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南明第一狠人 >

第58章

南明第一狠人-第58章

小说: 南明第一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肯定是一场惨败了。

    洪承畴还能记起吴三桂仓惶逃回贵州时的狼狈样子。难道赵良栋又要复刻吴三桂当初的遭遇吗?

    洪承畴只觉得自己胸口堵了一口火气,一时难以压下竟然吐出血来。

    他养气的工夫一流,这么多年来已经很少气火攻心,想不到今日竟然破了例。

    擎之啊擎之,你就不能让老夫省省心吗?

    第二更,求票,老坤靠一口气在支撑!

 第一百二十七章 立身之本(第一更求推荐票)

    浙江余姚。

    却说施琅率军赶至余姚后郑成功、张煌言已经撤军。

    平白捡了一个天大的功劳,施琅自然要大书特书一番。

    在他写给朗廷佐的奏报中,他极言战况之激烈,最后凭借着他得当的指挥夺下余姚城,郑、张二贼仓皇逃窜。

    说起谎话来施琅是游刃有余,脸不红,心不跳。

    他是靠这个起家的,各种细节把握的十分到位。

    饶是朗廷佐这样的老狐狸,在看到这份奏报后怕是也一时难以辨认真假。

    更不要说紫禁城里那位顺治皇帝了。

    只是有一点施琅十分不爽。

    那就是余姚城的城门皆被明军破坏了。

    一般来说敌军这么做就意味着有可能会二次袭击攻城,给下次攻城减少一些障碍。

    施琅好不容易得了统兵权,自然不愿意就这么轻易的回到南京。

    他对朗廷佐报称城门损坏严重,明贼随时可能杀回,需要在余姚继续驻守一段时间。

    这句话倒是没有扯谎。这也是施琅惯用的套路。

    真中带假,假中带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这样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分辨出他说的话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施琅来到余姚后发现城中文武官员都被明军杀光了。

    他便是当之无愧的土皇帝,手掌生杀大权。

    由于要给朝廷报功,施琅决定借百姓人头一用。

    杀良冒功这种事情在乱世屡见不鲜,施琅更是没有一丝负罪感。

    只可惜那些余姚百姓莫名其妙的做了刀下冤魂,余姚城又接着流血数日。

    接着施琅下令修整被损毁的城门。

    他可不希望郑成功下次再来时城门还是空空如也的状态。

    至于其他的民政事宜施琅一概不管。

    他又不是余姚县令,没有理由操这个心。

    只要保证在他手上余姚城不会陷落就可以了。

    郑成功啊郑成功,看来你还是有几分自知之明的嘛,知道老子要来了提前跑路,避免被打的满地找牙颜面扫地。

    不过你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

    等到龙江船厂的战船造好了,便是老子挥师攻打舟山之时。

    届时老子必定要彻底灭掉你,断了你的痴心妄想!

    在余姚的日子施琅自然要好好享受,他命属下抢来许多民女供他享乐,胆敢反抗的一律格杀。

    反正现在余姚城中发生了什么都是他说了算,他也好体验一把做皇帝的快感!

    双屿。

    郑成功这几日的心情还算不错。

    从余姚迁来的百姓已经适应了岛上的生活。

    郑成功命人给他们每户都分了屋舍以及基本的口粮。

    至于田亩大多已经荒芜需要重新开垦。

    有些百姓选择打渔,这倒也是个法子。

    只不过站在郑成功的角度更希望百姓们能够种植粮食。

    虽然现在明军的粮食还够吃个一年,但一切都要从长远计。

    多存些总是好的。

    岛上现在的百姓已经有了几千,虽然还没有到郑成功理想中的状态,但趋势是好的。

    这个给了郑成功很大的启发。

    他决定今后多进攻沿海的一些城池。

    目的不是为了长期占据这些城池,而是将百姓带回岛上。

    百姓才是立身之本啊。

    有了充足的百姓便有了各种可能性,郑成功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了。

    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他派去扶桑接洽的信使已经折返回来了。

    当地一些与郑氏交好的大名皆表示愿意与明军合作。

    火器自不必说,粮食也好商量。

    只要郑成功能够把一些大明和西洋的货物运送到他们那里售卖。

    对此郑成功自然不会拒绝。

    无非是分出一小部分船只行商罢了。

    郑家本来就是靠海商起家。这么多年来也是奉行以商养战的策略。

    水师又不可能一直保持战斗的状态,抽出时间来跑跑海上商路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对此张煌言颇有微词。

    他认为郑成功此举有碍于大明官军的形象。

    郑成功却是不以为意。

    他辩解称,士兵抽时间种地就是对的,抽时间经商就有碍形象?

