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更宋 >

第268章

更宋-第268章

小说: 更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事情牵扯到辽国,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毕竟宋辽两国始终敌对,之前签订了和平协议,辽国为了吐蕃撕毁。

    现在所有人都看着郭浩,想知道他下一步怎么打算。

    郭浩占据辽东,已经是在虎口拔牙,如今又抢了人家的附属国,更是火上浇油。

    辽国出兵入侵大宋,可郭浩早有防范,安排了三十万大军组成防线,把辽军死死挡在外面。

    可是,只有千日做贼,那有千日防贼,辽军如果忍无可忍,势必会大举进攻宋国。

    到那个时候,宋辽两国正式开战,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人所以郭浩现在的决定,关系到国家的命运,郭浩向来稳扎稳打,此时还不想和辽国决裂。

    至于高昌国,郭浩是不会放弃的,而且不只是高昌国,还有他西面的喀喇汗国,南面的于阗,也是郭浩的目标。

    只不过在没解决高昌之前,没人会想到郭浩野心这么大,而且吐蕃诸部也没有完全收复,西藏还有一个打部落多弥,以及一些羌人。

    看过赵匡胤后,郭浩回到了皇宫,休息一晚后,第二天举行大朝会,了解一下这半年发生的事。

    在这期间,占城国又来纳贡了,两国贸易往来密切,占城国尝到了好处,所以隔三差五就来献些土特产。

    本着礼尚往来,郭浩回赠的也是土特产,丝绸、瓷器、玻璃制品,这些郭浩觉得华而不实的东西,对于占城国都是好东西。

    礼部轻车熟路地安排,使者没能等到郭浩回来就离开了。

    除此之外,朝廷运作一切正常,各分管不能发挥了作用,一些小事根本不需要惊动中央。

    省的出现,让内阁的工作轻松了不少,如此具体划分责任,具体事由地方办,朝廷负责主导大的方向。

    可新的官员提系,也不是完美的,部门多了官员也就多,官员们适应新的提系,也发现了其中的漏洞。

    比如曾经的知县权利很大,可以掌管百姓的生死,现在虽然没有了审判的权利,但公安系统依旧由知县管。

    再大一级的市,也就是州郡,虽然分管村县,但是分管的多了,自然不能面面俱到。

    就算郭浩给的俸禄不低,但有些事情依旧会发生,再加上信息不灵通,很多地方很快成了独立的领地,和以前没什么区别,因为管理的人多,知县的权利反而更大。

    所以太平的表面下面,实际上隐藏巨大的隐患,时至今日,丐帮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丐帮。

    由于经常与商人和官员来往,他们已经忘记了初衷,忘记了乞丐的身份,有的时候,丐帮的身份比朝廷的官员更厉害。

    郭浩心里明白,可他却不能做什么,他在等,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来震慑一下所有官员。

    边境的辽军无法突破宋军的防线,只能不甘地退兵,大宋又恢复了平静,一番热闹过后,西征的热度也在渐渐褪去。

    太平十年,六月,保安等县有黑虫夜食桑叶,免其桑税。

    随着工业的出现,朝廷鼓励民间纺织发展,桑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完全可以转化成商税。

    可税务的转化,对于老百姓大有益处,但对于那些地主来说,却是影响很大。

    朝廷不想与民争利,贵族却想多收点税,桑税再小也是肉啊,只要存在,就有理由去收。

    郭浩把这些都看在眼里,此时他不想说什么,其实他心里始终想着一句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四百八十三章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

    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别的不提,就拿宋朝来说,建国之初,皇帝还是很有野心的,也存在一定的危机意识。

    赵匡胤兄弟统一“天下”,建立大宋帝国,可他们的子孙,在经历二十五年的宋辽战争后,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檀渊之盟的签订,给两国带来了百年和平,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就这样的和平,让大宋放松了警惕,一味的想着赔钱了事,也不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而辽国同样也是如此。

