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小人物 >

第375章

大唐小人物-第375章

小说: 大唐小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乌勒伽国王!”张宝儿赶忙阻止道:“不用麻烦了,我来西域的消息,现在还不亦让外人知道,这也是我悄悄来见国王的原因。”

    乌勒伽点点头:“我明白了!”

    “现在昭武九国的情况如何?”张宝儿开门见山问道。

    “大食人攻克了康国国都康居城,我的堂兄突昏投降了大食都督屈底波。如今屈底波的总督府,就设在了康居城。”

    “突昏不是新任的康国国王吗?怎么会是你的堂兄?”张宝儿不解地问道。

    塔尔利在一旁道:“上差有所不知,康国、米国与曹国三国同宗,康国原来的国王是我与乌勒伽父亲的堂兄,突昏便是我的侄子,也就是乌勒伽的堂兄。”

    “我明白了!”张宝儿恍然大悟道。

    思忖了片刻,张宝儿又问道:“突昏投降大食人,康国国人是什么想法?”

    乌勒伽忿忿道:“突昏所为,不仅被康国国人所不容,昭武九姓其他各国也觉得不齿。”

    张宝儿又问道:“这么说昭武九姓国还是心向大唐的?”

    乌勒伽道:“是呀,我们一直盼着大唐派人来,定国公,你来了就好了!”

    “既是如此,那我就做主了!”张宝儿也不客气道:“乌勒伽国王,有三件事现在需要你去做!”

    乌勒伽点头道:“上差尽管吩咐!我定当竭尽全力!”

    “第一,尽快联络其他的昭武九姓国国王,告诉他们,大唐的大军即将赶,让他们做好准备,到时候派出军队,配合大唐铁骑与大食人决战。”

第八百四十四章 康居城() 
乌勒伽兴奋道:“太好了!上差,这件事我一定办好!大唐军队何时能赶到?”

    “最快大概也要到开春了!冬季不适合进行大规模作战!”

    乌勒伽又问道:“上差,这第二件事情是什么?”

    “素闻昭武九姓善于经商,不知米国可否有前往大食经商之人?”

    “上差问这个做什么?”乌勒伽奇怪道。

    “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与大食人开仗,必须要对他们有个详细的了解,尤其是要清楚的知道他们的主帅屈底波的情况。我想派人去大食,仔细摸清这个屈底波到底是什么来头。”

    塔尔利笑道:“这事交给我来做吧,我正好有个商队,经常前往大食运送货物,一定会把屈底波的底探得清清楚楚。”

    “这样就最好了!”张宝儿又道:“这第三件事,便是希望乌勒伽国王给我派个可靠之人,最好是熟悉康国情况的人,带我前往康居城。”

    “什么?上差,你要前往康居城?可是屈底波与大食军队就驻扎在康居城,这万一……”乌勒伽有些担忧道。

    张宝儿笑道:“我之所以不让你暴露我的身份,就是想秘密前往康居城。据我所知,康居城也有不少做生意的唐人,我以做生意为掩护,想必屈底波是不会注意的!只是我从没去过康居城,故而需要一名熟悉情况的人!”

    “上差放心,我会给你安排一名好向导的!对了……”乌勒伽似乎想起了什么,他对张宝儿道:“我给上差修书一封,若上差遇到什么困难可以去找康国宰相提契与王后瑟姬。”

    张宝儿微微一愕:“康国宰相与王后?他们与突昏不和吗?”

    乌勒伽解释道:“昭武九姓国一般都由国王、王后与宰相来共同管理政务。突昏投降大食之后,王后瑟姬与宰相提契对其颇为不满,多次派人来联系我,要我设法除去突昏。我念在与突昏是同脉兄弟的份上,想劝他迷途知返,可几次派人去,他都避而不见,看来他是准备一条道走到黑了。”

    “我知道了,若有需要的,我一定去联系他们。”张宝儿叮咛道:“在大唐大军到来之前,希望乌勒伽国王低调行事,切莫让屈底波有了察觉。”

    “上差放心,我心中有数!”乌勒伽点头道。

    ……

    见过乌勒伽国王的第二天,张宝儿便与华叔、狼天离开了钵息德城。在乌勒伽派给张宝儿的向导艾米丹的带领下,他们朝着康居城进发了。

    艾米丹大约四十岁上下,是个典型的粟特商人。他不仅懂得大食语,而且还能说一口流利汉话。据他自己介绍,当年他曾经在长安居住过三年。

    当然,艾米丹是不知道张宝儿真实身份的,只当是大唐来的富家子弟。艾米丹非常很健谈,有了他做向导,张宝儿这一路也算是颇有所得。在与艾米丹的攀谈中,张宝儿详细了解了以昭武九姓为主的粟特人的历史。

    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他们真正的兴起,还要从丝绸古道说起。

    绵延万里的丝绸古道,东接玉门、敦煌,西达月氏、大宛,北连乌孙,南通罗宾。昭武九国,特别是最大的康国占尽地理优势,它西倚葱岭东向沙漠。西去的商队,饱尝戈壁风沙之苦后,从雪岭上下来,在此稍定惊魂,便筹计穿越千里戈壁之行。东往的商贾,将在康居城喘息休整,做好攀越冰达坂的准备。

    耳濡目染,金钱诱惑,眼花缭乱,怎能不让粟特人商心萌动,跃跃欲试?

