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201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201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益都、山东势穷力竭,如囊中物矣。”徐达即命平章韩政扼守黄河要冲,阻敌增援,自率大军进攻益都。二十九日,元益都守将普颜不花战死,益都城破。徐达乘胜攻占寿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昌乐、高苑(今属山东高青)等县。同时,西路张兴祖军也连连告捷,十二月初五日,进逼东平,元平章马德弃城逃遁,东阿、安山(今山东东平西)等地官吏相继归降,获士卒5万余人。初八日,进围济宁,元守将陈秉直不战而逃,济宁遂破。东路徐达军在益都稍事休整之后,于十二月初七日,进逼济南,元平章忽林台、詹同、脱因帖木儿引军而逃,济南不战而克,获官兵3800余人,马429匹。二十二至二十六日又相继攻陷登州(今山东蓬莱)、莱阳等州县。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十二日,常遇春率军克东昌,茌平等县官吏皆降。二十五日,徐达率军再平乐安(今山东广饶)。至此,山东基本得以平定。此役俘获士卒3。2万余人、马1。6万余匹、粮59。7万余石、盐5。37万余引、布绢8。07万余匹。

    点评:此战,明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一举夺得攻取山东之役的胜利,为整个北伐战争的胜利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中国战争 明攻取山西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至二年(1369年)二月,明北伐灭元之战中进行的第四次作战。

    洪武元年八月初,明军攻克河北及大都(今北京)后(参见明攻河北、大都之战),明太祖朱元璋于八月十五日命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军攻取山西,命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与平章杨璟率部从征。此时盘据在山西的太原守将扩廓帖木儿,因长期内讧,已成为强弩之末,且在元顺帝北逃时,奉命出兵雁门关,经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居庸关至大都。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徐达及时制定了攻取山西的战略方针,指出:“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率师远出,太原必虚,北平孙都督(孙兴祖)总六卫之师,足以镇御,我与尔等乘其不备,直抵太原,倾其巢穴,则彼进不得战,退无所依,此兵法所谓批亢捣虚也。若彼还军救太原,则已为我牵制,进退失利,必成擒矣。”遂分兵两路,北路作为主力,由河北径取太原,南路作为策应,由河南北向,会师太原,形成南北合围之势。北路由徐达亲自领军,一路连克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井陉、平定、寿阳。十一月二十三日,进抵榆次。遣使令南路军迅速北进,夹击太原。南路由冯宗异、汤和率师于十月渡河北上,相继攻克武陟(今属河南)、怀庆(今河南沁阳)、泽州(今山西晋城)。初卞日,攻取潞州(今山西长治)时,接到徐达迅速北进的命令,遂日夜兼程北进。扩廓帖木儿率军进至保安州,获悉明军西攻太原,挥师回救,两军在太原附近遭遇。徐达率兵夜袭,大败元军,扩廓帖木儿西逃。明军于十二月初一日攻取太原,乘胜分兵取平遥、介休、盂州(今山西盂县)、管州(今山西静乐)等地。南路军于洪武二年(1369年)元月初五日与徐达会师太原。十九日,命常遇春攻取大同,二月初七日明军进抵城下,元守将弃城而逃,遂克大同,山西平定。元中原残部,从此被逼到陕、甘一隅,为明军围歼陕、甘之敌提供了机会。

中国战争 明攻取甘陕之战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至十二月,在明北伐灭元之战中,与元军在陕西和甘肃等地进行的作战。

    明军攻克山西以后(参见明攻山西之战),北方广大地区已尽为明朝所控制。惟陕甘方面尚为元军10余万人所盘踞:李思齐驻凤翔,张思道驻鹿台(今陕西高陵西南)以拱卫奉元(今陕西西安),扩廓帖木儿则驻扎于塞外。二月二十六日,征虏大将军徐达以副将军常遇春和冯宗异为先遣部队渡黄河攻取陕西。三月初一日,徐达率大军自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渡河,进据蒲城,逼降元鄜城(今陕西洛川境内)守将施成,张思道闻讯逃往庆阳(今属甘肃),明军不战而占有鹿台、奉元。十二日,常遇春率部进逼凤翔,李思齐逃往临洮(今属甘肃),凤翔又不战而克。时参政傅友德亦已攻克凤州(今陕西凤县)。四月二日,徐达集诸将于凤翔,讨论进攻方向。徐达根据李思齐和张思道的不同兵力、临洮和庆阳的地理形势,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决定先攻临洮而后进取庆阳。其后明军西向,连克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今甘肃天水西)、伏羌(今甘肃甘谷)等地。十一日,师至巩昌(今甘肃陇西),兵分两路,一路由冯宗异率领,进取临洮;一路由都督同知顾时率领,进取兰州。十三日,两路皆捷,临洮、兰州悉入明军之手,李思齐被迫投降。然后徐达挥师东向进攻庆阳,沿途相继攻克安定州(今甘肃定西)、会州(今甘肃会宁)、靖宁州(今甘肃靖宁)、隆德、平凉、泾州(今甘肃泾川)等地,进逼庆阳。十五日,庆阳守将张良臣降而复叛,徐达于二十一日对庆阳实施四面围攻,展开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攻城战。为解庆阳之围,扩廓帖木儿于七月底八月初兵分三路反击明军:一路攻大同,欲夺回太原;一路攻凤翔;一路攻原州(今甘肃镇原)、泾州,给明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整个战局为之一变。明军被迫暂取守势,一面分军扼守各处要点,一面调集兵力增援庆阳。至八月二十一日,庆阳城中粮饷断绝,外援无望,其部将开城迎降,张良臣投井自尽。攻克庆阳后,各路元军亦被击退,陕甘地区的故元势力基本上被消灭。十二月底,明军又相继击溃扩廓帖木儿派往大同、凤翔和兰州方面的军队,彻底平定陕甘。

