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帝国海权 >

第118章

帝国海权-第118章

小说: 帝国海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纪大了,精神头不行了,我在海军部长的位置上也已经干了7年,也该给其他人一点机会了。不过殿下放心,我也不是说马上就不管事了,至少当年我提出的海军10年建造计划的所有舰船全部顺利开工我才算善始善终不是吗?”蒙茨说到。

    “还有。殿下,原本您属意的接我的班的人是阿尔弗雷德吧,他在远东舰队干3年司令,回来升中将。倒也是能坐这个海军部部长的位置。不过现在海军部改组为海军总参谋部,他一个中将可当不了总参谋长。”蒙茨提醒约亨到,毕竟在这个位置上呆了那么多年,约亨的那点小心思,人精的蒙茨看得出来。

    “阁下说的对,这倒是我欠考虑了。”约亨立刻向蒙茨致谢。然后问到:“那阁下认为,谁来做第二任的海军总参谋长比较合适?”

    “哈哈,殿下还是不放心我这个老头子撂挑子啊。”蒙茨笑到。

    “我怎么敢,这不是因为要组建一个新机构,需要您这个部长才能把组建工作安排的顺顺当当的吗?”约亨小小拍了个马匹。

    开完玩笑,蒙茨细细的思索了一下,认真的说到:“要说能接我的班的,论资格论能力,应该是让汉斯?冯?克斯特中将来接任比较合适,他1892年升任中将,再过一两年升任上将接我的班是没问题的。”

    克斯特?这个名字怎么这么耳熟?约亨总觉得这个名字应该在德国海军的发展历史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见约亨陷入了沉思,蒙茨也只是以为皇储殿下在考虑自己的建议,而不知道约亨只是在想这个人是不是在历史上很有名。

    想了半天,约亨有点印象了,蒙茨则看到约亨想了这么久是不是对自己提出来的人表示不满意,于是问到:“殿下对克斯特中将有什么看法吗?”

    约亨一听,明白蒙茨想岔了,立刻解释到:“没有,只不过刚刚想到了一个有利于我们海军获取政治支持的想法。”

    蒙茨立刻来了兴趣:“哦?殿下您快说说。”

    “这个只是个还很不成熟的想法……”“没关系,先说来听听,就算不完善,殿下的想法也往往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不完善,提出来,大家一起完善嘛。”

    其实约亨的想法也就是想起了克斯特这个家伙是谁才有的,汉斯?冯?克斯特。1905年德国海军元帅,不过这并不是约亨对他有印象的原因,而是因为克斯特元帅担任过德国民间组织海军同盟会会长。而且与担任海军国务秘书的提尔皮茨互相唱双簧,来促进海军在整个德国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力。

    “是这样的。帝国是一个陆军为主的国家,在民众当中对海军并不了解,而且不像陆军有容克贵族们在背后支持,海军背后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政治团体支撑。所以我想海军可以建立一个对外的,有着民间色彩的。聚集海军支持者的交流组织。”约亨说到。

    “首先,我们向全国各个阶层,各个集团都敞开大门,吸收会员。想要加入的人可以以每年1马克的会费成为这个团体的会员。而通过吸纳会员,将能够对海军提供支持的主要力量集中起来,并且给予他们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可以让一些退役或者不再参与海军重要工作的海军高级军官担任执行主席,那些国王、大公、亲王等等帝国高层只要是支持海军发展建设的,可以担任地区分会主席。

    并且吸收和海军紧密相关的各类工业集团的所有者加入进来,他们可以作为团体的赞助者,让团体有足够充裕的经费举行各类的交流活动。而他们则能够通过这类活动结识帝国高层。来推动海军的发展,这对他们的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利益。

    而这个团体可以拥有自己的宣传机构,可办理属于自己的刊物、手册来向公众宣传海军;而团体内吸收的学者则可以成为对外宣传、介绍推动海军发展的喉舌。

    另外再通过团体,举办会员聚会、咨询会,让海军的退役军官成为团体内部的讲解员、宣传员,与团员们进行交流,提供归属感和荣誉感,在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结的同时宣传海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而团体也可以向海军取得资源,我们可以根据团体的要求,举行诸如海军节、海军参观日、海军体验日、海军宣传周等等活动。加强全名对海军的认知和支持。”

    “好主意!”蒙茨听完显得兴奋不已:“殿下您这个想法不是相当完善了吗?如此一来,我们海军背后不仅有了工业资本家们因为利益而团结在一起的经济力量,还得到了帝国上层贵族、官员等政治力量的支持,更有了一般民众的了解和声援。如此一来,海军发展所受到的阻力将会小得多。而且殿下您说让退役的高级海军军官担任执行主席,这不正好是我退休后的好去处吗?”