    于是,粟特人成为了漫漫丝路上最活跃的商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由牛、马、驼、驴驮运的木制大轱辘车队。他们不仅按时向大唐朝廷进贡,而且载着一批一批货物,朝更远的西方走去。

    粟特人一般七岁学手艺,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有生意人。别小看了这些膀阔腰圆满脸胡须的粟特商人,他们除囊中丰盈外,还善言巧辩。他们深深的眼窝里,滴溜溜转动的眼珠子,透着商人的聪颖和机智。他们将大唐的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运到西方,令西方人叹为观止,赞声不绝。西方贵族视大唐的丝绸为荣耀时髦之物,粟特商人利用这虚荣的心理,大发其财。一匹丝绸一旦转运到大食或波斯国的市场,剪成零头高价出售。算下来,一两丝绸值一两黄金,这是何等巨利的买卖!

    粟特人从中原购买丝绸,而从西方运进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宝,如瑟瑟、美王、玛瑙、珍珠等,因此,粟特人以善于鉴别宝物著称。六畜也是粟特商人出售的主要商品,西突蹶汗国统治之时,境内的粟特人主要承担着这种以畜易绢的互市活动。后来,他们作为大唐之臣民,也常做一些较短途的牲畜生意。除了六蓄,粟特人也贩运奴隶,大唐官府保护这种交易的正常进行。粟特人的商业活动包括丝绸、珠宝、珍玩、牲畜、奴隶、举息等,几乎覆盖了一切重要市场领域,控制了丝路贸易的命脉。

    粟特人建立过许多绿洲城邦,但从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因此长期受周边的强大外族势力的控制。在粟特地区大大小小的绿洲上,分布着众多大小不同的城邦国家,其中以康居城为中心的康国最大。

    康居城是一座特殊的城,它不同于其他农业地区的城市。农业地区建城是要把一座城能控制的区域里的收成集中起来,然后用高墙保卫,它是封闭的、自守的。康居城是一个绿洲城市,绿洲本是自然形成,它需要的是交流。除了集中和守卫,绿洲城市最大的功能是交易、传递、集散,尤其是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康居城,它实际上是货物的中转站,是长途旅客的补给点。

第八百四十五章 进城() 
当张宝儿等人随着艾米丹进入康居城外的时候,已经是三日后的晌午时分了。虽然是冬日,但却艳阳高照。在城门外,张宝儿骑在马上默默打量在这样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城市。

    在这个空档,络绎不绝的人从张宝儿身边擦肩而过。有骑着马的老人,赶着板车的小伙,貌美如花的姑娘,欢奔雀跃的孩子,三五结伴,四六成群,他们潮涌般从四面八方向康居城赶来。

    张宝儿踏着中午的骄阳进了城。

    康居城大街颇为宽敞,沿街全是商铺,基本上延袭着古老的经商习惯,店铺陈旧且拥挤,但这里的每一个商人都自得其乐。店铺内各类手工制作的富有粟特民族特色的鞋靴、套鞋,玲琅满目的丝绸、眼花缭乱的传统纺车纺出的土布,各种色泽花纹的土陶器皿,雪白如玉的波斯银狐皮,大食的水貂皮,吐浑罗的木勺木碗,漂亮的天竺披肩……

    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直看得眼花缭乱。前面开店加工和销售,后面居住生活,这是康居城最原始也是最有活力的样式。每种商业和手工艺都能找到它固定的场所,而一旦形成规模,整条街就以这种手艺或者铺子命名。他们盘腿坐在铺在地上的毯子上,等待顾客到来,他们用不着吆喝着拉客,吆喝着拉客是那些街道上没有固定摊位的小贩的特权。

    小贩其实只是一些农民,他们把自家生产的少量瓜果、蛋禽、羊只、手工制品之类的沿街设摊兜售,扬声叫卖。他们有的牵着一只羊、一头毛驴就来了,有的在简易的凉棚一字排开各类食物。很多农民都种植核桃、杏果、葡萄、红枣、巴丹姆等。

    张宝儿面前就有一位中年粟特妇女,沿街一溜摆开她的商品:一筐白亮的木纳格葡萄,一筐土桃子,一筐红红的石榴,一筐鸡蛋。她爽快地和人交易,在几个大筐子之间跳来跳去。

    在这些小贩看来,有一片能摆放货物的地方即可,不在乎有没有门面。他们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按行业门类去凑。卖土陶的不会往衣料摊子边凑,卖风味小吃的也不会在铁器摊边套近乎。他们用自己劳动所得的物品,在市场上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等价交换,却并非锱铢必较,交易时表现出的一种豪气和果敢,有时会让怀有小肚鸡肠的远方客商羞愧难当。

