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清照评传 >

第27章

李清照评传-第27章

小说: 李清照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古今女史》卷一引赵如源评此赋云:”文人三昧,虽游戏亦具大神通。”
③  王士禄《宫闺氏籍艺文考略》引《神释堂脞语》云:“易安落笔即奇工。《打马》一赋,尤称神品,不 独下语精丽也。”
①  奔竞:语出《南史·颜延之传》:“外示寡求,内怀奔竟,干禄祈迁,不知极己。”原谓为名利而奔忙。 这里不能拘泥原意。
②  腾骧,语出张衡《西京赋》:“乃奋翅而腾骧。”原为飞腾之意。这里宜用其引申之意。
③  《五代史·吴世家》。
④  《世说新语·识鉴》,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6 年版。
⑤  《晋书·谢安传》。
①  《晋书·陶侃传》。
②  《世说新语·任诞》。
这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其直抒爱国心怀的乱辞曰:佛握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谁能志千里,但 愿相将过淮水。
这一段总括了全篇的要旨,其中没有一字不涉爱国之情。“佛貍”是北 魏太武帝拓跋煮的小名,他曾南侵攻打刘宋。清照在赋中诅咒拓跋焘,说她一定能看到这个来犯者“卯年死”③的下场。“卯年”是指魏太武帝拓跋焘大 举攻宋的第二年(451 年),实际上是赋作者借以诅咒金寇死期不远。传主以拓跋焘比喻金寇非常恰切,当年这个小名叫做“佛貍”的胡人任用汉族的 崔浩等攻击刘宋,如同“当今”金寇利用伪齐帝刘豫合犯赵宋。佛貍最终被宦官所杀,金寇和刘豫也同样不会有好下场。“贵贱”以下三句,既有蒿目 时艰之心,即叹息全国不分贵贱都在逃难,更有讥讽当权者之意——就象棋盘上布满了“骅骝”和“騄駬”这样的神骏,因没有象造父那样的善御者, 势必寸步难行,正如现实中象岳飞那样“尽忠报国”的骁勇,不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时局才如此危险,面临金、齐合犯,全国上下只有到处流窜。
“时危安得真致此”系杜诗成句①,杜甫也是感于危世,缘事而发。“老矣谁 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②,这是作者的自道:她说我虽然老了,已没有了象曹操和王敦那样的“壮心”和“千里”之志③,但是仍然希望能够渡过淮 水,回到故乡去。这话说得多么实在,又多么感人,以致从字面上一点看不出它是豪言壮语,但在语义之深层却跳动着作者对家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她 想渡过淮水,就是要回到被金寇占领的故乡,其中的潜台词与宗泽临死时,大呼“过河”者三是一样的,亦如李汉章所云:“国破家亡感慨多,中兴汗 马久磋跎。可怜淮水终难渡,遗恨还同说过河。”④
(二)
“韵事奇人,两垂不朽”
这是元明间人士陶宗仪在其所编《说郛》一书中,评论李清照《(打马 图经)序》的一段文字中的两句。意谓陶宗仪认为李清照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她所作的关于依经打马的文章,也是难得的妙文,她和她的文章将万古 流芳,永不混灭。清照《〈打马图经〉序》曰:慧则通,通则无所不达;专则精,精则无所不妙。故疱丁之解牛,郢人之运斤,师旷之听,离娄之视,大至于尧舜之仁,桀纣之恶;小至于掷豆起蝇,中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后世之人,不惟学圣人之道,不到圣处,虽嬉戏之事,亦得其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
夫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且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
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③  《宋书·臧质传》引童谣云:“虏马饮江水,佛貍死卯年。”
①  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②  相将:犹云相与或相共。参见《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
③  分别参见曹操《龟虽寿》诗和《世说新语·豪爽》篇玉敦酒后击唾壶歌曹诗之事。
④  转引自《李清照集》第 307 页。
