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帝国海权 >

第116章

帝国海权-第116章

小说: 帝国海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终双方讨价还价,达成了赔款2亿两的共识。

    此时的清政府哪能拿出这么多现钱,在焦急上火一筹莫展的时候,五国一起提出可以向清政府提供贷款,2亿两库平银,每个国家拿出4千万两,也就是1000万英镑,年利率4厘半。

    原本五国是准备强制要求清国分45年还清本息,不过德国却表示45年太长,而2亿两的数额也太过庞大,与其让清政府负债累累难以偿付,还不如稍微退让一步,让清政府在20年内还清,作为补偿,德国要求增加青岛作为德国的通商口岸,并且允许德国远东舰队可以在胶州湾内停泊。

    俄国人一看原来还能这么干,而且本来这钱就不用自己出,大头都是德国人出的,那我也干脆换点别的东西,于是也提出允许清政府20年内还清,作为补偿,俄国要获得西伯利亚铁路的北满穿越权。

    这个要求原本是1896年清国和俄国以防御日本为目标达成的《中俄密约》中的条款,不过现在如此好的时机,对于1891年开工后施工困难重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来说,能够将线路南移,将一部分线路在清国境内修建,不仅可以降低施工难度,也可以利用清国廉价的劳动力,降低建造成本。

    法国人则同样降低还款年限,一次要求将基隆开放成为法国通商口岸,并且租借基隆港作为法国远东舰队基地,也算圆了法国人的台湾梦。

    英国见另外三家都这么干了,于是也有样学样,英国要求租借威海卫,这样中国舰队除了香港这个母港外,又有了威海卫这个离远东的心脏更近的优良军港了。

    大家都这样了,美国人也只好跟着来了,不过美国人并没有提什么租借要求,而是表示美国在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享受和列强同等的优惠会政策。

    清政府此时也已经别无选择,接受五国要求总比割地,赔款3亿两,并且还要付整整45年本息要来得好的多,清政府最终答应了五国的要求。

    如此一来,总计2亿两库平银约合5000万英镑的贷款,各国将一次性借给清国,让清国将赔款一次性付清,年息千分之四点五,20年内还清,大约累计总还款金额约为5500万英镑左右。

    虽然考虑到英国人必然会进行一系列金融手段让白银贬值,从而导致清政府流失更多白银,但是现在的情况显然好于历史上实际外流白银超过4亿两的情况。

    其实历史上的《马关条约》也原本可以不割让台湾,而且也不用额外拿出那所谓的“赎回”辽东的3千万两库平银。

    在李鸿章和日本方面达成条约,但是还未换约生效之前,俄德法就已经开始干涉了,俄国人表示可以保住辽东,法国则表示可以保住台湾,让清政府不要急着换约。

    然而无能、怕死,糟蹋汉人的江山毫不心疼的恭亲王和庆亲王为首的主和派蛊惑光绪立刻换约让条约生效,好让自己早点安心,清国也因此丢掉了台湾并且多付了3千万两白银。

    现在虽然被五国联手提出了一大堆要求,不过这些要求反正以后也会被他们提出来,早一点晚一点的区别罢了,总的来说情况比历史上好多了。

    约亨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十分高兴,当然不是高兴清政府损失没历史上《马关条约》那么惨,而是现在不仅俄国人和日本人正面杠上了,就连法国人日本人也极为反感了,因为日本人想要的台湾,现在被法国租借了基隆港,实际上等于台湾变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如果未来日本人想要南下,又要和清国和法国在台湾这个区域里对上,也就是实际上在德国人想要获得的菲律宾的上边多了一道屏障。日本人不可能在台湾不在自己手中的时候就南下垂涎菲律宾,就算一战时期日本法国是一个阵线上的,日本人想要毫无芥蒂的使用台湾也是不可能的,这也让德国到时候在东南亚的防守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未完待续。)

第155章 第9号备忘录() 
1895年5月17日,日本和清国在英德俄法美五国的共同见证下在东京签订停战协定,即《日清讲和条约》,又被称为《东京条约》。

    日本通过一场撕下远东原有霸主的那层徒有其表的强大外衣后一举成为远东重要的新生势力,一次性得到2亿两库平银赔款的日本欢天喜地,普通民众认为自己生活困苦支持战争可以得到国家的回报的时候,日本人却开始准备将矛头指向下一个对手。

    就在签署条约后仅仅一个月,西乡从道就命令已经晋升为少将军务局长的山本权兵卫以俄国为假想敌,制定一个海军造舰计划。

    山本权兵卫用了5个月时间制定出了《第11回海军扩张案》,扩张案中分析,此时的日本海军战列舰只有俘虏的镇远号,和战争一结束德国就立刻放行回国,现在改名为丹后和肥前的两艘奥尔登堡级战列舰。

