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帝国海权 >

第117章

帝国海权-第117章

小说: 帝国海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支不能在战争中具备彻底摧毁或者让敌人蒙受无法承受的损失的能力,没有进攻性,不打算承担风险做出牺牲的舰队,将没有任何战略价值。呆在港内最终面对失败选择自沉保存颜面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日清战争中双方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依据。无论是其目的是进攻还是防御,在海上决战中获胜,掌握制海权的海军都将会是最终的赢家。”(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未完待续。)

第156章 帝国海军总参谋部() 
“我能够明白制海权对我们的重要性,约亨。”腓特烈三世说到:“但是我们的地理位置并不理想,而且我们的海军实力也被分割在不同的区域,,因此在海洋控制上有很大的缺陷。我们的海军在海洋的咽喉点上受制于人,海军的作用就会被遏制。”

    “正是因为我们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才更让我们需要一支攻势海军。因为这样的地理劣势不可能通过陆战来解决,,只能依靠海军。

    无论是采用巡洋作战还是被动防守的海军都是守势海军在地理限制下弱点都非常明显,而一直哪怕规模较小的攻势海军,在其被彻底歼灭前,哪怕仅仅让敌人进入战略守势,那么也可以通过获得战场主动权而抵消一部分地理限制。”约亨陈述到。

    其实约亨所想到的不仅仅如此。

    的确,对于强大地海军的衡量校准是从其控制的海洋咽喉点的数量和重要性,而非其海军舰队实力有多强作为评价标准的。

    因此一战后在海军条约上获得了和英国人同等海军吨位的美国,也依然只是区域性海军强国,而非世界性海军强国。

    而一战、二战和冷战中挑战海权失败的德国、日本和苏联,虽然都有着极为强大令人恐惧的海军舰队,但是也同样只能被称为区域性海军强国。

    其实德国还更惨些,日本在太平洋初期好歹控制了整个东部太平洋,掌握了马六甲海峡。苏联也好歹在金兰湾打下了钉子,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握在了手中。而一战的德国,空有强大的舰队,但是对大西洋的控制能力为0。

    其实这感觉和后世造军舰如下饺子的共和国一样,虽然很多日粉依然叫嚣着那个被美国干爹阉割了进攻能力,沦落为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反潜防空支队的海上自卫队实力远胜共和国海军,但是稍微懂点算数人去算算两国海军军力对比就不难得出共和国海军实力已经超过了海上自卫队。

    但是共和国海军却同样面临着现在德国所面临的尴尬,那就是海军进入太平洋(大西洋)的几乎所有重要水道的控制权全都不是自己的,被困在东海(北海)小池塘内的庞大舰队根本就是摆设。

    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建立一支有足够进攻能力的进攻性海军。

    因为咽喉点并不是无解的难题,没所谓的大洋分隔,岛链封锁对一支实力够强的进攻性海军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其庞大的军事力量运用并不是单纯的咽喉点就能遏制的。只要能在攻势行动中形成优势,那么将咽喉点从整体封锁上分割出来加以清除并不是一件难事。二战中美国人的跳岛作战就是其攻势海军在确保制海权后,咽喉点的战略价值和存在意义都会大为降低,甚至低到连进攻它的必要都没有了。

    而建立一支这样的海军只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足够强大的国家财政和工业能力。而德国现在有这样的能力。

    “对于海军的建设我也一直持支持态度,但是想要实现你所说的进攻性决战型海军,我们需要付出什么你应该也很清楚。

    虽然你的舰队经济学这些年来的确得到了证明,我国的造船业的发展的确带动了整体的工业进步,但是我们并不能没有限度的增加海军的投入,这会给我们的经济带来负担,同时也会破坏现在欧洲的政治格局。”腓特烈三世自然也能看到要建立这样一支海军需要付出些什么。

    其实还是因为德意志皇帝的权威不够,疯狂扩军的确会增加经济负担,但是并不代表不能这么做,1895年日本军费占监督财政预算的32%。1896年更是上升到48%,到了1897年更是超过了50%。

    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海军毁于一旦,国内矛盾四起,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耗费巨资进行海军重建的俄国人同样好不打哪去。