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卜所之。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何。于是乎博弈之事讲矣。
且长行、叶子、博簺、弹棋,世无传者。打褐、大小、猪窝、族鬼、胡画、数仓、赌快之类,皆鄙俚,不经见。藏酒、樗蒲、双蹙融,近渐废绝。选仙、加减、插关火,质鲁任命,无所施人智巧。
大小象戏、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独采选、打马,特为闺房雅戏。尝恨采选丛繁,劳于检阅,故能通者少,难遇勍敌。打马简要,而苦无文采。按打马世有二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马者,谓之依经马。流行既久,各有图经凡例可考。行移赏罚,互有同异。又宣和间,人取二种马。参杂加减,大约交加侥幸,古意尽矣。所谓宣和马者是也。予独爱依经马,因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随事附见,使儿辈图之。不独施之博徒,实足贻诸好事。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 自易安居士也。
时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有四日,易安室序。
这是一篇不到六百字的序言,是为棋的游戏规则所写的序,它为什么会 得到陶宗仪上述那么高的评价?为了作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请读李汉章《题李易安(打马图)井跋》①:予幼读《打马赋》,爱其文,知易安居士不独诗余一道,冠绝千古,且信晦翁之言,非过许也。
长游齐鲁,获睹其图,益广所未见。然予性暗于博,不解争先之术,第喜其措辞典雅,立意名隽,询闺房之雅制,小道之巨观;寓锦心绣口游戏之中,致足乐也。若夫生际乱离,去国怀土,天涯迟暮,感慨无聊,既随事以行文,亦因文以见志,又足悲矣!暇日检点完篇,手录一过,贻诸好事,庶有见 作者之心焉。
落款中虽然只提到《打马图》,实际上李汉章的这一题辞是针对李清照 的《打马赋》、《打马图经》和《〈打马图经〉序》三篇文章的。他认为这三篇文章,“亦因文以见志”、“有见作者之心”。诚然,传主在这三篇文 章中所表现的“心”、“志”,就是“生际乱离,去国怀土,天涯迟暮,感慨无聊”①,换言之就是其极度思乡爱国的心志,也是今后人深受感动的原因 所在。
在本书第二章中,曾把《〈打马图经〉序》作为传主的“春蚕到死‘思’ 不尽,仍以其学传后人”的一个例证,这里又说它表现了传主的爱国心志,前后的说法是否有矛盾呢?可以肯定他说没有矛盾。因为爱国心志不是空洞 抽象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打马图经〉序》,文末署作“时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有四日,易安室序”。绍兴四年,即公元 1134 年,是年九月,伪齐帝刘豫向金人献策,合兵南犯。谍报传来,举朝震恐,有的劝高宗离开临安,疏散百官。唯独赵鼎坚持说:“战而不捷,去未晚也”
②,高宗一度采纳了赵鼎的计策。十月,高宗由临安登舟北上,驶往抗敌前沿 的姑苏等地:“帝不以玩好自随,御舟三十余艘,所载书籍而已。帝既发,乃命六宫自温州泛海往泉州”③。朝廷的这一举措,传主当时不一定得悉真情, 一般老百姓就更不明真相,于是就出现了清照序中所写的情景:①  转引自《李清照集》第 307 页。
①  无聊:这里指无所依赖的意思。
②  《续资治通鉴·绍兴四年九月》。
③  《续资治通鉴·绍兴四年十月》。
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卜所至。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何,于是乎博弈之事讲矣。
这里既交代了其重操博弈之事的来龙去脉,也有意无意地对“自南渡来, 流离迁徙”的现状作了真实的记录,这固然也是对国事民生的一种关注,但清照此文的意义远不止此,而在于当江山社稷面临强敌进犯的危急中,她通 过“打马”,来提倡一种“争先术”和尚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时人心所向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所以对传主自称的“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 昼夜每忘寝食”,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她岂不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赌徒?
