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南明第一狠人 >

第34章

南明第一狠人-第34章

小说: 南明第一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岁末,忧伤成疾的张名振病入膏肓,弥留之际便说了那句话。

    随后他猛然起坐,击床而逝,死不瞑目!

    那时张煌言就在他身边!他忘不了那个场景,这辈子都忘不了!

    除了鲁王,张名振可谓是张煌言这辈子最重要的人。

    他们之间是同僚,是朋友,是至交。可惜斯人已去独留张煌言一人。

    张名振的遗愿是抗清振明,张煌言当然不会忘记。

    即便张名振不说张煌言也会抗争到底。

    哪怕只剩一兵一卒,哪怕面对千军万马他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不会皱一下眉头。

    他忘不了扬州十日,他忘不了嘉定三屠,他更忘不了舟山城破时百姓们绝望的眼神。

    他二十五岁时就随鲁王来到舟山,如今已经三十有九,终于再次踏上舟山的土地了!

    这些年来舟山几度易手,张煌言发誓有朝一日他要收复舟山!

    如今他做到了。

    他不会忘记历史,也不敢忘记。

    每每熟睡之时猛然惊醒,涕泪横流。

    那些垂死挣扎的百姓就像在他眼前一样,喊他报仇。

    嗯,报仇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所以张煌言不会忘记。

    这次他和延平郡王郑成功合兵北上入长江奇袭,一度克瓜州、镇江,眼瞅着就要打下南京,结果功亏一篑。

    好在延平郡王收到天子来信多留个心眼,及时撤退这才没有折损太多兵力。

    退守舟山也算是个备选方案吧。

    伪清两江总督朗廷佐真是个狡诈之辈。

    一开始他见明军势如破竹,便虚与委蛇,派使者主动来到明军阵中向郑成功表示他有心投诚反正。

    但实际上他是为了拖延时间。

    待清军援军赶至,朗廷佐立刻变脸,直是翻脸比翻书还快。

    要不是明军早有准备,还真会被朗廷佐坑到。

    万幸的是明军主力得以保全。占据舟山后他们随时可以卷土重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初读这首词时张煌言不过刚刚及冠,还是个不知世事的公子哥。

    他当然没有太多的感触。

    可当他二十年来经历这许多后顿觉此词字字是血泪。

    前朝他最佩服的是岳武穆、辛稼轩,本朝他最佩服的是于少保、卢建斗。

    这些都是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忧国忧民的真丈夫,他张煌言自愧不如。

    至于名利得失甚至是从龙之功,张煌言反倒是看的淡了。

    当初他拥立鲁王朱以海出任监国也是出于家国天下,而不是存了私心。

    后来经历唐鲁之争,绍武帝与永历帝争权等种种,他便意识到只有统一的大明才有可能振兴。

    如今唐王一系已绝,靖江王一系已灭,鲁王也自去监国称号。

    大明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永历天子。

    他与郑成功皆是明臣,而不是某位亲藩大王的臣子。

    想清楚了这一点,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哈哈,苍水,苍水兄好消息啊!”

    正自凝思间张煌言忽然听到有人在喊他。

    寻声看去,不是郑成功又是谁?

    “啊,大木来了。”

    张煌言面上露出一抹笑意,拔步上前迎去。

    “是什么好消息把你堂堂延平郡王高兴成了这个样子?”

    有一段时间,唐鲁之争十分激烈。

    那段时间张煌言对郑成功的态度也很不善。

    但后来随着隆武帝、绍武帝相继殉国,鲁王去监国称号,永历帝成了唯一的君王,他们之间的隔阂慢慢也淡开了。

    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大明。

    继续争斗下去,不用等清军发力自己内部就崩了。

    “哈哈苍水兄,是重庆方面的消息。陛下收复重庆了!”

    张煌言闻言愕然。

    如今大明只有一个陛下,那就是永历帝。

    可是永历帝不是坐镇昆明呢吗?

    原来上次朱由榔给郑成功写信并没有提及攻打重庆的计划。这也是怕信使在路上被清军截获,暴露了计划。

    毕竟如此偷的打法一旦被敌军发现严阵以待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是以包括郑成功和张煌言在内的一众人都以为永历帝还待在昆明。

    这也是正常想法。毕竟好端端的天子怎会御驾亲征,攻打遥远的重庆呢?

    他们没想到,清军也没想到

    “大木,你不是在说笑呢吧?”

