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小人物 >

第335章

大唐小人物-第335章

小说: 大唐小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现在想做什么?就算他们明白,也没有这个能力帮陛下去实现,这样的人能算作您的人吗?”

    “宝儿说的是!”李隆基点头道。

    “旧臣派大多是守旧之人,而陛下却是要除旧布新,这本身就格格不入。加之,旧臣派整日陷入与功臣派的争斗中,哪有心思帮陛下整顿朝纲?功臣派与旧臣派都不能与陛下一个心思,陛下自然会觉得孤掌难鸣处处掣肘了?”

    李隆基叹了口气道:“那你说该如何是好?”

    “皇亲派陛下不用担心,臣与宁王殿下已经在帮你安顿了。骑墙派也不用去理会,陛下只须将功臣派与旧臣派解决了便可。功臣们可以给较高礼遇但不能让他们参与朝廷决策,旧臣们让他们慢慢离开朝廷。陛下要尽快把能坚决执行您意图的人放在宰相的位置上,这些关系理顺了,陛下的想法才能实现。”

    李隆基思忖片刻,又问道:“宝儿,你说的简单,可功臣与老臣们都不愿意妥协,朕总不能强行把他们赶出朝廷吧?”

    “此事不能操之过急,陛下得先找到做首辅宰相的人选,这个人必须与陛下的关系非同一般,要能够理解陛下的想法,而且会无条件执行陛下的想法。并且这个人要与功臣与老臣都能说上话,陛下再通过这个人,将功臣与老臣慢慢边缘化,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李隆基愣住了,好一会才道:“宝儿,你说的这个人不会是你自己吧,我看只有你才符合这些条件。”

    “当然不是臣,臣不会入朝,也希望陛下不要让皇族之人参与朝政,这样朝廷才会更稳定!”

    李隆基听罢,不禁感慨万千:“宝儿,你真是字字珠玑呀。”

    张宝儿笑道:“皇族之人陛下花银子把他们养起来便是了。”

    “朕知道,不过朕把话说在前面,这可不包括你,你还得替朕分忧。”

    “陛下得要一视同仁呀!”张宝儿赶忙道。

    “这事朕主意已定,就不用再说了!”李隆基迫不急待地问道:“赶紧告诉朕,你刚才说的人究竟是谁?”

    “其实,陛下早已经有人选了,还用问臣吗?”

    李隆基点点头道:“是的,我想过,姚崇最合适了。”

    张宝儿笑着对李成器道:“宁王殿下,怎么样,你输了吧?”

    “好了,我认输!”李成器无奈道。

    李隆基奇怪地问道:“皇兄,这是怎么回事?”

    “宝儿志我打赌,说你心目中首辅宰相的人选非姚崇莫属,果然让他猜中了。”李成器毫不隐瞒道。

    “宝儿,你为何认定朕会选姚崇?”

    张宝儿笑道:“对付旧臣陛下自有办法,陛下主要担心的是功臣。要想让朝政走上正轨,必须做到上下同心。功臣们身上的血腥气太重,容易让人产生畏惧之感,不利于团结朝中大臣。这些功臣同生死,共患难,彼此之间关系过于亲密,难免结党营私。另外,功臣大多是靠奇谋密计骤然崛起,随机应变的能力强,但治国理政能力弱。他们是功臣,但不是能臣,让功臣当宰相自然不妥。”

    说到这里,张宝儿顿了顿又道:“姚崇当过宰相,做过刺史,经验比功臣可丰富。陛下当太子时,和太平公主争斗,也是姚崇提出让太平公主离开长安的。姚崇没有参加政变,没那么重的血腥气,容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以他是宰相的最佳人选。”

    大唐建元之初,宰相只有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五人。后来,宰相的人选就不再仅以官品高下为准绳了,而是以处理政务的需要为目的。于是,尚书省的六部尚书、侍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侍郎,甚至秘书监、卫尉卿等职位上的官员也会被任命为宰相,只要在他们的官衔上加上“参知政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便可。如果没有加这种衔名,即使是三省的长官也不能算是宰相。当朝共有五名宰相,分别是中书令张说,尚书省长官左仆射刘幽求,门下省长官、正二品的侍中魏知古,尚书省右仆射钟绍京,同中书门下三品、兵部尚书郭元振。

    “可是,宰相们都不同意姚崇回朝!”李隆基闷闷不乐道:“就连其他人也是一样,前几日朕让姜皎帮朕推荐一个能干的人当河东总管,昨天姜皎来找朕,推荐了一个人。”

    “他莫不是推荐了姚崇?”张宝儿问道。

    “正是,他告诉朕,姚崇文武全才,担任河东总管最合适。朕一听就就火了,厉声问他是谁指使他这么说的?姜皎一看朕生气了,赶忙承认是张说指使的。”

    张宝儿淡淡道:“这是意料当中的事情,陛下不必生气。姚崇是最早跟着陛下的,也算是大功臣,他若回来了,岂不是将别人都比下去了,功臣派自然不希望他回来。同样,姚崇无论是威望还是能力,比朝中现在的旧臣要强得多,他们也不希望姚崇回来。越是这样,越说明一个问题,陛下的决定是正确的。”

    “要不,朕越过宰相直接让姚崇回来?”李隆基恨恨道。

    “不可,陛下若这么做,就算姚崇来了,也只能给他添大麻烦,对今后的大计不利。”

    “那你说该怎么办?”李隆基问道。

    张宝儿突然问了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陛下,臣听说不久大唐军队在冷陉吃了败战?”

