”,里面肯定有一段很长的故事?作为君王的吕武才没有那个闲工夫去了解,知道汉国增加两县一郡也就够了。

    事实上,作为君王要不要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管,有没有那个精力是一回事,有没有必要就是另一回事了。

    吕武不是始皇帝,也不是洪武帝,内心里很明白人与人的差距,一直以来皆是选择抓大放小,将有限的精力放在认为更重要的事情上面。

    汉国在吕阳的主持下完成了对“汉中”的规划,也就是选定了置县的地点,下一步并不是马上筑城,选择了向蜀地进军。

    哪怕事先派出人手探勘地形,汉国进军蜀地还是进行得无比艰难,第一批的一个“旅”穿过群山抵达一个满是怪石的盆地时,没有与敌人发生一次交战便折损了三百余人。

    这些折损的人手是在爬山涉水的开路搭桥中牺牲,有些人连遗体都未能找到。他们的牺牲则是让后面开进的四个“旅”不再出现折损,所以才是用“牺牲”的字样,不是用“死亡”的字眼进行记录。

    攻略蜀地怎么行军又怎么打,别说是担任国尉的崔杼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