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南明第一狠人 >

第35章

南明第一狠人-第35章

小说: 南明第一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他们退到了舟山,重新整顿兵马。

    可是这只是传言,并没有人亲眼看到。

    这种时候突然冒出一个使者,确实有些可疑。

    作为四明山地区的抗清武装领导者,何守义必须对麾下的弟兄负责。

    是以他必须首先确认这个使者的身份。

    不然若是此人是东虏的奸细,混入四明山中那后果不堪设想。

    “你说你是张本兵的信使,可有证据?”

    “当然有!”

    那名张煌言的信使名叫张武,人如其名长得孔武有力,一身的腱子肉。

    他小心翼翼的从随身包裹中取出一封信来,十分郑重的递到了何守义的面前。

    “这是张本兵的亲笔信,还请何总兵过目。”

    何守义不由得面露尴尬。他虽然习得一身本领,可是并不识字。

    非但是他,整个四明山中实字的人也屈指可数。

    “崔秀才,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念?”

    周立和白了一眼一旁的崔秀才,替何守义解围道。

    崔秀才咳嗽一声道:“就在这里念?”

    “废话,这聚义厅里的都是咱过命的弟兄,你是信不过谁?”

    “周将军误会了,崔某不过是随口一说。”

    崔秀才自讨没趣,悻悻然的苦笑一声,接过信封抽出信纸展开来念。

    “四明山何总兵亲启”

    崔秀才平日里跟一群五大三粗的老爷们共处,根本没有地方施展才华。

    最多也就是替将士们写写家书。

    如今得了机会,他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

    他念的音调抑扬顿挫,甚至加了不少语气词,众人听得一愣一愣的。

    何守义和周立和大眼瞪小眼,心道1读书人就是会整这些。

    明明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在书信里一写却是让人听都听不懂了。

    好在崔秀才念完之后又用大白话解释了一番,众人这才明白了大致的内容。

    “崔秀才,这信可是真的?”

    何守义也没啥可遮掩的,直接冲崔秀才问道。

    “这个信应该是真的。总兵大人且看,这印戳和沧水先生的一模一样。世间再无第二个张沧水啊。”

    崔秀才吞了一口吐沫,嘿然一笑道:“张本兵还在信后附了一首诗,总兵大人要不要听听?”

    何守义闻言眉毛都拧到了一起。

    这个崔秀才不是明知故问吗?

    但他又不能不听,这样既是对张煌言的不尊重,也容易让信使看轻了自己。

    “念罢。”

    崔秀才见何守义吃瘪,心中直是升起一抹快感。

    你强任你强,老子秀才郎。

    平日里不是耀武扬威的吗?看把你给能的!

    现在还不是得求着老子给你念?

    “这首诗名为《满江红??怀岳忠武》。”

    崔秀才刻意顿了一顿,酝酿了一番情绪念道: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汉宫露,梁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他念完之后洋洋得意的扫视了众人一番,见没有任何表情不由得翻了翻白眼。

    这些个泥腿子丘八是真的不懂诗啊。

    见周立和瞪着他,崔秀才打了个寒颤,十分识趣的主动解释道:“呜呼哀哉,张本兵这首满江红真是作得极佳啊。借词怀古,极言国朝兴衰之事,但哪怕只剩下逋臣怒击,也要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颇有岳武穆当年之气魄。”

    在场众人即便没读过书,也知道岳武穆是谁,也听说过满江红。

    张煌言这词不但是向岳武穆致敬,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

    那就是哪怕再艰难困苦,哪怕只剩下一兵一卒他也要跟东虏干到底。

    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这不就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意思吗?

    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不就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意思吗?

    虽然处处模仿,但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匠气。

    何守义顿时觉得热血沸腾,深吸了一口气道:“张本兵一心为国,说是本朝岳武穆也不为过。他亲自写信给本总兵,是希望本总兵也能像岳武穆那样精忠报国啊!”

    何守义这番话直是说到聚义厅诸将的心坎里了。

    他们能够聚在这一起,十分的不容易。

    不是为了匡扶大明,谁愿意冒着随时掉脑袋的风险跟东虏对抗?

    大伙儿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便是因为心中有那么个念想:

    有朝一日,王师北定中原日,他们能够成为中兴大明的英雄。

    ps:第一更送到求推荐票,求追读啊~

 第七十七章 倔强的文安之(第二更求推荐票求追读求本章说)

    何守义感慨万千,聚义厅内的将士们又何尝不是?