    李隆基一听脸色便沉了下来:“简直是奇耻大辱……”

第七百五十三章 骊山军演() 
幽州大都督薛讷与燕州刺史李进有隙,睿宗将薛讷调回长安,薛讷到长安后,便被张宝儿要到羽林军做了大将军。

    薛讷走后,孙佺做了幽州大都督。孙佺到了幽州后,急于收复被前契丹攻占的营州,即率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发步兵两万,骑兵八千,分为三路进攻奚与契丹。进至冷陉地区,与奚族酋长李大酺所率八千骑兵相遇,楷洛部初战失利。孙佺怯懦,不敢救援,引兵欲退。奚军乘机反击,唐军大败。唐军撤退时,将士恐惧,部伍不整。李大酺乘势挥军追击,唐军溃败。孙佺与周以悌被俘,献于东突厥被斩。仅李楷洛脱险而归。

    “大唐军备已大不如从前,陛下应该在骊山进行一场军演,既可以检验军队实际战斗力,又可以鼓舞士气!”

    李隆基点点头。

    “陛下,按照大唐惯例,天子出巡,方圆三百里以内的地方官都要前来拜见。若臣没记错的话,姚崇担任的是同州刺史,好像就在三百里之内。”

    李隆基心中一动:“宝儿,你的意思是……”

    “任用首宰是大事,陛下还是先见见姚崇再做决定。这样见面比较自然,不引人注意。若是陛下觉得不合适,那此事就作罢。若陛下觉得合适,朝廷中其他反对的人,由臣帮陛下来解决!如何?”

    李隆基心中阴霾一扫而空,哈哈大笑道:“宝儿,你给朕解决了大问题了。”

    “陛下,既然问题解决了,那臣要告退了。过几日,风花社要进行蹴鞠比赛,臣得去准备准备。”

    李隆基笑道:“宝儿,蹴鞠比赛让皇兄去操持,你不用管了,过几日你跟朕去骊山!”

    说罢,李隆基一阵风似的离开了。

    “陛下,陛下!”张宝儿赶忙喊道。

    可哪里还有李隆基的影子。

    ……

    开元元年十月,李隆基征调二十万大军,在新丰与骊山之间开阔地域内举行了大唐建朝以来规模最大的阅兵。

    自则天皇帝当政以来,朝廷变乱频繁,已经很久没举行过这样的军演了。

    李隆基一身戎装,手持一杆大枪,立在阵前,他要亲自校阅军队,气氛显得格外庄重。

    二十万兵马排列整齐,旌旗连延五十余里。阅兵开始,金鼓齐鸣,三声炮响过后,当朝宰相之一、同中书门下三品、兵部尚书郭元振宣布阅兵开始。

    李隆基身着戎装,威风凛凛,站在帅帐前上,极目四望,但见二十万大军,列阵于渭川,旌旗遮天蔽日,刀枪剑戟林立,将士盔甲灿烂炫耀,与日争辉,光照乾坤。

    李隆基在郭元振的陪同下,骑马阅兵,所到之处“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李隆基目睹阵容强大的军队,满心欢喜。

    李隆基回到骊山大帐,便笑着问道:“宝儿,你觉得怎么样?”

    “看起来好像还挺像那会回事的!”张宝儿淡淡道。

    郭元振是兵部尚书,张宝儿如此说来,让他听了觉得非常刺耳,不由问道:“定国公此话何意?”

    张宝儿反问道:“郭尚书也是带兵之人,现在大唐军队的战力,与太宗时期可否能同日而语?”

    “这个……自然不能!”郭元振就算再自负,也不敢与太宗皇帝相提并论。

    “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不是摆来看的,所以我只能说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怎么?我这么说错了吗?”张宝儿说罢,便不再看郭元振了。

    郭元振不干了,他振振有词道:“定国公的意思是说,这二十万大军是中看不中用了?”

    “中用不中用不敢说,那要试过才知道。”

    “定国公,你说如何试?”

    张宝儿摇摇头道:“不试也罢。”

    张宝儿越是这样,郭元振越是不服:“不,定国公,必须一试。”

    张宝儿瞥了一眼郭元振:“郭尚书,这可是军中,如此儿戏有何必要?”