    蒙茨也是能举一反三的人:“如此一来这个团体最好能够和海军官方撇清关系,强化其民间性质,淡化其官方背景。甚至可以故意来挑海军的毛病,在公众面前指责海军内部的一些问题。批评一些如官僚作风啊、政治扯皮啊之类的行为影响海军建设发展以及对帝国的危害。这样一来更加亲民,同时也能增加公众对海军的关注度。”

    “而且通过这个团体,我们就有了一个将一些海军内认为可以传达给外界的信息向公众展示的平台,而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来传达一些我们希望迷惑我们的敌人的信息。”

    这样的民间团体很容易进入,而且团体内有大量高层人士,因此必然会有别有用心的人混进来,那么将计就计,传递假消息出去也是一大功效。

    “那么殿下有想好这个团体叫什么名字呢?”

    “海军同盟会怎么样?”

    历史上会员人数超过70万,覆盖整个德意志帝国疆域,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信仰、超越民族的全国性群众组织将会在未来近20年的时间内,推动德国掀起一股海军热!(未完待续。)

第158章 无法突破的堑壕() 
自从1882年开始,德国总参谋部就开始了一年一度东线演习,不过由于此时德俄关系的回暖,因此自1888年,东线演习被重新命名为陆军年度演习。

    在19世纪末期,欧洲各国虽然崇尚进攻,但是还没有到20世纪初期那样走火入魔的地步,法国人的进攻学派那种无脑猪突在现在的欧洲没有市场。难不成法国人是向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军(nao)神(can)”乃木希典那家伙学习的?

    总之,在现在的德国,无脑进攻的战术并不流行,尤其是在对马克沁这种大杀器越来越了解的情况下。

    2年前英国人英国人在南中非罗德西亚地区50名士兵面对5000名祖鲁武士的进攻,用仅仅4挺HK授权维克斯公司生产的马克沁机枪在战场上留下了3000名祖鲁武士的尸体后,机枪的屠杀能力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

    而德国人对此的认知远远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因此德国人的防御工事体系的修建技术也越来越高超。

    为了突破这样越来越完善的防御工事,德国陆军的火炮装备量也越来越大。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防御工事被修的更加复杂和坚固了。如此螺旋上升的循环,让约亨感叹也不知道这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

    德国总参谋部很快就得出了一个结论:未来的战争,必将是一场堑壕战,在堑壕、机枪、大炮的封锁下,突破堑壕防御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铁锹将会和机枪一起成为军队最重要的武器,这也让约亨的HK公司有了更多的订单。

    而这一次,约亨参观演习看到就是这么一场充满了一战初期味道的进攻战术。

    演习的科目很简单,也很没新意,就是简单的陆军如何突破构建完善,火力强大的防御阵线。

    防守方的防御工事由前进阵地和后方掩护两部分组成。前进阵地由2条间隔100米的堑壕,堑壕的前方铺设3道铁丝网,以及一个雷区。堑壕内有着放炮洞、掩蔽部、机枪火力点、以及迫击炮阵地,掩体之间有着纵横密布的交通壕。

    在个别地段形成环形防御。在敌人进攻方向的重点区域构建了第二阵地,并且搭配斜切阵地。

    在纵深的后方,构筑了筑垒兵营,2条抵抗枢纽线,以及人工障碍物、掩体构成的后方防御线。

    整个防御阵线已经和一战时期的防御体系大体相同了。

    尽管这种将尽可能多的兵力部署在一线的防御方式早已落后。然而它依然是难以突破的。而原因,就像约亨眼前所看到的一样。

    和一战时期一模一样的长时间炮火准备,炮火准备后,进攻方开始进攻,然后在机枪火力的面前被一排排的扫倒,然后匍匐在地面的幸存者被压制的抬不起头,就更别提进攻了。一战时期防线前方400米的“无人区”可不是说说而已的。那里并不是“无人”,而是“无活人”,只有尸体,才能停留在那片土地上。

    最后进攻方投入了超过防守方3倍的兵力攻占了第一道堑壕后。霰弹枪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近战能力,但是进攻方也已经失去了继续向第二道防线进攻的能力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演习,大家打的都是空包弹。但是演习导演部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来的战损比高达1:1。7。