    点评:此战进军路线,本应自凤翔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北进攻庆阳,一路向西进攻临洮。而徐达却采取了一路回线的进攻路线,此乃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而创作的一个出敌不意之佳作。

中国战争 靖难之役

    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至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与其侄建文帝朱允炆之间进行的战争。

    朱棣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对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一直心怀不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位称惠帝以后,与朝臣齐泰、黄子澄共谋削藩,先后削除周、齐、湘、代、岷五王,并在北平(今北京)周围部署兵力,准备削除诸王中势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援引“祖训”,以“清君侧”为名,发书讨逆,举兵反抗,自称“靖难”之师。战争初期,燕军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均处于劣势,故其战略为;巩固北平根据地,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迅速变被动为主动,求得各个击破。七月初五日,朱棣击败朱允炆部,署在北平的军队以后,连克通州(今北京通县)、蓟州(今天津蓟县)、遵化、密云、居庸关、怀来、开平(今河北赤城独石口)、龙门(今河北赤城龙关)等地,从而巩固了北平根据地,为南下进攻打下了基础。而此时,朱允炆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优势,集中强大兵力,分进合击,欲迅速将燕军包围于北平地区而歼灭之。七月二十四日,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甯忠为左右副将军,率师北伐,命山东、河南、山西3地供给军饷。八月十二日,耿炳文率军30万人进驻真定(今河北正定),都督徐凯领兵l0万人扎营河间(今属河北),都督潘忠驻莫州(今河北任丘),都督杨松率军9000人为先锋扼雄县。朱棣乘北伐军部署未定,率军主动出击。八月十五日夜,攻破雄县,杨松全军覆没。继而伏击潘忠援军,大败其众。二十五日,燕军直捣真定,败耿炳文军于滹沱河,斩首3万余级,余众入城坚守,燕军攻城3日不克,弃围北还(参见真定之战)。八月底,朱允炆以曹国公李景隆代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50万人进驻河间,再图北伐,并令江阴侯吴高等围攻水平(今河北卢龙)(参见北平之战)。九月初五日,朱棣为诱使李景隆深入并解水平之围,留少数兵力防守北平,自率主力往援水平。吴高不战而走,燕师连下水平、山海关,进取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收并宁王所部及朵颜三卫之军。李景隆获悉朱棣北攻大宁,遂率师围攻北平,不料遭到守城燕师的顽强抵抗。十一月初四日,朱棣回师北平,与留守部队配合作战,内外夹击,大败李景隆军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毙伤10余万人(参见郑村坝之战)。李景隆退还德州,整伤兵备,准备明春大举进攻。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初一日,李景隆率军60万人自德州分兵两路,大举北伐。朱棣率军10万人迎战。两军会战于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经过数日激战,燕师大败李军,毙伤10余万人(参见白沟河之战),乘胜攻克德州。李景隆拥众10余万人退守济南。燕师跟踪追击,进围济南,遭到山东参政铁铉与都督盛庸的顽强抵御,围城3月而不下,且后方受到北伐军的威胁,遂撤围还师北平,九月,朱允炆以盛唐代李景隆为大将军,都督平安、吴杰为左右副将军,再举北伐。盛庸屯德州,平安、吴杰驻定州;都督徐凯营沧州,互为犄角以困北平。十月,朱棣获悉盛军北进,遂佯称攻辽东,至通州,突然转师南攻沧州,生擒徐凯,歼万余人。燕师进逼德州,诱败盛军于城外。其后沿运河而南,连克临清、馆陶、大名、济宁等地。盛庸、铁铉率军营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以扼燕师归路。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师归至东昌,遭盛军截击,死伤数万人,主将张玉战死,被迫还师北平。建文三年(1401年)春,盛庸率军20万人驻德州,吴杰、平安驻真定,互为犄角,伺机出击。三月,朱棣再次率师南下,大败盛军于夹河(今河北武邑境),斩首10余万人(参见夹河之战)。闰三月初十日,又诱败吴杰、平安军于滹沱河,斩首6万余人(参见滹沱河之战)。乘胜连克真定、顺德(今河北邢台)、广平(今河北永年)、大名等地。朱允炆为缓兵之计,下诏赦燕王罪,企图使其懈怠;同时发兵断其粮道,以迫其北归,伺机歼灭。朱棣识破此计,于六月中旬,遣都指挥使李远率轻骑6000人南下,连克济宁、沛县等地,焚盛军粮船数百艘、粮数百万石,京师(今南京)大震。七月,盛庸乘燕师南下,令平安率万骑攻北平;大同守将房昭回攻保定。朱棣闻讯,率军回援,大败其军,还师北平。燕师与建文帝军队在河北及鲁西争战两年有余,燕师所克城邑旋得旋失,惟占据北平、保定、水平3府。朱棣深感南军兵多势众,旷日持久,攻防俱难,遂决定乘虚直捣京师。四年正月,朱棣督军南下,绕过济南,连下东阿、东平、汶上、兖州、邹县、沛县、宿州,直抵蒙城、涡河(今安徽境内)。三月初九日,于淝河(今安徽境内之北淝水)设伏,击败尾随而来的盛军4万余人。四月,燕师屯小河(即今安徽境内之濉河)。南将都督何福率军北援,与平安会合,军势甚盛,两军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境内),燕师损失惨重,军心动摇。朱允炆在此关键时刻,召徐辉祖所部还京,前线力量锐减,何福被迫退守灵璧。燕师迅速切断其粮道,乘机进击,大败何福、平安所部,俘其10万人,攻克灵璧。至此,朱允炆在淮河以北的主力已基本丧失。五月初,燕师乘胜南进,一举突破盛庸淮河防线,连克盱眙、扬州、高邮、泰州、仪真(今江苏仪征)等地。六月初三日,燕师自瓜洲再破盛庸、徐辉祖长江防线,连克镇江、龙潭。朱允炆闻讯,急忙许以割地求和。朱棣不允。十三日,燕师进抵南京金川门,守将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开门迎降,朱允炆于宫中自焚死(一说出走为僧)。朱棣即皇帝位称成祖,改元“永乐”。

