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三国志 >

第140章

汉末三国志-第140章

小说: 汉末三国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狭怂粤啥耐持危罄垂镌ㄗ髀遥茴2坏貌蝗畏チ桑抛钪战啥蕉ā

    从上文中也可以看出来,曹魏的统治者对于刘晔的提议并不是都不采纳的,而是那些重大提议基本不采纳。像刘晔提议讨伐陈策,攻打阳平关,曹操也都听了;曹丕后来也说过刘晔的判断是正确的;曹腾谥号之事曹睿也没有反对刘晔的建议。

    但在像趁机伐蜀,以及是否调走孟达,是否联合吴国,是否讨伐吴国,是否趁机讨伐辽东这些重大问题上,曹魏三代君主都没有听刘晔的建议,固然事后刘晔所说的话都被证明了,但结果并没有因此改变。

    为什么,首先要说在这些大问题上,这些君主心里都自己的想法,并且很难改变,像曹操当年就因为得陇望蜀,取了荆州还想要扬州,结果在赤壁惨败,将以及到手的荆州还吐出去大部分,所以他占据汉中后,就不太想继续打了。而曹丕本人更是有些情绪化,被孙权愚弄后,不听劝解执意要打江东。

    但这不是每次刘晔提议都被拒绝的原因,当年沮授是因为袁绍和他闹别扭,所以死活不听他的,而刘晔是曹操、曹丕以及曹睿三代人都不听他,这不能说曹氏三代人都讨厌刘晔吧。

    刘晔被拒绝的根本原因还是源于他的出身,因为刘晔是汉室宗亲,而曹魏是代汉而立的,所以曹氏和刘氏是天然的敌人,因为刘晔姓刘,所以曹家君主在一些问题上对他就有天然的排斥,在那些大问题上更是如此。

第073章 淮南刘子扬() 
刘晔本人单算谋略的话的确以及极为出色,但因为他本人投错了阵营,所以建议往往得不到采纳,后来刘晔因为玩弄手段,被曹睿所察觉疏远,本人大受打击,很快就去~~~lā

    刘晔年少就因为受母亲遗命斩杀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出名,后许劭到杨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天下大乱后,扬州郑宝割据一方,准备掳略百姓渡过长江到江南地区,找刘晔商议,后刘晔借朝廷使者过来之际,设宴斩杀了郑宝,夺取了他的部下,归顺了庐江太守刘勋。

    当时孙策对于刘勋很是忌惮,故意放低姿态送出珠宝诱刘勋讨伐上缭城,众人都不知有计,唯独刘晔提醒刘勋注意,刘勋没有听从,后孙策果然趁刘勋出兵之际来袭,刘勋大败,被迫北上投靠曹操,刘晔随之。

    在曹魏,刘晔先后经历曹操、曹丕和曹睿三代君主,献上了很多的良计,不过被采纳的并不多。

    当时刘晔在朝一点也不和人士相交往。有人问他原因,刘晔回答说:“魏室登上皇位时间不长,明智的人知晓天命,而世俗的人有的还不知晓。我在汉朝属于皇室宗族,在魏国又是心腹大臣,少一些朋友下属,还是比较适宜的。”

    太和六年(232),刘晔因病授官为太中大夫。病稍好,任大鸿胪,在任两年后退让辞官,仍作太中大夫,不久就去世了。谥号为景侯。刘晔的儿子刘睶继承。刘晔的小儿子刘陶,也是才分很高而品行不佳,官做到平原太守。

    刘晔后来出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玩弄手段,并且还被曹睿发现。

    据《傅子》记载,刘晔得到曹叡宠信亲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汉,朝臣都说不可以,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以;后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因为刘晔的胆识,说时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没有怀疑。当时中领军杨暨被明帝宠信,亦敬重刘晔,他是最为反对曹叡伐蜀的大臣,刘晔与杨暨见面时亦有向他说不可攻伐的理由,杨暨于是以为刘晔一定会支持自己。

    到后来杨暨再和曹叡讨论攻伐蜀汉之事,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曹叡指责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曹叡,但曹叡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曹叡,刘晔指责曹叡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曹叡要来攻的情报;曹叡更是感谢刘晔。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杨暨亦感谢他。

    有人见到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甚为厌恶,就对明帝说:“刘晔不尽忠心,善于探察皇上的意向而献媚迎合,请陛下试一试,和刘晔说话时全用相反的意思问他,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意思相反,说明刘晔经常与陛下圣意相一致。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意思相同,刘晔的迎合之情必然暴露无遗。”明帝如其所言检验刘晔,果然发现他的迎合之情,从此疏远了他。刘晔于是精神失常,出任大鸿胪,因忧虑而死。

    《傅子》的作者傅玄还对此有过评价:巧诈不如拙诚,确实是这样。以刘晔的聪明智慧和权术计谋,如果坚守道德大义,将忠信作为行动的准则,即使是古代的贤人,又怎能超过他!而刘晔只是施展才智,不重诚恳,在内失掉君王的宠信,在外受窘于世俗的压力,最终因此危害了自己,岂不可惜!