    这是歧视商人啊。

    郑成功并不认为经商有何不妥,也不觉得商人低人一等。

    何况郑成功调动的是自己的水师。

    张煌言如果不愿意可以不做,他不会强求。

    张煌言见劝解不动郑成功只得作罢,继续忙于岛上的农业大计。

    他仿照明初制定的鱼鳞图册,命人将勘测的全岛舆图划分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分给百姓们。

    这样便有了户籍的概念,每一户都有了种植的土地。

    张煌言决定把这一方法推广到舟山全岛。

    百姓们只要有了土地,心便安定了下来。

    至于在岛上设立衙门的事情,张煌言认为也应该提上日程了。

    毕竟不能一直靠他们这些人处理民务。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才能有效率可言。

    只是遴选官员确实有些难度。

    张煌言身边的都是些行伍出身的人。

    即便有些识文断字的,也没有任何为官的经验。

    就这么贸然提拔,确是有些揠苗助长了。

    为此张煌言提议在岛上兴文教办科举。

    虽然比不了朝廷的科举,但总归是一种选拔的公平手段。

    比之单纯的任命,张煌言觉得有利于岛上长期的发展。

    对此郑成功很是支持。

    在内政方面,张煌言的天赋远在郑成功之上。

    是以郑成功也都会听张煌言的。

    郑成功当年本就是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十分清楚文教的重要性。

    其实最让百姓牵挂的无外乎土地的文教。

    有了这两样他们就能彻底的安心。

    在与张煌言闲聊的时候,张煌言无意间提起了鲁王。

    如今鲁王已经去了监国称号,是位名副其实的闲散王爷,对朝廷没有任何威胁。

    事情过去这么多年,郑成功也把鲁唐之争看淡了。

    张煌言提出接鲁王来舟山,郑成功沉默了一会也同意了。

    再怎么说鲁王也是当初坚持抗清的为数不多的亲藩大王。

    虽然能力上有所欠缺,但确实能够起到一个号召和鼓舞军心的作用。

    只是郑成功有些担心此举会不会引得当今天子猜忌。

    若是这样,就不美了。

    ps:求推荐票啊,各位兄弟们,新的一周了!

 第一百二十八章 君臣亦是父子(第二更求票)

    确定赵良栋头也不回的逃回贵州后,朱由榔也率部班师回朝。

    成都军民像宜宾百姓一样热情的迎接天子和王师。

    朱由榔骑在高头大马上朝百姓们挥手致意,享受这片刻难得的惬意。

    回到宫中,朱由榔第一时间召见了文安之。

    一来是了解一下汉中清军的动向。

    二来也是想问问太子监国这些天表现的如何。

    作为内阁首辅和太子恩师,文安之显然最有发言权。

    人逢喜事精神爽,文安之的气色看起来确实比之前好了不少。

    朱由榔自然是感到高兴的。

    文安之若是能够长命百岁,对大明来说绝对是一大益事。

    “文卿坐吧。”

    给文安之赐座这种事情如今已经不用朱由榔亲自说了。

    只要文安之进到殿中,韩淼便会立刻命人把锦墩送来。

    “老臣参见陛下。”

    如今君臣二人已经达成共识。

    文安之面圣不必再施大礼,只需要拱拱手就行。

    “文卿辛苦了。”

    朱由榔和声道。

    “这话应该老臣说才对。陛下英明神武,克敌制胜,老臣直是老泪纵横啊。”

    若是一般人说这番话或许会显得有些做作,但文安之说却不会。

    也许这就是文安之的魅力吧。

    “朕也没想到这赵良栋会如此癫狂,不惜一切也要渡过跑马河。还好朕赶到及时,不然延安王危矣。”

    现如今冷静下来,朱由榔也明白损兵折将不是艾承业一个人的问题。

    大不了将来再找个机会重新启用艾承业。

    只是确实不能让他一个人单独领兵了。

    “朕的事情文卿应该都听说了,那便说说汉中东虏的动静吧?这几日他们应该闹得挺欢实吧?”

    文安之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陛下,近日汉中虏军确实调动频繁,据臣所知他们确实想要进攻保宁以声援赵良栋部。只不过因为赵贼溃败,才只得作罢。原本老臣已经决定启程前往保宁亲自督战”

    朱由榔听了心中直是心酸不已。

    文安之已经是七十余岁的老者,有些事情还得亲自上阵。大明的人才断档确实有些严重,人才培养已经迫在眉睫了。

    “文卿辛苦了!朕准备开设恩科,加科取士!”