    1009年,萧太后病死,两年后,就在萧绰去世后的第十五个月,韩德让也随之去世。

    接着,辽政权内部又开始发生分裂,辽再也无力大规模兴兵南下。

    宋辽的无能,给了女真人机会,导致金国的崛起。

    不可否认,檀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

    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同时还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化繁荣、民族融合,可谓是一举多得。

    但是,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

    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

    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如今郭浩控制了女真,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但没有了女真的制约,辽国的结局也发生改变。

    郭浩占据河西走廊,切断辽国与西域的联系,同时分散党项羌人,都是在先发制人。

    但是他这种先见,终究还是不被人理解,这次郭浩西征回来,没有大肆庆祝,就是一种反思。

    几十万大军,半年消耗的钱粮无数,大臣们嘴上不说,可心里都在抱怨。

    燕云十六州都收回来了,长城都修到西北了,郭浩还折腾什么,地盘太大了真的好么?

    郭浩在回来的路上,就已经下达了旨意,除了驻军外,还要派遣官员,迁徙百姓。

    吏部、户部的声音都很大,就是不敢当着郭浩的面说,建国不过十多年,人口增加并不多,如今郭浩到处占地盘,让他们上哪去找人。

    官场的弊端郭浩知道,官员的难度郭浩也知道,治理国家还需要这些官员,所以郭浩也就没说什么。

    只要征战没结束,朝廷就一直需要面对这个问题,哪怕是人口置换,那些少数民族也需要时间适应汉人的生活。

    所以女真的方式并不可取,郭浩不再要求置换人口,但是教化百姓还是要做的,只要条件允许,就都去耕种。

    这就是对西北地区的后续安排,郭浩尽量平静地过渡,不惹出其他事端。

    只是他这样做,也不能打消和的呼声,尤其是一些商户贵族,谁让郭浩对他们的打压,远超历朝历代,反而对百姓尽量照顾。

    朝廷要打仗,钱粮从哪来,自然是从赋税来。

    而赋税的大头在谁身上,自然是从商人身上,商人多加三成,而百姓只加了一成。

    所以为了安抚商人,郭浩也不敢做的太过,这次见好就收,在等两年再说。

    只是这样更会加剧百姓的安逸,郭浩始终在考虑,怎么才能让百姓保持斗志!

    思来想去,郭浩觉得有件事他该做了,为了让天下人有危机意识,他决定赌一次!

    八月,初一,大朝。

    郭浩端坐在大庆殿之上,下方来了很多官员,平时不需要参加的王公贵族也来了。

    郭浩看着下方的武百官,由于人数众多,所以显得有些拥挤,官员的距离很近,有的甚至站在了殿外。

    “今天是八月初一,朕把诸位都叫来,结果这大庆殿竟然装不下”

    郭浩此话一出,官员们都是心里一动,陛下终于要扩建皇宫了么?

    只是扩建皇宫的建议,官员们已经提了很多次,郭浩这次说大殿太小,官员们不明白他的意思,也就没敢皆话。

    “之前有人建议朕,说汴梁地处黄河流域,有水患,不如迁都洛阳,朕没答应。”

    说到这里,郭浩又顿了一下,看了看大臣们的反应,发现没有人说话,这才继续说道。

    “不知诸位爱卿谁记得,朕曾经说过一句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当时你们谁也没在意,但朕,可不是随意说说!”

    郭浩一句话,掀起一片哗然,大臣们都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既然汴梁不适合定都,那么咱们就迁都,朕决定去北方,大宋五行属木,北方属水,水利木,北方才是大宋国都最合适的选择!”

    听到郭浩要往北迁都,大臣们紧张的神经有松了下来。

    有燕云十六州在,契丹就打不进来,郭浩想要向北迁都,只要不是燕云十六州,也不是不可以。

    这时礼部尚书李昉站出来道:“不知陛下要迁往何地!”

    郭浩看着他缓缓说出两个字:“幽州!”

    一时间,朝堂上一片寂静,他们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刚刚郭浩说的是幽州?