恰恰相反,她之所以在这种“闺房雅戏”中大作文章——为“打马”创制了 新规、写了赋,仍意犹未尽,又写了这篇序。在这一组文章中,她仿佛忘记了自己不久前所经历的诸多大不幸,也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举步维艰的嫠 妇,倒象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和运筹帷幄的指挥员。
作为《打马图经》的序言,自然要对“打马”这种棋艺有所介绍,这是 全文的第四段,也是最后一个段落,约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作者一口气列举了二十种古代博戏,这不仅表现了清照对于博弈知识的丰富和精深,更 发人深思的是在这二十种博戏中,作者只喜爱“打马”一种,并着力改良了其“苦无文采”的不足之处,为它创制了明确的赏罚规则,作了文字说明, 还叫儿辈绘制成图,即所谓:予独爱依经马,因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 随事附见,使儿辈图之。不独施之博徒,实足 贻诸好事。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这是一段颇可玩味的文字。首先,作者把本来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游戏名 之为“打马”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和暗示,也就是说在家国落入敌手时,要“独爱”“打马”习武,从而实现复国还乡之望;其次,作者特别强调“使 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难道这里只是要人记住她李易安是一个作为“末技”的“闺房雅戏”的加工创制者的头衔吗?绝不只是如 此,她的用意是叫世世代代都能理解她李易安之所以倾心于“命辞打马”,完全是出于“嫠不恤纬,唯国是爱”的忠荩之心;第三,这虽然是一篇游戏 文字的序言,但其中所提倡的做事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面对国难要具有蒿目时艰的精神,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闺房雅戏”的范围,尤为可贵的是 作者的着眼点始终关注着“儿辈”和“千万世后”的子子孙孙的思想情操,这对于一个自身并无子嗣的人来说,岂不是更高层次上的爱国情怀?传主对 于桑梓国是的这番捆诚,早已口碑相传:南渡偷安王气孤,争先一局已全输; 庙堂只有和戎策,惭愧深闺《打马图》①。
①  李汉章《题李易安〈打马图〉并跋》。
三、“举目有河山之异”
在我国文学史上,姓李的人很多,从唐代算起到李清照为止,仅著名人 物不下二十位,其中最受称道的是五个人,即诗中三李的李白、李贺、李商隐和词中三李的李白、李煜、李清照。三李并称不仅是基于姓氏相同的表层 原因,主要是其作品有某种内在联系或相似之处。就后三李而言,虽然将其称为词中三李不见得多么贴切,因为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十二首词,尽管与李 煜的词有某些相似之处,而要梳理出李清照的词与李白、李煜词的共同之点,却要花费一番功夫,倒是她的那种抒发“河山之异”①的诗,与李白、李煜的 词有较明显的共性。这种共性不是体现在某些具体篇目里,而是指三人作品所共同具有的凝重的历史感和士大夫的气质上。说李白、李煜词具有士大夫 气不难理解,无须赘言,说李清照具有士大夫气,恐怕得从其“八咏楼”之 游谈起。

(一)
“江山留与后人愁”
此句是出自李清照写于绍兴五年春夏之交的《题八咏楼》诗: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南朝齐诗人沈约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期 间,除写有表达“慕归”之心的《登玄畅楼诗》外,还写了总题为《八咏》
的八首诗①题于玄畅楼壁,时号绝唱。后人因而将玄畅楼改名为八咏楼。②沈约有志于宰辅之职,而不被朝廷所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遂上书 陈情云:“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③后即以“沈腰”为愁损腰围的代称。又因沈约所写《八咏》诗,多寓己外补不得已 之悲愍意,作为人文景观八咏楼的深层文化积淀,也就具有了浓重的愁绪。
这种愁绪有与表示枪怀故国的“新亭对位”同构之处,也是清照“八咏楼” 之游的原因所在。她既与“过江人士”类似,均抱有“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④的感慨,又与沈约和“新亭对泣”者不同,她的感慨不是为个人得 失而发,更没有悲观到作楚囚对位的地步,而是以其雄浑之笔,抒发亟望复国的“江山之愁”。正因为传主的思想境界大大高于以往吟唱“八咏楼”的 诸多“须眉”,所以她的《题八咏楼》诗,不仅远胜于被誉为“绝唱”的沈约之作,就是令李白折服的崔颖等人的同题之咏,亦黯然失色,兹录作对比:旦登西北楼,楼峻石墉厚。宛生长定口,俯压三江口。排阶衔鸟衡,交疏过牛斗。左右会稽镇,①  《晋书·王导传》。
①  这八首诗的题目分别为:《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
②  据考玄杨楼始名八咏楼,时在盛唐而非北宋。
③  沈约《与徐勉书》。
④  《晋书·王导传》。
出入具区薮。越岩森其前,浙江漫其后。此地实东阳,由来山水乡。隐侯①有遗咏,落简尚余芳。具物昔未改,斯人今已亡。粤余汞藩左,束发事文场。怅不见夫子,神期遥相望。
——崔融《登东阳沈隐侯八咏楼》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登临白云晚, 留恨此遗风。
——崔颢《题沈隐侯八咏楼》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严维《送人入金华》
应该说这三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