    “如果这是实战,进攻方恐怕还要付出更惨重的代价,甚至连攻占第一道防线都做不到。”约亨拿着望远镜站在一侧的高地上观看了整个演习的过程。

    “铁丝网对阻碍进攻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地雷几本上在炮击中全部被清除了,如果进攻方继续炮击,连铁丝网应该都可以一并清扫掉。”站在约亨身边同样拿着望远镜的施利芬说到。

    “增加弹药消耗是可以做到,但是真要是大规模战争。这就是后勤压力了。而且炮击给躲在防御工事里的防守方造成的伤亡极低,这还是导演部尽可能的往大了估计的结果。而且如果防御工事构建的更坚固,比如如果用钢筋混凝土来构建防炮洞和火力点的话,进攻方的炮火准备能起到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约亨说到。

    约亨所说的情况在1915年以后就成为了一战的常态。往往消耗大量弹药缺无法取得相应战果。

    典型的例子就是凡尔登战役中,德国人用重炮对杜奥蒙多村的法军阵地进行了整整两天的炮击,只造成了法军一个机枪火力点被消灭。而且这个机枪火力点居然并不是被德军炮击摧毁的,而是德国人的炮弹打中了杜奥蒙多教堂,教堂的钟楼的塔尖掉了下来砸坏的。

    “是的,殿下。因此陆军需要更多更大威力的火炮才能敲开那些乌龟壳,否则这些防线将会成为吞噬士兵生命的无底洞。”施利芬感叹道。

    听了这话约亨想扶额长叹,大炮兵主义当然好,以德国的工业产能也能支撑的起,但是德国的后勤可真的要哭了。

    “但是这样做会增加前线对弹药的需求量,生产输送的压力都很大,而且就算在如此,进攻方如果要付出远高于防守方的代价,付出惨重的战损比的话,对于异常大规模长时间的消耗战来说,进攻方是极为不利的。”

    约亨顿顿了,为了加强自己的说法的严重性,重复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战争爆发,没有人能预见会持续多长时间,也没有人能知道如何结束。先生们,它将会是一场7年战争,它将会是一场30年战争,下一场欧洲战争很可能就像伯罗奔尼撒战争一样持续30年。”

    “毛奇阁下在1892年发表的最后一次会议演讲,至今印象深刻。是啊,长时间的消耗战是不利的,因此绕过敌军防线,打击敌人侧翼和后方,快速取得决定性胜利就很重要了。”施利芬感叹道。

    施利芬计划的精髓就是快速迂回法军左翼,直插法国心脏巴黎,然后在大会战中歼灭法军主力,从而再现色当辉煌。因此不正面硬上法军防线也是其主要思想。

    德国当时大部分战略制定者都认识到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会让帝国在几年后就陷入政治、经济秩序的混乱,但是他们并不是考虑如何去制定一个适应长期消耗战的总体战略,而是寄希望于用最快的方式结束战争,从而避免混来的到来。

    虽然当时整个欧洲都有同样的问题,但是对于德国来说,这个问题是致命的。所以约亨决定给他泼泼冷水,虽然不能直接断言速胜是不可能的,但是让施利芬知道自己的快速进攻计划有着太多太多的具体实施困难还是可以的。

    “绕过敌军防线自然是最好的进攻方式,但是实施起来困难太大,也许在别的地方可以试试,不过在欧洲,发达的铁路网和公路网能让双方快速抽调兵力形成新的防线或者进攻集结点。

    结果就会变成双方不断的相互迂回,最终推动整个战线从东向西不断延伸,最终奔向大海。最终我们很可能就形成一条长几百千米直达海边的超长堑壕。那将会是一场噩梦的。”

    “只要我们的行动足够快速,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迂回成功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施利芬对自己的计划自信满满。

    “当然,如果我们能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期待胜利的到来了。”约亨点头表示赞同。

    施利芬听出了约亨的意思,于是问到:“殿下似乎对这种方法不太认同?”

    “不,当然认同,这是绝妙的计划,但是计划终究只是计划。再完美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

    比如,高速推进中的部队的通信问题,如果后方的指挥体系和前方作战部队的通信不能同步,造成对前线的情况判断有时间差,造成下达的命令缺乏时效性,对部队的指挥协调混乱,那么我们就会遇到麻烦,很大的麻烦。

    还有就是高速推进的部队的后勤补给问题,作战部队全速推进和后勤脱节,那么他们就不得不停下脚步,那么敌人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动和构筑防线。而我们能够依靠的运输工具只有骡马,而这些骡马本身还增加了后勤压力,因为它们需要饲料和饮用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