    俄国远东舰队总吨位13。4万吨,现在的日本海军总吨位倒是也有11万吨左右,相差不大,但是考虑到俄国在欧洲强大的舰队以及有可能得到其盟友法国的支持,日本海军可能面临的舰队高达21万吨。

    因此要与俄国以及俄国潜在的盟友法国开战,最低条件是建立一支由6艘战列舰,6艘一等巡洋舰的舰队,即“六六舰队方案”。该方案分两批进行。

    可喜可贺,可喜可贺,这个针对俄国极其盟友里没有像历史上一样把德国人给算进去。因此“六六舰队方案”第一期目标,要求购买或者建造铁甲战列舰4艘,一等巡洋舰4艘,二等巡洋舰2艘以及其他小型舰艇共计19艘,要求预算经费2亿日元,而日本的1895年度预算仅为9160万日元。

    此时日本得到的战争赔款仅为2亿两库平银,而且各国一次性付清所以连利息都没有,天皇拿走了其中的6%。剩下的全都当成了军费,多以日后说什么日本是靠着清政府的赔款才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使国力大涨,然后发展成世界列强之一纯属子虚乌有。

    这些钱全落入了军队的口袋里。其中海军就拿走了大约一半的经费。可是就算是这将近一半的经费,也不够六六舰队的第一期工程的。

    因此内阁虽然批准了六六舰队方案,但是议会将第一期工程计划大砍一刀。只同意9500万日元的预算,这样一来,战列舰只能造一艘。一等巡洋舰只能造两艘,剩下的全部没戏。

    这怎么能忍,海军干脆耍起了无赖,把包含6艘战列舰,6艘一等巡洋舰,6艘二等巡洋舰,6艘三等巡洋舰的整个10年计划都丢给议会,你们自己看着办。

    一会这边这又不是善茬,表示你们从清国俘获了镇远,还有从德国购买的2艘奥尔登堡级战列舰。还有向英国购买的两艘富士级战列舰,这就已经5艘了嘛,再加上向德国购买的一艘和泉,这个是一等巡洋舰,那么也就是只需要再来5艘就可以了。

    这哪能成?海军着急上火了,立刻表示,镇远是我们俘虏来的怎么能算?2艘奥尔登堡级是战时特别情况紧急购买的,这怎么能算?两艘富士级我们认了,那你也再得给我们4艘战列舰。和泉号也算是临战前紧急采购,同样不能算。

    海军耍赖。但是人家耍赖有本钱,谁叫人家甲午战争打赢了?而且背后还有天皇给他们撑腰。议会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一点面子不给了,所以就这样耍赖加扯皮,海军也做出了让步。议会最终同意了4艘战列舰。6艘一等巡洋舰的,二等巡洋舰和三等巡洋舰各2艘的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咳咳,错了,应该是造舰技术哪家强。欧洲英德造船厂。

    由于对英国人设计的富士级战列舰十分满意,因此4艘战列舰日本人都计划在英国订购,而和泉号在甲午战争时期的表现,让日本人准备将一等巡洋舰的建造计划都交给德国。

    日本人这边海军扩建计划紧锣密鼓的展开,德国人也同样在海军上进行着改革。

    甲午战争结束后,镇远号被日本俘虏,拖回了日本,而和泉号在战争中也曾多次中弹,这等好机会那些当初跟随和泉号一起抵达日本的德国工程师们怎能放过,在德国进行了外交沟通后,这些人参与到了镇远号和和泉号的修复工作中,带回了十分宝贵的数据。

    不过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个,而是提尔皮茨在返回莫尔兹比后潜心写出的一份《日清海战经过与总结报告》,而这份报告在送回德国后引起了德国海军的极大重视。围绕着这份报告,德国海军的不少战略战术开始研究和改革。

    由于提尔皮茨此时已经晋升少将跑去做他的远东舰队司令了,因此原本属于他的德国海军参谋长的位置由约亨这个海军参谋部少将坐了。

    不过说是海军参谋长,实际上的基本工作大多数工作由副参谋长胡戈?冯?波尔上校负责。

    波尔是一个十分得力的副参谋长,他和提尔皮茨一样出身鱼雷艇部队,也同样是鱼雷攻击战术的倡导者,1890年担任海军国务秘书离开一线部队,1894年约亨担任海军参谋长后将他调了过来担任自己的副手。