    张本兵之赤胆忠心直是令人折服!

    当然张煌言写这封信给何守义,不是让他带着将士们下山和清军绿营死磕的,而是让他们找进项。

    这个进项不是指的银子,而是粮食!

    舟山缺粮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何守义又如何不知?

    只是他没想到张本兵缺粮已经缺到大军难以为继的地步!

    十几万大军若是军心涣散那可是极为可怕的事情。

    何守义稍作思忖拍着胸脯保证道:“放心好了,本总兵一定筹措好张本兵需要的粮食,便是千难万难也要把粮食送到舟山去!”

    稍顿了顿何守义补充道:“当然,可能不能一次性送去,需要细水长流慢慢来。”

    “这个自然,如此便辛苦何总兵了。”

    四明山区的明军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一万人,靠存粮肯定是不行的,只能让将士们下山去买。

    余姚、宁波一代的粮食还是好买的,只是明军身份特殊,只能分散开来化妆去买,不然若是被发现非但买不到粮食,还会将祸水引到四明山区。

    “这算什么,有张本兵这样的擎天之柱在我们只需要做做敲边鼓的事情就行了,若是连这个都做不好,还有什么脸面称自己是大明官军!”

    何守义一直把大明官军四字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哪怕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认为自己是官军,而清军绿营才是贼。

    有这个信念在,他和弟兄们才能坚持下去。

    不然岂不是和随便寻个山头做大王的山贼没有区别了?

    心中有道方能矢志不渝。

    在重庆的这段时间朱由榔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是什么导致小冰河后期满清度过了粮食危机?

    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不然怎么解释明末年年闹饥荒,而到了顺治康熙年间一下子就“盛世”了?

    这所谓“盛世”中应该有不少水分吧?

    他曾经看到过一种有趣的说法,说清朝是红薯玉米土豆“盛世”,假如没有引进这些高产作物,清朝的情况不会比明末好多少。

    但运气着实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未卜先知。

    但朱由榔来了后一切都不同了,作为一个大开全知视角者,朱由榔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洞悉历史走向。

    那么在明知土豆红薯玉米能救无数百姓的情况下不去推广,岂不是辜负了穿越者的身份?

    换言之,即便明军将来拿下缅甸有了粮仓,种植土豆、红薯玉米也不矛盾。

    可以在土地条件差的地方种植这些耐寒耐旱作物。

    而传统适宜种麦子稻子的地方照旧。

    毕竟光吃细粮不合适,光吃粗粮也不行。

    合理搭配才能保证营养,保证将士们的战斗力。

    至少在军粮配比上,米面一定要占据一定的比例。再辅以部分菜肉,这才能令将士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替朝廷效力。

    不然连饭都吃不饱打仗还有什么动力可言?

    朱由榔越来越发现治理一个国家需要考虑许多方面,实在是太难了。

    只是知道要寻找和知道要去哪里寻找是两回事。

    这些作物明末就陆续传入,但大规模普及却是几十年后的事情。

    朱由榔总不能派人去美洲找吧?

    不过总算是多了个思路,可以令文安之多多留心此事。

    “陛下,文督师求见。”

    内侍韩淼十分恭敬的说道。

    朱由榔心道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笑道:“宣召吧。”

    稍稍整理了番仪容,朱由榔又恢复了那个正襟危坐的威严状态。

    “老臣文安之拜见陛下。”

    文安之进入殿内便冲朱由榔施礼。

    见文安之红光满面的,朱由榔笑道:“文督师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文安之淡淡道:“老臣这也是托陛下洪福啊。”

    稍顿了顿,文安之接道:“启禀陛下,关于军制改革的内容老臣已经与内阁诸公商议过了,没有什么问题。”

    朱由榔满意的点了点头。

    虽然大明现在形势艰难,但毕竟不是草台班子。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只是这皇明军校,陛下真的要出任‘校长’吗?”

    文安之前一刻还面上带笑,让人如沐春风,后一刻便话锋一转,如秋风扫落叶一般。

    朱由榔直是有些脑壳痛。

    完了,这副老学究的样子让人招架不住啊。

    他却不知道文安之此刻的心情也是极为复杂的。

    文安之是什么人?那可是历经数朝的老臣,天启年间的进士,什么世面没见过,什么天子没见过?