    历史上刘晔这种迎合上意的做法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曹丕时期,有一次鲍勋劝谏曹丕不要打猎,曹丕问麾下大臣们打猎好还是音乐好,刘晔立刻回答音乐好,直接被鲍勋骂为奸邪之辈,要求治罪。

    据《世语》记载:刘晔以先进见幸,因谮矫(陈矫)专权。矫惧,以问长子本,本不知所出。次子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过不作公耳。”后数日,帝见矫,矫又问二子,骞曰:“陛下意解,故见大人也。”既入,尽日,帝曰:“刘晔构君,朕有以迹君;朕心故已了。”以金五鉼授之,矫辞。帝曰:“岂以为小惠?君已知朕心,顾君妻子未知故也。”

    我个人认为,历史上刘晔投靠曹魏阵营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在曹魏内部,刘晔因为出身的原因,很多事情都是事倍功半的,他在这里无法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才能。曹操挟天子,曹丕改朝换代,他们是大汉的敌人,所有的姓刘的宗亲天生就在曹氏的对立面,不管刘晔证明努力,这一点他都是无法改变的。

    刘晔本人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在曹魏内部和贾诩一样很少同他人往来,以减少曹氏对于他的戒心,然而只要曹魏还继续存在,统治者还是无法真正信任他的,不像贾诩,只是曹操忌惮他,曹**后,曹丕上台贾诩就能翻身。

    像刘晔这种汉室宗亲,应该去投靠刘备、刘表以及刘璋那些刘姓的大诸侯,小诸侯难以发展,像刘琰,他本人都未必是宗室,就因为姓刘,所以刘备对于颇为照顾,日后蜀汉朝廷排位甚至能在李严之下,像这种地方,刘晔干事才能事半功倍,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自己的本事。

    至于迎合上意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刘晔当时可能就是因为发展不顺,所以放下了身段,以求更好的发展。不过话说回来,刘放同样也是刘氏宗亲,人家就能为曹丕、曹睿所信任,掌管中书监,日后还能当上骠骑将军,个人的因素也是明显存在的。

    姓名:刘晔

    属性:谋略(a…)刘晔本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这独到的见解,是一个出色的谋略家

    总评(b)刘晔在曹魏混的很不如意,还有献媚之事,所以总体评价不高

    别名(称号):字子扬

    性别:男

    民族:汉

    官职:太中大夫、大鸿胪

    职业:官员、谋士

    爵位:东亭侯

    谥号:景侯

    家庭出身:汉室后裔

    生卒:……234

    出生地:扬州淮南成德

    主要社会关系:儿子(刘睶、刘陶)

    主要经历:

    年年少时就被许劭评价为王佐之才,后斩杀郑宝,效力刘勋

    年随刘勋降曹,在曹魏经历三世,因为献媚被君主疏远而病逝

    总结:曹魏的统治者如果听从了刘晔的建议,重新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074章 少为人知的董昭() 
在曹操麾下诸多谋士中,董昭的知名度并不高,也不在五大谋士之列,但董昭对于曹魏的作用并不低,他不仅是曹操迁都许昌的核心谋臣之一,还是曹操封公称王的主要参与者,他本人的谋略能力也不比五大谋士差不多,是当时少数几个顶级谋士之一。

    董昭的个人能力在袁绍麾下时就已经有所表现,他本人很早就已经看好曹操,在张杨麾下时就帮助过曹操,表达过善意。

    在追随曹操之前,董昭先后在袁绍以及张杨麾下任职。董昭在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就任瘿陶长、柏人县县令。后袁绍任命他为参军。当时,公孙瓒来袭,兵力强盛,钜鹿太守李邵和郡中仕宦认为公孙瓒兵力强盛,都想要归属于他。袁绍听说了,让董昭兼任钜鹿太守。袁绍问:“你用什么办法制御他们?”董昭回答说:“凭我一个人的微力,不能消弥众人的预谋,我想假作应合同意的样子,引诱他们说出实情,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临时权变来制驭他们。计策只能临时想出,现在没法预先谈论。”

    当时钜鹿郡里的大姓人家孙伉等几十人是主要的策划者,鼓动官吏和百姓。董昭到了郡里,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告诉全郡说:“得到贼人的侦察兵安平、张吉的口供,他们会来进攻钜鹿,贼方原孝廉孙伉等人作为内应,此檄文传到郡中,即将孙伉等逮捕军法从事,只惩罚他们本人,妻儿不予连坐。”董昭依照檄文的控诉、命令,将孙伉等人立即斩首。全郡人惊惶恐慌,董昭挨个予以安慰,于是全都安定下来。事情结束后,董昭向袁绍汇报,袁绍十分赞许。