    科举绝对是笼络读书人的大杀器。

    虽然朱由榔有心对科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眼下还得以求稳为主。

    等到将来击溃清军光复天下,便是朱由榔对科举动手之时。

    文安之听了自然大喜。

    “陛下要开恩科?这真是太好了!”

    文安之思忖片刻道:“题目可已经拟好?主考官可有人选?”

    朱由榔顿时有些不好意思。

    “题目嘛朕倒是有些想法,只是这主考官怕是得劳烦文卿了。”

    文安之却是立即答应道:“为国选才,老臣责无旁贷。”

    朱由榔不由得在心中感慨,像文安之这样把国家的事当做自己事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具体事宜老臣可以先拟个章程出来再呈递给陛下御览。”

    一提到科举,文安之便是干劲十足,恨不得立刻就去草拟章程。

    “这件事就有劳文卿了。”

    朱由榔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文安之办事他放心。

    “对了,朕不在的这些日子太子表现的如何?”

    朱由榔还是十分关心太子监国的成绩的。

    事关大明江山后继,由不得他不上心。

    “太子殿下聪慧过人,处理政务很有条理。”

    作为太子的老师,文安之对这个学生还是很满意的。

    虽然太子没有天子那么果决,但基本的条理还是很清晰的,不会出现那种不知做什么的尴尬情况。

    作为首辅,文安之只需要在一些特定问题上提点一二即可。

    “取太子批阅过的奏疏来。”

    这话却是说给韩淼听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朱由榔还是想要亲眼看看太子是如何处理政务的。

    很快韩淼便命人将厚厚一摞奏疏搬到了御前。

    看着小山一样的奏疏,朱由榔顿时有些心酸。

    太子今年应该刚刚十二岁吧?身为皇嗣却得承担起如此重担,真是有些太过辛苦了。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生在帝王家便得担起这份责任,和年龄无关。

    如今朱由榔虽然春秋鼎盛,可也得为身后计。

    不然万一他有什么意外,大明将何去何从?

    朱由榔拿起一本奏疏展开来看,先是扫了一遍奏疏内容,继而着重去看太子朱批的话。

    不得不说,太子这手小楷写的很工整,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这决断倒是挑不出错来。”

    朱由榔满意的点了点头。

    “陛下,太子殿下这两年真是成熟了许多。”

    文安之几年前也是见过太子的。

    那时候的太子稚嫩的就像一个幼童。

    但自打永历十二年起,其成长之迅速是文安之万万没有料到的。

    这当然跟天子部分放权有关,但和太子的天分和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大明有如此皇储,实是一幸事矣。

    “真是难为他了。”

    朱由榔也叹了一声。

    “朕以后有空会多带带他。”

    有些东西光靠悟很难悟出来,还容易走弯路。

    文安之也是无法传授的。

    譬如帝王心术,文安之便是心里明白也不能对太子明说。

    不然就是有失人臣本分。

    但是朱由榔这个做父皇的却可以去说。

    “陛下英明,太子殿下孝顺,一定不会辜负陛下一片苦心的。”

    其实即便文安之不说,朱由榔也不会猜忌太子的。

    一来他相信太子不会有谋逆篡位的想法。

    二来太子年幼,即便真有什么想法也不会威胁到朱由榔。

    皇家父子也皇家父子的界限,但朱由榔不希望这种界限影响到父子之间的感情。

    毕竟他们之间不仅是君臣还是父子。

    血浓于水啊!

    ps:第二更送到。大概率周末上架的情况下老坤还想做最后的努力。哪怕三江只剩下理论上的可能,老坤也不会轻言放弃。这就跟朱由榔是一样的,哪怕明知前路艰难也要坚持到底。可惜,朱由榔身边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义士。老坤的书迷何在?

 第一百二十九章 种田才是王道(第一更求推荐票)

    与文安之聊着聊着,朱由榔便想到了文安之种植的那批土豆。

    离开这么久,这批土豆一定是涨势喜人吧?

    如今这些土豆可是朱由榔的命根子,他当即提出要亲自去看看。

    文安之自是欣然应允。

    君臣二人在一众内侍的簇拥下前去土豆种植区。

    按照土豆的生长周期现在肯定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过已经隐隐可以看到一些丰收的影子。

    朱由榔心情大好,命人好好看护这些土豆。

    这些都是百姓们未来的口粮啊!

    看过土豆的涨势后朱由榔又与文安之来到军械作坊视察燧发枪赶制事宜。

    按照朱由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