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南明第一狠人 >

第306章

南明第一狠人-第306章

小说: 南明第一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复京畿第一人不是李定国不是李来亨而是他郑成功,是他郑大木!

    郑成功欣喜之余自然多了几分自豪。

    想必皇帝陛下听到这个消息后一定会龙颜大悦吧。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历练,郑成功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郑成功了。

    如今他更加成熟,更能够高屋建瓴的从朝廷的角度考虑问题。

    皇帝陛下现在一定十分希望迁都,因为这里是除了太祖、建文帝以外历朝大明天子建都之地。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京师就代表着正统。

    谁能够待在京师,谁就是正统。

    光复京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光复了大明,光复了天下。

    但是这也有不少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放跑了八旗主力和满清皇族。

    辽东本就是清军根基,此番颇有放虎归山的意思。

    放虎容易,要想打虎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当然现在这些都不是眼下需要考虑的问题了,郑成功现在要做的就是率领大军进入城中,尽可能快的接管城防,使得京师治安恢复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毕竟如今城中没有军队弹压,很可能是一个极度混乱的状态。

    如果不加以控制任由发展,很可能变成一个无法控制的地步。

    这是郑成功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

    除此之外,自然就是向朝廷和皇帝陛下报捷了。

    如今京杭大运河全段畅通,且都掌握在明军的手中。

    从通州码头上船,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最多十数日就能抵达江南。

    具体细节可以以后再说,此时此刻郑成功只想尽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皇帝陛下。

    还是慢了一步!

    郑经心有不甘的攥紧了拳头,望着巍峨的山海关。

    很显然清军早有准备,而且还留了后手。

    城头之上有不少清兵,明显是用来阻截明军的。

    这个时候郑经就没有必要继续发起进攻了,以他的兵力不足以拿下山海关,而且就算是能够拿下山海关损失也一定会很惨重。

    既然清军主力已经撤出关去,说明清军已经放弃了山海关以里的所有城池。

    郑经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收复永平府全境。

    然后就可以等待父王光复京师的好消息了。

    这只是时间问题,郑经只要等着就好了。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

    至于甘辉甘将军应该用不了多久就会赶来和他汇合,届时郑经就能更好的集结兵力驻守永平府。

    至于攻打山海关嘛大可以不必急于一时。毕竟将来还有陛下迁都等一应事宜。

    即将入冬,打了大半年的明军也急需要时间休息。

    郑经估计皇帝陛下应该不会那么急着进攻辽东。

    真的要打那也是来年开春的事情了。

    再说了这种事情是朝廷的意思,他不宜发表太多的意见。

    大明,大明啊你终于站起来了。

    直到此刻,郑经还觉得一切就跟一场幻梦一样。

    …

    …

 第六百七十一章 太子监国(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京师光复!

    消息传到南京,朱由榔直是兴奋的快晕了过去。

    虽然早就有心理准备,但当这一切真的发生后喜悦之情仍然让朱由榔激动不已。

    没有人比朱由榔更清楚京师对于大明的意义,光复京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于大明恢复了正统。

    只要完成了迁都就等于在向天下人宣告大明才是正朔。

    所以迁都之事迫在眉睫。

    朱由榔当即召见了阁老张煌言,以及处于半退休状态的文安之。

    张煌言就不必说了,如今是永历朝的中流砥柱。

    至于文安之,后半生几乎都在为了大明中兴而奔走。

    如今京师终于光复了,朱由榔怎么能忘记股肱之臣的文安之呢?

    喜悦自然要跟这两位重臣一起分享啊。

    约半个时辰后张煌言和文安之相继入宫。

    文安之已近八十,走起路来颤颤巍巍。

    朱由榔连忙命韩淼给二人赐座。

    “朕今日召见二位阁老,实是有一件要事通知。”

    虽然文安之已经半退隐,朱由榔还是习惯用阁老称之,大概是一直这么称呼已经习惯了。

    “京师光复了!”

    朱由榔潇洒自豪的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京师光复了?”

    文安之有些颤抖的喃喃道。

    “苍天有眼,天佑大明啊!”

    张煌言也是哽咽道:“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同喜同喜。”

    朱由榔喜声道:“据忠王禀报,京畿地区皆已被控制。所以朕在想准备迁都事宜。”

    果然!