    张煌言一脸严肃道。

    “这种事情我怎么会说笑?苍水兄,我又不是小孩子。”

    郑成功无可奈何的苦笑道。

    他虽然比张煌言年轻四岁,但也已经三十有五。

    三十而立,自然不能算是小孩子了。

    “陛下自然已经夺下重庆,如今伪清已经阵脚大乱,依我看用不了多久他们自己就会出岔子。”

    郑成功咽了口吐沫,十分兴奋的说道:“如此一来云、川、夔东连成一片互为犄角,东虏再想打秋风就没那么容易了!”

    张煌言深吸了一口气。

    这可真算是天大的好消息了。

    张煌言和郑成功之所以选在永历十三年初这个时间点发动长江之战就是觉得天子和李定国可能抵挡不住清军的车轮战,想要缓解一下云南方面的压力。

    不然如果昆明告破,天子殉国那么一切就都完了。

    这一点和永历十二年末文安之率部攻打重庆是一个道理。

    只要天子在大明就在!

    不曾想天子英明,李晋王神武,明军不但守住昆明还北上奇袭拿下了重庆,让东虏吃了瘪。

    这真是大快人心啊!

    ps:第二更送到。这章我感觉是这本书质量最高的一章。

    张煌言张苍水是我最欣赏的明末英雄之一。之前也说了这本书是群戏而不是主角的独角戏,我会尽我所能把这本书每个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

    求推荐票啊,嗷嗷嗷,大家追读推荐票投起来啊~晚点还有第三更!爆发的老坤最可爱~

 第七十五章 日月所照皆为大明(第三更泣血求推荐票求追读)

    天子收复重庆无异于黑夜中的一团火,又燃起了郑成功、张煌言的希望。

    舟山群岛的地理位置虽然远不如南京重要。但只要明军占据舟山,就能保证对整个江南清军威慑力,使得他们不敢掉以轻心。

    明军水师随时可以发动进攻,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就像当年的东江镇,就是悬在清军头上的一把刀随时可能落下。

    当然舟山只是起的牵制作用,能否反推伐清还要看天子和晋王。

    唯有拿下湖广威慑江南,才具备和清军决战的资本。

    这一点郑成功和张煌言心知肚明,并没有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大木,舟山的粮食是个问题啊。”

    欣喜过后,张煌言开始为现实担忧了。

    如果他和郑成功要长期经营舟山的话,粮食问题如何解决是必须要考虑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舟山列岛散落汪洋之中,基本上岛上居民都是靠捕鱼为生。

    一下子入住这么多士兵,吃饭问题是个难题。

    开垦田地是肯定要做的。

    但岛上土地有限,是不足以供给十几万士兵的。

    余下的只能靠买。

    光明正大的去买肯定不行,清军会封锁整个沿海,严禁粮商与舟山明军做生意。

    谁也不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赌。

    沿岸不行,只能考虑远的了。

    “或许可以从扶桑运粮来?”

    郑成功叹了一声十分无奈的说道。

    他固然在扶桑当地很有关系,但其毕竟距离舟山很远,这么远的距离用船来运粮食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即便不计成本,来回一趟也要很长时间。

    远水真的能够解的了近渴吗?

    “眼下之计也唯有如此了。”

    张煌言叹了一声道。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扶桑当地很有势力,和各个大名关系都不错。

    放着郑家这个关系不用实在是太浪费了。

    “对了苍水兄,如果可以的话能否请你给四明山的弟兄们写一封信,让他们活动活动?”

    郑成功忽然想起浙江余姚四明山地区一直有一股反清势力。

    或许可以利用他们之手间接买到粮食。

    张煌言一拍脑袋道:“对啊,愚兄怎么就没想到呢。大木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

    至于郑成功为何要让张煌言去写信,自然是因为张煌言在浙江、舟山一带名气大面子广。

    四明山的反清势力听说是张煌言来信一定会认真看。若是换成郑成功就不一定了。

    “我这便去写信!”

    张煌言说罢便拔步朝书房走去。

    “何总兵,大喜事啊朝廷收复重庆了!”

    浙江余姚四明山,聚义厅内围坐了一众军士。

    坐在上首的是一个络腮胡子的汉子。看年岁大约在三十上下,虎背熊腰一身的腱子肉。

    他便是四明山区总兵官何守义了。

    当然这个名号并非永历朝廷所封,而是他自封的。

    但作为东南沿海仅存的抗清势力,何守义确实担的起这个称号。

    江南大地的百姓们在东虏的铁蹄下哀叹,唯独他们没有放弃抗争。

    期间东虏组织了数次对四明山区的围剿,有一次甚至连何守义觉得要以死殉国了,但最终还是顽强的挺了过来。

    何守义发誓便是死也要死在四明山!