    但是无论日俄都依然还能维持其社会经济的运转,无非是因为其皇权至上,进行封建集权独裁统治,进行高压管理的情况下实现的。德国可没有这个基础,国内容克封建贵族体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斗争,让德意志皇帝做不到说一不二。

    而破坏政治格局则是指英国。腓特烈三世虽然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婿,而且也是亲英的,但是并不代表他对英国就没有警惕。

    从1888年登基至今已经7年,腓特烈三世并非没有想要实现英德同盟。但是奉行光荣孤立和大陆平衡政策的英国自然不愿意亲自掺和到欧洲大陆的争端之中去,因此英德关系现在一直是若即若离。

    如果德国进行大规模海军扩充,就很有可能破坏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哪怕在约亨的眼中,就算是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也维持不了多久了。

    不过约亨本来就没想在这个时候搞什么疯狂扩军,有毛子在疯狂建设海军。挡在德国面前遮风挡雨多好,做人要低调。

    不过因为自己这只蝴蝶扇出来的一些历史偏移是需要进行纠正了。

    “父亲,我并没有准备,也不希望现在就对海军进行扩建。一支进攻性决战型海军的确需要拥有相当强的实力支撑下才足以实现。

    我国的工业产能世界第一,这给了我们建设这样一支舰队的能力,当然,海军的建设是不已破坏工业体系的平衡发展为前提的。工业能力决定军事实力。因此我并非是要求现在就建设这样一支海军,而是将进攻性决战型海军的定位作为德国海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此为基础制定一个周期较长的长远发展计划。”约亨回答到。

    “那么你的计划是什么?”腓特烈三世问到。

    “首先是提升海军的地位,现在的海军部更像是首相府下属的帝国海军署。帝国海军部长在整个帝国的军事领导层的地位和其所承担的职责不符。

    陆军总参谋长拥有越过首相单独觐见航第奏报陆军事务的权力,海军部长也同样应该有这个权力,与此同时在帝国军事内阁中也应该重视海军部的声音。

    我认为提升海军的地位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来实现。

    首先,建立独立于帝国军事内阁之外的帝国海军内阁,负责海军军官的晋升,任命等人是安排事务,制定、发布相关条例和训令。

    第二,建立海军办公室,承担原本由海军部承担的行政职能,包括制定并管理海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组织后勤补给,同时在议会上代表海军接收议会的质询或者提出海军的议案。

    第三,建立帝国海军总司令部,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作战计划,战备训练和战时指挥。”

    其实这些提议在原本的历史上应该早在威廉二世上台后没多久就开始实施了,约亨不过是照搬威廉二世的做法而已。

    不过为了加强皇帝对海军的控制,约亨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以上三个部门都统属于帝国海军部,而帝国海军部改名为帝国海军总参谋部,和帝国总参谋部一样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一条则和历史上提尔皮茨为了得到皇帝支持而将帝国海军总司令部改变为海军总参谋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而自己则担任海军办公室国务秘书一职对首相负责不同。

    原本海军内阁首脑、海军办公室国务秘书、海军总参谋长以及后来增加的公海舰队司令在理论上是平级的,也因此提尔皮茨的主战思想会被海军总参谋长、海军首脑以及两任公海舰队司令的联合抵制,而提尔皮茨的盟友只有1913年担任公海舰队司令的英格诺尔一个人。

    但是经约亨这么一改动,那么海军总参谋部长将是海军的第一人,这个位置当然会属于提尔皮茨。那么提尔皮茨自然将拥有在海军内部说一不二的权力。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进攻性海军的建设服务。

    “将海军总参谋长的地位提升到和帝国总参谋长同等的高度啊,陆军可是会很不满意的。”腓特烈三世说到。

    “帝国总参谋部只要管好陆军就好了,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把帝国总参谋部改为帝国陆军总参谋部,不过要从名号上给他们降一级,陆军的那些家伙们估计会闹死。所以还是以后再说吧。”约亨也毫不掩饰的向腓特烈三世透露着自己试图削弱那些陆军军官团们的权力的打算。