    恰逢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所害,袁绍就让董昭兼任魏郡太守。当时全郡境内秩序大乱,贼人数以万计,他们派使者相互往来,进行买卖贸易。董昭十分重视这种情况,找机会在他们中间进行离间,乘他们力量虚弱时发兵征讨,打得贼方大败。两天内三传捷报。

    本来董昭在袁绍麾下待的还不错,但因为他的弟弟董访在张邈军中,袁绍和张邈发生矛盾后,袁绍听信谗言想要治董昭的罪,董昭就借觐见汉献帝的名义,脱离了袁绍。不过董昭在半路上又被张杨拦了下来,就此又被迫成为了张杨的部下。

    历史上曹操能挟天子而令诸侯,最终迁都许昌,董昭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

    当时曹操想和朝廷联络,需要经过张杨的地盘,张杨一开始不想借路,是董昭劝服了他,曹操的使者因此才能到达长安,张杨这才向朝廷通报曹操的情况,又上表荐举曹操。董昭又替曹操写信给长安的各个将领如李傕、郭汜等人,根据他们的地位轻重不同分别表示殷勤友好。张杨也派遣使臣去见曹操。曹操赠给张杨犬马金帛,从此与西部地区有了往来。

    后来在张杨的帮助下献帝来到洛阳,董昭也重新回到了朝廷,并没有和张杨再出去。当时朝廷内部韩暹、杨奉、董承及张杨等人矛盾很深,董昭因为杨奉兵马最强而缺乏外部援助,以曹操的名义写信拉拢杨奉,这些都帮了曹操大忙,事后曹操因此担任镇东将军,还继承他父亲的爵位,升为费亭侯。

    所以后来曹操听从荀彧等人建议迎天子到洛阳后,很快就找到了董昭和他商谈,董昭告诉曹操得作非常之人,要做非常之事,对付杨奉等人需要暂时麻痹,找借口拖住,然后快刀斩乱麻,速度迁都。

    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将天子和朝廷控制在了手中,可以说如果没有董昭的帮助,曹操在洛阳人生地不熟,想迁都,想挟天子而令诸侯,除非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出兵,否则很难成功的。

    归顺曹操后,董昭劝降薛洪、缪尚,提醒曹操注意刘备,劝袁春卿投诚,襄樊会战时董昭还提议祸水南引,告诉关羽孙权有变。

    在建安三年(198)(应该是199)董昭的旧主张杨为了支援好友吕布出兵被部下杨丑所杀,眭固又杀了杨丑,带领张杨部下屯军射犬,欲投奔袁绍。曹操消灭吕布后前来讨伐眭固,当时张杨的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守城池,董昭单身入城,将他们劝降。

    建安四年(199),曹操派刘备阻击袁术,董昭提醒曹操可能有变,曹操表示他已经答应刘备了。事后,刘备果然叛变。

    建安九年(204),曹操进兵围困邺城。袁绍的同族袁春卿是魏郡太守,正在城里,他的父亲袁元长住在扬州,曹操派人把他接了来。董昭写信给袁春卿劝其投降,好像并没能成功,破城后,曹操以董昭为谏议大夫。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远征乌桓,运粮困难,在董昭的建议下开凿了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解决了运粮问题。曹操上表封董昭为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包围樊城,声势强盛,孙权为了对付关羽联络曹操,要求曹操对计策保密,大臣们都说应该保密,只有董昭认为表面上需要保密,实际上却应该将这个消息泄露给曹仁和关羽,然后让关羽和孙权相互残杀。

    这个事情我个人认为是董昭在谋略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足够的腹黑和虚伪,完全以自我利益为主。

    首先在表面上答应保密,不仅表示合作的诚意,麻痹了孙权,保证了江东不出变数,事后出了就算问题也可以找借口推掉;其次,将这个秘密泄露出去,可以给予守卫樊城的曹仁等人增加信心和希望,对己方有大利,对于关羽而言,就算他不退兵,也会产生疑心,军中士气也会有所动摇,这一加一减影响就很大了;最后董昭还算到了关羽的想法,知道关羽会犹豫不决,不太可能因此很直接退兵。

    所以董昭说完之后,曹操直接采纳了他的建议,事后徐晃击退关羽,孙权夺取了荆州,董昭是有大功的。

    在这一时期董昭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职,多有功劳,深受曹操器重。

    ps:讨论历史,首先要知晓历史,对于汉末三国历史而言,迁都许昌不谈董昭,诸葛亮北伐不谈曹睿,蜀汉灭国不谈陈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