    郭元振如何不知张宝儿之意,他一梗脖子道:“定国公,我可以立下军令状,不知你可敢?”

    张宝儿并不言语,只是看向李隆基。

    李隆基不知张宝儿是何意,也同样去投去征询的目光,张宝儿向他微微点头。

    李隆基道:“宝儿,你先说说如何试,再立军令状吧?”

    张宝儿点点头道:“郭尚书,你应该知道‘薄战’吧?”

    唐朝实行府兵制,府兵训练主要有“薄战”和“纵猎”两项,其中以“薄战”为主要内容。“薄战”是训练士兵熟悉军中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号令,进行前进后退,队形变化,操演熟练,以做到战时临阵有序,随阵入战。“纵猎”是进行游猎,在此过程中训练士兵的武艺,提高士兵个人的战斗技能。

    张宝儿所说的“薄战”,就是从薛讷也解琬那里学来的。

    郭元振怎会不知“薄战”,他一撇嘴道:“自然知道。”

    “复杂的队形变化与操演就不搞了,就试试各军拔寨交换驻地重新扎营,如何?”

    张宝儿出的题并不难,这是一支军队最起码应该做到的。

    郭元振觉得张宝儿这是对自己的轻蔑,他咬咬牙问道:“就试这个?”

    “就试这个!”张宝儿问道:“郭尚书,这二十万大军,你说多长时间能够换位扎营完毕?”

    “一个时辰足矣!”郭元振毫不犹豫道。

    张宝儿大方道:“给你两个时辰,不知郭尚书敢不敢立军令状?”

    郭元振胸脯上下起伏,张宝儿不仅用最寻常的扎营来检验军队,而且还给了足足两个时辰,这不仅是对大唐军威的挑衅,更是对自己这个兵部尚书的挑衅。

    郭元振面色凝重向李隆基道:“陛下,若两个时辰之内,军队不能扎营完毕,臣郭元振愿意献上项上人头。”

    张宝儿也轻描淡写地向李隆基道:“陛下,若两个时辰之内,军队能扎营完毕,臣张宝儿愿意献上项上人头。”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本来是一场宣扬军威的军演,竟然变成了张宝儿与郭元振之间剑拔弩张、不死不休的对峙。

第七百五十四章 军队弊病() 
李隆基也是异常紧张,他实在想不明白,张宝儿这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

    张宝儿向李隆基示意,让他同意自己与郭元振立下的军令状。

    李隆基见状,只好点头道:“准奏!拿纸笔来!”

    张宝儿与郭元振各自立下了军令状。

    李隆基命人备好铜壶滴漏用以计时,然后向张宝儿问道:“宝儿,如何?”

    张宝儿笑道:“臣没问题,看郭尚书的。”

    李隆基又向郭元振问道:“郭爱卿,你意下如何?”

    “陛下,可以开始了。”郭元振毫不犹豫道。

    “好,我亲自击鼓,号令士兵。”李隆基似乎也受到了感染。

    随着鼓声,军队一阵混乱,似乎各军都没想到会有如此将令。

    郭元振的脸色有些变了。

    李隆基的脸色也有些变了。

    张宝儿似乎早已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只是笑吟吟地看着。

    随着鼓声越来越急促,各个军队反应过来开始动了,可却不是井井有条,二十万军队让场面更加混乱不堪。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混乱的场面没有一点改观。

    眼看着两个时辰就要到了,郭元振脸色越来越黯然,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让人不可思议的结果。

    李隆基早已不击鼓了,他脸色铁青。若不是张宝儿与郭元振立下军令状比试,他还不知道看起来强大无比的的军队竟然如此不堪。这还仅仅只是安营扎寨,若真是对敌,岂不是……

    “陛下,时辰到了!”高力士上前小声提醒道。

    李隆基看着依然混乱不堪的军队,终于忍不住了,他大怒道:“兵部尚书郭元振治军不力,军容不整,队伍散乱,立即绑于旌旗下斩首示众。”

    陪同李隆基一起阅兵的两位丞相张说与刘幽求一听,大吃一惊,刚要劝谏,却听张宝儿对李隆基道:“陛下,郭尚书是先朝老臣,有功于大唐,纵有治军不严之过,按军律不应斩首,请陛下开恩。”

    李隆基见张宝儿说话了,不能不给这个面子,他又道:“宝儿,你别忘了,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

    张宝儿摇头道:“此事怪不得郭尚书,无论换谁来,都是一个结果。”

    听张宝儿如此一说,李隆基稍微缓和一些了,他沉吟道:“既然定国公求情,那就免去郭元振宰相和兵部尚书之职,流放新州!”

    新州离长安有六千里,这已经是很重的处罚了。

    “谢陛下!”郭元振一脸颓废道:“请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