    点评:“靖难”之役,前后4年,最后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允炆缺乏制胜谋略,没有全盘作战计划和统一指挥,任用军事统帅不当,指挥不力,致使被各个击破。朱棣具有雄才大略,指挥卓越,决心坚定,战略战术灵活多变,又善于连续作战。最终以惊人的胆略,毅然采用“掏心战术”,直捣京师,达到战争目的。

    

中国战争 明灭吴平之战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春至四十五年(1586年)四月,在明抗倭的战争中,福建总兵戚继光与广东总兵俞大猷率军在闽粤地区联合剿灭海盗吴平的作战。

    吴平,福建诏安梅岭人,早年从倭后自立山头,发展至万人,与倭寇互相勾结,横行闽粤交界处。四十三年夏,戚继光、俞大猷基本歼灭闽、广倭寇后,吴平孤立,降而复叛,招集亡命及海盗修造战船百余艘,四、出掠劫,并攻击明军。戚继光与俞大猷决定两面夹击,水陆并进,剿灭吴平。四十四年春,戚继光令傅应嘉率水师自浯屿(今金门东)至梅岭外海,自率陆军自漳浦向梅岭疾进。吴平从海上向广东流窜。傅应嘉和广东参将汤克宽率水师合击吴平于大潭澳,击沉贼船20余艘。吴平逃入闽粤交界的南澳岛,筑城立营,不断出掠沿海。八月,戚家军进至诏安地区。时俞大猷之广东军尚未到达。戚继光征用大批渔船,载石沉塞港口,调战船环列烈屿、宰猪、大沙等澳,对南澳岛实行封锁,切断吴平海上逃路,准备独立进攻。戚继光选择离吴平老营约30里,海滩平坦,容易登陆的龙眼沙为突破点,分兵3路,同时登陆,每路又分冲锋正兵和策应奇兵,另设“老营”以督后阵。九月二十二日,戚家军在龙眼沙登岛成功。立即树栅立营,建立滩头据点。吴平乘明军登岸立足未稳,遣兵2000人设伏,以小股诱战。戚继光深知海盗擅于伏击,击退小股之敌后并未追击。二十五日,吴平主动进攻龙眼沙。戚家军一面迎战,一面撒散预制的劝降檄文。吴平党羽纷纷弃械投降,部队陷入混乱,戚家军乘势猛攻。时俞大猷、汤克宽等分乘战船300余艘及时赶至南澳岛。两军会师,声威更振。吴平退隐深林,伺机遁逃。十月初四,戚、俞两军水、陆夹击南澳岛。戚家军在宰猪澳登陆后,以3路分进合击,直捣敌营,吴平仓卒夺船人海,又遭俞大猷水师打击,仅有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