    他们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

    便是死也要站着死!

    “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何守义这样的汉子听到这个好消息后眼角也有些湿润了。

    “陛下真是中兴之主啊。大明有希望了。”

    从孙可望叛变投清以来,大明已经多久没有收复失地了?

    能够守住既有领土已经殊为不易,没有人敢奢望收复失地。

    但现在陛下做到了。

    “听说陛下是御驾亲征呢。怪不得三军用命。”

    周立和有滋有味的说道:“重庆城中百姓听闻王师来伐,立即配合打开城门,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重庆。”

    见他越传越玄乎,何守义哈哈笑道:“老三,你可不能以讹传讹啊。”

    “大哥瞧你说的,我是那样的人吗?”

    周立和话音刚落,便是一阵哄笑声。

    周立和涨得脸通红,尴尬的挠了挠头。

    “咱四明山谁不知你周参将是个大舌头,都是熟人就别装了。”

    “唔,说正事吧。朝廷收复重庆意义重大。以往总有人给老子说朝廷无进取心,只想一味苟且。现在怎么样?打脸了吧?朝廷收复重庆便是反攻的第一步,咱们不能拖朝廷的后腿啊。”

    “总兵大人,您说弟兄们该怎么干!”

    孙麻子性子最是直爽,最烦文人婆婆妈妈那一套,立刻叫嚷着要大干一场。

    “四明山是咱们的立身之本,这不假。但咱的眼界也不能局限于次。”

    何守义顿了一顿,扫了一眼众人接道:“要让更多的百姓觉醒,像我们一样抗争东虏残暴的统治!”

    “这个怕是有些难度”

    周立和面露苦色。

    “常言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除了咱弟兄这些死忠大明的,一般人也就是无所谓的态度吧?东虏固然残暴。但他们只要有口饭吃应该不会愿意加入我们吧?”

    四明山地区和四川、云南地区的情况很不一样。

    这里是清占区,一般人自然不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四明山的抗清势力干。

    “老三这你就说错了。若是以往他们自然不会。但现在大明声势大振,应该会有不少人愿意加入。”

    何守义的态度很坚决:“如果我们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还谈什么抗清,还谈什么匡扶社稷?不如趁早落草为寇做山大王来的快活。”

    他这一番话算是说到不少弟兄的心坎里去了。

    何守义素有威望,不少心腹便附和了起来。

    “总兵大人,那咱说干就干,这就差人下山贴告示去!”

    何守义连忙抬手道:“也没必要这么急。早也不早这一日。只要大伙儿心里有数,我也就放心了。大伙儿一定要记住咱们是兵不是匪,不管咱们处在何处咱们都是明人。日月所照,皆为大明!”

    ps:第三更送到,老坤泣血求推荐票,求追读!希望各位看官抬一手

 第七十六章 精忠报国(第一更求推荐票求追读啊~)

    四明山是浙东第一高山,地势极为险要。

    也正因为此,清军几次围剿四明山都没有成功。

    只要清廷不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派大军一举剿灭四明山的抗清势力,就凭浙东绿营这些虾兵蟹将,何守义还真没有放在眼里。

    便是给这些为虎作伥的败类一百年,也拿不下四明山一个山头!

    当然若是离了四明山,让何守义和清军绿营硬碰硬,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总体来说双方的战力半斤八两,清军绿营在财力上稍稍占优。

    却说何守义派士兵去山下张贴告示招募义士,谁料只过了几个时辰他们便折回了聚义厅。

    众多熟悉的面孔中夹杂着一张十分陌生的面庞。

    何守义挑了挑眉质问道:“这个人是?”

    “启禀总兵,此人自称是张本兵的信使,从舟山来。”

    一名小卒连忙答道。

    张本兵?

    本兵是兵部尚书的别称,永历朝加封的兵部尚书有很多(只是封号,正印堂官只有一个,南明喜欢玩这套),可姓张的兵部尚书只有一个,那就是张煌言。

    永历十二年,天子派使者到达福建,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张煌言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这些官职名头可谓响亮,一时间无人不知郑延平,张本兵。

    何守义自然也不例外。

    前不久郑、张联军攻打南京失败,不得已撤回海上。

    据说他们退到了舟山,重新整顿兵马。

    可是这只是传言,并没有人亲眼看到。

    这种时候突然冒出一个使者,确实有些可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