    张煌言就知道天子会提这茬。

    毕竟以前是没得选。

    现在有了选择的机会,皇帝陛下肯定会选择迁都的啊。

    “陛下,迁都一事玆事重大,礼部之前虽然一直都有筹备,但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拿出来。臣以为还是应从长计议。”

    张煌言兜头就给朱由榔浇下一盆冷水,让朱由榔很是无语。

    这件事他之前就是交办给张煌言和礼部去做的,弄了这么久竟然连个方案都拿不出来。

    朱由榔只得把目光又投向了文安之。

    “文阁老觉得如何?”

    文安之沉吟片刻,和声道:“回禀陛下老臣以为迁都事宜只要能够保证陛下的安全可以立即展开。”

    “好!”

    朱由榔等的就是这句话,果然还是文安之懂他啊。

    姜还是老的辣,这一点张煌言确实差了文安之不少。

    要想什么都周全往往什么都周全不了。

    何况以现在的形势基本上已经稳如泰山了。

    朱由榔实在不知道张煌言还在担心什么。

    “张阁老朕的意思是尽快准备迁都事宜吧。最好在十日内可以起驾。”

    “这么快?”

    张煌言直是吃了一惊。但话一出口就有些后悔了。

    “臣失态了。”

    “无妨。”

    朱由榔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和声道:“朕其实在意的是能够早些抵达京师,也好拜谒历代帝陵。”

    “原来陛下是有如此想法,臣惭愧。”

    张煌言确实没有考虑到这点,毕竟十三陵在京畿。身为大明天子如果不能在京畿已经光复的情况下前去拜谒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这就和当初天子在南京光复之后急着拜谒孝陵是一个道理。

    “不过臣还是有一点担心。毕竟朝廷运转都在南京,如果陛下迁都怕是一时间容易造成百官不适应啊。”

    其实张煌言说的已经很委婉了,百官倒在其次,张煌言担心的是没了天子坐镇,这些南京官员会心慌啊。

    毕竟大明一直都是两京制,说白了是两套官员班底。

    南京的官员基本就是备选,皇帝陛下这么一迁都,那么有多少南京的官员可以跟着去京师?

    剩下的是留在南京做备胎还是有其他什么安排?

    这些皇帝陛下不挑明了,群臣肯定不能心安啊。

    朱由榔也不傻,自然知道他话里有话。

    “张阁老放心,朕会留下太子监国。”

    朱由榔这一句话也是给张煌言以及朝中百官吃下一颗定心丸。

    毕竟太子是皇储,是大明皇位的法定继承人。

    有太子坐镇南京这些朝臣心里多少舒服一些。

    其实朱由榔也没有要大换血的意思。

    毕竟京师刚刚光复,朱由榔又要迁都,维持稳定是首要需要做的事情。

    若是连稳定都维持不了,乱象频出还谈什么治世盛世,还谈什么文治武功。

    “陛下英明。”

    果不其然,张煌言听到天子的话后长松了一口气。

    身为内阁首辅他乃是百官之首,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还有百官的利益,百官的想法。

    天子能够让太子留在南京监国,完全可以安百官的心。

    “既如此就着手去做吧。完全可以并行走起来嘛。”

    见终于说通了,朱由榔长松了一口气。

    “既如此,臣告退。”

    “老臣告退。”

    二人相继退下,朱由榔冲身旁的韩淼吩咐道:“去把太子叫来吧。”

    “奴婢遵命。”

    太子病情已经痊愈,朱由榔也可以放心把南京交给他了。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太子朱慈煊便来到了乾清宫。

    “儿臣给父皇请安。”

    朱慈煊依着礼仪给朱由榔请了安,朱由榔便命人给太子赐座。

    “煊儿这几日身子可爽利些了。”

    “托父皇的福,儿臣这几日觉得好多了。”

    “朕叫你来是有个好事情告诉你,京师光复了。”

    朱由榔和声说罢,朱慈煊难以掩饰自己的激动,兴奋道:“恭喜父皇,贺喜父皇。这真是天大的喜事啊。皇明果真受到了上天庇佑。”

    “朕欲迁都京师,但有担心一下子离开百官心里不踏实,你就留下来监国好了。”

    朱慈煊也不是第一次监国了,故而朱由榔不担心会出什么问题。

    只要该交待的都给朱慈煊交待了,应该不会出岔子。

    “儿臣遵旨。”

    朱慈煊连忙答道。

    其实他是最喜欢监国的。

    能够脱离父皇的监管,自己一人决断国家大事,这是再爽快不过的事情了。

    随着年纪的长大,朱慈煊现在迫切的需要朱由榔下放权力来历练。

    这次监国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一定要把握好。

 第六百七十二章 天子北上(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张煌言和礼部安排好一应事宜后,朱由榔便在虎贲军的护送下起驾北上前往京畿。