    李昉也是不可置信,忍不住又问了一遍:“陛下说的可是易州?”

    易州同样是北方,和幽州相邻,可是毕竟不在燕云之地,相对能安全一些。

    可郭浩却再次强调:“天子守国门,汴梁坐拥两万禁军,这还是朕裁剪的结果。

    这两万禁军什么都不做,作为大宋最精锐的力量,诸位不觉得有些浪费么?”

    此话一出,有人终于忍不住了,只见赵普站出来道:“陛下不可,幽州地处北方,而且临近契丹,如果辽军举兵南下,大宋社稷危矣!”

    赵普说的,正是所有人担心的,一个国家灭亡的标志,就是都城被攻破。

    郭浩把都城定在幽州,岂不是送到人家眼皮底下,就算辽国不想打,恐怕也会忍不住诱惑。

    赵普说完,其他大臣也跟着附和,这些大臣此时竟然难得的团结,出奇的一致。

    郭浩就静静地看着这些大臣,他很想拍案而起,大骂这些大臣,大宋的军事实力他们都知道,可他们就是不相信。

    他们口口声声说为江山社稷考虑,可实际上都担心自身安危,担心失去他们现在的地位。

    之前支持郭浩的大臣此时也不理解,郭浩这么做实在太冒险,稍有不慎万劫不复。

    纵使郭浩是千古一帝,大宋国力也是一时无两,可辽国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大臣们说了一番,发现郭浩不为所动,于是纷纷跪下,请郭浩收回成命。

    然而郭浩看着下面的大臣,却闭上了眼睛,说出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第四百八十四章 决议迁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章不长,此时的官员化水平都不低,对于这篇章都很熟悉,意思也都很清楚。

    郭浩此时读出这篇章,明显是在告诉大臣,你们都太安逸了,朕不想看到这一幕。

    有的大臣心中凛然,确实被郭浩说中了。

    有的大臣却觉得委屈,就比如户部和吏部,这些年他们是最忙的,他们是政改的主力,郭浩哪次打仗都需要户部出钱。

    古人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可他们还是觉得没必要,郭浩不想说服这些大臣,只是告诉他们他这么做的原因。

    “朕主意已定,尔等不必劝谏,即日起汴梁为大宋中京,金陵为大宋南京,幽州为大宋北京。

    大皇子郭致尧坐镇中京,二皇子郭致舜坐镇南京,朕亲自坐镇北京,怕死的就不要来了!”

    郭浩一口气选了三个国京,大臣们这才反应过来,郭浩去北方,也许不是想定国都。

    他留两个皇子在内地,同样可以稳定朝局,三个国京都可以作为都城,有危险也可以撤离。

    此时此刻,大臣们想的依旧是如何保证安全,这也是南宋出现的原因,很少有人想如何打败敌人。

    郭浩知道他执意迁都的阻击一定很大,这才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两京辅政治理天下,只要他这两个儿子不傻,就能明白郭浩的良苦用心。

    这个江山迟早要交给他们,郭浩辛辛苦苦打地盘,最后还是要留给他们。

    而郭浩迁都幽州,也方便他谋划辽国,有女真国的配合,郭浩有把握赶走契丹人。

    只要出了内蒙古地界,郭浩就不会再前进,他要的只是华夏的地盘,那只东方雄鸡。

    至于郭浩说让怕死的留下,那也不是气话,中京辅国也是要有班底的,明清两朝都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有皇帝在的地方,才是权利中心。

    而其他国京的官员,虽然官职和京都一样,但影响力明显不如国都,毕竟皇帝才是最大的官。

    不过影响力虽然不大,可只要是朝廷任命的官员,约束力还是有的,再加上有皇子坐镇,效果也不会太差。

    经过郭浩一番操作,原本弊大于利的迁都,顿时利大于弊,既解决了皇子的安顿,又加上了地方的约束。

    最重要的是,到了幽州,郭浩就可以扩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