    整条街上烟火最大的是铁匠铺,铁匠坐在炉火旁,黑亮得像铁一样的围裙和一双充满肌肉的手,是一个老铁匠的最好标识。街上的烤馕店、烤包子店、烤羊肉炉也冒着烟,整条街热闹非凡。

    在摊位附近的空地上往往还有艺人说唱、走钢丝、乘空中转轮和在约定的地点自发组织的摔跤、斗鸡、斗狗、斗羊、碰鸡蛋等各种竞技性、角力性、娱乐性游艺活动,无所不有。显得古朴、热闹、红火。

    康居城内的男人、女人、孩子、老人,只要是出门上街,都会穿上最好的服装,戴上最好的首饰。他们中的有些人并不购买什么东西,也不一定要出售什么,只是在各个摊位前欣赏各种精美的货物,享受和摊主讨价还价的快感。

    粟特女人买东西只或许只是个小小的借口,主要是为了展示自己漂亮的服饰。她们一个摊位挨一个摊位地挑,从街这头到那头,再转回来,手里只拿着一小件东西。

    张宝儿等人四处行走着,随意地穿梭于西域风情中。他看着那些满面喜色的粟特女人,不由奇怪地问道:“艾米丹,这些女眷独自去逛街,他们的夫君不担心吗?”

    艾米丹笑道:“张公子有所不知,粟特人虽然与大唐一样会有很多妻子,但正妻多为同族联姻。正妻地位很高,可以与丈夫并坐胡床见客,法律上不但允许夫休妻,而且允许妻弃夫,拥有再嫁的权利。”

    “原来如此!”张宝儿恍然大悟。

    艾米丹继续解释道:“由于粟特人多去远地经商,不可能被一夫一妻束缚得很紧,粟特男人多有侍妾、姘头,这些次妻皆为外族,有的还是奴隶。”

    张宝儿听明白了,这些穿着华丽的妇人,毫无疑问是粟特人中有正妻身份的。

    再看看粟特男人,他们在街上都戴着朵帕,穿起袷袢。他们多半能碰到熟人,打个招呼,便会停下来聊好半天。再往前走,又可以遇到熟人,再聊半天,一天时间就过去了。聊得高兴时,有些人还会到饭馆去吃一顿。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只有一双双爱美的眼睛在寻找和发现自己称心如意的物件。

    张宝儿看了好一会,好奇地问道:“粟特人是否崇尚白色?为何他们都穿着白衣?”

    “没错,粟特人一般穿白衣,黑色乃丧服的颜色,忌服用。粟特人重商,服色没有等级差别,花色亦各凭所好。不过,也不一定是全白!”艾米丹指着前方道:“你看他们,白衣还夹杂着些绿花,都是窄袖紧身,讲究突出身体线条。还有,粟特人的腰带特别讲究,他们在革带上装饰着各种珠宝,上佩刀剑,下穿长筒革靴,为的是便于跋涉风沙。”

    从城外进城的人,他们牲口寄放在车马店喂养休息,晚上人也住店里,再顺便到铁匠铺给驴马打个新掌子,走的时候带个水缸、陶罐花盆什么的。

    康居城的繁华不是与生俱来的,粟特人人生性豪爽,常常扎堆凑热闹,哪里人多,哪里就热闹,最初只是一两个、三五人在那里摆摊设点,有的摊铺实际上只是铺了一张旧毡片而已,即便这样,也有人趋之若骛。天长日久,摊铺日渐增多,排列成行,有了规模,由小到大,聚少成多,由疏到密,便形成了今日的繁华。

    “张公子,饿了吧?我带你们去尝尝粟特人的美食吧!”艾米丹邀请道。

    “你这么说,我还真有些饿了!我们去填填肚子吧!”张宝儿欣然应允。

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食() 
艾米丹带着张宝儿、华叔与李白来到一处饭馆,还没进去,在门口张宝儿便闻到了一阵肉香味。循着香味看去,只见一个粟特人正将净肉剔下来,肥瘦搭配地穿在细铁钎上,而另一个粟特汉子将它们疏密均匀地排放在燃着的木炭的槽形铁皮烤肉炉子上,左手握着铁钎不停地在翻烤,右手娴熟地撒着佐料。

    “这应该是烤肉吧?”张宝儿问道。

    “正是!”艾米丹点头道。

    几人进了饭馆,却见偌大的馆子内却只有一桌人在吃饭,大概五六个人的模样。

    艾米丹朝着那桌人瞅了一眼,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对张宝儿小声道:“张公子,这里有大食人,要不我们换个地方吧?”

    张宝儿也看到了那几个大食人,明显是军中之人。他有些明白了,为何正是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