    护驾的将领乃是虎贲军指挥使赵旭,至于副将李石头则留在了南京保护太子朱慈煊。

    老实讲,朱由榔在北伐一开始的时候就想御驾亲征,只是群臣们极力劝阻才没有成行。

    毕竟那个时候大明已经是一片大好形势,乃至是盛世。

    朱由榔仔细一想确实没有必要以身犯险。

    这种时候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他真的有什么三长两短,年幼的太子能否担起重担犹未可知。

    现在好了,三军用命,诸将勇猛替他打下了这大好江山,朱由榔移驾北上总归是不会有人反对了吧?

    天子圣驾先渡江换船,再经运河北上。

    一路上见运河两岸渐渐显露出生机,朱由榔的心情很欣慰。

    虽然眼下还是萧瑟的很,但总归让人看到了希望。

    一个太平稳定的朝廷对于百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驱逐鞑虏之后朱由榔首先要做的就是轻徭役、薄赋税,恢复民生,让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深知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总归得有人尝试去做。

    朱由榔愿意做这个先行者,若能开万世之太平,也不枉他这几年的努力。

    却说郑经山海关前饮恨后无奈之下选择和甘辉汇合,折返回京畿。

    进入京畿后他发现父王郑成功已经先一步控制了顺天府,如今的京畿地区治安十分有序。

    虽然不能说百姓们夜不闭户,但至少不会出现乱兵在街上行凶、贼寇祸害坊市的情况。

    郑经拜见了父王之后也得知,天子即将北上进京,大明朝廷也会以最快速度完成迁都。

    这总归是个好事情。

    能够完成迁都说明王朝的秩序趋于稳定,一旦如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恢复民生了。

    当然,北逃出关的清军绝对不能宽恕。

    有道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郑经相信皇帝陛下一定会犁庭扫穴,以绝后患的。

    却说这日郑成功把郑经叫到身边来悉心吩咐道:“经儿,为父一直有句话想对你说,但一直没有机会。”

    郑经见父王如此郑重,连忙抱拳道:“父王尽管吩咐,儿臣自当聆听教诲。”

    郑成功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我儿应该知道皇帝陛下之前说过一句话,不平东虏不祭太庙。”

    他稍顿了顿,继而接道:“如今虽然东虏尚未彻底平定,但也算是平了大半。天子既然迁都,必定会找个机会祭太庙。”

    郑经直是愣住了。

    父王对他说整个做什么?

    “父王,陛下祭太庙自然会有礼部的官员去操持,我们担心什么啊。”

    “傻孩子!”

    郑成功摇了摇头道:“为父手握重兵,虽说在北伐的过程中立下不小的功劳,但天下评定后势必会引起天子的猜忌。这是历朝历代都证明的事情。权臣要想得到善终,要么得学会自污,要么得学会放权。”

    “父王的意思是?”

    “为父自然会放权,但仅仅如此怕还是不够。只要你在军中天子势必不会心安啊。咱们父子要放权就都放权,离着军队远远的。”

    郑成功叹了一声,顿了顿道:“为父可以当个闲散王爷聊度余生,但你毕竟还年轻,为父不忍看你荒废了大好时光。所以这次陛下进京,为父便是豁出去这张老脸,也会为你求一个礼部的官职当当。”

    “为什么一定要是礼部?”

    “傻孩子,为父就知道你会这么问。若论六部之中的重要性,肯定以吏部为尊。吏部尚书又叫天官,是为百官之首,吏部又掌握官员任免考评,讨好他的人不计其数。可你有没有想过,身处吏部便是等于身处舆论漩涡之中,稍一不留神就会身败名裂。即便谨小慎微,别人背地里也指不定会朝你吐吐沫,戳你的脊梁骨。”

    郑成功很认真的讲解道:“所以吏部你是一定不能去的,以你那直肠子去了吏部非得碰的头破血流。”

    知子莫若父,郑成功对郑经实在是太了解了,毫不犹豫的点破到。

    “除了吏部,就是户部最重要了。户部管钱,是朝廷的钱袋子,非心腹不能居之。为父也想过让你去户部,但你要知道户部也是纷扰最多的一个地方。去了户部,很难保持出淤泥而不染,与其被人浸染同化,还不如根本就不进这个大染缸。”

    郑成功毕竟是国子监出身,对于清廉还是看的比较重的。

    倒不是他不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