    在文安之看来当今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喜欢表现自己了。

    或者说太过事必躬亲了。

    在这点上今上倒是和武宗皇帝很像。

    武宗皇帝曾经封自己为大将军,并且杜撰出来一个朱寿的名字。

    这可真是亘古未有之事,让正德朝的文武官员们哭笑不得。

    今上曾经跟文安之解释过“校长”是为何意,就是祭酒的意思嘛。

    当皇帝的兼任祭酒一职,和武宗皇帝给自己封大将军做有什么区别?

    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嘛。

    最多是一个争着做文官,一个抢着做武将。

    文安之还是觉得皇帝就应该有皇帝的样子,不应该跟下属臣子争利。

    见文安之“来者不善”,朱由榔心中直是叫苦不迭。

    对方一副直言劝诫的样子,他也不好表现的太过强势啊。

    “唔,有什么不可以吗?”

    朱由榔是真对文安之凶不起来,和颜悦色道。

    “陛下,为君之道在于知人善用。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是需要陛下亲力亲为的。”

    文安之苦口婆心的说道:“陛下有没有想过若是陛下出任这皇明军校的校长,满朝文武会怎么想?大明的百姓们又会怎么想?届时他们该怎么称呼陛下?是君上还是校长?”

    朱由榔倒真没有想过这么许多,被文安之一说顿时觉得有些道理。

    不过该有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那依文督师看谁做这个校长合适?”

    朱由榔以退为进故意问道。

    ps:第二更送到。文安之这个倔老头子的形象更丰满了有木有?

    求推荐票啊,撒泼打滚求

    顺便求一下本章说,听说本章说反应了热度。老坤还可以跟大家交流剧情遁走码字,争取晚点把第三章码出来

 第七十八章 变脸的顺治皇帝(第三更求推荐票支持)

    朱由榔对文安之是无比敬重的。但敬重不代表无条件的听之任之。

    一个君王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不然怎么领导天下臣民?

    朱由榔据理力争,和文安之摆事实讲道理,竟然使文安之的态度有所软化。

    虽然文安之还未彻底放弃进谏,可也不像一开始那样“咄咄逼人”了。

    得空下来朱由榔主动转移话题道:“文督师觉得以延平郡王和张阁部在舟山的大军能否撼动东虏在江南的统治?”

    得知郑成功、张煌言及时撤走主力在舟山群岛驻扎后朱由榔的心情很不错。

    至少这个结果比历史上精锐尽失亲信四散好的多。

    只要这支水师主力在,那么便有对东南沿海的威慑力。

    文安之闻言叹了一声道:“单靠水师恐怕无法犁庭扫穴,但总归能够牵制一二。”

    朱由榔的看法和文安之大致相同,郑成功的水师固然强,但也只是在海里。

    福船体积极大,吃水很深,在内江内河里便显得有些笨重。

    这也是他们发动长江之战最终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但正如文安之所说的,舟山距离东南沿海很近,只要郑成功的水师哪怕出现那么一下也会吓得清军调兵遣将。

    威慑才是最大的意义。

    但是要想攻城掠地难度就有些大了,毕竟郑成功在当地没有根基,即便一时夺取了几个城池也守不住。

    要想全面收复东南还得先拿下湖广,届时不管是进攻江西还是谋取南直隶、浙江都不是什么难事。

    “训练一只水师是当务之急啊。”

    朱由榔说的却不是郑成功,而是朝廷。

    这次攻打重庆,明军所用船只基本都是赶制出来的。

    像夔东十三家所用的基本都是竹筏,哪怕是朱由榔御驾旗舰也只能算是中小型船只。

    虽说内江内河不需要太大的船只,但也不能太小了。否则在某些场合的作战会很吃亏。

    就比如这次攻打铜锣峡,如果不是李定国知道一条小道可以抄,发动奇袭从上游攻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明军还真没有那么容易拿下铜锣峡。

    以后少不了要进攻湖广。事到临头再造船肯定来不及,必须尽早筹划。

    文安之颔首道:“陛下所言极是。只是现在朝廷急缺造船工匠,要想造出一批像样的船来恐怕并不容易。”

    郑成功那里肯定有不少造船工匠,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不说这些了。朕之前跟文督师说的迁移部分百姓到四川的事情可有章程拿出来啊?”

    “大体思路已经有了,不过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推敲。最快三日就能拿出来。”

    文安之的答复令朱由榔很满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