    腓特烈三世自然也是知道自己儿子一直试图削弱陆军军官团对整个帝国的军事力量的影响力,所以对此并不惊讶,而通过提升海军的地位与陆军对抗无疑是见效最快的方式。

    腓特烈三世知道自己的儿子向来喜欢把准备工作做好,既然提议要改革,他这个海军参谋长肯定会把方案准备好。

    “既然你想要对帝国海军的结构进行改革,那么应该是做好了改革计划书了吧?亚历山大这个老滑头,这种事情居然他这个海军部长不亲自来说。”腓特烈三世笑骂道。

    “海军部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第九号备忘录而提出的,因此自然应该由我这个第九号备忘录的提出者来说更为合适,因此部长阁下就让我来担此大任了。”约亨也笑着给自己的上司说好话。

    “行了,把你们的方案拿过来,我和首相阁下商量过后再做决定。”腓特烈三世说到。

    约亨知道,自己的父亲这么说来,那么就没有问题了,只要父亲不反对,那么卡普里维会忠实的执行皇帝的命令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未完待续。)

第157章 海军同盟会() 
“除此之外,还有吗?”腓特烈三世继续问到:“仅仅进行海军部结构改革就可以了?”

    “海军部改革是最重要的改革,一旦海军部改革完成,那么海军就拥有了在帝国军事体系内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海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另一项改革我认为现在实施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现在还不准备提出,蒙茨阁下也赞同我的意见。”约亨回答到。

    “哦?什么改革?先说来听听。”

    “以现在的大西洋舰队为核心,组建以舰队决战为主要任务,集中帝国海军大部分主要兵力的舰队。不过我认为,在基尔运河还未开通,帝国海军还要分别驻守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情况下无法实现。

    因为我们无法集中帝国海军的大部分作战力量,自然也谈不上进行舰队决战,运河的开通预计要到1900年以后,而且现在帝国海军的规模也不足以支撑这样的一个舰队,因此我和部长阁下认为,等1898年海军的十年计划结束后,再进行舰队的重组和建设。

    这样等我们的舰队重组完成后,基尔运河也开通了,北海和波罗的海舰队合二为一组成新的舰队,而新的海军建设计划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围绕着新舰队来进行展开。”约亨回答到。

    这个计划直接将德国海军大洋舰队的组建时间向后推了4年,不过这么做也不是没理由的,没有基尔运河,大洋舰队什么的完全是镜花水月,就算组建了,也会变成舰队分隔在北海和波罗的海,达不到能够满足其进攻性所必须保持的数量对比。

    近年来德国海军一直在淘汰老舰船,新战舰的建造数量却比历史上强不了多少,总吨位第三的排名维持不了多久就会被俄国人超过。加上基尔运河的开通延迟,地中海舰队要进行加强,让德国海军现在分割在三个区域。每个舰队的实力都不算太强,因此显得相当无害。

    所以在1898年,上一个海军十年造舰计划结束后,德国就算进行比历史上规模更大的造舰计划。在议会那里受到的阻碍也会更小。

    虽然不知道英国人会对此作出何等反应,不过应该反应不会比当初第一个《海军法》出台的时候大,毕竟当时连英国人也认为1898年《海军法》规定的德国海军维持19艘战列舰的规模是合理的。

    毕竟只要俄国人不去远东送死,德国人要在波罗的海维持一支足够强的舰队合情合理。

    理由很充分,海军部长和海军参谋长都认为时机还不到。于是腓特烈三世表示你们自己把握:“那具体的实施,你和亚历山大觉得什么时候合适什么时候再提交上来吧。”

    “是,父亲。”约亨躬身行礼,然后退出了腓特烈三世的书房。

    回到海军部,蒙茨就急急忙忙的跑过来问情况:“殿下,情况如何,陛下同意了?”

    “父亲说要和首相阁下商量一下,不过我估计应该问题不大,父亲没有表示反对,那么首相阁下应该同样不会反对。陆军内部也许会有反对意见。但是施利芬阁下是聪明人,他会压住陆军的那些人的。。”

    “那太好了!”蒙茨兴奋到:“这样一来我们海军就不用再看陆军的脸色了。”

    “那到时候我可是要叫您总参谋长阁下了。”约亨笑着说。

    “也许到那个时候我就该退休了。”蒙茨也笑了起来。

    “部长阁下现在身体健康,这些年来对海军建设贡献颇多,您在这个位置上还能干上不久,为何轻言退休?”这是约亨第一次从蒙茨的口中听到他有这个想法。

    “年纪大了,精神头不行了,我在海军部长的位置上也已经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