    波尔将工作处理的井井有条,让约亨这个海军参谋长有了相当多的时间去不务正业。作为一名下属,有能力、肯听话、能办事,但是缺乏魄力和主见。一战初期他作为海军参谋长和海军内阁首脑格奥尔?亚历山大?冯?穆勒以及前任公海舰队司令亨宁?冯?赫尔岑多夫一直是提尔皮茨最大的阻碍,而他和提尔皮茨的分歧很简单,就是公海舰队到底应不应该主动出战。

    服从于威廉二世,而威廉二世又舍不得自己的舰队的情况下,他成为了浪费公海舰队和英国皇家海军决战的最佳时机的罪魁祸首之一。

    在这种束手束脚的情况下主动求战,最终导致多格尔瓜洲之战失败而被解职的公海舰队司令英格诺尔离去后,提尔皮茨失去了他在海军中最有力的盟友,而德国海军也从此变成了一支存在舰队无所事事直到日德兰海战的爆发。

    因此约亨对波尔的使用一开始就明确了,一个副职,而且他也一定能做好一个优秀的副职。

    而约亨现在则让波尔协助自己。以提尔皮茨递交上来的报告为依据,制定德国海军接下来发展方向,而成品就是现在摆在腓特烈三世桌子上的这份《海军总参谋部第9号战略与战术备忘录》。

    这份原本在1894年就应该由提尔皮茨提交的备忘录现在经由约亨之手摆在德国皇帝的面前。

    “攻击性潜能?”腓特烈三世斟酌着这个词语,有些疑惑地问到:“你希望我们的海军的总体战略从防御转向进攻?”

    “不是的。父亲,我们的海军依然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海岸线而存在的,只不过这次的日清战争证明了一点,那就是被动防御在海战中是没有价值的。这一点和陆战不同,只有彻底击溃对方的舰队才能保证制海权。想要依靠其他手段保证制海权是不可能的。

    因此海军必须拥有进攻性,这种进攻性并非指我们的海军的战略改变了,而是我们的为了实现战略采用的方法改变了。”

    “为了保护我们的海岸线,因此主动进攻是吗?”腓特烈三世接着说到:“继续说下去,你的理由。”

    “海战和陆战不同,陆战可以依托建设完备的工事进行防守,防守方可以承受数倍于己方的敌人的进攻,因此防守方有优势。

    但是海战不同,海战没有防守之说,舰队都是在运动的。没有有利于自己的地形和工事,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战舰的性能和水兵的素质,所以海战只有进攻!”约亨慷慨陈词到。

    “你这是英国人的海军建军思路,而我们的主要精力并不在海上,这一点你应该清楚的,约亨。”腓特烈三世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对海军有着极大的热情,德国的发展也的确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对此腓特烈三世也是支持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德国海军会成为一支进攻性决战型海军。

    “是的,父亲。这的确是英国人的海军思路,但是无疑他们的思路是正确的。现在世界上主流海军思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法国人的,一种是英国人的。

    法国人认为。破坏敌人的通商航道比消灭敌人的军舰更有利,得到敌人的殖民地比消灭敌人的舰队更有利,不打无把握的仗,集中全部优势兵力再进行攻击。

    而英国人则认为,消灭了敌军舰队就能控制通商航道,消灭了敌军舰队就能够控制敌人的殖民地。没有必要集中己方所有兵力,因为这样敌人也有足够的时间集结,直接进攻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在不断积累中最终演变成己方的优势。

    正如父亲您所说的,我们的主要精力并不在海上,但是无论是保护我们现有的殖民地,还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海岸线,英国人的思路我认为才是正确的。

    因为依靠巡洋作战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是无法保证其效果的,没有制海权,敌人可以从容的调动兵力来搜捕执行巡洋作战的舰船,而巡洋作战本身对后勤支持的要求极高,对于殖民地较少的我们也并不合适。

    如果我们作为进攻方,那么在我们控制制海权,或者说至少让敌人无法获得制海权,那么是否进行巡洋作战的决定权在我们手中。

    而我们作为防守方,我们获得了制海权,或者敌人无法获得制海权,那么也就根本不用担心海岸线的防守问题了。

    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我们要在舰队决战中击败或者重创敌人。”

    “你的依据就是这次的日清战争?”腓特烈三世问到。

    “这个想法并非现在才有,但是在法国人的海军思维在世界各国有着极强影响力的情况下,提出建设一支进攻性决战型海军,对于我国来说是否是必要的一直都是一个疑问。

    但是现在它不再是一个疑问了,一个没有攻击性的海军,清国北洋水师的下场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一支不能在战争中具备彻底摧毁或者让敌人蒙受无法承受的损失的能力,没有进攻性,不打算承担风险做出牺牲的舰队,将没有任何战略价值。呆在港内最终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